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匈奴人也知道自己不善攻堅,開始揚長避短。
只南下劫掠,搶一把就走,很少碰堅城險關。
漢軍只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最后沒辦法開始修筑長城。
但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久守必失,邊關依然時不時的就會有隘口被攻破,損失慘重。
“但漢朝也不是什么都沒做,他們開始研究對手的長處,去學習去尋找應對的辦法。”
“前面說過,農耕族群其實是百業齊頭并進的。”
“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用其他行業的資源,去補貼培育某一個行業,使其快速發展。”
“于是馬政就產生了。”
“從高祖到文景之治,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擁有幾十萬匹戰馬。”
“光有戰馬還不行,還要有騎兵。”
“但草原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漢人士兵入伍后才有機會接觸戰馬。”
“就算不吃不喝不睡覺的訓練,也不如匈奴人嫻熟。”
“如果說匈奴人的騎兵有九十分,那漢朝的騎兵只有八十五分,依然處于劣勢。”
“既然靠訓練無法解決問題,那就上技術。”
“于是高橋馬鞍和馬蹬就被發明了出來。”
前世西學昌盛,公知遍地走。
什么馬鞍馬蹬馬蹄鐵全都是西方發明的,哪怕中國出土了最早的馬蹬。
而且墓葬時間恰恰是漢朝。
就這都有人閉著眼睛不承認,非要說什么孤例不證。
后來又在別的地方出土了馬蹬,他們又改口說。
出土文物的形制,和現在的馬蹬有區別,不能證明是馬蹬。
只能說,狗糧吃多了真把自己當狗了,已經忘了自己是個人。
但在大明,可沒人敢說這是西方的發明。
而知道此物對騎兵意義的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忍不住興奮起來。
因為接下來肯定就是漢朝大舉反擊,接著就是衛霍橫空出世,徹底扭轉了漢匈局勢。
馬鈺也沒有讓他們久等,接著就說道:
“這兩樣東西,對騎兵來說堪稱劃時代的發明。”
“它們讓漢朝的騎兵,瞬間達到了九十五分的高度。”
“然后匈奴騎兵就驚恐的發現,以前被他們戲耍的漢軍騎兵。”
“不但可以舉著砍馬刀,在快速奔跑中砍殺他們。”
“還能一邊高速奔跑,一邊發射弓箭。”
“漢人騎兵只要人數上百,就敢向他們幾千幾萬人的隊伍發起沖鋒。”
“從此,一漢當五胡深入人心。”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績,讓世人傳唱,也被很多武將視為最高的功勛。”
“但大家都忽略了,是漢朝的技術革新在支撐著這一切。”
常遇春和藍玉有點意猶未盡,衛霍出塞這么激動人心的大戰,你一句話就概括了?
李文忠卻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原來這背后還隱藏著這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朱元璋也是不停點頭,正想說一句‘原來如此’。
哪知馬鈺卻再次開口說道:
“但漢朝對匈奴的優勢,遠不止于此,比如制度優勢。”
“漢朝擁有完善嚴密的組織制度,能為出征的將士提供各種后勤保障。”
“就算將士們戰死,朝廷也會給撫恤金,功勞也會由他們的家人繼承。”
“所以當時的漢軍士兵都非常渴望軍功,到了戰場上也敢于拼死殺敵。”
“與之相反的是,匈奴沒有什么制度可言。”
“內部是一個個分裂的部落,牧民跟隨首領生活。”
“小首領效忠大首領,大首領效忠大單于。”
“打仗的時候,大單于下達命令給大首領,大首領下達命令給小首領。”
“原本在家里放牧的牧民,就這樣騎上戰馬成了戰士。”
“他們也沒有糧餉,劫掠的財貨一部分獻給首領,剩下的就是自己的糧餉。”
“但前提是你要活著,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當然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制度,他們還是有一些簡單的規矩的。”
“比如匈奴人就有個規矩,是關于將士們互幫互助的。”
“如果某個人遇到了危險,被別人救了,那就得把財產都給他當做報酬。”
“如果某個人戰死,另外一個人幫他復仇。”
“那么他的財產、婆娘、孩子,就都是那個人的了。”
“匈奴大單于的本意,是激勵將士們互相幫助。”
“然而真實效果,我不說大家也都懂。”
聽到這里,常遇春差點笑出聲:
“這匈奴大單于怕不是傻子吧?”
“將士們打仗是為了啥?還不就是圖搶點錢財回家嗎。”
“現在打一仗遇到點危險,不但沒收獲,還把家底兒都搭進去了。”
“運氣不好,婆娘孩子都是別人的了。”
“誰還敢沖鋒陷陣啊。”
李文忠等人也不禁搖頭,這制度……只能說太天真了。
馬鈺也笑道:“所以匈奴士兵很惜命,喜歡打順風仗,遇到逆勢很容易軍心崩潰。”
“騎兵集群沖鋒,可以爆發強大的戰斗力,往往可以切割戰場,實現以少勝多。”
“漢軍和唐軍都喜歡用此類戰術,尤其是唐朝更是發明了鑿穿戰術,將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唐朝席君買,率領一百騎兵對龜茲幾萬人的軍隊,發起正面沖鋒,最后還戰而勝之。”
“但集群沖鋒很容易造成己方陣亡,所以缺乏后勤保障和撫恤制度的匈奴、突厥,都沒有辦法效仿。”
“還有文化優勢。”
“我們是禮儀之邦,重視香火傳承,所以人們都比較重視榮譽。”
“這種榮譽感,有時候也會讓將士們,爆發出更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還有農耕文明的厚重,百業齊頭并進,讓中原王朝的綜合國力非常雄厚。”
“游牧族群的經濟模式單一,也就非常的脆弱。”
“草原上一場大雪,就能讓他們元氣大傷,幾年都恢復不過來。”
“中原王朝經歷大災,朝廷會從別的地方抽調物資賑濟。”
“只要渡過眼前的難關,來年風調雨順又能恢復生機。”
“這也是為何,衛霍落幕之后,漢朝已無戰略級別的統帥。”
“與匈奴的戰爭也隨之陷入焦灼狀態,甚至敗多勝少。”
“可最后依然是匈奴先撐不住,主動退往環境更差的漠北。”
“原因就是漢朝的家底更雄厚,哪怕進入兌子狀態。”
“哪怕用五個子兌一個子,都能把匈奴兌滅族。”
朱元璋眉頭緊皺,說道:“此法太過殘暴,非明君所為也。”
這一點馬鈺倒也不反對:“漢武帝末年,中原已是破敗不堪。”
“百業凋敝,戶口減半,路邊隨處可見尸骨無人掩埋。”
“已然是一副亡國之相。”
說到這里,他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漢武帝的總體策略是沒問題的,匈奴必須要打。”
“但他犯了和秦始皇一樣的錯誤,太急于求成了,妄想用一世解決所有問題。”
“最后雖然打敗了匈奴,但終究無法徹底將其覆滅,反倒是差點將自身弄成亡國君。”
“好就好在,他有霍光和漢宣帝收拾殘局。”
“否則漢朝很可能就此步了秦朝后塵。”
朱元璋臉色不禁一黑。
這小子真是不知好歹,不是蛐蛐咱,就是拿咱當學生指點。
哼,等將你肚子里的知識都掏空,看咱怎么收拾你。
李文忠、常遇春自然也知道他在借古喻今,都假裝沒有聽到。
心里對馬鈺已經嘆服,這膽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關鍵上位還真忍了,一點都沒有爆發的意思。
這小子以后是個人物啊。
不對,現在已經是個人物了。
畢竟這邊人多,馬鈺覺的還是得給朱元璋留點面子,免得他繃不住真爆炸了。
所以只是暗暗的點了一下,并沒有多言,接著往下說道:
“現在我們來說說突厥。”
李文忠終于忍不住插話道:“羌人和鮮卑呢?”
馬鈺回道:“羌人不過是趁著東漢虛弱,才蹦跶了百十年而已,放在歷史尺度不值一提。”
“鮮卑屬于漁獵和游牧的結合體,這個等會兒我們說漁獵族群的時候再說。”
李文忠點點頭,不再說什么。
馬鈺繼續說道:“突厥比匈奴強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從漢人這里學走了部分技術。”
“比如馬鞍、馬蹬、馬蹄鐵等等,所以他們的騎兵更加強大。”
“然而在制度上,他們比匈奴也強不了多少。”
“唐朝擊敗突厥,靠的就是制度優勢和更加強大的綜合國力。”
“首先說說制度,前面我們說過,中原王朝擁有完善的制度,可以讓士兵無后顧之憂作戰。”
“而匈奴和突厥都不具備這種情況,所以士兵普遍怯戰,只擅長打順風局。”
“這也是為什么,雙方在技術上都是九十五分。”
“但在實際交戰中,唐軍往往能以少勝多,擊敗突厥騎兵的原因。”
“包括后面唐朝打薛延陀等部,其實都是這種情況。”
“頡利可汗其實也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就采用了趙德言的建議,準備模仿中原改制。”
“只是頡利蠻夷之輩,壓根就不懂這些東西。”
“而他信任的趙德言也是半桶水,只會生搬硬套。”
“他們的改制,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突厥的實際情況。”
“不出意外的,改制遭到了集體反對,讓突厥陷入了權力內斗之中。”
“鐵勒、薛延陀、契丹等部落,更是直接反叛,加入了唐軍陣營。”
“雪上加霜的是,也就在這兩年氣候突變,草原連續遭遇寒冬實力大損。”
“唐朝這兩年也遭了災,但中原王朝家底更厚,這點災害影響并不大。”
“唐太宗敏銳察覺到突厥內部生亂,于是在貞觀四年發動了總決戰,一舉擊潰突厥主力,并活捉了頡利。”
李文忠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本來講匈奴的時候,他對什么制度優勢感觸并不深。
但唐朝和突厥的戰爭,讓他直觀的感受到了文化制度的影響有多大。
畢竟兩者在技術上相差不大,突厥在數量上還占優勢,可依然打不過唐軍。
制度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這玩意兒可以影響到軍隊的作戰方式,作戰方式影響到作戰風格。
作戰風格,在關鍵時候真的可以決定勝負。
很簡單的道理,一方悍不畏死,一方畏手畏腳。
這仗不用打基本就知道結果了。
朱元璋的感觸是最深的,一定要做好軍隊的后勤保障工作,讓將士們無后顧之憂作戰。
如此才能百戰百勝啊。
常遇春和藍玉對此并不太關心,他們是純粹的軍將,對技術方面還有點興趣。
文化制度之類的,對他們來說有點超綱了。
這時,朱元璋忽然說道:“蒙古人在技術和制度上都進行了完善,所以戰斗力更加強大是嗎?”
馬鈺頷首道:“是的,蒙古人最開始也只有技術,沒有制度。”
“但他們在自身最強大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搞制度建設。”
“雖然他們的制度,在我們看來非常簡陋。”
“但再簡陋也比沒有要強的多。”
“非但如此,他們還在吐蕃人的幫助下,創造了文字。”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能擁有文字的族群,鳳毛麟角。”
“而有了文字,就有了形成自己文化的基礎。”
“所以蒙古人堪稱人類史上,最強大的游牧族群。”
“不但稱霸東方世界,還一路打到了西方。”
“如果不是連續兩任蒙古大汗薨逝,打斷了他們的西征計劃。”
“恐怕當年就連極西列國都被征服了。”
“面對這樣的族群,想要一次性消滅他們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辦法就是靠著更加強大的國力,一點點的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然后用文化優勢,一點點同化他們。”
“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一兩百年,甚至更久。”
對此朱元璋倒是非常認同,說道:
“咱也沒想過能徹底消滅蒙古人,只是想著能在有生之年,盡可能的消滅他們的力量。”
“為后世子孫多創造一些優勢。”
李文忠拱手道:“上位英明。”
常遇春反倒是有些著急了:“這么說,咱們不去草原捉至正帝了?”
朱元璋笑道:“打還是要打的,你想要封狼居胥也有的是機會。”
“只是沒辦法在短期消滅他們罷了。”
常遇春頓時無所謂的道:“那就好,只要能打就行,別的我操不來這個心,你們看著辦。”
朱元璋無奈的搖搖頭,然后問馬鈺道:
“對于削弱蒙古人,你有什么想法嗎?”
馬鈺頷首道:“有一個,且也是必須要做的。”
“如果做不到,經略草原也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朱元璋表情一肅,道:“什么?”
馬鈺說道:“西域。”
朱元璋眉頭微皺,西域?
馬鈺解釋道:“草原族群在中原這里吃了虧,就會劫掠西域和安西列國,彌補自身的損失。”
“所以西域和安西就是他們的大后方,是他們的糧倉。”
“漢武帝挖空心思都要鑿空西域,不只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共抗匈奴,也是為了斷匈奴人的糧倉。”
“隋文帝采納長孫晟建議,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
“隋唐真正面對的,其實只是東突厥。”
“東突厥無法從西域獲取補給,才會被唐朝一戰擊垮。”
“現在我們也是一樣,打蒙古必須要先拿下西域,切斷他們和外界的聯系,將草原變成他們的牢籠。”
“失去了外界的補給,他們只能退回到靠放牧為生的單一模式,族群文化也會慢慢倒退。”
“一場暴風雪,都可能對他們造成重創。”
“到時候僅僅是一個互市,就能讓他們跪下來求我們。”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連連點頭,打西域這一招確實出乎他的意料。
但仔細想想,確實是遏制草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不,甚至可以說是必要手段之一。
看來必須要將經略西域之事,納入到大明的國家政策中來了啊。
一旁的李文忠沒有說話,但眼睛卻賊亮。
經略西域?
我比別人提前知道了這個消息,那就是我的機會。
這西域大都護非我莫屬啊。
眼見朱元璋已經接受了這個概念,馬鈺心中也是大喜。
上輩子大明最讓人遺憾的是什么?
沒有趁強盛的時候去經略西域,反而把大量人力物力浪費在了北伐草原上。
尤其是朱棣,五次北伐倒也不能說沒用。
前兩次確實給予了北元沉重打擊。
但后三次北伐,蒙古人提前堅壁清野,他連別人的主力都沒找到。
相當于是勞民傷財,來了三次草原武裝游行。
如果他將這三次北伐的精力,用在攻略西域上,那大明面對的局勢就豁然開朗了。
至少也先不敢那么大咧咧的出兵攻打大明,或許也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了。
上輩子在網上和明粉戰斗的時候,馬鈺沒少拿這事兒蛐蛐他們。
當然,明粉肯定反駁,說什么當時西域已經沒有漢人了,拿什么攻略。
問題是,漢武帝鑿空西域的時候,那邊也沒漢人啊。
還有人說,蒙古人勢大時刻威脅河西走廊,明朝不能大規模開拓西域。
問題是,漢武帝開拓西域的時候,匈奴人的力量可是更加強大。
總之,大明放棄經略西域,在馬鈺看來確實是一大敗筆。
這輩子終于將這個概念,植入朱元璋的大腦了。
以他對蒙古人的痛恨,肯定會經略西域的。
我要用事實來打明粉的臉,讓他們看看,大明是不是有能力經略西域。
想到這里,馬鈺就高興的差點笑出聲。
這下反倒是讓朱元璋有些摸不著頭腦了,莫名其妙的這小子高興什么呢?
莫非他和西域那邊有仇。
或許是他有族人在西域那邊被殺了?
就在朱元璋瞎琢磨的時候,馬鈺干咳一聲,再次說道:
“問個問題,縱觀歷史漢人王朝最強大的敵人,來自于哪里?”
常遇春想都沒想就回道:“肯定是草原啊,匈奴、突厥、蒙古,不都是草原族群嗎。”
李文忠想了想,也不禁點頭道:“草原。”
朱元璋也想說草原,但話到嘴邊就很警覺的吞了回去。
這小子肯定沒憋好屁,咱不能掉他坑里。
于是裝作不耐煩的樣子說道:
“別東拉西扯的,趕緊說。”
馬鈺沒好氣的白了他一眼,但見他不上當也很無奈,這臭要飯的學聰明了啊。
“中原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從來都來自于遼東。”
眾人不禁皺眉,遼東?那苦寒之地?
但朱元璋卻猶如醍醐灌頂一般,一拍大腿道:
“咱怎么就沒想到呢,確實是遼東的威脅更大。”
見李文忠和常遇春都一臉茫然,他解釋道:
“草原族群在最強盛的時候,對中原的進攻確實更加猛烈。”
“但他們也就三板斧子,只要前期能撐得住,雙方的形勢很快就會逆轉。”
“而且,草原只懂得游牧,只擅長騎戰不善攻堅。”
“他們也缺乏滅亡中原王朝的能力,最多就是劫掠。”
“可是遼東那邊,高句麗、鮮卑、契丹、女真,他們一旦起勢,往往能對中原造成致命威脅。”
常遇春撓了撓頭,質疑道:“蒙古人不是就滅了南宋嗎。”
朱元璋解釋道:“因為蒙古人先滅了金國,從那里獲得了漢人的技術,學會了如何攻城。”
“忽必烈滅南宋的主力也是漢世侯,而不是蒙古騎兵。”
然后他問馬鈺道:“是不是如此?”
馬鈺也不得不贊嘆,這臭要飯的天賦確實有億點點高啊。
之前是出身限制了他的眼界,再加上沒有高人調教,所以很多東西不懂。
現在自己稍微一點撥,他就明白其中的玄奧了。
“確實如此,蒙古人從金國那里獲取了技術,又通過西征,從西方人那里學來了一些技術。”
“即便如此,也用了四十多年才滅掉南宋。”
常遇春點點頭,說道:“原來是這樣子,受教了。”
這時李文忠問道:“為何會如此?”
他問的是遼東的事情。
朱元璋也將目光看了過來,他雖然根據史實推測出了結果,卻并不知道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馬鈺見胃口吊得差不多了,終于說道:
“這就不得不說漁獵族群的特點了。”
“遼東的自然環境決定,那里的人普遍以漁獵為生,有些族群也會一些簡單的種植。”
“漁獵族群不需要和游牧族群一樣四處遷徙,他們有相對固定的住所。”
“有了穩定的住所,就會形成各種人際關系,然后產生一套管理制度。”
“而且有了穩定的住所,也就有了發展其他產業的機會。”
“只不過他們非常落后,相比于中原還處于原始狀態。”
“周滅商之時,箕子率領部分殷商遺民遷徙到遼東,建立了箕子朝鮮。”
“將中原的文化制度也帶了過去,然后被當地人學會。”
“這就相當于是給他們開光了,很多部落靠著箕子帶過去的文化技術,變得強大起來。”
“一群扶余人,在自己部落原有的文化制度基礎上,吸收了箕子帶過去的先進文化制度。”
“高句麗就這樣誕生了。”
“他擁有完整的文化制度,也發展百業,并將其發展到了三四十分的高度。”
“相對于中原的七十分而言,自然不值一提。”
“可在遼東,他們已經是霸主。”
“關鍵是,他們擁有了統一的族群意識,變得非常堅韌。”
“漢朝屢次征討高句麗,好幾次都差點將他們打的亡國。”
“最嚴重的一次,是曹魏派遣毌丘儉二次征討高句麗。”
“這一戰將他們所有的城池全部摧毀,人口也殺的十不存一。”
“換成其他蠻夷政權,基本上就覆滅了。”
“可高句麗依然靠著他們淺薄的文化,維系著族群認同。”
“然后憑此聚攏遺民,完成了再次復興。”
“但經歷過這次滅國之災,高句麗國力十不存一,成為了一個小國。”
“慕容鮮卑也就在這個時候崛起。”
“慕容鮮卑是游牧和漁獵的結合,本來他們也不強。”
“但永嘉之亂數十萬漢人逃往遼東,加入了他們部落。”
“這些人中的讀書人,將自己的文化傳授給了鮮卑人,工匠將技術傳授給了他們。”
“這一波,就將鮮卑的文化制度和技術,提高了五六十分的高度。”
“于是他們迅速崛起,先是征服高句麗稱霸遼東,然后入主中原建立了燕國。”
“燕帝慕容雋集結百萬大軍,意欲吞并東晉,只可惜出兵前夕病逝了。”
“后來的南北朝,鮮卑人也是重要的棋手。”
“只是他們全面擁抱漢家文化,慢慢的自我漢化了。”
“到隋唐時期,鮮卑人徹底融入了漢人群體。”
常遇春摸了摸下巴,這鮮卑怕不是有大病吧。
李文忠自然不會這么想,這段歷史其實他是知道的,所以并不驚訝。
只是他沒想到,鮮卑人強大的背后,竟然能牽扯到這么多的東西。
按照馬鈺的說法,他們結合了游牧和漁獵的長處。
既擁有強大的騎兵,又擁有一定的文化制度,還擁有弱化版的技術,能攻城略地。
難怪能創下偌大的基業。
朱元璋更是一點就通,甚至已經觸類旁通,想到了契丹和女真為何強大了。
但他依然沒有說話。
還是那句話,自己的想法歸自己的想法,先聽聽馬鈺怎么說。
看他說的和自己想的有沒有不同。
說不定他就說出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了呢。
馬鈺停了一下,才接著說道:
“這會兒的高句麗反倒沒什么可說的了。”
“他們其實也已經開始漢化,到隋唐時期漢化程度已經很高了。”
“隋煬帝三征雖然失敗,但也將他們打的重傷。”
“用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恢復元氣,又被唐太宗給打的瀕臨死亡。”
“這次唐朝沒給他喘息的機會,唐高宗時期一口氣將他們給滅了。”
“而且唐朝還強制將幾百萬高句麗人遷入中原。”
“本就漢化程度很高的高句麗人,也徹底漢化成為了漢人。”
“少數殘留在當地的遺民,也已經無力回天,被其他族群吸收。”
“高句麗就這樣亡國。”
“反倒是契丹,比高句麗更值得說道。”
“他和鮮卑一樣,也是漁獵和游牧的集合,擁有兩者的長處。”
“既擁有強大的騎兵,又擁有自己的文化和制度,還擁有各種弱化版的技術。”
“在與大唐的戰斗中,他們才能屢次占據上風。”
“唐玄宗時期,也正是為了防范契丹人的入侵,才會在范陽布置重兵。”
“然后才有了安史之亂。”
“不過即便與大唐的戰爭勝多負少,最終契丹還是不得不向大唐稱臣納貢。”
“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原因。”
李文忠忍不住插話道:“兌子是嗎?”
馬鈺嘆道:“是的,唐朝和契丹的持續戰爭,其實就是兌子。”
“契丹是游牧和漁獵的結合體,雖然也發展百業,但綜合國力遠不如農耕大唐。”
“唐朝用五個子兌他們的一個子,最終他們承受不住認輸了。”
“但即便兌子輸了,他們依然保留了基本盤,大唐也拿他們無可奈何。”
“然后一遭風云變,他們成功入主中原,建立了遼國。”
說到這里他頓了一下,才接著說道:
“這里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耶律阿保機也進行過一次改制。”
“這次改制讓他完成了權力的統一,成為契丹唯一的王,為后續建立遼國打下基礎。”
“那么,為何頡利變法還沒開始就失敗了,而耶律阿保機卻成功了?”
朱元璋接話道:“契丹早就漢化了,而且他們是漁獵族群,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文化制度。”
“所以耶律阿保機改制的真正對手,是另外幾個部落的首領。”
“他只要將這幾個首領收拾掉就可以了,下面的人不會有太大意見。”
“突厥不同,他們本身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完整的制度。”
“頡利變革相當于是從無到有,而且他還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
“不但各部首領反對,就連下面的百姓也無法接受,所以他失敗了。”
馬鈺心道,這臭要……咳,算了,這次就不蛐蛐他了。
“陛下英明,確實如此。”
“這就是為何我說,漁獵族群對我們的威脅,比游牧族群更大的原因。”
朱元璋一時間有些不敢相信,這小子竟然夸人了?
馬鈺沒有理會他的想法,接著說道:
“我們繼續說契丹,他們其實早就開始漢化了,后來更是主動擁抱漢文化。”
“被女真人擊敗,一部分逃往西域建立了西遼,被蒙古西征軍擊敗后消亡。”
“一部分遺民加入了南宋融入漢人群體,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金國。”
“耶律楚材的家族,就是金滅遼的時候加入的金國。”
“然后蒙古滅金,他帶領家族投靠了蒙古。”
“女真的情況其實也沒什么好講的。”
“漁獵族群,乘勢而起滅了遼國,然后建立了金國。”
朱元璋點點頭,如果說契丹人的崛起,是對鮮卑人的重復的話,那女真人的崛起也是對前人的重復。
這次馬鈺沒有給他們太多思考時間,接著說道:
“遼東的漁獵族群,可以看做是一個弱化版的中原王朝。”
“他們也擁有各種技術,擁有薄弱的文化,有一套屬于自己的規則制度。”
“一旦找到機會,就會迅速完成蛻變,然后給中原王朝造成致命的威脅。”
“所以,中原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從來都來自于遼東。”
“我也大膽的預言,如果將來大明有一個強敵,也必然是從遼東崛起的。”
說完,他長舒口氣。
踏馬的,勞資都做到這個份上了,就不信你野豬皮還能崛起?
勞資踏馬直接把你們祖宗的骨灰都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