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三零七、無印御史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宋金手指

第三零七章無印御史  嚴格說起來,《大宋時代周刊》已經是當前影響力量大的報紙,發行量之大,使得它可以通過來獲取額外的收入補貼,現在出一期《周刊》,報社可以賺得兩三百貫,在工廠日進斗金的今日,這不是個大數字,可一年下來,《周刊》除去維持運營開支,還能有個三五萬貫的節余,這就是件了不得的進步了。

  雖說手中有了余錢,不過《周刊》的公署還是當初的模樣,幾張不知哪里找來的桌子,再加上一些古舊的椅子,和那些散發著霉味兒的堆得老高的故紙堆,看上去雜亂無序。便是鄧若水的屋子也是如此風格,這讓趙與莒好笑之余也有幾分欣慰,鄧若水并未因為名聲高漲而失去當初的本色。

  “臣鄧若水叩見陛下。”

  鄧若水頭上也有一個博雅樓學士的名頭,只是趙與莒特許他不要去點卯簽到,只須一心辦好報紙即可。他行了禮之后有些局促:“臣心憂報紙發行停滯不前,故此君前失儀,還請陛下責罰。”

  “朕也心憂我大宋吏治倒退,而在大臣面前有失君王體統呢。”趙與莒揮揮手示意算了,早有警衛為他搬了個椅子,他坐下來后笑道:“鄧卿,朕有辦法讓《周刊》銷量猛增,就是不知鄧卿有沒有這個膽量。”

  “官家真有辦法?”鄧若水大喜。

  “只是此計一出,只怕全天下的官吏富豪,都將視鄧卿為眼中釘肉中刺,那些不法之徒必得卿而后快了。”趙與莒笑道:“卿可懼乎?”

  “昔者吳曦為亂時,臣原本就應死了,史彌遠擅權時,臣亦應死了,以文辭污圣主,更是當死得不能再死。”鄧若水凜然道:“臣得陛下寬厚,茍延性命于今,已經是足夠了,何懼那些不法之徒?”

  “卿此言正氣凜然,甚好,甚好。”趙與莒微微頷首,然后向后伸手,身后的侍衛將一個黑色的皮包拿了過來,交到鄧若水的面前。

  鄧若水覺得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雖然還不知道天子的用意,可是一種直覺,讓他意識到,自己似乎走在一扇大門之前。只要推開那門,再進一步,那便是海闊天空。

  他打開皮包,拿出里面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奏折副本,從最上面的王啟年的奏折開始,細細向下看過去。

  文字象是江流般,在他眼前漫卷而過,他才將王啟年的奏折看了一半,便忍不住拍岸而起,“砰”的一聲,讓趙與莒的警衛立刻將趙與莒圍護起來。

  “陛下……陛下恕罪,臣失態了,臣實在是氣不過!我大宋竟然出現這等情形,當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鄧若水意識到自己在君前失儀,一邊請罪一邊解釋道。

  趙與莒又是擺了擺手:“朕看到的時候,把丞相和諸大臣召來痛罵了一番,何況是你……”

  “陛下可是要臣寫文章正人心清世風?”鄧若水不敢多聽這些事情,忙打斷道,這雖然有些失禮,卻只會被視作直率,而不致于聽得太多的天子和朝堂大臣的秘聞引禍。雖然鄧若水還保持著當初入京時的一寸俠肝義膽,但這為世保身的技巧,多少還是學得一些。

  “只寫文章尚不足用,還要把這些事情詳細地報道出來,要讓士子、學生和普通百姓,都知道這些人的嘴臉。”趙與莒森然道:“朕不唯要讓那些貪官污吏丟官去職,不唯要讓那些黑心東家傾家蕩產,朕還要讓他們成為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鄧卿,百姓們不都是愛聽包公的評話么,這類貪官污吏之事,百姓想來都是切齒痛恨的了,若是《周刊》將這些事登載出來,何須為銷量發愁?”

  鄧若水怔了怔,接著便大喜,這確實是一個出路,此前他總有些忌憚,可現在是天子欽命,他們便是“奉旨報道”,有了這個尚方寶劍,便沒有什么可擔憂的了。

  “此事朕就交給你了。”趙與莒將那些奏折留了下來:“鄧卿,四日之內,朕要見著這份報道,鄧卿以為如何?”

  “臣即刻便組織人手,當在最短時間內將之擬出來,送交陛下過目。”鄧若水道。

  “不必再送朕過目了,你們一擬好便發出來,朕等著你們的好消息。”

  趙與莒說完之后,想到那吳文英還在門外等著,便笑著道:“屋外那學生,你說他文筆不錯,朕聽到了,他的文章既然能入卿法眼,那么不妨讓他也加入,給朕寫些干系著國計民生的大文章,豈不勝過填些纖云弄巧的清淡詞!”

  “陛下說得是。”鄧若水恭聲道。

  事情交待完畢,趙與莒起身離開,出了門,見吳文英果然還在門前苦候,他笑道:“吳卿,想得如何了?”

  “陛下,那詞纖秀婉麗,妙處如同天籟,不過失之孱弱,似非本朝剛健有為之氣。”吳文英此時年少,還滿是書生意氣,竟然直抒胸臆。趙與莒聽他針貶原是他自己制的詞,當真是一針見血,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

  見天子不以自己的品評為罪,吳文英大著膽子又道:“然則如今我大宋盛世,當使東坡復生,稼軒再世,方能以詞繪之。其余人眾,便是有心有才,也只能錦上添花。辟如南渡之前,欲繪我大宋盛世之圖,非清明上河不可……”

  吳文英談起詞道,滔滔不絕,很是說了一大堆,趙與莒笑吟吟聽著,等他說完之后,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吳卿,在朕看來,詞若一昧婉約,不過是一周邦彥耳,于國于民都無裨益。朕方才在鄧若水處為你討了份差使,你好生去做,若是做得好了,朕保你文章千古之后猶為人贊,此為開數千年風氣之先,卿宜勉之!”

  吳文英這才意識到,天子對于詩詞雖是欣賞,卻未必喜歡,他恭敬地領命,趙與莒笑瞇瞇地上了車,這才離開《周刊》公署。

  炎黃七年四月初九,當鐘聲將百姓自鼾夢中催醒,他們洗漱完畢,還帶著久夢之后的疲意踏上街頭,開始新一天行程時,臨安城的大街小巷里,數以百計的報販已經忙碌了四五個鐘點。

  “重大新聞重大新聞,貪官污吏人浮于事,奸商盜匪一手遮天!”

  “賣報賣報,《大宋時代周刊》,且看兩省貪瀆欲焰橫流,試聽一縣黑惡幾如糞坑!”

  “中原故地收復不過兩年,貪官聚斂錢鈔竟過百萬!”

  這些報販都聲嘶力竭地喊著各種聳人聽聞的宣傳詞兒,這原本是《武林秘聞》為了增加發行量所用的伎倆,《大宋時代周刊》并不常用。不過,《武林秘聞》宣傳時的內容不是什么艷史便是什么傳奇,象這般直指貪官污吏的,它還沒有過。

  無論什么時候,對于貪官污吏的痛恨都是百姓的本能,雖然他們當中大多還是膽小怕事,可那好奇之心還是促使大量的市民停住腳步,花上二十文錢,從報販處買得一份報紙。

  “停一下車。”

  饒祥低低吩咐了一聲,他是個四十出頭的男子,留著三縷胡須,微微有些發福,看上去端端正正的。馬車應聲停了下來,他向路邊正抱著一大堆報紙的報販招手:“給我來一份最新的《大宋時代周刊》。”

  那報販應聲遞過一份報紙,從他手中收得紙鈔之后,又開始聲嘶力竭地呦喝起來。饒祥令車夫前行,才行了不足百步,他又大聲喝令:“停,轉回去,回公署!”

  饒祥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京華秘聞》的主筆,在《秘聞》中的地位,大致類似于鄧若水在《周刊》之中,所不同的是,他靠《秘聞》很是為自己和自己身后的幾個投資者賺了一筆。象他所乘的這輛馬車,便是流求制造局特制的,舒適奢華,價值在一千五百貫以上。

  馬車迅速回到了《京華秘聞》公署,饒祥匆匆回到自己的房間,不出他所料,《秘聞》的三枝好筆都聚在一起,相互大眼瞪小眼。

  “今日周刊銷量只怕要又破一次紀錄了。”饒祥第一句話脫口而出:“這都是錢鈔,為何讓最賺錢的消息歸了《周刊》?”

  “饒兄之意是我們也搞,若是官府追究……”

  《京華秘聞》曾經做過一次引起喧然大波的報道,在為自己打開了市場的同時,也讓它被官府盯上,甚至被逼得不得不改名字,故此,在這涉及官府的報道上,他們心有余悸。

  “蠢,周刊能報,我們自然也報得,你們忘了,那周刊便是官府的走狗,若不得官府示意,他如何敢報?”饒祥惡狠狠地道。

  “那又如何,瞧周刊此次報道,分明是看到了給官家的奏折,方能如此詳盡,我們便是跟進,又能比他知道的更多?”一人搖頭道:“后人一步,步步后人,須得另外想法子才是!”

  “我意已決,我要親自跑京西和河東一趟,他自奏折中得來的,總不如我在現場得來的更詳盡!”饒祥原本端正的面容有些扭曲,他亂揮雙手,兩眼盡赤:“我每日發來最新消息,將之傳到汴梁,然后再從汴梁托人帶回臨安,你們便守著這消息趕工,每來一份消息,便給我發出來,須得爭過那《周刊》才是!”

  “什么!”

  《京華秘聞》的三枝筆都是呆住了,他們知道饒祥最大的愿望便是壓過周刊,成為大宋首屈一指的大報,卻不曾想他能為了這個愿望如此行事!要知道這可是數千里的行程,而且在如今較為富庶的臨安百姓心目中,那京西、河東,除了煤之外別無是處,便是當地人吃的面食,也是黑乎乎的與煤球幾乎同色!

  “此次若是爭不過《周刊》,以后便真的干不過它們了!”饒祥長嘆了一聲,然后又振作起精神:“咱們一直以來被士大夫們視為小報,除去在青樓楚館念與那些閑人散客外,便難登大雅之堂。諸君,饒某算是明白,大宋如今所處之時,正是風起云涌之機,若我《秘聞》能乘勢而上,自然能成一番事業,否則的話……”

  談到這里,饒祥再度長嘆:“諸君當知,如今大宋每年新增加報紙不下十余份,便是在這臨安城中,便有報紙數十份之多,《周刊》有其優勢,與官府合作使得他不虞銷量,我們則不然,若是一日我們競爭不過賣不出報,那諸君與我便要餓上一日肚皮!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亦是我輩建功立業之時。如今我們《秘聞》已經甚為方便地賣到徐州、泉州、汴梁和江州,我料隨著火車之發展,不過十年之內,我們《秘聞》便可賣到大宋每一個州府,時不我待,今日便是良機!”

  他一番鼓動下來,《京華秘聞》的三枝筆都是熱血澎湃,他們原本都是些失意文人,借勢而上方有今日成就,原本以為到了現在便是極限,可聽得饒祥的話后,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這位主筆目標竟然頗為遠大。

  到了他們如今情形,在其余方面已經無欲無求,唯有當初落魄時的失意,還讓他們耿耿于懷。現在他們雖說算是有錢有名,可是仍然與當初落魄時一般沒有地位,可如果他們能完成《秘聞》的轉型,那也就意味著他們將成為無印之御史,足以在青史留名了。

  眾人心意一致,饒祥立刻開始分派,他自己當然是親自趕往京西與河東,如今去這兩地方要方便些,一般是乘火車到徐州,再從徐州轉乘輪渡到汴梁。不過所說如今黃河治理已初見成效,輪渡已經可以開到孟津,從孟津上岸后再轉乘馬車去洛陽,或者北上過河去河東。三位妙筆中一個隨同他前往汴梁,在汴梁中轉文章消息,另兩位則坐鎮臨安,輪流值守,文章一到,立刻開始見報。

  分好工之后,饒祥立刻遣人去買車票,自己回家收拾行囊,他們是早上七時做出決斷,到得上午十時,便已經準備就緒。前往徐州的列車隔兩天方有一趟,這一天正是其時,他二人帶著兩個伴當,買的自然是臥鋪,當他們進了那臥鋪車廂時,才放下行李,便聽得有人驚呼了一聲。

  饒祥回頭去看,恰好與鄧若水打了個照面,驚呼的便是鄧若水身邊的吳文英,他也認識饒祥,故此才會如此吃驚。

  鄧若水倒是面不改色,只微微一笑而已。

  請:m.iwure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