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說著就坐在了抄手游廊邊的吳王靠上,看著湖面出神。
湖面綠波輕揚,不停沖擊著堤岸,涌出一朵朵白色浪花。
弘歷則瞅了雍正那頭頂上如浪花一樣花白的發絲一眼。
他不得不承認,雍正到底是進入了暮年,心氣大不如以前了。
但弘歷自己是不愿意放棄改土歸流的。
這不僅僅是因為雍正這位太上皇顏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次西南加強實控不成,那將來,其他地方加強實控的困難指數,也會成倍增加。
誰都可以因此認為中央王朝加強實控的決心不夠堅定。
再有!
他也不希望自己像明宣宗棄交趾那樣,因為覺得投入實控的成本大,而干脆聽從官僚集團的意見,放棄對交趾的實控。
這種事,一旦開了頭,后面就會養成路徑依賴。
一遇到統治成本增高的地方,官僚們就會勸當政者效仿他,而選擇放棄。
那將來,說不準關外許多地方都得因為實控成本高而放棄大半。
但眼下,連雍正這個改土歸流的開啟者都有了放棄之意。
官僚集團的主流意見毋庸置疑也是如此。
如此一來,弘歷要對抗官僚集團的主流意見,就更加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看看歷史上官僚士大夫對明宣宗的評價就知道了。
他放棄交趾反而得到了官僚士大夫們的贊賞,倒是他玩蛐蛐的愛好受到的批評聲音更多。
但,弘歷沒有因為雍正這話,而直接反駁。
他沒有想著要批評雍正有了暮氣,只是點了點頭。
不過,弘歷在給雍正請完安后,在勤政親賢殿召見了諸軍機大臣時,還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兵部尚書高起在題本上請棄苗事,恢復舊制。”
“朕想了想,事涉朝廷顏面,自是不妥。”
“更重要的是,改土歸流雖然難推行,但只要推行成功,也的確是利在千秋的。”
“于國能免留將來再如前明萬歷以后一樣,在東北用兵的時候,因為西南也要用兵,而大壞國力;于民也能進一步推行王化,用舉全國之力,引漢人耕作肥土之技而使西南富足,而免生亂事。”
弘歷也闡述了自己的理由。
在軍機大臣面前,他自然沒有必要為保持神秘,對朝政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讓他們來猜。
畢竟,他是要做事的,而不只是為了玩弄權術。
而弘歷這么說后,就也看向了這些軍機大臣們:“你們對此怎么看?”
領班軍機大臣允禮則不由得眸露贊許之色。
他越發篤定相信,弘歷這位新君的確凡事是有自己的主見的,對雍正朝的政策,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照做。
而對于苗事,允禮倒是支持的,但他希望不要過于激進。
所以,允禮這時開口道:“以臣愚見,苗事非是不可行,而是壞在沒有切實推行剿撫并行的政策,且過于急切!”
弘歷點頭,他也覺得眼下苗事完成的不夠穩健,便說道:“朕想著,凡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之權!”
“這事,還是先派一欽差去實地調查,如何穩健推行為妥,不管鄂爾泰昔日任云貴總督時,所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有沒有問題,也不能武斷的下結論!”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軍機大臣鄂爾泰這里聽了弘歷這話,頓時抬起了眼皮,心里念了起來,且漸漸的,眼眶還因此濕潤起來。
無論怎樣講,弘歷沒有因為苗事日益壞而直接否定他,還說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之權這樣務實的話,這對于鄂爾泰這種務實的官員,自然是說到了他的心坎上。
他也就有些感動。
允祿倒是微微有些納罕,但在弘歷這么說后,還是點了點頭,說:“臣也覺得,派個欽差去調查一番也好。”
張廷玉則依舊是古井無波,甚至在允祿這么說后,也沒有急著表態,而是習慣性的等鄂爾泰先發言。
但鄂爾泰這時出于失神狀態。
張廷玉等了一會兒,見他沒有開口,才主動說道:“臣附議!但苗亂愈演愈烈,當派持重剛正者去為妥。”
弘歷對此點首。
而鄂爾泰這時才回過神來,拱手奏道:“主子圣明,奴才推舉張廣泗調任欽差苗務大臣,熟稔苗務者,非此人莫屬,因為,此人久歷西南親民官,通苗語,熟悉苗人風俗。”
訥親這時卻說道:“但請主子明鑒,張廣泗品行不端,奸猾成性,苗事真要交給他去調查,他必無主見,而只以諂媚中樞為主!”
訥親這話,讓鄂爾泰瞬間臉色鐵青。
弘歷也不由得瞅了訥親一眼。
他能聽得出來,這訥親是在暗指張廣泗與鄂爾泰結黨,而只會以附和鄂爾泰為主。
但弘歷記得,拋開鄂爾泰和張廣泗的確有結黨之嫌不談,張廣泗于苗務上,稱得上是這個時代最熟悉這類事務的官員。
為此,張廣泗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績。
不過,訥親會反對張廣泗調查苗務,弘歷卻是沒有想到。
弘歷為此問著訥親:“那你認為誰合適?”
“奴才自薦去調查苗務。”
訥親這時直接跪了下來。
這讓弘歷不由得高看了這訥親一眼。
畢竟,無論在任何時代,敢于任事的官員都還是很難得的,何況,訥親也的確屬于有實政經驗的官員。
“此事待議吧。”
弘歷沒有直接下決心,就揮手讓這些軍機大臣退了下去。
但他內心其實是更屬意張廣泗的。
沒辦法!
苗務糟糕到了如今這個地步。
他自然不能顧忌什么結黨不結黨,而是應該先派一位最靠譜的大臣,去找到在不棄苗務情況下的解決辦法才是。
盡管,他很欣賞訥親毛遂自薦的勇氣,但他現在可不敢冒險讓訥親一個不熟悉苗務的官員去調查苗務。
畢竟,弘歷本質上就沒打算放棄在苗地改土歸流。
而也因此,弘歷甚至基于他來自后世所養成的思維習慣,即以最大惡意揣測這些大官僚大地主的習慣,他都懷疑訥親的毛遂自薦,本質上就是在為將來勸服他放棄改土歸流做準備。
訥親作為他母族的族親,如今又表現的敢于任事。
換成歷史上剛即位而還年輕天真的乾隆,肯定會很欣賞這位有些親戚關系的八旗貴族子弟。
這樣一來,訥親真的去調查了一番苗務,而說苗務當棄,味同雞肋,那自然更能讓乾隆相信。
事實其實也正如弘歷所猜測的那樣。
訥親在政治上其實更親厚漢官張廷玉為代表的科甲官員。
歷史上,訥親就主動請旨讓自己排在張廷玉之后,而不敢以滿洲貴族身份自居,居于張廷玉前面。
在離開弘歷這里后,訥親就主動走到張廷玉這里來,攀談道:
“張中堂,您老是百官之首,只要您肯號召,讓大家請主子下旨讓九卿會推調查苗務大臣,這樣,沒準真能實現盡快結束苗務之弊了,如此,奸黨也就沒有立足于朝廷的根本!”
“陛下已經言明,苗務不當棄,訥中堂何必再言其為弊政。”
張廷玉則沒好氣地冷著臉,斥責著問了訥親一句。
然而,訥親并沒有因此生張廷玉的氣,只越發敬服地看向了張廷玉,而向張廷玉深深一揖:
“鄙人懂了!”
“中堂這是老成持重的表現啊!”
“鄙人其實也不當自薦也,作為軍機大臣,這個時候是應該持重侍君為妥。”
訥親說后就先走了。
張廷玉則站在原地,猛的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