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72章 考海無涯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隨機推薦:

  李己已經腦補出來可能性。

  大概是李如松去求見蘇澤,蘇澤讓他來自己這邊,以此為題考驗自己。

  這樣一來,有可能幫著李如松解決問題,又考察了自己。

  我不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加入蘇黨!而是為了深入蘇黨之中,搜集蘇黨的情報!

  李己很快就給自己找好了理由。

  他看向李如松說道:

  “李某倒有一拙見,或可解此兩難。”

  李如松哪里知道,李己已經腦補了這么多的東西,他大喜道:

  “還請李給事中賜教!”

  李己說道:

  “我大明素來有以考定才的傳統,既然人選太多難以定奪,那就考試好了!”

  “李參謀可即刻擬定一份《總參謀部作戰司見習參謀考選章程》,上奏陛下,凡薦舉或自薦者,無論出身門第,皆需通過統一考試,擇優錄用。”

  李如松眼睛一亮。

  大明確實有以考定才的傳統。

  進士考上之后,庶吉士在館選后也要考試,才能得到翰林官員的身份。

  翰林院考的,那總參謀部也能考?

  但是到底要怎么考?

  李如松又看向李己。

  李己既然已經確定,李如松是奉蘇澤之命考驗自己的,立刻說出了方案:

  “剛剛李參謀說了,總參謀部需要的是精通軍務的人才,既然是這樣,那考試的內容就是參謀實務。”

  “首先是考察軍令格式,身在總參謀部,總要能看懂軍令吧?日后下方軍旅,也要起草《形勢報告》,公文能力首先要過關。”

  “其次是算學和后勤推演,這也是總參謀部的日常工作,自然是要過關的。”

  “最后是輿圖判讀與地理分析,這可以按照總參謀部最近的需要,招募熟悉某一個地區的參謀。”

  李如松聽完大喜,更是覺得李己的方案可行。

  他又問道:

  “那敢問李給事中,這考試應該由誰來主持呢?”

  李己說道:

  “統帥之權歸于內廷,當然應該由內廷主持,那也能絕了這請托之風。”

  李己總結道:

  “此法,一則堵悠悠眾口,勛貴子弟若有真才實學,自可憑本事脫穎而出,國公府上亦無話可說;若才學不濟而落選,其家族亦無法指摘朝廷不公,只怪自家子弟學藝不精。”

  “二則,為國選材,唯才是舉,確保進入作戰司之人確能擔起運籌帷幄之責,不負陛下與朝廷重托,亦不負蘇檢正建立此制之苦心。”

  “堂堂正正,合乎法度,縱有微詞,亦難撼動。”

  李如松接著說道:

  “李某上書此策,李給事中能署名嗎?”

  我署名?

  李己糾結起來。

  身為文官,李己很清楚,考試是一個很重要的體系。

  考試本身不是目的,甚至很多考試的內容都不重要。

  大明朝這么多讀書人,有幾個是真的全靠四書五經來處理政務的?

  考試最大的意義,就是能通過一種篩選機制,將最出色的人才選拔出來。

  這是一套人才的晉升體系。

  李己其實也是有過自己的思考的。

  勛貴的沒落,固然有外力因素,比如士大夫不斷侵奪兵權,逐步建立了文臣統兵的傳統,將勛貴武將排除到決策之外。

  但是李己在研究這些資料的時候,也思考過一個問題。

  勛貴集團的沒落,也和整個勛貴體系的選拔體系失靈僵化有關。

  一個靠著嫡庶血脈來決定未來地位的體系,一個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未來的體系,怎么可能比得上歷經層層科舉,最后考出頭的卷王?

  勛臣和衛所制度,實在是太僵化老舊了,真正的人才難以冒頭,占據上層的又多是紈绔子弟。

  以上這些,也是李己在看到蘇澤搭建武監體系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武監體系,就是一個人才選拔機制。

  但武監體系的設置目標,是為了培養合格軍官的。

  合格軍官到合格參謀之間,也就是基層指揮官到高級參謀之間,還缺乏一條晉升選拔的通道。

  自己給李如松的辦法,就補上了這最后一條通道。

  這樣一來,從小學,到武監預科,再到武監、水師學堂,最后考試進入總參謀部,一條從學童到專業參謀軍官的培養遴選體系就徹底完成。

  如此一來,武官體系也能和文官一樣,從底層直接抽取人才。

  一想到這里,李己又猶豫了。

  以蘇澤的能力,會看不到這點?

  整個武監體系,和小學預科的教育體系,都是蘇澤一手建立的。

  恐怕在《武監教育議》那份奏疏開始,蘇澤就已經做好全部的籌謀了!

  自己如果跟著李如松上書,那日后史書要如何看待自己?

  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

  士大夫中的叛徒?

  蘇黨門下走狗?

  甚至都不要說日后史書的評價,六科同僚要怎么看自己?

  想到這里,李己連忙搖頭說道:

  “這件事,李參謀就自己上奏吧。”

  李己想了想,又怕李如松堅持,他又說道:

  “在下可以在六科中,幫著李參謀做做聲勢,讓科道不要彈劾你的奏疏。”

  聽到這里,李如松大喜。

  這樣的奏疏,必然會引起外朝文官反應,李己主動幫著自己壓制科道內的反對聲,這實在是太貼心了!

  這李給事中,真是個好人啊!

  “李公高義!既然如此,李某先去找蘇教務長商議一下,然后就上書!”

  果然!李如松是蘇澤派來考察自己的!

  那自己這算什么?過關加入蘇黨了?

  那蘇黨到底要怎么行動啊?

  可李如松已經匆忙離開,回去起草奏疏了。

  正好蘇澤也在加班,李如松在寫完了奏疏之后,立刻帶著奏疏拜見蘇澤。

  看完了李如松的奏疏,贊嘆道:

  “能寫出這樣的奏疏,你在武監兩年沒白學!”

  李如松連忙說道:

  “教務長謬贊,這份奏疏弟子不過是拾人牙慧,乃是兵科給事中李己李給事中的想法。”

  “李己?”

  蘇澤記得這個名字,這些日子兵房協助內廷處理軍務,李己這個兵科給事中幫了很大的忙,糾正了幾個有誤的命令。

  上次李如松的那堆奏疏,李己也給出了不少有用的修改意見。

  他在皇帝心中都掛了號,是如今內廷中軍務領域的專家。

  這李己還真是個人才啊。

  “既然如此,為何沒有李己的署名?”

  李如松連忙說道:

  “李給事中不貪圖虛名,還說要幫學生在科道疏通關系,彈壓科道的反對聲。”

  蘇澤點頭,這樣一來李如松的奏疏阻力會小不少。

  “其他都沒有問題,不過有一點,總參謀部選拔軍官,重點是什么?”

  李如松茫然道:

  “當然是軍事了。”

  蘇澤搖頭說道:

  “普通參謀,重視軍事自然沒錯,但是你所在的作戰司,乃是總參謀部的大腦,如果只以軍事選拔人才,那就不妥當了。”

  “本官以為,身為總參謀部的高級參謀,當以政治優先。”

  政治優先?

  這下子李如松傻了。

  蘇澤說道:

  “兵者,國之大事也。”

  “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

  “身為高級參謀,如果不懂政治,如何能做好軍事上的規劃?”

  蘇澤這樣的憂慮,也不是無的放矢的。

  蘇澤的這套最高軍事指揮系統,其實抄的是原時空拿破侖發明,經過普魯士改革后的參謀制度。

  總參謀部的設置,更是幾乎照抄了毛奇改革后的普魯士總參謀部。

  眾所周知,毛奇時代的普魯士總參謀部,就是以軍事為軍官教育的第一要務,毛奇理想中的參謀,就是完全專注于軍事的專業人才。

  這套制度,給一戰前的普魯士帶來了極高的軍事效率,也讓普魯士軍隊成為歐陸最專業的軍隊。

  但與此同時,普魯士總參謀部,只注重軍事卻不重視政治,讓普魯士的戰爭機器,變成了一個魯莽的巨人。

  總參謀部的所有計劃,都是為了戰爭而制定的,一切目標都是為了戰勝。

  在俾斯麥還能擔任首相的時候,尚能控制住總參謀部,可等到俾斯麥失去全力,整個普魯士的最高指揮系統中,在沒有一個能進行政治考量的人,最終在窮兵黷武的路上一路狂飆。

  只強調軍事,卻不進行政治教育,會讓總參謀部變成軍國主義的機器,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高級參謀不僅要精通軍事,也必須要有政治素養。

  任何軍事行動,也不可能脫離政治而單獨存在,這本身也是必須的。

  蘇澤說道:

  “除了軍事之外,再加入一條有關時政的考題,題目就是近期的局勢。”

  “不要求答題多好,但是也要作為考察的內容,至少那些完全不理解政治的人,不能加入總參謀部。”

  “此外也不是考試就行了的,高級參謀還需要組織進修班,定期返回武監學習最新的知識。”

  蘇澤又說道:

  “改完之后,你直接上書,若是遭到的反對太大,本官再上書附議。”

  果然和蘇澤預料的那樣,這份《總參謀部作戰司見習參謀考選章程》,送到內閣之后,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大家都是文官,自然明白通過考試選拔高級參謀意味著什么。

  但是四位閣老,也有各自的想法。

  首先是高拱。

  通過考試選拔精通軍務的參謀,這是符合他的一貫實學主張的。

  “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這是高拱總結出來的實學在施政領域的綱領。

  在這個綱領下,通過考試選拔合格的參謀人才,這也是符合高拱施政理念的,他自然不愿意反對這件事。

  讓擁有專業技術的參謀去總參謀部,總比塞進一堆關系戶好吧?

  張居正的想法就比較糾結了。

  他也不擔心總參謀部坐大的問題,現在內閣的權利也很大,而且自己這幫閣老們,如果連一幫剛畢業的武監生都鎮不住,那也完蛋了。

  這至少不是現在張居正需要考慮的問題。

  張居正看了一眼趙貞吉。

  這些日子,因為西北戰事的緣故,內廷開始統領軍隊。

  內閣之中,只有趙貞吉最精通軍務,所以經常被皇帝留宿在宮中。

  趙貞吉手下有兵房輔助,再加上總參謀部協助內廷處理軍務,這讓趙閣老出了不少風頭。

  眾所周知,權力的大小,和部門大小是成正相關的。

  人少的部門不一定不重要,但是人多的部門一定重要。

  閣臣的權力大小,和各自分管的部門大小也是相關的。

  張居正這個內閣次輔,分管的戶部就是六部之中第一大部,所以才權力僅次于分管吏部的首輔高拱。

  可趙貞吉自己在內廷,可以用內廷的名義調動總參謀部,又分管協調兵部的工作。

  如果再給總參謀部增加人手,豈不是繼續加強趙貞吉的權力和地位?

  而趙貞吉隱約和高拱靠近,都對戶部的財政預算之權虎視眈眈。

  現在高拱沉默,張居正要反對。

  張居正找的理由也很巧妙:

  “前幾日,蘇澤上奏《為統籌海防塞防大計并倡國防教育事》,要求增加水師參謀,既然總參謀部確認,就按照圣旨增補水師參謀好了,何必再用考試選人?”

  趙貞吉看了一眼張居正,他自然看穿了張居正的想法。

  其實按照制度設計,總參謀部是獨立的機構,并不受到自己這個分管軍事的閣老管理。

  但現在西北開戰,內閣作為內廷的一部分,代表皇帝來進行決策。

  很多軍事上的專業事務,就交給了總參謀部處理。

  結果趙貞吉就發現,總參謀部實在是太順手了!

  大量專業的參謀,制作的表格文書非常漂亮,專業度極高,配合各種資料,讓內廷能夠對西北軍務如臂使指。

  算算時間,克虜軍已經過了蘭州,就要抵達嘉峪關了。

  克虜軍沿途進軍順利,補給也沒有出問題,總參謀部的行軍預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既然好用,趙貞吉自然支持擴充總參謀部的人手。

  趙貞吉針鋒相對的說道:

  “增設水師參謀,和增加作戰參謀是兩碼事。”

  “西北戰事剛剛開啟,嘉峪關外還有很多軍情要研判,增加人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為了壯聲勢,趙貞吉又問道:

  “諸閣老,李如松所提的考試,理應由內廷主持,也應該由諸閣老來主持。”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