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萬訂感言(閑言碎語)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在俄國當文豪

  雖然不太有必要,但總歸是第一本萬訂,特此紀念一下。

  比我想象中的要快一些。

  從上架到現在,在日四的情況下,追讀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是四千以上接近五千的追讀,感謝支持。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總有新讀者來,舊讀者去,一段旅程有一段旅程的旅客吧。3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是同樣的寫文態度,每天至少七個小時用來確定細節、規劃內容,對比一些細節和資料。可能沒天賦就是得干苦力活吧。

  好在是寫到現在,我個人基本上對每一章都比較滿意,每一章都沒有懈怠,畢竟都日四了,懶得再將一部分不太重要的內容鋪開講。個別不太滿意的地方還是狀態不夠好。

  再就是談談這本書吧,我一開始的定位便是外國歷史文+文豪文,文豪是主線,但文豪的弊端就在于容易重復,來太多實在就沒意思了,所以結合外國歷史調和一下可能會有更好的內容,歷史相較于文學有時候要更為充盈。

  我寫的時候可能覺得這樣的結合是對文豪文全新的突破,不過后面了解一下,發現還是有類似這樣的文的,只是早早切了,果然太陽底下無新事,可惜。7

  沒人看過法國大文豪嗎?那個其實我感覺是寫歐洲歷史加文豪最早的了,感覺這個應該是作者說的早早切了的。

  但歐洲歷史+文豪,我這本可能是第一本萬訂吧(得意洋洋)2

  當然如果不是那當我沒說()

  我個人最初是希望歷史和文豪部分是六四開乃至五五開的,不過實際寫起來還是三七乃至二八,但效果也不錯就是了。

  雖說萬訂了,但寫到現在,這本書目前仍處于青年期吧,一切都在按照時間的邏輯和故事本身的邏輯進行中。并無拖延。哈基米的青年時代也正逐漸走向新的階段了。6

  最后來點參考書目,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首先便是文中出現過的所有作家的主要作品,這些作品遠比我書中提及的要復雜和豐盈,礙于篇幅沒有過多展開。這算是我最為喜歡的部分。根據作家名字直接去搜即可。

  其余未出現的也有很多,不過也都很有名,就不一一列舉了。嗯,以后寫新書了可能會用上。

  其次喜歡的便是一系列傳記:群星璀璨的年代、帕納耶娃回憶錄、往事與隨想、人不單靠面包活著、同時代人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別林斯基傳、托爾斯泰傳、屠格涅夫傳、茹科夫斯基傳、普希金傳、果戈理傳、車爾尼雪夫斯基傳、亞歷山大二世:最后的偉大沙皇。

  大仲馬傳、三仲馬傳、大仲馬回憶錄、巴爾扎克傳、雨果傳、福樓拜傳、喬治桑傳、肖邦傳、波德萊爾傳、海涅傳、蒲魯東傳、馬克思傳、恩格斯傳、巴爾扎克情書選。1

  荒原上的石楠花:勃朗特三姐妹傳、夏洛特勃朗特傳、艾米莉勃朗特傳、狄更斯評傳、狄更斯傳、拜倫傳、維多利亞女王傳。1

  尼采傳、叔本華傳、高斯傳、瞧,這個人。

  基本上全用上了,有的沒有,有些人有多部傳記,而寫同一個人的好幾本傳記對比之下有不少左右腦互博的地方,甚至說作家自己的回憶錄和后人的研究也有不少出入,對比之下選擇了相對來說最為可信的說法。1

  閱讀這些實在是很有意思,他們的榮耀、屈辱、勝利、失敗、狂笑、眼淚、下作、爭吵、憤怒、掙扎、痛苦、對于世界的感知、對于自己的認識、對于周遭的看法......1

  部分的呈現在了我的眼前,部分以戲說的形式呈現在了這本書中,常常因為篇幅問題不夠完整和豐富而感到遺憾。

  他們雖以文學或者某方面的成就傳世,但對于他們漫長的人生來說,文學部分似乎并不值得太多的關注。1

  想必他們在死亡的那一刻,他們大部分人都更愿意談一談他們自己的人生,而并非他們的文學創作,這對他們的人生來說并不十分重要。

  而時代風貌在他們的人生當中也暴露無疑,理解了他們的人生,便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他們所處的時代。

  每每看到最后,即便一開始對某個人抱有一定的偏見,但在看完的那一刻,剩下的唯有寬恕。并非對于名人的寬恕,而是對于人的寬恕。2

  正如倘若人們有精力去完全了解其他人的人生的話,一切或許會好上許多。但現實并非如此。但愿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如此。但愿未來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吧。

  也突然理解了茨威格為何鐘情于傳記。

  然后還有很多社科類書籍和各種雜七雜八的論文以及其它知識,但這部分就挑點有趣的和值得一看的放下面:

  俄國空想社會主義簡史、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天才、狂人與病毒、法國文人相輕史、倫敦文學小史、寫作人:天才的怪癖與死亡、伊萊莎小姐的廚房手札、英國通俗小說菁華、輕浮的歷史、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8革命之年、羅曼諾夫皇朝、高遠之見:維多利亞時代與現代英國的誕生、英國食物史等。

  目前還在持續更新中,還看了許多不太相關的東西,比如文藝復興時代,再比如其它國家的很多東西,嚴格來說,每一個國家都值得起碼五六十萬的篇幅,但畢竟主線擺在這,更多的就不過多涉及了,以后這類題材沒寫煩的話有可能會再寫一些。

  歷史從宏觀上來理解或許相對簡單,但倘若從個體出發,歷史簡直無邊無際,如此漫長。

  廢話有點多,但人除了說大量的廢話似乎也沒什么可說的。

  最后的最后附上我鐘愛的一首詩,失去的公園:3

“迷宮不見了。一行行整齊的  尤加利桔也消失了,

剝去了夏天的華蓋和鏡子那永恒的不睡,這鏡子重復每一張人類面孔、每一只蜉蝣的  每一個示意。停擺的鐘,

  糾纏成一團的忍冬,

  豎立著愚蠢雕像的涼亭,

  黃昏的背面,鳥的啁啾,

  塔樓和慵懶的噴水池,

  都是過去的細節。過去?

  如果不存在開始和結束,

如果將來等待我們的只是  一個由無盡的白天和黑夜組成的數目,

  我們也就已經是我們將成為的過去。

  我們是時間,是不可分割的河流,

我們是烏斯馬爾,是迦太基,是早就荒廢了的羅馬人的斷墻,是這些詩行所要紀念的  那個失去的公園。”

  萬物復歸于一。

  真是迷人的假設。

  以上。

  2025.10.21。27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