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不好,隆慶皇帝難免也會做最壞的打算。
身為皇帝,保證權力傳承,也是他這段時間一直思考的事情。
一旦自己大行,那兒子朱翊鈞繼位后,李貴妃必然要成為太后。
有這樣一位太后干預國策,到底是是福是禍?
李貴妃有優點。
心軟,耳根子軟,知道進退,節約。
但是這些放在一個統治者身上,就不全是優點了。
心軟,就沒有威懾力。
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影響。
身為嬪妃,知道進退是優點,但是作為太后,那就容易被人蒙蔽。
最后就是節約了。
節約自然是優點。
但是對于一個帝國的統治者,有些錢是不能省的,比如廚子和護衛的錢。
李貴妃不明白這些道理,身邊的親衛都安排不好,又怎么能管理好國家?
隆慶皇帝再次嘆氣。
李家是個很好的外戚,武清伯低調不張揚,最大的愛好就是種田。
李文全擅長理財,能給帝國帶來海量白銀,也很知道分寸從來不染指政治。
可短處就是太過于謹慎,李貴妃沒有一點政治智慧。
世上的事情,總是難以兩全,就連皇帝,也不能挑選到完美的伴侶。
就在這個時候,司禮監送來了蘇澤的奏疏。
看完了奏疏之后,隆慶皇帝陷入到了思考。
保生局的事情刻不容緩,牛痘法到底有沒有效果,反正先接種再說。
如果真的有效,那就立刻在全國推廣。
這些內容是毋庸置疑的,隆慶皇帝提起朱筆就準備御準。
但是看到后面?
將七品以下官員任免,六部九卿衙門庶務都交給內閣?
雖然是臨時性的,但是皇帝很清楚,有些權力一旦放出去,就很難收回來了。
大明很多制度,都是從臨時性的制度開始,最終成為長期政策。
內閣不就是如此。
這種花招在隆慶皇帝看來用意明顯。
但是要不要放權?
其實對于隆慶皇帝來說,放不放權,和他的現狀也沒有影響。
本來這些工作,隆慶皇帝就是委托給內閣做的,司禮監也基本上沒有不準的。
隆慶皇帝本身也是支持加強內閣權力的。
高拱入閣的時候,就是隆慶皇帝打破常規,讓他兼任實權吏部尚書的,為的就是抬升閣權。
事實上,除了太祖朱元璋那樣的工作狂,沒有哪個皇帝會有閑心管到七品以下官員任免和六部九卿衙門的庶務的。
隆慶皇帝看向馮保,手書道:“司?”
馮保是萬分不愿意的。
批紅權力可大可小,雖然現在看來是個蓋章的權力,那是因為嘉靖隆慶兩朝,都非常限制太監權力,所以才像個蓋章的。
遇到皇帝信任司禮監的朝代,有的太監還是能玩出花的。
但是隆慶皇帝自從病中之后,就十分的敏感,馮保也不愿意為了這點事情惹得皇帝懷疑。
他說道:
“司禮監不敢有想法,請陛下圣裁。”
既然沒想法就是沒意見了。
隆慶皇帝點頭,這次他干脆直接下了決定,御準了蘇澤的奏疏。
十月十四日,朝廷設立保生醫局,由太醫令李時珍擔任局正。
保生醫局從太醫院選拔一批太醫,再從民間招募了一批名醫,加上金陵醫學院的學生,京師的保生醫局很快就搭起來。
李時珍作為御醫,不能離開皇宮,則由太醫院的另外一位御醫龔廷賢領頭,帶領李時珍的弟子在京師附近接種牛痘。
這位龔廷賢也是出自御醫世家,早歲業儒,后隨父學醫,因為治愈了魯王妃張氏臌脹病獲“醫林狀元”匾額而名聲大噪。
這位龔御醫也很認同李時珍的實證醫學的方向,主張歸并病癥,尋找共同的病因,通過觀察藥物治療的效果,研究對癥治療方法。
此外京師各大報紙,也開始宣傳牛痘法的功效,反復強調牛痘法不會對身體帶來傷害,勸說百姓接種。
京師城外的巡警部門也發動起來,這些巡警護送保生醫局的醫官,開始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接種。
這一次讓群臣驚訝的事情發生了。
牛痘接受竟然真的擋住了天花疫情的傳播!
京畿幾個出現天花的村子,強制接種牛痘后,迅速切斷了疫情的傳播,附近村子再無一例新發的天花病例!
剛開始的時候,內閣還有些不信,派遣官吏調查后,天花果然被擋在京師之外!
接種牛痘果然不會再發病,而且牛痘確實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京師城內的普通百姓,也開始主動前往保生醫局,給自己的孩子接種牛痘。
天花是這年頭導致孩童夭折的主要病癥,接種牛痘能夠抵抗天花的效果已經見到了,那百姓自然不會有任何的猶豫。
看到大量百姓接種也沒有問題,京師的權貴也開始要求接種。
緊接著,保生醫局卻果斷停止了在京師城內的接種工作,而是帶著牛痘前往直沽!
龔廷賢親自領隊,保生醫局先從外圍開始,強制給百姓接種牛痘。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等到十月二十七日的時候,直沽方面傳來喜訊,直沽的天花疫情徹底控制住了!
這次疫情控制,朝野上下都對牛痘法贊不絕口,隆慶皇帝也是大喜,下詔重重嘉獎太醫院和保生醫局。
就在這個時候,蘇澤又再次上書!
《請遷設皇家醫學院書》
蘇澤這份奏疏,夸贊了李時珍在應天府所辦的金陵醫學院,認為正是李時珍在醫學院培養的人才,在這次的天花抗疫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蘇澤也認為,醫療保生乃是國家的大事,也是關系到全民福祉的事情,所以上書請求皇帝,在各大城市廣設保生醫局,推廣牛痘術。
而這些保生醫局的醫官,就可以從醫學院中培養。
如此一來,金陵醫學院作為私學就不適合了,蘇澤提請將金陵醫學院遷設在京師,改名為皇家醫學院。
蘇澤這份奏疏,又得到了李時珍的好友,執掌都察院的海瑞贊同。
隆慶皇帝自然也沒有不許,提升醫療對于生病的皇帝也是急需的,李時珍連對付天花的辦法都能研究出來,那如果能繼續發展下去,說不定自己的失語癥也能治愈。
為此隆慶皇帝還大方了一回,從內帑撥出一大筆錢用來興建皇家醫學院。
蘇澤緊接著又再次上疏。
《請教育專務大臣兼領衛生福利事務疏》
蘇澤援引明初的惠民藥局制度,對大明的福利制度現狀提出批評。
“惠民藥局三十七府缺醫,養濟院虛占田畝九萬畝而鰥寡餓斃。”
明初的時候,朱元璋設置的官府體系中,養濟院負責收養孤兒,惠民藥局提供廉價藥材,這兩個部門都有專門的官田,用來支撐這個兩個部門的運轉。
但是在明代中期以來,朝廷出現一種“節流”思潮,開始大規模出售官田。
結果是雖然緩解了財政緊張,但是殺雞取卵的行為,讓后世的地方官府幾近破產。
地方官府破產,最先砍的就是養濟院惠民藥局這類的機構。
這兩個太祖親設的機構,在嘉靖朝就已經形同虛設了。
朝廷上下自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蘇澤雖然抨擊這個現象,但是他明白地方官府沒錢是事實。
蘇澤提出,在開征商稅的地區,重設養濟院和惠民藥局,讓商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然后蘇澤又寫道:
“《周禮》設疾醫掌萬民之疾癘,漢制遣大醫巡行郡國。今大明億兆黎庶,竟無堂司專恤!”
地方上不關注民生,朝廷的頂層設計還是有問題!
堂堂大明,竟然沒有專司萬民福祉的衙門。
比如惠民藥局,上級沒有對接的官署,朝廷也沒有專門考核管理衙門,如果僅僅是復設,那藥局也缺乏管理,最后也會浪費朝廷的稅收。
所以蘇澤提出,請教育專務大臣殷士儋再辛苦一下,兼領衛生福利事務。
這份奏疏皇帝和內閣自然不會阻攔。
蘇澤連續幾份奏疏,討論的都是民生的事務。
引起爭議的抬升閣權的奏疏,是被皇帝直接通過的。
六科被內閣用考成法約束著,都察院坐鎮海瑞,言官還沒反應過來,奏疏就已經通過了。
既然皇帝都不反對,外朝也沒能掀起風浪。
然后就是保生醫局抗疫成功,京師歡騰,大家也就忘記這茬子事情了。
奇跡般的,通政司沒有遭遇奏疏轟炸!
通政使李一元心情大好,又覺得自己過于神神叨叨,命人將撕掉的“今日無事”重新裝裱起來。
就在通政使李一元欣賞自己的墨寶的時候,經歷官徐叔禮又帶來了一些奏疏。
“有什么重要的奏疏嗎?”
“今日有殷閣老的推辭奏疏。”
“哦,那就是走個程序,直接遞送入宮吧。”
蘇澤請求給教務專務大臣殷士儋加一加擔子,殷士儋上書請辭婉拒,這也是大明的政治慣例。
皇帝給大官的時候,都要辭讓一番,這屬于公文程序。
殷士儋就是上書說一下自己“能力不行,事務繁忙”,請求皇帝“另請高明”。
皇帝則安慰一下,下旨稱贊一下殷士儋,讓“愛卿加一加擔子”。
這種流程李一元見得多了。
就在這個時候,徐叔禮見到了李一元桌子上的“今日無事”四個字,他心中咯噔了一下,張了張嘴但是很快又閉上了。
李一元看向徐叔禮道:
“還有何事,為何吞吞吐吐的?”
徐叔禮連忙說道:
“通政使大人,剛剛卑職來送奏疏的時候,蘇通議來找過卑職幾次。”
聽到蘇澤的名字,李一元全身一顫,他連忙說道:
“蘇通議找你干嘛?”
徐叔禮說道:
“蘇通議詢問殷閣老的奏疏什么時候送過來,還說等殷閣老的奏疏送到,要讓他過目。”
李一元涌起了不祥預感,他問道:
“然后呢?你送給蘇通議了嗎?”
徐叔禮說道:
“送了,在送給通政使之前,已經給蘇通議過目了。”
“他怎么說?”
“蘇通議沒說什么,只是看完奏疏就交還給屬下了,還讓屬下盡快送到通政使大人這邊。”
李一元也開始思考起來,蘇澤到底是在干什么?
為什么要等殷士儋的奏疏?
這明明就是一份形式上的奏疏,難道蘇澤和殷士儋有什么密約?
李一元又一次拿起了殷士儋的奏疏,這還是一份很標準的辭讓奏疏,內容就是說自己能力不足,公務繁忙,無法兼此重任。
這種奏疏值得蘇澤親自過問?
李一元想不明白,但是他也不可能過去詢問蘇澤,只好說道:
“那就快將這份奏疏送入宮中吧。”
徐叔禮應下,帶著殷士儋入宮。
李一元看著自己剛剛裱糊起來的字,心中的不祥預感越來越強烈,蘇澤不會又要搞事吧?
李一元的預感確實沒錯。
次日,就在殷士儋上書辭讓的時候,蘇澤又上一疏。
這已經是蘇澤本月的第四份奏疏了。
《請重設中書門下五房奏議》
看到這份奏疏,李一元全身一顫,明白什么叫“大的要來了”!
他也明白了,為什么蘇澤要關心殷士儋的奏疏什么時候送上去。
蘇澤在奏疏上中寫道:
“臣觀今之朝政,國事日繁。前蒙陛下圣明,準臣所請,暫將七品以下銓選、六部九卿庶務委之內閣。”
“此誠審時度勢之良舉,內閣諸公夙夜匪懈,勉力為之。”
“然內閣雖總百揆,然非專設機構,實難以精專掌理如許細務。譬如前番牛痘接種、保生醫局之設、皇家醫學院之遷,乃至惠民藥局、養濟院之議復,事涉民生福祉、吏員調度、財用核計,頭緒紛繁。”
“縱閣臣殫精竭慮,亦恐有鞭長莫及、顧此失彼之虞。長此以往,非唯閣臣心力交瘁,更恐政務推演遲滯,有負圣恩所托。”
“臣考之舊制,唐、宋之時,有中書門下之設,其下設五房:孔目房、吏房、戶房、兵禮房、刑房,分理庶務,為宰輔之臂膀,規制井然,效率卓著。”
“此非奪權,實為增其臂助,使之得以提綱挈領,專精于軍國大政之謀議、決策。”
“伏乞陛下,重設中書門下五房制度,分閣臣之勞,通上下之情,育實務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