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一六七、天子無心尋芳柳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宋金手指

第一六七章天子無心尋芳柳  大宋寶慶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晴。

  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照在福寧殿的地磚上,趙與莒吸了口氣,看了看自己左邊,又看了看自己右邊。

  兩邊的人都不在,或許是怕為太后知道會怪罪有失皇家體統吧。

  趙與莒鼻端還能嗅到淡淡的香味,那是玫瑰與梔子花合在一起的味道,他瞇著眼,想了好一會兒,對于昨夜是怎樣將楊妙真與韓妤兩人都推倒在床上已經沒有印象了——不過這沒關系,今晚再來一次便是。

  想到這,他露出一縷笑容。

  殿外傳來宮女歡快的笑聲,不過立刻就中止了,想必是有老成的宮女在喝斥了。趙與莒咳嗽了一聲,片刻之后,一個宮女行了進來,手中捧著他的衣衫。

  他自登基以來,算不得歷行節儉,至少先帝在位時這福寧殿都沒有裝玻璃窗,而他登基后很快就換了。但同樣他也不能算奢侈,宮中用人,能省便省,除去太后那邊人手還充足外,楊妙真、韓妤處人手已經極為精簡,好在她二人都是自立慣了的,卻不是那種嬌滴滴的小家子女人。便是趙與莒自己,服侍他的宮女也只有六人,至于太監,那是完全沒有人權的,他是能趕多遠便趕多遠。

  “官家,請更衣。”

  那宮女年紀很少,聲音還極稚嫩,趙與莒微微有些驚訝,服侍他的宮女當中,便沒有這樣一個人。他皺眉打量了一眼,只見這宮女才不過十五六歲的年紀,年體方方長足,皮膚瑩潔如玉,一雙眼睛似夢似幻,雖說五官并不算極出眾,但這皮膚與眼睛足以彌補了。

  趙與莒只看了兩眼便淡淡地說道:“將衣衫放下,你且出去。”

  那宮女應了聲是便退出福寧殿,趙與莒自己換好衣衫,因為長時間都是有人服侍的緣故,他現在穿起衣衫都有些生疏了。

  他心中微微有一些惱怒,這個宮女,顯然就是楊太后近來挑入宮的三十六人之一。自己記得那些宮女都在慈明宮,這個打發來的,想必是楊太后的主意。

  那么此人的身份也呼之欲出,一定是原本歷史上理宗的皇后謝道清了。沒有想到的是,因為自己的穿越,原本兩年后才出現在皇宮中的她,還是提前進來,而且她那傳說中的皮膚病與眼疾,竟然都治好了。

  穿好衣服,他出外便看到那個謝道清凝神肅立,神態端莊,目光絲毫沒有亂瞄。這給趙與莒極好的印象,他微微一笑,只不過是個十五歲的女孩兒罷了,只怕她自家心中對于來服侍自己還未必高興呢。

  “給朕打些水來,記著要涼的。”趙與莒道。

  “是。”謝道清沒有問為何要涼的,只是行禮退下,過了片刻,趙與莒聽得她細碎的腳步聲,然后她端著一盆清水、肩上搭著趙與莒的毛巾進來。

  只在趙與莒低頭洗臉的時候,謝道清才真正看了趙與莒一眼。這位官家很年輕,今年才是二十歲,外表甚至比這年紀還要小上幾許。他相貌如同傳說一般不凡,看透人心的亮眼,直挺的鼻梁和緊抿的唇。不過他對洗臉很是專注,甚至不曾抬起頭來看謝道清一眼。

  這讓謝道清多少有些失落,在家中時,她原本因為皮膚病與眼疾的緣故,時常受同族歧視。當楊太后要召謝氏之女入宮時,她的叔伯們都竭力反對,原因是覺得她長得這么丑,便是入宮最多也是一個粗使的宮女,而送女兒入宮都得備上價值不菲的嫁妝,對于已經中落的謝家而言,實在是得不償失。她父親早逝,若不是她兄長堅持,連入宮的機會都不會有。因為機緣,她身上隱疾得愈,族人待她便不同與往,她自家也平添了幾分自信,覺得入宮之后便是不得天子親睞,至少也不至于受到輕視。

  結果卻被天子當作不存在一般。少女的敏感,讓她覺察到,天子對于她來服侍一事,并不歡喜。這讓她更覺得委曲,若不是楊太后之令,她才不愿意來此呢。在慈明宮中與一幫小姐妹們讀書習算,玩一玩羽鞠,豈不遠勝過陪這個無趣的天子官家!

  雖說心中如此想,但面上謝道清什么都未表現出來,趙與莒洗漱完皆之后,直接去了博雅樓,這是他努力為自己爭來的一點點利益,每五日中有一日,不必那么早起來,可以自己在博雅樓里看書。

  當然,所謂的“自己”,還是有人在的,起居郎會一大早便在博雅樓等著,若是他來得真太晚,那起居郎少不得記上一筆:某年某月某日,上晚至,惰于學。

  然后那些吃飽了飯沒事干的言官,就會很快樂地來勸諫他要勤政,切莫荒怠,更不可沉溺于女色。

  裝模作樣看了會書之后,趙與莒便有些坐不住,起身道:“今日閑著無事,好久未曾見過榮王太妃了,朕去那邊走走,不必驚動太多人。”

  他登基之后,便追贈他早逝的父親榮王,他的兄弟趙與芮便成了榮王世子,而母親全氏則成了榮王太妃。雖說全氏是他的生母,但如今卻只能住在榮王府中,好在榮王府便在皇宮邊上,隔三岔五的趙與莒便會去看望生母。對于天子的孝行,眾臣都默許了,畢竟這位官家雖是年輕英武有類英宗,卻不曾象英宗那般非要稱自家生父為皇考。

  全氏見著趙與莒來便要行禮,趙與莒慌忙摻住,埋怨道:“母親,每回都要孩兒說你,我再如何也是你生下的兒子,如何能當你的禮?”

  全氏笑瞇瞇地望著自家的天子兒子,也不多說,只是向他身后望望,沒見著楊妙真與韓妤,便有些奇了:“賢妃與婕妤呢?”

  “母親還如在郁樟山莊時一般,叫她們妙真與阿妤便是,什么賢妃婕妤的,沒來由地叫得生份!”趙與莒唯有在全氏面前,還帶著幾分年輕人的稟性,這最讓全氏歡喜。他笑道:“今日她們要陪太后教導宮女,故此不曾前來,母親也是,有了媳婦便忘了孩兒。”

  “官家都執掌天下權柄了,還是這般孩子氣。”全氏拉著趙與莒的手,仔細端詳著自己的兒子——他現在已經不是自己的兒子了,只能在這座王府之中,在朝臣背后偷偷稱呼自己母親,自他小時起,便從未讓自己操心過,相反,一直是他在為自己、為自家操心,如今,還要為這個天下社稷操心。

  想到這里,全氏又有些惆悵,若還是在郁樟山莊中,一家人安安生生地過著小日子那該有多好。

  “與芮呢?”與母親聊了會天,沒見著自家兄弟,趙與莒奇怪地問道。

  “去宗學了,近來讀書倒頗為用功,說是不可以壞了皇帝哥哥的臉面。”提及次子,全氏面上又浮起笑來:“他可是佩服官家了。”

  趙與莒微微笑了,也不以為意,他正欲再說話,忽然院外有人喊道:“臣秦大石求見。”

  秦大石與龍十二,如今都在殿前司補了職司,因為資歷的緣故,他們當的都是低品秩的小官,但在殿前司諸侍衛中,二人聲望卻是極高。而且如今殿前司侍衛之中,有近百人都是出自流求,他們無論是身手還是紀律,都足以服眾,故此做起這小官來,倒還算順利。

  趙與莒微撩了一下眉,秦大石而不是朝臣求見,那么意味著來的事情發生在流求了。

  如今朝堂與流求是完全并行的兩個體制,朝堂之中,依舊是那些重臣清議們掌握著實權,流求則完全是天子私產。當初獻土之后,趙與莒便借擊倒史彌遠和朝臣們對接二連三的變化措手不及之機,借口“不欲生事擾民”,要求維持流求現行制度五十年不變——朝臣們當時震驚之下,也不覺不妥,又不愿把獻土的喜事變成反目的恨事,故此便默認了。待得他們覺得流求如此寶地,竟然不派駐官吏實為不妥時,天子明詔已發,再想反悔已是不及。

  隱約之中,趙與莒便有借著流求來鞭笞朝堂諸公的意味在里面,譬如說奪徐州便是一例。再如現在官家與真德秀的賭約,雖然是二人間的密談,但這等事哪里瞞得住眾人,如今朝臣們都是心思復雜地在觀望,看淮北與淮南三年之后究竟孰能大治。

  “官家國務繁忙,便先回去吧。”見趙與莒的模樣,全太妃笑道:“有閑時再來,回宮之后,還須多陪陪太后才是。”

  流求來的消息極為不妙,主要還是人心思歸,特別是那些最早遷居的移民,覺得如今楊妙真已是賢妃,天子是他們的主人,流求已經再無保密必要,而且開發淮北抽調人手,也讓他們覺得,這些抽調之人可以回去那么他們自然也可以。雖說此間甚好,但必須承認,他們對故土的思念幾乎是無法克服。

  “秋爽雖是暫時彈壓,但憑的只是他之威信,再有一次,只怕很難彈壓得住了。”李云睿有些心情沉重地道:“雖不致于鬧事,但怠工消極只怕難免。如今兩淮正是需要的時候,出這種事情……官家,不如讓臣再回流求吧?”

  “不必。”趙與莒皺著眉,此事在他意料之中,只不過沒想到來得這么快罷了。

  沉吟了會兒,他拿起筆,飛快地在紙上書寫著,足足過了刻鐘一個鐘點的時間,他才停下筆,看著自己寫下的東西,然后又刪改了一些,再交給李云睿:“你安排人將此送還流求。”

  趙與莒的解決對策是因勢利導,他們不是想回大陸么,若是只一昧阻攔,反而會越積越大,最終釀成大禍,倒不如由流求公署制定一個章程,這個章程之中規定為流求奉獻到何種程度便可以自由往來于陸地與流求之間。保證讓所有想回來的人都看到回來的希望,又控制能回來者的人數,不至于影響到流求的發展。

  而且,趙與莒相信,經過流求六年以上熏陶的人,他們回到陸上之后,與原本在淮北、京東之人已經有很大區別,過慣了流求極富紀律同時又有相對較富庶生計,再在淮北京東苦熬,一時之間肯定是不慣。

  還有一個重要作用,便是培養一支政治力量。若是流求之人始終停在流求,那么他們對于整個大宋而言,終究有些格格不入,若是讓他們在淮北、京東生息,這終究是大宋故土,他們也算是大宋遺民,更易被大宋各階層接受一些。故此,在趙與莒的這份對策中,另一項便是回陸之后安置辦法。回到陸上可以,但還必須接受流求制度約束,要與流求銀行簽訂一份小額借貸協議,即流求銀行或以現錢或以物資,資助他們在淮北、京東創業,諸如開辟大型農場,開發礦山,開辦工場作坊等等。這些行當必須接受流求財稅制度的約束,除去歸還流求銀行的貸款外,還須得向京東、淮北官府足額納稅。

  趙與莒曾花許多時間分析過如今大宋情形,雖說名義上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實際上天子一言一行盡要受士大夫掣肘,而士大夫這個整體,卻撐握著清議與祖宗家法這兩大極具殺傷力的武器,幾乎為維護這個群體的利益而無所顧忌。故此王安石雖是睿智,變法卻也只能黯然收場。這些士大夫既是地主,同時也是官商,他們為著自家利益,拒絕朝堂的改變,但他們對土地與財富的貪婪,又在動搖社稷根基。唯有培養出一個能與這士大夫階層抗衡同時又不至于不受控制的階層,趙與莒才能全面將這些士大夫取而代之,若說流求是苗圃,那么由于戰亂,現在士大夫們力量尚未伸至的淮北京東,則將是將培養出的苗木移植的地方。

  自然,這些從流求回遷之人,也會有自家私心,甚至有可能與士大夫同流,形成新的士大夫階層,故此,流求必須通過財稅制度與技術實力,強化對他們的無形控制。

  想到這一步之后,可能在大宋引起的種種風云變幻,趙與莒很是猶豫了會兒,然后將那張紙交與李云睿。

  但愿這些因循守舊的士大夫們,能晚一些發覺自家的用意。

  請:m.iwurexs.net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