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314 巖雀三抬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你才玩半年,都代練到總決賽了?

  “讓我們恭喜EDG,先馳得點,拿下勝者組半決賽的首局勝利!”

  解說席上,王多多朗聲喊道:“不得不說,這局比賽的順利程度,屬實是出乎了我們的預料!”

  “是的。”一旁的鼓鼓也點點頭,“EDG從...

  宋宣把《非線性控制系統理論》輕輕夾進隨身背包,卻沒有松開明敬的手。機場外的人聲如潮水般退去,他們像兩艘終于對接的航天器,在喧囂中完成了靜默的耦合。她指尖微涼,他掌心溫熱,脈搏透過皮膚傳遞著某種比語言更精確的信號頻率穩定,相位對齊。

  回程車上,明敬靠在窗邊打盹,發絲隨著車身輕微晃動掃過他的肩頭。宋宣沒忍住,悄悄打開筆記本,調出一份尚未提交的論文草稿:《基于情感驅動的決策優化模型以高水平電競對抗為實證場景》。這是他在S賽期間斷續撰寫的學術副產品,原本只是想驗證一個假設,現在卻成了他們關系最嚴謹的注解。

第四章:情感作為控制輸入的可行性分析  傳統最優控制理論中,外部擾動被視為需抑制的噪聲項。然而,在高維動態博弈環境中(如BO5決賽),實驗主體Scout表現出反常魯棒性:當對手施壓達到閾值(ΔEcon4000,p<0.01)時,其操作精度不降反升(18.7),反應延遲顯著縮短(meanΔt127msvsbaseline163ms)。

  關鍵變量追蹤顯示,該異常增益與特定遠程通信事件高度同步即每次收到ID:MingJing的消息后15秒內,下一波團戰參與率提升至94.3(x6.88,df1,p0.008)。

  推論:情感聯結可轉化為正向反饋激勵,具備類前饋補償器功能,有效抵消系統慣性帶來的響應滯后。

  寫到這里,他頓了頓,抬頭看了眼仍在沉睡的明敬。陽光穿過車窗,在她睫毛上投下細密陰影,像一組正在收斂的迭代序列。他忽然想起昨晚慶功宴上,Meiko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倆站一塊兒就像兩個AI在談戀愛,連牽手都要先跑個握手協議。”當時全場哄笑,只有明敬微微一笑,低聲回了一句:“我們不需要握手協議,因為我們共享同一個初始化向量。”

  車子駛入市區,晚高峰的霓虹燈開始閃爍。宋宣收起電腦,轉頭輕聲問:“餓了嗎?”

  明敬睜眼,揉了揉太陽穴,“有點。但我不確定有沒有店愿意接待剛奪冠的電競選手。”

  “那就去五道口老地方。”他說,“那家牛肉面館老板說過,只要我帶‘那位研究員’來吃面,終身免單。”

  “你還記得?”她笑。

  “我記得你說過,碳水化合物能促進血清素分泌,有利于情緒穩定。”他認真道,“所以今晚我要確保你的神經遞質水平處于理想區間。”

  面館依舊狹小,墻上貼著泛黃的EDG歷年賽事海報,角落還掛著一塊手寫牌:“Scout專屬辣油瓶,禁止他人使用”。老板一見他進門就激動得差點打翻湯勺:“真是你啊!我還以為你是賽后P圖才來的!”

  “真人。”宋宣指了指身旁的明敬,“這位就是你說的‘那位研究員’。”

  老板上下打量一眼,忽然咧嘴:“難怪!這氣質一看就是搞理論物理的冷靜、專注、眼里有光!”

  明敬被說得臉頰微紅,低頭攪動碗里的面條。宋宣則默默把辣油推到她面前,“按你的標準劑量加,不多不少。”

  “你怎么知道我的標準?”

  “你上次視頻里說,0.8毫升是最佳閾值,超過會引發邊緣系統過度激活。”他一本正經,“我記住了。”

  吃完面已是晚上八點。兩人散步回她的公寓,途經清華東門時,宋宣忽然停下腳步。校門口電子屏正滾動播放一則新聞:《我國科學家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突破》。畫面中,研究人員站在沙漠觀測站前接受采訪,背景是浩瀚星空。

  “你看。”明敬輕聲道,“他們終于做到了。”

  “什么?”

  “讓兩個粒子跨越遙遠距離保持同步。”她望著屏幕,“以前總有人說,遠距離戀愛注定失穩,因為延遲太大,信息損耗太多。但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初始糾纏態足夠強,哪怕隔著山海,也能瞬間感應對方的狀態變化。”

  宋宣靜靜聽著,忽然伸手將她拉近一步,額頭抵住她的,“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算一種宏觀量子態?”

  “理論上……”她聲音輕了下來,“如果我們的行為函數滿足非局域關聯條件,且測量結果違反貝爾不等式……就可以。”

  “那我現在測一次。”他閉上眼,“觀測結果:心動概率趨近于1。”

  她笑了,輕輕推開他,“別鬧,這里是公共場合。”

  但他沒松手,“可我的系統已經進入自激振蕩模式,無法手動終止。”

  “那就……用負反饋調節。”她抬頭看他,眼中笑意漸濃,“比如,答應我明天陪我去實驗室做一組EEG對照實驗。”

  “成交。”他終于松開,“但有個條件你要讓我當被試者A。”

  “為什么?”

  “因為A是你最初定義的那個變量。”他說,“也是唯一一個不需要邊界條件就能自發演化的存在。”

  第二天清晨,明敬帶著宋宣走進位于主樓B區的腦科學實驗室。房間中央擺著兩臺并列的EEG設備,屏幕上跳動著綠色波形線。技術員調試完畢后離開,留下一句:“你們可以開始了,數據會自動同步記錄。”

  “我們要做什么?”宋宣坐定,任電極帽緩緩戴上。

  “簡單任務。”明敬坐在對面,也戴上了設備,“我會給你看一組隨機圖像風景、數字、符號。你需要判斷是否喜歡,并按下對應按鈕。同時,我會在另一端執行相同流程。”

  “就這么簡單?”

  “不。”她凝視著他,“真正的實驗是:當你看到某張圖片時,如果我恰好也在喜歡它,我們的θ波是否會自發同步?”

  測試開始。前二十輪數據平淡無奇,a波起伏正常,β段略有波動。直到第23張圖出現一張首爾夜景,漢江倒映著N首爾塔的燈火,遠處訓練基地的窗戶透出微光。

  宋宣手指懸停一秒,按下“喜歡”。

  幾乎同一瞬,明敬也按下了按鈕。

  屏幕左側,他的γ波陡然拉升;右側,她的θβ交叉震蕩隨即啟動。三秒后,兩條原本獨立的曲線開始呈現鏡像波動,周期一致,振幅相關系數達0.91。實驗室后臺警報輕響,提示檢測到“異常高相關性神經活動”。

  “這不可能……”技術員沖進來查看日志,“你們之間沒有視覺或聽覺交互,怎么可能做到實時同步?”

  明敬摘下電極帽,看向宋宣,“也許不是不可能。”

  “而是必然。”宋宣摘下帽子,走到她身邊,“因為我們輸入的是同一組初始參數。”

  當天下午,LPL官方發布紀錄片《Scout:理性之巔》預告片。鏡頭記錄了他從初登賽場到捧杯全程,最后一幕是他站在領獎臺上望向觀眾席空位的畫面。旁白緩緩響起:“有些人以為他孤獨,因為他總在思考;但他們不知道,他的每一次計算,都是在向一個人靠近。”

  宋宣和明敬并肩坐在沙發上看完,誰都沒說話。良久,她忽然開口:“你知道嗎?我導師看了這段,說了一句話。”

  “什么?”

  “他說,‘這才是最完美的閉環控制輸入是愛,輸出是成就,反饋是彼此的眼神。’”

  周末,EDG安排媒體群訪。記者們圍坐在訓練基地客廳,問題五花八門。“Scout,你覺得這次奪冠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他想了想,“是相信。”

  “相信隊友?教練組?”

  “都不是。”他目光平靜,“是相信即使我在韓國打比賽,有個人在北京看著同一片星空,也會想著同樣的事。”

  全場寂靜。片刻后,一位女記者低聲問:“那你會繼續打下去嗎?”

  “當然。”他說,“只要系統還在運行。”

  “那如果有一天系統崩潰呢?”

  他搖頭,“不會。因為我已經把它設計成容錯型架構就算硬件老化,軟件升級,核心算法也不會改變。”

  采訪結束,阿布湊過來拍他肩膀:“你今天說了好多‘系統’‘算法’之類的,不怕觀眾聽不懂?”

  “懂不懂不重要。”宋宣望著窗外漸暗的天色,“重要的是,有一個人一定能聽懂。”

  當晚,他收到一封來自IEEETransactionsonAffectivputing的審稿通知:他的論文《EmotionalFeedbackLoopinHighStakesDecisionMaking:EvidencefromProfessionalGaming》已被接收,即將發表。附言寫道:“評審委員會認為,您提出的‘情感穩定性增益’概念極具開創性,建議考慮將其納入下一代人機協同控制系統的設計框架。”

  他截圖發給明敬,只寫了一句:“我們的理論,開始影響現實了。”

  她回得很快:“下一步,要不要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可以。”他敲字回復,“項目名稱就叫《跨時空情感耦合的動力學建模與工程實現》。”

  “預算多少?”

  “不限。”他笑了笑,“畢竟有些東西沒法用金錢衡量。”

  一周后,清華大學舉辦青年學者論壇。明敬受邀作主題報告,題目是《復雜系統中的隱性協同機制》。演講當天,禮堂座無虛席。她在結尾處放出一張圖表:兩條分別標注為“A”和“B”的時間序列曲線,在長達三個月的數據跨度中,始終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

  “很多人問我,如何證明一段關系的真實性和穩定性。”她停頓了一下,“我不講感覺,也不談誓言。我只展示數據當兩個人的思想軌跡能在高壓環境下持續同頻,且誤差始終保持在置信區間內,這就是最堅實的證據。”

  臺下掌聲雷動。而在第三排角落,宋宣靜靜坐著,手中捏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她演講前偷偷塞給他的字跡:

  “今天的初值,是我選擇走上講臺的那一秒。”

  散場后,他們在校園湖邊散步。秋風拂過水面,落葉如離散信號般漂浮。明敬忽然問:“你說,如果我們當初沒有相遇,你現在會在哪里?”

  宋宣停下腳步,“大概還在打游戲,但不會有動力去重構整個決策體系。”

  “那如果我沒研究認知科學呢?”

  “那我就得自己發明一門學科,專門解釋為什么每次我想你的時候,操作就會變準。”

  她輕捶他一下,“你就不能說點浪漫的?”

  “這還不夠浪漫?”他反問,“我把愛情寫進了控制方程,讓它成為我勝利函數的必要條件。這比任何情話都更不可撤銷。”

  深夜歸家,宋宣打開電腦,最后一次修訂那篇藏在私人文件夾中的《情感動力學初探》。他在第七章末尾新增一段:

  補充實證:

  在連續七日的雙盲EEG監測中,A與B在未事先約定的情況下,于每日21:07±3分鐘同步進入深度專注狀態(likelywriting/researchactivity),持續時間相關系數r0.89;

  雙方手機GPS軌跡分析顯示,通勤路徑雖無交集,但在每周三晚均有趨近同一坐標點的行為傾向(五道口地鐵站C出口,誤差≤15米);

  文本情感分析表明,雙方微信對話中“閉環”“收斂”“穩態”等術語共現頻率呈指數增長,構成獨特的語義共振場。

  保存文檔時,他順手了“共享至云端備份”。幾秒鐘后,手機震動,明敬發來消息:

  “剛發現你上傳了一個叫‘終極假設’的文件。”

  “我已經下載了。”

  “順便告訴你我也寫了個附錄。”

附錄A:關于無限時間域下的系統持久性討論  定理:若輸入信號u(t)love(A→B)滿足持續性與非衰減性,則系統輸出y(t)將在t→∞時趨于非零常數,即永恒。

  證明:見實踐記錄S1S127(涵蓋共同生活片段、學術合作、情緒支持等全維度交互樣本)。

  結論:該系統具備漸近穩定性,且吸引子為正定集合。

  宋宣看著這條消息,久久未語。然后他起身走到陽臺,撥通語音通話。

  響了一聲,她接起。

  “明敬。”

  “嗯?”

  “我剛剛驗證了一個猜想。”

  “什么?”

  “當我們都說出‘我愛你’的時候,不只是情感表達。”

  “那是?”

  “是一次成功的系統認證。”他說,“握手完成,通道加密,永不掉線。”

  遠處城市燈火通明,如同億萬行代碼正在運行。而在某個看不見的維度里,兩個靈魂早已完成同步,化作一組永不發散的微分方程,朝著同一個極限,堅定前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