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九十一章 北伐之計(4)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三國風云之猛將傳

  第一百五十三章北伐之計(四)

  劉備望了望地圖,見荊州到青泥隘口距離甚遠不說,路上還有宛城這個軍事重鎮橫在那里。若由關羽引軍攻青泥隘口,這宛城就必須先打下來。

  但是如果拿下了宛城,那青泥隘口也就沒了拿下的必要了。

  抬頭望向左右幾人,只見諸葛亮與龐統皆是點著頭,然后目光在地圖上來回的巡視,而薛冰依舊恭敬的立在一旁,望著自己。

  劉備見了,忙問道:“子寒可否為孤詳細道來?”

  薛冰點了點頭,接著道:“末將先前曾言,須得三路齊進,才可取全功。

  這不僅是說要三路兵馬齊齊出兵,更是要求三路兵馬在戰略上相互配合,互相響應,以此盛補彼不足。若己不足由彼來助。如此一來,三路兵馬再無破綻,自然攻無不克。”

  說到此處,以手指青泥隘口道:“便如這青泥隘口,以川中兵馬,實無余力再行取之,然此處之重,卻是非取不可。如此一來,便需要由另外兩路軍來相助。

  東吳兵馬太遠,只能以為牽制;相比之下,荊州的關羽將軍引軍取此處更容易一些。而且,三路并進,關將軍的兵馬需要出襄陽,奪樊城,直逼宛城。

  在基本的軍事行動方向上,也不存在沖突的問題。

  這么一來,只需要請關將軍大軍逼住宛城,使曹兵不能從此過,則青泥隘口將不得援助,再請關將軍親自引大軍與宛城對峙,另著一將,引部分兵馬輕騎取青泥隘口。

  只要在曹操大軍到達宛城之前拿下此關,則雍州東門無慮矣。這么一來,在時間上是完全來得及的。”

  一邊說著。手指不停的按照自己所言,在地圖上來回的滑動。

  待他將話說完,劉備也已經明白了薛冰的意思,心里再一尋思,只覺得此法卻是可行,遂笑著以手輕撫額下短髯,對兩大軍師言道:“二位軍師瞧此法可行否?”

  諸葛亮瞇著眼,搖了搖扇子。尋思了一陣這才道:“子寒此法,確是可行。

  而且如此一來,雍州東門已關,曹操大軍不得過;宛城處雖不能取,但是兵馬盡數被關將軍牽制在此處,動彈不得。

  畢竟若宛城失,則關將軍大軍便直逼許昌矣;東線還有東吳兵馬以為牽制,以周瑜之才。曹操定不敢掉以輕心,當會派大將引重兵把手。

  曹操若不能短時間內解決三路中的一路,則數路皆陷入死局,無可救也。”

  說到此,眼睛突的一亮。復瞧了一陣地圖,而后突然笑道:“先前士元言子寒胃口好大,亮現下深表贊同,先前未曾注意到。

  此時才發覺,子寒地戰略目標,不只雍涼二州。當真是好大的胃口。”

  卻說諸葛亮剛才還在那評斷薛冰的戰略思想怎樣,哪知說著說著突然笑了起來,并說出這么幾句,直叫劉備摸不到頭腦。

  而那龐統在聽了諸葛亮之言后,臉色一頓,忙向圖上去看。半晌后才道:“先前統正于心中想了一想,有無此種可能。卻未想到子寒早就將其算計了進去。”

  說到此,見劉備一臉不解,遂上前以手指圖道:“子寒此法,使關將軍大軍直進,與宛城對峙。然此法的目的不是宛城,而是青泥隘口。

  畢竟若叫關將軍取了宛城,則戰爭的重點將由雍涼之地轉移到此處。那曹操肯定會舍了雍涼。甚至于東線也可以適當的放棄一些地方讓給東吳。轉而盡全力與關將軍一戰。

  那時關將軍手上僅一州之兵,極難與曹操對峙。”

  那劉備聽了。點了點頭,心下暗道:“不知當如何叫二弟收一分力,莫將宛城取下。以二弟的性子,怕是巴不得引兵直取許昌。”

  龐統見劉備沉思,便頓了一下,待其回過神來,才接著道:“因此,取宛城乃是孤軍深入,且極易招來曹操大軍。這般一來,宛城將不能取。

  因為子寒地戰略雖然免不了與曹操正面交戰,但是無論是哪一處的部署,都是盡量避免與曹操的主力軍團進行面對面的沖突,也就是說,是在盡量的避免與曹操進行不死不休的大決戰。

  這也是考慮到現下王上的軍事力量,尚不足以與手握大半天下的曹操相抗衡。”

  “所以,此次北伐地最終目的,當是削弱曹操的勢力,壯大王上的勢力。也就說,在保存自身力量的同時,盡量地奪取曹操的地盤,例如這雍涼二州。

  若此二州盡取,則王上再好生經營一陣,便擁有了與曹操決戰的實力。那時,就算是在中原地區與曹操的大軍面對面地大戰,我方也不會落了下風,勝負之數乃是各占一半。”

  說到此處,龐統環視左右,見眾人皆一臉贊同之色,這才接著道:“本來以統及孔明之意,取雍涼,乃是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

  至于荊州與江東,便是未取寸地,那也是成功了。”

  講到這,龐統突然苦笑了一下,言道:“但是子寒的戰略目的,除了拿下此二州之外,他還想將豫州也給拿下。”

  “豫州?”廳中眾人聞此言,猛的一震,皆一臉驚訝的望向了上首的幾人。便連那劉備,都微張著口一臉不敢相信地望著龐統,似是不相信一般。

  本來以劉備現有的實力,若能取下雍涼二州,那已經是天大的勝利了。劉備雖然有大志,但是他對自己手中的力量也是很清楚的。

  以他現有的力量,能取下此二州,已是盡了全力,又哪來的多余的兵馬去惦記其他地方?

  只見龐統接著道:“王上請看。關將軍大軍北上直逼宛城,乃是孤軍深入之態。若繼續前進,難免陷入曹操大軍圍剿地窘境。

  只是子寒志在青泥隘口,因此只需要關將軍于宛城外拖住曹軍,那么關將軍這路大軍便算完成了任務。那么,這路大軍不能向前,又能往何處去?”

  劉備望了陣。只見關羽大軍拉成一條長線,東北兩面盡是曹操地勢力范圍,只是曹操大軍經過一系列的調動,此時應當是在宛城一帶重點布防才是。

  因此北面是層層重兵,而東面,正是豫州。

  只見關羽地大軍長驅直入后,那豫州好象凸出來的部分一般,完全陷入了包圍。看起來,確實是很容易取下。

  見此情景,劉備忙道:“只是我二弟僅一州兵馬,縱使是出其不意,又如何能取下豫州之地?”

  這次卻是諸葛亮笑著答道:“若單以二將軍兵馬,自然極難取下豫州。想來以子寒之意,是要說動東吳兵馬,與二將軍合力。夾攻豫州吧。”

  劉備聽了,又將目光轉向薛冰,問道:“然東吳欲揮軍北上,又如何說得動其轉向西面?”

  薛冰笑著道:“王上請看。”說著,以手指長江以北之地。言道:“江東兵馬不善陸戰,因此他們向北,最多打到徐州東南,也就是淮陰這一帶。因為這一帶。

  周圍有河道湖泊可以利用,若再往北,便是全仗著陸軍防守。舍善水之長而使短,以周瑜之智,定不會犯這般錯誤。

  而且,江東盡數取下徐州,便等于關將軍宛城一般,定招來曹操大軍。那時南兵不擅陸戰,這徐州自然守之不住。

  既然打下來守不住,那又何必去浪費兵馬糧草,去打這無用之地?”

  手上于圖上一畫,接著道:“因此,這一帶望北,東吳是不會去打的。便是打,也只是虛應一番。不會真地出兵。”

  說到此。又將手指轉到豫州處。“但是東吳又不會坐視王上勢力越來越大,而他們卻只能望著大片疆土而不能取之。弄不好。還會在戰事關鍵時,來扯我方后腿。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不若聯合東吳,請其與關將軍東西齊進,共取豫州。

  此時,那豫州陷在兩家中間,實是掉入陷阱中的獵物,若兩家聯合出兵,兩路共近,便是取不下全州之地,也可拿下大半。

  同時還能讓東吳占些甜頭,以免其在關鍵時刻扯我軍后腿。”

  長出了一口氣,見劉備雖一臉震驚,不過臉上已經不似先前那般猶豫,顯然已經在心里贊同了這個計劃,遂接著說道:“而曹兵本于宛城一帶布防,想必初期定料不到關將軍突然轉向東南去取豫州。

  待其反應過來,再做部署時,豫州已經大半落入兩家之手矣。”

  說完,薛冰又簡單的做了下總結,言道:“因此,末將的戰略計劃,簡單點來說,便是川中主力出祁山為主,以漢中兵馬出斜谷為輔,少數精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潼關為重。

  荊州兵馬攻宛城為虛,偷襲青泥隘口為重,后取豫州為實。而江東兵馬,北上為虛,西取豫州為實,牽制曹操東線兵馬為重。

”言罷,垂手靜立于一旁,偷眼觀察劉備及  左右眾人的反應。

  只見張飛瞪大了眼,一臉迷糊的樣子,想來根本就沒搞明白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

  而法正則是一臉震驚之色,卻是全然未曾想過一個戰略居然還可以牽扯進這么多路兵馬,而且虛實相應,環環相扣,實是復雜之極。

  諸葛亮與龐統這二人則是早就想通了全部環節,其中精妙之處自然也瞧得通透,不過這二人對于能想出這般戰略地薛冰也甚是佩服。

  此法,將劉備手中所有能利用的砝碼,通通的丟上了戰場,可以說,此法若成,劉備一下便可以成為可以與曹操正面相抗衡的強大勢力,而且地域呈現強秦之勢,進有雍涼之精兵,退有西川之險要,可以說,已經立于不敗之處了。

  但是,此法之危險之處便在于毫無退路。而且環環相扣,一樣都不能失敗。但有一環出了差錯,則全盤皆輸,而且弄不好還是慘敗。

  若輸了,則劉備就再也沒有了北上進取中原的資本。因為薛冰將所有的力量全都砸了進去。

  這些缺點,在場這幾人自然能夠想到。劉備更是望著地圖愣愣的不知當如何決斷。

  可以說,薛冰的戰略就是一場豪賭,若勝,自己立刻便能擁有了強大地實力,滅魏復漢指日可待。

  若輸,將會砸進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資本,也許這一生也再也不會有對抗曹魏的資本。

  諸葛亮見劉備猶豫,也知其一時不好決斷,正欲開口,勸劉備先回去歇息一陣,或者使其它的,不這么冒險的戰略。

  哪知劉備突然眼露精光,大笑了一陣,而后大聲言道:“好計策,勝敗便在此一舉!孤便使此法北伐!”說此言時,聲若洪鐘,于廳中回蕩不息,整個人更似年輕了幾十歲一般,完全不像是一年近六十地老者。

  這一刻,廳中眾人好似見到了昔年南征北戰的那個劉備,年輕,有豪氣,有沖勁,直叫眾人產生拜服之心。

  諸葛亮更是絕了心中勸阻的念頭,皆因現下的劉備,讓人升不起半點勸阻地心思,只能在心中暗思:“定要讓子寒此法順利施行,不出半點差錯。

  ”薛冰更是暗道:“老子定要將此法用成,哪怕再困難,也要成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