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32、攪亂英國文壇與被玩弄的狄更斯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在俄國當文豪

  由于長久以來的自由主義傳統和政黨間的斗爭以及其它種種原因,這一時期的英國某種意義上是整個歐洲言論相對比較自由的地方,即便比起已經實行共和制度的美國也同樣如此。

  就像狄更斯在1842年去美國旅行的時候,美國的蓄奴制令他感到憤慨,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對這種野蠻的行徑進行抗議并且也真的這么做了,但他卻因此受到了美國人對他尖銳的斥責。

  在他看來,再保守的英國人們都能夠隨心所欲地談論改革,但是在民主的美國,言論自由并不存在。

  而英國的審查制度也跟其它歐洲國家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它歐洲國家大多都是在發行之前就要進行嚴格的審查,英國則是以事后追懲制為主。

  簡單來說,你想發什么就發什么,但要是產生了什么嚴重的后果,比如煽動公眾對政府的仇恨,那么便會以別的罪名被起訴。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米哈伊爾完全能在英國大爆特爆,無論是什么樣的作品都能拿出來,情況最差也不過是被英國驅逐或者提前潤走,更多的東西應該就沒有了。

  因此在報紙上看到那樣的評論時,如今魔抗已經極高的米哈伊爾壓根就不把這點批評放在眼里,而等米哈伊爾看到的評論越來越多,他反而是驚訝的發現,稱贊他的圣誕圖書的評論家似乎還真不少:

  “.天才米哈伊爾的故事還在繼續,盡管這是他的英語作品第一次公之于世,但無疑已經呈現出了很高的水準。這兩篇有著精妙絕倫的結構,結尾的巨大轉折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在英語中似乎從未見過這樣的處理結局的方式,而如今我們應當如何為它命名呢?.”

  “.難以想象這本圣誕圖書竟然是外國人的作品,而且第一篇和第二篇的作者竟然也是同一個人!第一個故事每一個家庭都應該看看,它會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何為愛,何為一顆真誠善良的心。

  至于第二個故事,不可否認他對英國社會有一定的了解,但我們完全能夠合理的懷疑,他并非是在諷刺英國,更有可能的是借助諷刺英國來諷刺黑暗的俄國社會”

  看到這的米哈伊爾:“???”

  還會禍水東引了是吧?!

  但除了你們大英能搞出來這一套玩意,還有哪個國家能這么初生.

  米哈伊爾看報紙的時候看的頗為隨意,但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英國文壇其實已經因為他這部圣誕圖書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乃至開始騷動了起來。

  簡而言之,米哈伊爾明明已經到達倫敦卻不去拜訪任何人,這在一些人眼里看來并非什么友好的行為,反而是一種傲慢的體現,以至于英國文壇的各個圈子在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人已經忍不住說道:

  “莫非他以為他在法國取得一定的名聲就能受到英國熱烈的歡迎嗎?那他可大錯特錯了!英國文學可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簡單,而且說到底他只不過是一個俄國人罷了!”

  “法國的文學家還是太無能了一些,竟然能讓一位外國作家騎在他們的脖子上!英國的文學家們可不會這么丟臉!”

  在這種情緒下,當他們得知米哈伊爾的新作品竟然是用英語寫作的時候,主打的肯定還是一個質疑,但無論他們再怎么質疑和排斥,核心指標無疑只有一個,那便是米哈伊爾的作品的質量。

  而《麥琪的禮物》和《警察和贊美詩》這兩篇的質量怎么樣呢?

  它們都屬于那種篇幅不長的,也都屬于那種看一篇就能判斷出好壞的,最為關鍵的是,所謂的“歐亨利式結尾”在第一次讀到的時候絕對會給人帶來一種非常意外和震撼的閱讀體驗。

  如此一來,英國的作家們在看完這兩篇后幾乎是一下子就沉默了,而大多數英國作家在看完之后也都會忍不住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寫出這樣的短篇嗎?”

  當這個答案傾向于不能的時候,不少英國作家確實有些沒繃住.

  一個俄國年輕人第一次寫英語作品就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那他們這些英國作家這些年在干什么呢?虛度光陰嗎?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這真的合理嗎?

  不管合不合理,總之米哈伊爾已經輕飄飄地打出了一副并不復雜的牌,但英國的作家們左看看右看看一時之間竟然不知道該請誰過來鎮壓.

  只能說米哈伊爾拿出來的這兩篇還是有點小超標了,而與此同時,比起同一時期群星璀璨的巴黎,英國文壇這邊的陣容還可以,但似乎也沒有太過厲害的人物,在短篇領域就更是如此了。

  英國文壇在短暫的寂靜了一陣子后,許多人便不得不重新考慮起了他們應當如何對待米哈伊爾,沒辦法,本來以為就是個臭外國的,結果誰知道他一張嘴便是正宗的牛津腔!而且說不定比他們有些本地人還要正宗!

  這樣一來,該吸納還是該繼續排斥就是一個需要值得考慮的問題了。

  這件事對于英國的評論界來說也同樣如此,由于米哈伊爾初來乍到,大部分評論家依舊持有一種保守的態度,刊登在《泰晤士報》以及其它很多報紙上的報道便是證明。

  不過與此同時,一些具有文化修養和操守的評論家們還是突破了一些外在的考量和偏見,而是直接將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這樣一來,以這兩篇的質量,他們的評價就不可能低。

  在這其中,有的評論家不知道是跟狄更斯接下來有競爭關系還是受到了什么人的指使,直接就在報紙上玩了波大的,不僅將米哈伊爾的圣誕圖書和狄更斯的圣誕圖書做了對比,甚至還直接評價道:

  “一個過早老去的天才所說的胡話顯然已經連一個外國年輕人都比不上了!”

  潛意思無非就是狄更斯你已經不行了,根本配不上你在英國的名聲和地位,快下來吧!

  雖然像這樣的聲音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計,并且根本不用狄更斯作出什么回應,他的朋友以及其他評論家就開始反對這種“荒唐的論調”了。

  但說實話,狄更斯如果看到這樣的言論應該不會好受,畢竟像他這樣成名已久的人,怎么突然就被人拿來跟新人比較了.

  而在通過報紙了解了一下倫敦文化界的紛紛擾擾之后,米哈伊爾稍稍思考了一陣,便決定正式開啟自己在倫敦的社交活動,至于第一站,那肯定還是米哈伊爾熟的不能再熟的狄更斯老師。

  就這樣,米哈伊爾找中間人遞上了一封表達拜訪意愿的信件,而狄更斯也并未拒絕這件事,很快就答應了下來。

  于是乎,就在這普通的一天,米哈伊爾正準備前往狄更斯的家中。

  而在去往狄更斯家的途中,米哈伊爾還按照他的出版商艾略特的書信去了出版商一趟。

  出版商艾略特讓米哈伊爾過來顯然是為了告知他一個好消息,米哈伊爾才剛到不久便聽到了艾略特興奮的聲音:“米哈伊爾先生,經過這些天的口口相傳以及報紙上的那些評論,您的圣誕圖書每天的銷量不僅沒有減少,反倒是在穩步增長,連除倫敦外的其它地方都有人想看這本書!

  我估計您的書馬上就要再版了。”

  “這樣啊。”

  對于這個消息,米哈伊爾并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隨意地擺了擺手道:“好,我知道了,有些事情就交給你了,我先走了。”

  出版商艾略特:“?”

  第一次用英語寫作就能有這樣的銷量和反響,他難道就一點都不震驚嗎?

  真不愧是叱咤俄法兩國的米哈伊爾先生.

  就在出版商艾略特暗暗心驚的時候,米哈伊爾卻是已經拍拍屁股走人了。

  而在剩下的這段路程,米哈伊爾倒是也稍稍回憶了一下狄更斯的生平以及他在這一時期的性格。

  簡單來說,狄更斯家原本的條件其實還算馬馬虎虎,他的父親是海軍軍需部的一個小職員,收入一般的同時還有八個孩子。

  雖然他們一家人過得不寬裕,但前面至少還維持著一種表面的體面生活,只可惜在狄更斯十歲那年,他們家的債務徹底爆炸了,他的父親鋃鐺入獄,而狄更斯則不得不千方百計地去謀生。

  他十一歲就到一家生產黑鞋油的店里當學徒,他在地下室工作,過了不久,他的工作已非常熟練,老板認為可以讓他作為活,為過往的行人表演了,于是把他安置在櫥窗里,附近的男女小孩紛紛跑來,他們一面啃著果醬面包,一面將鼻子緊貼在玻璃上看他干活。

  這些屈辱的日子在他心頭留下了永久的創傷,以至于他在日后幾乎不愿意同任何人談起這件事情,而也正是這樣的記憶成了他創作的素材庫,并且讓他不由自主地關注英國兒童乃至勞工們的命運。

  而另外一件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刻影響的事情,那便是他在十八歲的時候被一個壞女人狠狠玩弄了。

  那時的狄更斯一文不名,他愛慕的對象則是一位小銀行家的女兒,這位銀行家的女兒雖然沒考慮過結婚,但她卻樂得跟男人們調調情,而由于狄更斯是她周圍青年人中最有才華的一個,她便給出了一定的信號。

  就這樣,還是蕭楚南的狄更斯一下子就被吊到了,然后一追就是三年。

  而這位銀行家的女兒心里很明顯比較有數,玩玩可以,結婚不行,于是她在去了一趟巴黎之后,她對待狄更斯的態度很快就冷淡了下來,但狄更斯卻是不肯輕易放棄,還在懇請與她會一次面。

  銀行家的女兒最終答應了,于是狄更斯在相見時便顧不得自尊,開始苦苦哀求,但這依舊未能改變最終的結局。

  老倫敦炮王拜倫在年輕的時候同樣被女人玩弄過,于是他在接下來的一生都要把遭受的痛苦施加到別的女人身上當中去,狄更斯雖然不像拜倫這么惡劣,但這段感情經歷依舊深深的影響了他。

  首先潛在的影響是讓他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一種鄙視女人、喜歡理想中的美女的壞習慣,簡而言之,喜歡抽象的理想化的女性,并且主打一個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

  其次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狄更斯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即便他跟他的妻子性格不合,但兩個年輕且有激情和欲望的年輕人最終還是結了婚。

最終的結果便是婚后他跟他的妻子產生了許多矛盾,但迫于社會現實,這年頭的英國顯然是不能輕易離婚和分居。與此同時,他還愛上了自己的小姨子瑪麗,在瑪麗去世后,他又愛上了另一位小姨子喬治娜,某種意義上來說狄更斯老哥也是挺專一的了  只能說狄更斯這老哥總得來說是個正派人,并且一直作為活動家為英國的下層民眾們發聲和奔走,但在私生活這一塊確實有待推敲,至于究竟如何,或許真的只有他們本人才知道了。

  就當米哈伊爾暗暗為這年頭的婚姻制度搖頭的時候,在另一邊,為了招待一位即將上門的新客人,狄更斯也是早早的就讓自己家里的人做了準備。

  對于最近報紙上最近的那些爭議與評論,狄更斯雖然盡量讓自己不要關注,但他一個沒忍住還是翻了翻報紙,而恰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評論的他頓時就感覺一陣氣悶.

  不過狄更斯倒是并未對那位俄國年輕人有太大的惡意,畢竟他寫的確實很不錯,而且狄更斯在念給自己的家人們時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所以氣悶更多的還是因為他那顆作為作家有些纖弱的心吧。

  而在這種情況下,當米哈伊爾表示想要拜訪的信寄了過來的時候,狄更斯的腦中也是閃過了很多念頭,但他也并沒有拒絕的理由。

  于是就在這一天,將作為這一時期英國文壇的無冕之王的狄更斯很快就看到了一個高大的身影,緊接著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年輕人便徑直朝他走了過來,然后他便微笑著報出了自己的名字:

  “米哈伊爾·羅曼諾維奇·拉斯科爾尼科夫,狄更斯先生,下午好。”

  聽著這一長串嘰里咕嚕的名字,盡管稍微有點復雜,但狄更斯還是將這個名字記了下來,接著他便也報上了自己的名字:“查爾斯·狄更斯。”

  而在看到米哈伊爾伸過來的手時,他也并未過多猶豫。

  于是很快,兩個人的手就這樣重重地握在了一起。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