余慈瞳孔收縮,但見之前心內虛空波動時,摔倒在水榭的侍女,就那么彈起,只跨出一步,就從原來可以忽略不計的還丹修為,瞬間飆升到長生真人的水準。
血色的強芒耀花了余慈的眼睛,“侍女”全身上下燃起了血色的火焰,再一步,血光如虹,其在天地法則體系的位置,已經跨過了“真人”這一個檻兒,直接沖入劫法境界。
一瞬一境,一步一關!
這種爆發式的增長,沖起了何等可怖的勢頭!這一刻,“侍女”手臂前指,駢指如刀,雖身無利器,其身軀已堪比神兵,手刀鋒芒幾乎已經沾到了他胸口的衣物,與護體罡氣激烈摩擦,竟然是迸出了火星。
但最為致命的,并非是近身格殺的兇狠,而是其身為劫法宗師,在瞬間提升境界時,對周邊虛空爆炸式的沖擊。
此沖擊便如同一記重錘,可怖的震波在周圍十尺方圓的虛空連續擺蕩,其影響的區域,并不因為激烈的動蕩而擴散,而是一直維持在“十尺”的范圍之內,往來堆積,一波強過一波,展現出了驚人的控制力。
余慈知道,對方的沖擊控制在有限的范圍里,但破壞力已經是打入了法則層面,也直接影響到了他虛空排布的結構。
影響已經顯現——虛空法則的動蕩,令水榭瞬息間無聲崩解。
另一邊華夫人有三元秘陣加持的光罩保護,倒沒有受到什么損傷,只是由坐姿轉為站姿,虛懸其,神情恬淡,并未有絲毫動容。
至于交手的兩人,都是身形懸空,“侍女”進逼而上,身上的血光越發濃郁,真像是燃起了火,其所激發的力量,更是再度飆升。
而且便是在心內虛空內部,危險也沒有褪去。
持劍刺客爆裂時迸開的血花圖案,正有奇詭的力量噴灑而出,形成一圈圈之氣,彌漫四方。余慈已經展開了虛空變化,欲將其封鎖,可相關的法則元氣只要是沾上,立刻受到污損破壞,甚至還有借機傳染蔓延的趨勢。
和前面的裂空箭矢一樣,這爆裂的之氣,仍然是專門針對虛空神通的,且效力更勝百倍!若讓它傳染、做大,心內虛空恐怕要受到傷損。
余慈知道,這是他“淵虛天君”的名頭太大,“自辟天地”的無上神通,又是最為搶眼的噱頭,這批刺殺針對這一點,當真是下足了功夫。
刺客的連環手段,處處都是針對著“自辟天地”而設,務必要內外夾擊,將余慈堅城壁壘般的虛空防御打破。
裂空箭矢也好、血肉雷火也罷,包括蓮花池的禁制,都在與他的虛空神通作對。
歸根結底,都是在破壞他的虛空結構,在給“侍女”的近身刺殺創造機會。
而真正的殺招,也同樣是“侍女”那一擊打出了震蕩法則之力的兇狠穿刺。
“侍女”這一擊就是單獨拉出來,也有刺破虛空之能。
余慈的胸膛已經在強壓的作用下,微微向內凹陷,再進一步,壓力就會直接傳導至他的五臟腑,將那里攪得一團糟。震蕩法則的破壞力,更會順勢碾碎他的形神根基,徹底將他滅殺。
但,這還不夠!
如果換了另一個具備“自辟天地”神通的強者,也許他們就成功了。
然而,余慈心內虛空開辟,從一開始就與正常的“自辟天地”神通不同。那是從玄元根本氣法的“根”上,通過引氣入境、內景外成等一系列步驟開發出來,貫穿著心象、物象對轉演化的獨特法度。
而在其內部,更是封存了一批遠非“自辟天地”所能涵蓋的玄妙真意。
簡單點兒說,他的心內虛空的內涵,要比尋常“自辟天地”豐富得多。
更何況,余慈如今真正的本錢難道只是如此嗎?
這批刺客,僅就“自辟天地”而作為,思路一開始就錯了。
盯著“侍女”酷厲幽冷的瞳孔,余慈面無表情,對胸口處傳來的震蕩殺意置之不顧,心內虛空之,清音倏轉,如吟風鼓瑟,如鳴金擊玉,縹緲來去。
在他與“侍女”之間,空間已經給壓迫到了極限。
然而在天地法則體系之,在更高遠的領域之下,雙方的距離還很遠、很遠……
事態詭秘,由不得余慈再做糾纏。
平等天上,瓊樓玉宇,似存若無,倏然化現。
清音遠,似從天外而來,頃刻十轉。
十二玉樓天外音。
作為論劍軒入微劍意的極致,十二玉樓天外音動轍八轉,十余轉,某種時候,直覺上會覺得有些累贅。
可實際上,當劍意發動之際,聲音傳遞的法則,已經在第一時間扭曲崩潰,慣常的概念,早已經失去了意義。
便如此刻,十音連發,成一長音,偏偏層次分明,有條不紊。
常人只覺得不合常理,只有真正對天地法則有著深入了解之輩,才能見出,在這縹緲清音之,所蘊劍意的遼遠宏闊,所控方寸的極致精微,渾然一體,也形成了專門針對天地法則體系的無匹鋒芒。
所過之處,千百種相關法則撕裂,無可抵御。
修士居于天地法則體系之,受其牽系,也借此調動天地之威。
可十二玉樓天外音過處,一音就是斬斷一層法則結構;一劍就是滅殺一圈內外聯系。
莫說是本體在此,就算是楚原湘、武元辰之流神意橫空、萬里遙擊,劍意過處,也是破滅一切傳播的介質,使之頓陷無可憑依的虛無困境。
清音發動之初,三元秘陣的壓制便給破開一個口。
至于“侍女”,就算是劫法境界,渾厚修為,可難道就真正超脫了么?
其一身骨肉筋絡,氣血流轉,哪個不是在天地法則體系的“規定”之下?
劍意斬滅法則,便是斬去其在天地間的立身之基。
尤其余慈的心神已經登上了真實之域,居高臨下,俯瞰天地法則體系的全局,劍意清音十轉,每一轉都是有的放矢,其斬滅的,都是最基礎、最關鍵的法則,不會多一分,也不會少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