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豐六年,五月十一。
媯州,中軍大營。
近樞銳卒,束甲佩刀,三步一人,猶若磐石,嚴整肅立。
但見丈許烏木,上置文書軍報,一一鋪陳。
官家趙策英扶手正坐,手上拾起一道文書,淡淡注目。
自其以下,左右立椅。
以左,約莫有十把椅子。
凡入座者,或為紫授重臣,或為有名武將。
寧國公顧廷燁、權知開封府章衡、河東路安撫使李清臣、富寧侯石元孫,以及鄭曉、梁昭、
楊文廣、燕達幾人,都是赫然在列。
無一例外,皆是正色莊容,嚴肅非常。
以右,一樣是約莫十把椅子。凡入座者,或為一國宰相,或為一國重臣。宰相趙徽、樞密使耶律乙辛、樞密副使蕭惟信、衛王蕭佑丹,以及蕭巖壽、耶律撒刺、蕭撻 不也一干南北面官,都是遼國較為有名的重臣。
無一例外,皆是一臉的凝重,面色難堪。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沒資格入坐的文臣武將、遼國大臣,約莫有六七十人,也都是束手肅立,嚴陣以待。此次,就連宰相、樞密使和樞密副使都有足足幾人,就規模和陣容而言,可謂是一等一的存 這卻是要談和。
自從金盆寨勸諫以來,耶律洪基就答應了求和。
就此,遼國表達了求和的意向。
大周一方,經過商議,也準許了求和的意向。
主要是遼國鐵騎確有不凡之處。
自二月至五月,近百日的刀兵相向,中軍也僅僅是啃下了蔚、媯兩州而已。至于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更偏向于拉扯狀態,偶有優勢,也奪得了一定的疆土,但卻較為散亂,達不到一州的面積。就以目前的進程而言,就算是遼、周二國真的繼續打下去,也無非是一點一點的推進。
要想真的憑借武力奪下燕云十六州,起碼得以“年”為單位。
十萬大軍,連年征戰!
這種程度的糧草、兵力損耗,即便是對于中原正統來說,也是相當大的壓力。
拖得太久,有害無利。
準許求和,通過割讓得到燕云十六州,無疑是一種較為明智的選擇。
若是要問為何不繼續僵持下去,一次性滅了遼國?
只能說,一口氣吃不成胖子!
開疆拓土,都是以“州”為單位。
拓土燕云十六州,都已經是相當辛苦且艱難。
而事實就是,燕云十六州并不大。
從面積上講,燕云十六州,僅僅是遼國領土的半成左右,也就是百分之五。
要想一次性滅了足有千萬人口的游牧政權,幾乎不可能!一次性滅國,也容易引起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反撲。唯有徐徐圖之!
“呼!“
一口氣,無聲舒出。
文書輕置,趙策英抬頭,一雙龍目向下注目過去。
其中泛起的熱切,可謂是一目了然。
趙官家之心,人盡皆知!
其實,一旦涉及談判,理論上就不該表現出任何情緒,以免被人鉆了空子。
趙官家,也已經盡量維持平和姿態。但,奈何興奮過頭。
情緒?
根本就藏不住半分!
當然,這也不奇怪。
遼、周、夏三大政權,但凡是消息靈通的人,誰人不知趙官家志在大一統?今次,大軍優勢占盡,以一敵二也毫不落下風,更是注定會讓其不見兔子不撒手。
這一點,無論是遼國,亦或是西夏,都是一清二楚。
畢竟,沒有割讓燕云十六州的條件,就注定談和不可能談成!這讓趙策英如何不興奮?燕云十六州,大一統啊!
既然耶律洪基選擇“識時務”一次,遣使談和,就說明其心里已經有了割讓燕云十六州的準 千古一帝,世宗皇帝,正在招手!
“咳!”
一聲輕咳,趙策英抻著手,一臉的倨傲,淡淡道:“兩國談和,關乎重大。一些較為繁瑣的 禮制,亦或是客套話,就免了吧。”
“朕就開門見山。”
趙策英向下注目著,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遼國,必須割讓燕云十六州。”
“否則,一切免談,該打還得打。”
觀其言行,大有談不成就拉倒的架勢。
“這——”
宰相趙徽、樞密使耶律乙辛、樞密副使蕭惟信,幾人相視一眼,皆是面色微變,為之一黑。
這也太直接了吧?
“燕云十六州,關乎重大,豈可割讓。”
宰相趙徽試著“拉扯”一二。
其實,國中已經決定了可割讓燕云十六州。
但,談判是一門藝術。
趙官家志在燕云十六州,可謂人人皆知。
這就是遼國的籌碼。
拉扯得越好,遼國手中的籌碼就越重。
借此,也就能得到越好的割讓條件。
誰承想 “嘭!”
趙策英一拍木案,一臉的不耐煩:“朕就問一句,行不行?”
“不行,就滾!”
“來日,刀兵相向,自見分曉!”
宰相趙徽咬著牙,連忙道:“行。”
從理智上講,這種“太過直接”的談判方式非常有可能是故意為之。
但趙徽不敢賭。
沒辦法,西夏內亂,已然稱臣,大遼已然是孤立無援。
憑借著火炮、兵力,以及女真人反抗的優勢,大周一方的確是有不顧一切,繼續開戰的底 “那就這樣吧。”
趙策英大手一揮,微瞇著眼睛:“燕云十六州劃過來,遼國退兵。自此,兩國便可相安無一句話,大有就此結束談判的架勢。
事。“
“誒——”
趙徽一驚,連忙阻攔道:“燕云十六州,豐沃非常。”
“如今,大周僅僅是攻下了應、云、寰、朔、蔚、媯六州而已。”
“天下,豈有割讓十州求和之理?”
趙徽黑著臉,掃視一眼,沉聲道:“且知,就算是真的繼續交戰,也無非破釜沉舟,丟掉十 一句話,割讓行,但必須得給補償。單是為了求和,就割讓十州疆土,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檀淵之盟,也沒有這么欺負人啊!“嗯!&"
州而已。”
趙策英沉吟著,淡淡問道:“說吧,遼國有何條件?”
僅憑休戰就讓遼國割讓燕云十六州,肯定是不太現實。
這一點,趙策英也是心頭有數。
就此次北上而言,與其說是割讓燕云十六州,不如說是“買”燕云十六州。至于北伐的意義,則是讓大周一方有“買”下疆域的資格。
僅此而已!
“五大條件。”
幾道文書,一一掏出。
“其一,結為兄弟之國,互通國書,平等相待,并簽訂永久和平條約。”趙徽向上望去,一臉的鄭重。這一條其實不關乎利益,也不是特別不重要,但必須得有,不可或缺。主要是涉及到國本和尊嚴的問題,遼國可不是西夏,不可能稱臣。
“可。”趙策英點頭。
以遼國的體量,趙策英也不指望遼國稱臣。
“其二,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歸大遼。”趙徽嚴肅道。
這一條很重要。
遼國千萬人口,漢人約莫有六成。
而漢人之中,又有約莫七八成都是在燕云十六州耕地生活,也就是四百萬左右。
人口,就是生產力!
這樣數量的人口,遼國不可能就此相送。
否則,可就是真的打斷了國運,打斷了脊柱。
趙策英遲疑著,并未作答。
自上而下,或遼或周,不時有人暗自相視,亦或是向上注目過去。
不過,就總體而言,意見卻是出奇的一致。
不要燕云十六州的四百余萬百姓!
于遼人而言,一旦沒了燕云四百余萬百姓,稅收、糧草的來源可就少了大半。
這是必須得有的重磅條件。
就跟趙策英堅定的要求必須得有燕云十六州,否則就不能繼續談下去一樣。
遼國一方,也必須得有燕云十六州的漢人。
否則,一樣是沒必要繼續談下去。
于周人而言,一樣不希望燕云百姓回歸大周的環抱。
一則,燕云漢人根本就不認大周正統。
自從石敬瑭割讓了燕云十六州,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
二十年一代人,燕云漢人已經綿延了足足七代。
從小就接受異族教育,燕云漢人身上的“中原文化氣息”已經消失得一干二凈。
燕云漢人,從始至終都自認為是遼國漢人,而非大周漢人!
就算是真的留住了燕云漢人,也無非是為治理平添矛盾而已。
二則,燕云有名門望族,有世家。
要是燕云漢人不遷走,名門望族和世家自然也不遷走。
對于文臣武將,以及中原望族來說,這也就相當于“白”打了燕云十六州。
主要在于,燕云的名門望族和世家都已根深蒂固,深耕地方勢力百余年。
燕云的名門望族和世家不走,土地就仍是在他們手上,其他人根本就沒機會進去分一杯羹。甚至于,燕云的名門望族和世家,都有可能借著對底下百姓的掌控力度,模仿西南都護府的政治架構,從而謀求“自治”。
土地沒有,官位沒有,這可不就是白干一場?
亦或是 不時有文臣武將,暗自相視。
若是官家真的不同意燕云十六州的百姓遷出去,那干脆就悄悄帶兵,設法找了燕云十六州名門望族和世家的族譜,挨個屠一遍!有百姓,沒氏族,也是一樣的效果。有沒有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沒氏族!
約莫二三十息。
“可。”
趙策英點了頭。
老實說,四百萬百姓還是不少的,大周百姓也就五千萬左右而已。
不過,遼國對此勢在必得,麾下文臣武將對此不太情愿。簡單的權衡利弊,還是讓趙策英放棄了燕云四百萬漢人。
當然,更重要的是 大周不缺四百萬人!
自從新政施行以來,經濟飛騰,民生上行。
糧食、棉花,都已經漸漸有了成效。衣暖食飽,生育率已然有了大肆上行的趨勢。
單是熙豐五年,就降世了六百三十萬新生兒。
就算是中途有夭折,起碼也還能有四百萬新生兒長大。
一年,四百萬可長大的新生兒!
這是人口奔“億”的架勢。
區區四百萬燕云漢人,不要也罷!
“呼!”
趙徽松了口氣。
這一條,就是幾大條件中最為重要的存在。既然這一條沒問題,那他也算是能交差了。
“其三,大周不得在燕云邊境修筑軍事工事。”趙徽沉聲道。
“不可。”
趙策英果斷回絕:“不能修筑軍事工事,豈非是靜待爾等來搶回去?”
“不成!”
“嗯…&"
趙徽也知曉不太可行,旋即退了半步:“亦或者,于燕云十六州邊界單獨騰出一條寬約五十里左右的‘非軍事區,大周不得在該區域修建堡壘、駐軍。”“無論是大遼,亦或是大周,都可單獨在此設立少量巡邏兵,以維持兩國友好安寧。”
趙策英瞇著眼睛,并未回絕。
這一條件,并不難理解。無非是為了監督,以防止大周大軍北上突襲。“繼續說吧。”趙策英淡淡道。
言下之意,自是答應了這一條件。
主要在于,要是真的決定二次北伐,區區非軍事區,有和沒有都一樣。
“其四,大遼希望得到炸彈和火炮的制造方式。”
“不成!”
趙策英臉色一黑,大袖一揮,叱道:“你且回去吧。”
“這樣的條件,簡直毫無誠意。”
“即日起,兩國繼續交戰!”
趙策英相當之氣。
特么的,炸彈和火炮,這是能傳授出去的東西嗎?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簽訂的是不平等條約呢?
“陛下息怒。”
“既如此,這一條就作罷。”趙徽連忙道。
這一條,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等于沒有。
而且,還不能有“下位替代”。
否則,史書之上記載一筆,且讓趙策英如何自處?
打贏了,但是傻傻的送出來火炮和炸彈。這不被罵成狗才怪!
“其五,兩國互開榷場,準許民間自由交易。”趙徽說出了最后的條件。
不得不承認的是,遼國經濟已經非常依賴于中原。
特別是白銀流通的問題,著實是將遼國折騰得夠嗆。可以說,但凡是明眼人都知道大遼必須得在經濟上盡量做到不依賴大周,以防止被無端的擺 上一道。但,還是那句話——沒辦法!
若是不依賴大周,遼國經濟只會衰落得越發厲害。雖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回暖期”,但問題在于遼國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刻。
游牧民族,就連貨幣都不能統一,甚至還存在著大量以物易物的情況,怎么可能發展得好經 特別是遼皇耶律洪基,急于鞏固統治,根本就不敢激化國內矛盾。
如此,也唯有開通榷場,好歹還能通過外貿適當緩和國內矛盾。
“可。”
五大條件無有疑議,盟約即成。
“呼。”
趙策英“黑臉”盡去,長舒一口氣,大手一揮,豪氣道:
“來人,設宴!”
“朕要與使者,酣飲一番!”
燕云十六州,就此入手!
大一統,即成!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花雪飄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