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模擬開始——
《經營西域疏》送到內閣。
此奏疏為中書門下五房公議,得到了內閣的重視。
高拱、趙貞吉,贊同你的奏議,認為可以在敦煌開鑿坎兒井,恢復陽關和玉門關,如果能在敦煌成功墾拓,則可以開展經營西域的計劃。
張居正則反對將朝廷的財力物力放在西域上,認為應該將朝廷的精力放在海貿上,并且推動財政改革。
諸大綬也擔心開拓西域帶來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內閣未能形成共議,六部九卿衙門對西域問題也沒有提出其他能說服內閣達成共識的方案。
內閣只能將所有的部議奏疏送入皇宮。
奏疏送到內廷,隆慶皇帝雖然對你的計劃感興趣,但是又覺得這個計劃過于龐大,連內閣都不支持,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余威望:680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10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蘇澤嘆息了一聲,即使借用了整個中書門下五房的威望,依然沒能通過,還要自己額外支付1000點威望值。
蘇澤清楚,這已經是打過折的了。
如果自己單獨上疏,恐怕需要的威望值只會更多。
畢竟《經營西域疏》,是關系國策級別的戰略計劃了,自然不可能簡單就獲得通過。
畢竟以隆慶皇帝如今的身體狀況,加上內閣如今這個分裂的情況,很難通過這樣的奏疏。
要知道經營西域是朝廷政策的轉向,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協調各種工作的。
這種程度的國策轉向,一般都只會在朝局相對穩定,國力相對富強的時期進行。
但是蘇澤也沒辦法,政策也是有窗口期的。
占據西域的火者,被吸取了大明外溢軍事技術的兀慎人,打得落花流水、一潰千里。
而兀慎人作為大明的打手,部落人數又不夠多,占據不了這些地盤。
現在大明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占據敦煌,并且有充足的時間去修建水利工程和防御工事。
這時候的成本是最小的。
如果等到技術擴散開來,本地的區域勢力再次被整合起來,再要占據西域就不容易了。
邊疆地區的統治是不能細究經濟成本的,沒有一個大國只會計算經濟賬。
蘇澤果斷選了“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請宿主在現實中提交奏疏,模擬結算將在奏疏執行后進行!
剩余威望:5800。
嘉峪關外。
蘭州知州孫皋,站在嘉峪關的城墻上嘆氣。
為了協助劉秉,蘭州知州孫皋一路從蘭州跟到了嘉峪關,正是由他親自協調,這才讓兀慎人能從蘭州一路到嘉峪關。
嘉峪關之圍解了以后,兀慎人沿著河西走廊,在敦煌大敗火者軍隊之后,就繼續殺向了哈密。
孫皋則留在了嘉峪關,繼續負責朝廷和兀慎人之間的協調工作。
日常巡視完畢,就在孫皋準備回去的時候,突然嘉峪關外揚起了煙塵。
孫皋返回城頭,見到了幾名漢人騎兵。
看到這些漢人騎兵的裝扮,孫皋立刻命令打開側門,將他們放了進來。
孫皋親自下了城墻,見到這幾名漢人騎兵,他們就是自己身邊的親衛,是自己撥給劉秉充當貼身護衛的。
“劉大人有什么話傳回來嗎?”
這些貼身騎兵,也充當了孫皋和劉秉之間的傳信兵,劉秉有什么重要的軍情,都是讓他們傳遞的。
但是這一次,這些騎兵十分的奇怪。
為首的說道:
“孫大人,劉大人讓我們留在敦煌,等兀慎人離開五日后回來報信,請您帶人親自去一趟敦煌。”
“劉大人說,這事關文脈傳承,要您帶兵親自過去。”
孫皋傻眼了,但是怎么詢問這些騎兵,他們就只帶回這句話。
孫皋猶豫了一下。
陷阱?
按照消息,兀慎人已經全部去攻打哈密了,這是西域重鎮,是西域如今少數水草肥美的大型綠洲,是能夠容納兀慎人口的理想土地。
火者已經潰敗,整個河西走廊也沒有敵人了。
可為什么劉秉不說清楚,還要等兀慎人走遠之后,要讓自己親自過去?
孫皋想不明白,但是他和劉秉也有信任,于是咬牙交代副手,自己則帶著兩百騎兵,從嘉峪關出關前往敦煌。
在親衛騎兵的帶領下,孫皋狂奔三日來到了敦煌舊址。
敦煌城在嘉靖年間就已經棄置,后來成為部分商人往來留宿的地方。
在火者越來越激進后,西域貿易也日益凋敝,最后成為一座荒城。
但是親衛騎兵沒有引孫皋入城,而是前往城外的莫高窟。
孫皋是知道莫高窟的。
莫高窟最后的余光是元代,自此之后莫高窟再沒有再進行修復,也不再有人維護。
加上西域佛教衰落,加上敦煌的土地沙化,敦煌城自己都荒廢了,莫高窟掩埋于風沙之中。
親衛騎兵向孫皋說道:
“攻打下敦煌之后,兀慎人就在莫高窟扎營,大軍駐扎在莫高窟之中。”
孫皋點頭,比起荒廢的敦煌城,莫高窟的石窟還能抵御風沙。
“劉大人是要讓卑職領孫大人去一座石窟。”
“前方帶路!”
在親衛騎兵帶路下,孫皋很快來到了這座石窟。
這是一座平平無奇的石窟,因為年久失修,石窟中堆積了不少風沙。
孫皋有些疑惑,劉秉大動干戈,為什么要引自己來到這座石窟?
他拿著鯨油燈探查,很快發現了幾個記號。
這些記號,也是他和劉秉約定好的記號。
兀慎大軍行進的時候,孫皋就和劉秉約定了這樣的記號,方便大明的軍隊追上。
看到熟悉的記號,孫皋走入洞窟深處,這時候他發現,這座洞窟似乎別有洞天。
仔細查看,孫皋看到了一處可以供人出入的裂縫。
他咬著牙,從這個裂縫探入身體。
眾人紛紛上前幫忙,孫皋擠入裂縫,又讓人遞上鯨油燈。
接下來,孫皋看到了驚人的一幕!
在鯨油燈的照耀下,孫皋看到了堆滿了整個洞窟的藏書!
這些藏書有的是裝在匣匱之中的,有的是裝訂成冊的,還有的就是散落在地上的帛書,整個洞窟中都堆滿了各種書籍!
孫皋終于明白,劉秉神神叨叨派人給自己帶信,說什么“文脈所在”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肯定是劉秉隨著兀慎人駐扎莫高窟的時候,偶然間發現了這個藏經窟,但是劉秉也怕這個藏經窟被兀慎人破壞。
于是派遣身邊親衛,給自己帶信,等到兀慎人離開之后,再通知自己挖掘這些書籍。
孫皋的眼睛都直了!
大明士大夫,本就有搜集古籍的風氣。
一些宋代的善本,都能賣出天價。
所謂善本,不過是印刷書籍。
可眼前這些,孫皋隨手一拿,就是抄寫在帛書上的唐代經書!
這不是一屋子的書籍,而是一屋子的寶藏啊!
孫皋也是進士出身,他自然也是愛書之人,看到這么多的古籍,孫皋直接就看了起來。
這里大部分都是佛經,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西域本就是佛家昌盛的地方,中原的佛教,就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商旅百姓開鑿莫高窟,一直興盛到了元代。
但是這里的佛經數量,還是讓孫皋心驚。
這可不是一個時代的佛經,從南北朝到唐宋元,敦煌經歷了這么多的戰亂,南北朝亂世、隋唐之易、五代十國、宋末大亂,放在中原,這些典籍早就已經沒了,但是在敦煌這個角落中,這些佛經都完完整整的傳承了下來。
孫皋不是一個佛信徒,但是他看著這如山丘一樣的佛經,也只能贊嘆一句,若非是佛祖保佑,這么多佛經又怎么能流傳下來呢?
“知州!”
洞窟外的親兵,還以為孫皋遭遇了什么意外,連連喊道。
孫皋這才從書籍的世界中回過神來,他喊道了一句報平安,準備先離開這里,再讓人將這些佛經搬出去。
但是孫皋一個踉蹌,不小心被一個書匣子絆倒。
孫皋這才發現,這個書匣子是特意被搬到這個位置上的,應該是當時劉秉故意放在這里的。
孫皋疑惑的打開書匣,里面是一份帛書。
《張淮深變文》?
孫皋很快就確定,這是一份唐代的帛書。
孫皋如此的確定,因為這份帛書記錄了唐代歸義軍收復沙洲,以及和吐谷渾作戰的記錄。
等等!
這張淮深,不就是歸義軍首領張議潮嗎!?
“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
孫皋讀到帛書中的這句詩,精神恍惚起來。
他仿佛跨越了千年,站在了繁華的敦煌城上。
他看到城下,精銳的歸義軍正在和異族交戰,聽到了城池上跨越千年的喊殺聲——“歸唐!”
孫皋連忙將這份帛書收好,他又看到了一份《酒誥》。
這是一份行政公文,是歸義軍的一位行軍司馬,向歸義軍首領張議朝申請酒水,犒勞打勝仗的將士。
孫皋又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歸義軍將士,手里端著酒碗,看著遠方的大唐,試圖在酒夢之中回歸故土。
孫皋的全身顫抖,他再看向書匣中,這里有大唐沙洲的戶籍地理檔案,甚至還有一份殘篇的《唐律疏議》,加上一堆當時官府的司法裁決文件。
孫皋站起來,看著身后浩如煙海的書籍。
這就是文脈啊!
這是我中華傳承幾千年的文脈啊!
華夏之為華夏,正是文脈不絕!
孫皋整理心情,立刻走出的藏經窟。
孫皋命令手下,立刻將洞口加固,然后將里面的書籍小心的搬出來。
他又命令親信,去嘉峪關調來馬車、護衛,命令他們將這些書籍完好無損的運回嘉峪關。
孫皋則捧著劉秉發現的書匣,將書匣綁在了身上,帶著這份《張議潮變文》趕回嘉峪關!
京師。
有關西域的爭論還在繼續。
沒辦法,國家財政就是有限的,如今大明到處都要用錢,西域這個概念,距離京師實在是太遠了。
別說是官員了,《樂府新報》上刊登了這次爭論,就連京師百姓,都不是很理解蘇澤。
與其開發西域,還不如給京師多造一條鐵路呢。
房山鐵路已經每日滿載,而且從山西運煤到房山,這段路程的運費也不少。
京師已經有了建設直通宣府鐵路的呼聲。
西域太遙遠了。
整個中書門下五房也有些喪氣。
部門第一次的部議,還放在皇帝的案頭上,留中不發至今。
要知道,以往蘇澤的奏疏都是百分百通過的。
如今帶上了中書門下五房,反而擱置了這么久。
這對于中書門下五房的威信,也有很大的打擊。
但是面對這些議論,蘇澤卻表現很平淡。
他只是日常處理公務,絲毫沒有焦躁的情緒。
這也讓所有屬下都敬佩不已,紛紛稱贊這才是影子閣老的風度。
通政司中。
通政使李一元心情很好。
敦促部議的工作,扔給了中書門下五房。
西域問題,朝廷雖然還在爭議,但是上書的官員已經不多了。
這陣子朝廷又沒有其他大事,通政司閑了下來。
一閑下來,李通政使又忍不住要潑墨了。
剛剛寫下了“今日無”三個字,經歷官徐叔禮突然沖了進來。
“毛毛躁躁的!何事如此慌張!”
“蘭州知州孫皋緊急奏報!”
李一元手一抖,他聽到蘭州就頭大,連忙問道:
“可是緊急軍情?那快送到總參謀部去啊!”
“不是,是一份有關地方文治的奏報。”
文治?
蘭州那鳥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文治?
聽到這里,李一元淡定下來。
他繼續提筆,寫下一個“事”字。
然后這才放下筆說道:
“有何大事?”
徐叔禮連忙說道:
“蘭州知州孫皋在敦煌遺址發現了藏經窟,發掘出南北朝至宋代文書十萬余冊!”
“孫知州還奏報,其中有記錄唐歸義軍的帛書,另有大量大唐在西域的戶籍文書檔案!”
“什么!”
李一元腦袋暈暈的,他驚道:
“你說多少冊?十萬冊?”
李一元將自己面前的書法撕掉,大吼道:
“孫皋是走了什么運?挖到了我華夏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