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八、糧商(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宋金手指

  “不過是同行賞臉,留了小店一口飯吃罷了。”

  “胡大掌柜……”孟少堂捻著須,心中千回百轉,雖然時間很短,卻生了無數主意。好一會兒之后,他才試探著問道:“臨安圣人腳下,居之不易啊,胡大掌柜雖是各方打點,可生意如此之好,總難免遭人嫉妒。”

  “多謝孟老東家指點。”胡福郎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然后笑道:“小店賣的面粉價格,絕不會低于各家同行,想來不會搶了同行生意。”

  他這番話說得就有些討巧了,雖然保興的面粉價格不低于同行,沒有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但是同等價格下,他的面粉賣相更好,口感更佳,又不短斤缺兩,如何不會搶了同行的生意!因此孟少堂心中微微有些不滿,不過他人老成精,只是打了個哈哈,沒有說出來。

  “若是孟老東家不嫌棄的話,小店倒有一筆生意要同日盛莊做。”胡福郎仿佛不知道孟少堂心中的不快,他笑道:“小店愿以這個價,將面粉賣給日盛莊。”

  他一邊說話一邊伸出手來,孟少堂心中又是一動,也是伸出手去。兩人在袖子里筆劃了一會兒之后,孟少堂臉色變了。

  胡福郎報出的價格,比起如今面粉的零售價低了一成五,也就是說,保興愿意拿出一成五的利潤,來與日盛莊合伙。

  此時人們都愿意置辦良田,而良田一年的收益,也不過是一成五(注2)。雖然商人販賣的利潤遠高于此,但這其間冒的風險也遠大于此,保興開這樣的口子,只證明一件事,那便是他們讓出一成五的利潤,還有錢可賺。

  以如今磨坊出面的效率,孟少堂怎么也想不通,保興哪里還有錢可賺。

  “孟老東家覺得合適,便可與保興簽下契約。”見他臉上驚疑不定,胡福郎乘熱打鐵:“若是保興不能照約供貨,愿五倍賠償!”

  孟少堂腦子轉了轉,終于想明白了:“貴店可是有了新的磨面秘術?”

  他一問既出,便知失言,對于作坊和商販而言,這些秘術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別人是探問不得的。

  胡福郎卻不以為意,坦然承認道:“小店東家乃太祖苗裔,博覽群書,在一卷先秦古冊上看到的秘術,傳聞為魯班所留。”

  聽得胡福郎有意無意強調了東家的宗室身份,孟少堂心中一凜,原本生起的貪欲立刻煙消云散了。雖然大宋傳國已久,帝子王孫繁衍昌盛,一些宗室親族早就與平民無異,但若是在宗正寺的牒籍圖譜中有載,便有恩禮(注3),何況如今天子已不再是太宗一脈,而是太祖子孫中秦王(評書中的八王千歲趙德芳)房,對于太祖后裔更是恩厚。

  “原來如此,老朽倒是失敬了。”孟少堂含糊地說了一句,既是表達對魯班秘法的失敬,也是表達對胡福郎東家的失敬。頓了一頓,他笑道:“既是胡大掌柜有此美意,我日盛莊豈能不識好歹,我愿以此價自保興進面粉。”

  兩人又是籠起袖子一陣筆劃,孟少堂能將日盛莊帶到如今的地步,眼光手段都是上佳的,他不唯沒有壓價,反而把價格提高了些,片刻之后,兩人擊掌微笑,算是敲定了這筆生意。

  “有一件事,老朽欲向胡大掌柜請教。”見胡福郎讓人拿筆墨來書寫約契,孟少堂捋須道:“貴店有此妙術,便可以此橫掃行在糧店,卻為何要讓利與我?”

  “東家有言,和氣生財。”胡福郎道:“行在之大,大宋之大,天下之大,生意哪是一家能做得盡的,不如與諸同行攜手。實不相瞞,若不是小店聲譽不顯,難以獲取諸位東家掌柜信任,小店便不做零賣,直接將麥粉交由諸位同行轉賣了!”

  孟少堂點點頭,明白胡福郎的意思,保興看中的是批發這一塊,而不是零售。雖然批發也會面臨競爭,但此時做批發的尚不多,各家糧店也多是自產自銷,因此競爭的壓力便會少上一些。

  “貴東家目光獨到,真奇才是也。”想了一會兒,孟少堂贊嘆道,他心中一轉,保興有魯班秘術,又有如此東家,顯然是無法阻止它的崛起,不如做個順水推舟的人情:“老朽不才,在行在各大糧店中還薄有人望,愿意為貴店幫上一個小忙,邀請行在諸東家掌柜的一晤。”

  “如此多謝孟老東家了!”聽到他這樣說,胡福郎大喜過望,心道自己這一年莫非是時來運轉,竟然處處有貴人相助,先是成了大掌柜,現在又交上孟少堂這樣的大糧商!

  第二日,趙與莒便得到了臨安的消息,聽到孟少堂如此相助,他也不由得有些慶幸。

  這個孟少堂,不是簡單人物,行事干脆,為人四海,成為臨安糧商之領袖,倒不是偶然。自然,他現在只是表達了善意,若是保興出了什么問題,他對保興下起手來也絕不會手軟。

  想到這里,趙與莒搖了搖頭,自己的“保興”,不知能否和另一個時空中的保興一般崛起壯大起來。

  另一個時空中的“保興”,乃是著名的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的第一家面粉廠,這也是奠定了榮氏一族“面粉大王”身份的第一步。趙與莒希望,自己能象榮氏兄弟一般,以“保興”為帶動中華工業的第一步。

  “保興”既是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他現在需要的就是大量收購小麥,這事情有胡福郎操持,用不著他過多關心,因此,他又把注意力轉到對孩童的教育上來。

  這些孩童到郁樟山莊已經是二月有余,從最初的不熟悉,到如今的熟門熟路,發生了許多事情。而且,隨著他們之間相處的時間長了,各人的性格、優缺,趙與莒已經越發地清楚了。

  “李鄴。”在這個名字上用鵝毛筆畫了一下,趙與莒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注2:此數據來自略論宋代民間資本的流向一文,作者李曉。

  注3:可見于宋史卷二一五。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