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長眠者,聲名水上書。
——濟慈生前為自己撰寫的墓志銘。
在1846年的英國詩壇,主流審美仍延續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宏大敘事,講究華麗的辭藻、嚴謹的格律、古典的典故和飽滿的情感。
在這種審美下,《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乍一聽其實有些樸實無華、平易樸素,但倘若仔細品味一番,倒是也會讓人覺得清新雋永、別具一格,比起英國如今正流行的詩歌風格,這首詩似乎代表著截然不同的路徑?
莫非這個俄國人又準備在英國也宣揚什么新風格嗎?就像他在法國所宣言的象征主義那樣?
正當在場的詩人們面面相覷、心思各異的時候,狄更斯雖然對詩歌了解的不多,但這首有著一種深邃的哲理的詩還是讓狄更斯不由自主地有些感慨,然后開口說道:
“未選擇的路命運是多么不可思議啊,當年只差一點,我就要以演員的身份開啟我接下來的生活了,未必還會再有時間去寫作。”
“命運最終還是會讓您回到寫作這條路上的。”
米哈伊爾微微一笑,順嘴就捧了狄更斯一句:“當演員沒什么不好的,但以您的才華,寫作對您來說才更有一番廣闊的天地嘛。”
狄更斯:“?”
這話我愛聽.
“你的這首詩很不一樣。”
狄更斯忍不住點了點頭回道:“跟我所熟悉的很多詩歌都有所不同,但我覺得這確實是一首好詩歌。”
就這樣,兩人商業互吹了一波之后,眼見這首詩似乎并不足以說服所有人,米哈伊爾索性是借此機會說道:“我也將我此前念過的俄語詩歌《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和法語詩歌《當你老了》一并翻譯了過來,勞煩各位聽一下是否合適。”
在場的詩人們:“?”
真跨這么多語言嗎?
而且詩歌在翻譯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不少磨損,你就這么自信敢讓我們一群英國的詩人來評判?
對此米哈伊爾只想說這兩首詩來到了英國那才是真回家了,說不定你們英國人要比俄國人和法國人更加喜歡這兩首詩歌 就這樣,在英國詩人們審視的目光中,米哈伊爾分別用不同的感情和語調將這兩首詩念了一遍,而當米哈伊爾念完這兩首詩后,在場這些聽得認真的不能再認真的英國詩人也是眼神呆滯、一臉恍惚,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一位詩人愣愣地開口呢喃道:“簡直完美.”
無論是韻律、情感還是其它別的什么東西.簡直完美無瑕!
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竟然真的高深到了這個地步嗎?
就連英語也是如此?
這三首詩過后,場面先是陷入到了一種詭異的寂靜當中,而當所有人都漸漸回過神來的時候,本來還想借著這個機會做點什么的人頓時就沒了心思。
甚至說在米哈伊爾念完他的詩之后,接下來的整個聚會都沒有任何一位詩人再出來念自己的作品。
沒辦法,這個時候念,那豈不是必然會跟這位俄國人的英語詩形成對比嗎?
而就他剛才那些詩歌的質量,英國有多少詩人的詩是能拿過來比較一番的?
當他們意識到這個事實之后,接下來的時間里,整個聚會看起來相當的和諧,甚至還有幾位詩人主動向米哈伊爾搭了話,話里話外還有希望米哈伊爾也評論評論他們的詩歌的意思,最好是也發到最頂尖的文學評論雜志上去。
如果說之前他們可能還覺得被一位外國人評論詩歌是一種污點,但現在的話,估計等他那些詩歌在英國的雜志上刊登出來之后,他的評論可能就真的為他們的詩歌增光添彩了 不過說實話,米哈伊爾在詩歌鑒賞這一塊的能力只能說還湊合,因此跟別人稍微聊一聊還可以,更多的就算了。
而在跟這些詩人聊天的過程中,米哈伊爾也是從他們口中聽到了不少熟悉的詩人的名字。
在詩歌這一塊,英國人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總體成就或許還要在法國之上,最有名的當屬那三位早逝的天才:拜倫、雪萊、濟慈。
除此之外還有像‘湖畔派’中的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這樣比較知名的人物。
只可惜目前還在世的唯有華茲華斯一人,與此同時他也是英國如今的桂冠詩人,基本上可以說是英國詩壇的領袖級人物。
像他們這些人的話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曾對革命充滿了熱情,其中拜倫更是為了革命而死。
但像那三位湖畔派詩人的話,前期對法國大革命充滿了熱情,后來卻是越發的保守,放棄了早年激進的政治信仰。
像他們的故事當然稱得上波瀾壯闊,只可惜他們與米哈伊爾并不在一個時代,因此米哈伊爾也只能是在英國詩人們的口中聽一聽這些大詩人的緋聞逸事以及他們那注定會在文學史上留名的詩作。
而當米哈伊爾參加完狄更斯家的這次聚會回來之后,他在這次聚會上念的詩歌無疑是以一個相當快的速度擴散,米哈伊爾也是很快就將這些詩歌投到了倫敦比較知名的文學雜志那里去。
等這些消息開始逐漸擴散和發酵的時候,它們便像一塊巨石一樣,重重砸在了本就不太平靜的英國詩壇上。
要說產生了什么影響的話,那么出版商艾略特大概是感受最為真切的那個人,就像在這個普通的一天,他清清楚楚地聽到了自己助理的匯報,但他還是忍不住反問道:“你是說,目前印出來的詩集已經全部賣完了?”
“是的。”
同樣有點難以置信的助理回道:“接下來要趕緊聯系印刷廠加印了。”
作為倫敦出版界的專業人士,他們當然清楚詩集在倫敦今天的文化市場到底有多難賣,可以說,就算是那些很有名氣的詩人,他們的詩集一般也就幾千冊,中等名氣的詩人往往只有幾百冊。
而即便出版商艾略特選擇相信米哈伊爾的推薦的力量,但他也沒有過分樂觀,只想著能收回成本即可。
但現在看來,這筆生意竟然還有利潤?
想到這里,艾略特總算是回過神來,急忙安排助理聯系印刷廠加印的同時,艾略特也是拿出了紙張和筆,準備將這個好消息傳達給這部詩集的作者。
三個好運的家伙!
因為這件事,那位米哈伊爾先生似乎還受到了不少攻擊,他本人的話或許不在意這件事,也不會主動跟這三人提起這件事,但艾略特仔細思考了一下,便覺得他還是補充一下這部分的情況為好。
就在艾略特忙著寫信和寄信的時候,在倫敦的另一處,米哈伊爾也正琢磨著該如何給某位值得尊敬的先生寫封信請教一番,順便還評估了一下其中的風險。
至于為什么說會有風險,簡而言之,他的信將寄給一位名為羅伯特·歐文的先生。
人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羅伯特·歐文的答案是朝著消除剝削壓迫、創造一個真正平等的世界的方向不斷前進。
他于1771年出生于一個窮困的手工業家庭,九歲便為了謀生去當了學徒,這樣的經歷讓他十分深刻地意識到了底層人民的處境,而作為一個真正的實干家,歐文選擇了行動。
當他二十歲時,他憑借著自己的管理才能成為了一個大工廠的經理,在這個過程中,歐文還成功將這位大工廠主變為了自己的岳父。
在有了條件后,歐文便開始了自己大刀闊斧的改革,減少工人們的工作時間、整改宿舍環境、注重綠化、建造讓工人們娛樂的晚間文娛中心、為兒童和成人提供教育.
而得益于他出色的管理才能,歐文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計劃在新拉納克取得巨大的成功,除學校外,歐文還舉辦勞工食堂,創建工人消費合作社,設立工人醫療和養老金制度等。
他取得的巨大成就贏得當時許多國家上層人士的關注和尊重,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參觀歐文的工廠和他的性格陶冶館。
但歐文并不愿止步于此,他想將這樣的模式推向整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從而真正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新世界。
然后他便開始碰壁了,就像恩格斯后來評價歐文的那樣:
“轉向共產主義是歐文一生中的轉折點。當他還只是一個慈善家的時候,他所獲得的只是財富、贊揚、名望和榮譽。他是歐洲最有名望的人物。不僅社會地位和他相同的人,而且連達官顯貴、王公大人們都點頭傾聽他的講話。可是當他提出他的共產主義理論時,情況就完全變了。”
那么歐文接下來的選擇呢?
在1825年,歐文帶著他的4個兒子和門徒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花費3萬英鎊巨款購了3萬英畝土地。
歐文的在新和諧村建好工廠、農場、學校、生活場所等等,然后找了800多人,放到新和諧村里,跟他們說,東西我都給你們準備好了,這里沒有壓迫,完全自由,財產是大家共有的,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分配財產,一起接受教育,所有人一律平等.
這無疑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崇高的社會實驗之一,它寄托著深藏在人類靈魂深處的對于偉大和崇高的渴望。
但歐文和他的理想一同破產了,他幾乎是一文不名地回到了英國,受到了太多太多王公貴族和各界人士的冷嘲熱諷,可他的夢想依舊沒有就此終結,他回到英國后選擇參加英國當時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并且直到1846年,歐文仍在社會各界活躍。
他似乎是一位不會死亡的理想主義者。
直至1848年歐洲大革命的失敗以及新的SH主義思潮的產生,歐文深感失望并逐漸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歐文開始接觸“通靈術”、“唯靈論”,宣稱能與已故偉人溝通.
這便是故事的結局了,他在1858年去世,他的墓碑上刻著:“他試圖改善人類境況”。
想到這些東西,米哈伊爾感到心潮澎湃和心情復雜的同時,也是很快就動筆寫起了信。
除了表達一下自己的敬意以外,最重要的還是米哈伊爾準備向這位“人事管理之父”取取經,再問問他有沒有什么合適的管理人才可以推薦給他。
畢竟要想實現真正的良性循環,光靠一顆善良的心可不夠,而是要實實在在的懂得如何分配和管理,倘若這些東西都搞得非常混亂的話,那說不定還真有可能好心辦了壞事。
而忙活到現在,米哈伊爾基本上已經搭好了框架,等到一切差不多就緒之后,米哈伊爾便要正式開啟他的桌游大業了。
順帶一提,就在今年七月份的時候,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受命前往倫敦,親自會見英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和工人組織,意在推動“gc主義通訊委員會”在英國建立分支,米哈伊爾也真的在考慮要不要親自去瞻仰一下.
這天下英才真是如過江之鯽。
一想到自己接下來有可能跟這么多大人物有所接觸,米哈伊爾也是難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就這樣過去了一段時間后,米哈伊爾的信已經寄了出去,而在英國一座普通的小鎮中,三位度日如年的女作家也終于是收到了她們期待已久的信件。
而夏洛蒂只是剛看了一眼,她便忍不住驚呼出聲,當其余兩姐妹的目光朝他看了過來后,夏洛蒂便用顫抖的聲音宣布道:
“已經賣了兩三百本了,據說倫敦一位小有名氣的詩人也就只能賣到這個數字,但出版商說我們詩集的銷量應該還不止如此,畢竟那位米哈伊爾先生還要在英國待上很長一段時間。”
當三姐妹都激動的不知道說些什么的時候,夏洛蒂又打開了另外一個厚厚的包裹,里面裝的全是倫敦評論家對他們的詩集的評論,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夏洛蒂簡單翻開了一下之后發現這些評論里面,幾乎大多數文章都會出現米哈伊爾的名字。
這位俄國青年在英國居然這么受歡迎?
在看完這些東西后,三姐妹幾乎稱得上是又哭又笑了好一陣,在意識到她們的生活可能會因此發生改變后,她們也是匆匆給那位米哈伊爾先生寫起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