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一連數日,龐丞相以安養為由,在龐府內閉門不出。
秦侍郎等一眾文官,屢次登門都被拒之門外。
此事自然瞞不過裴青禾。
“這些附炎趨勢的文官,都沒什么骨頭。”裴蕓略有些輕蔑地說道:“將軍還沒急著另立新朝,他們倒是急得上躥下跳,還逼迫起龐丞相來了。”
裴青禾淡淡道:“龐丞相卻有丞相氣度風范。當日我留下他,就是為了眼下。龐丞相心中有數,現在不肯上書請立新朝,是因為天子駕崩還沒過四十九日。”
“高勇也是一樣,遲遲沒來向我投誠,都是在等。”
真正的忠臣風骨,總之值得人敬重的。
裴蕓肅然起敬:“既然如此,就再等些日子。”
裴青禾嗯了一聲:“我們要清理戰俘,要讓傷兵養傷,要慢慢接手張氏父子的地盤和勢力,也需要時日。”
總之一句話,她有的是耐心,半點不急。
不管如何,日子總得過下去。
渤海郡被封鎖的城門被打開。守城的士兵換了臉孔。經歷了無數次廝殺的城門內外,被之前的大雨沖刷一新,血腥氣也全部散去。太陽高照,竟有了幾分新意。
糧鋪油鋪等鋪子,在裴將軍的要求下紛紛開門營業。酒樓茶館等等,也一并都開了門。
百姓們提心吊膽地走出家門,在看到來來往往的巡邏士兵時,下意識地閃躲。結果,這些裴家軍士兵根本不管他們,目不斜視地從他們身邊經過。
沒人搶他們錢袋里的銅錢。
沒人搶他們剛從糧鋪里買來的幾斤糧或半桶油。
一日兩日三日,漸漸地,在家中躲了幾個月的女子也敢出門了。
街道上開始有人來來往往,酒樓茶館里的客人也慢慢多了起來。
有膽量有銀錢坐在酒樓茶館的客人,多是渤海郡里的富戶。他們大多消息靈通,遠比尋常百姓膽大,湊到一起免不了要議論幾句。
“以我看,裴將軍比張大將軍強得多。”
“嗐,這不是廢話嘛!不犯百姓不搶錢糧不強拉壯丁,裴家軍比渤海軍何止強得多,根本就不該相提并論。張大將軍敗得一點都不冤。”
“聽說張氏父子的人頭都在裴家墳前擺著。”
“活該!殺了裴家二十三人,本就該償命。”
“你以前可不是這么說的。往日你不是信奉張大將軍如神明一般嘛!”
被揭了老底的富戶,沒有半點羞臊,理直氣壯地應了回去:“此一時彼一時。以前我們在張家治下討生活,當然得說張家的好話。現在裴將軍拿下渤海郡,我們本就該捧著裴將軍。再者,我剛才說的是不是實話?裴家軍是不是軍紀嚴明?”
坐在對面的五旬男子不再打趣,點點頭道:“說的是。我們就等著裴將軍登基,以后,我們就有好日子過了。”
渤海郡日復一日地鮮活,逐漸恢復昔日繁華安寧。
靜養了半個多月的龐丞相,終于肯見秦侍郎等人了。眾文官大喜,各自捧出自己修改了數次的奏折。
龐丞相全部收了下來,對他們說道:“我今晚也寫一份,明日一早,你們隨我一同去見裴將軍。請裴將軍早日登基,已定大局人心。”
秦侍郎等人鄭重應是。
隔日一早,龐丞相領著秦侍郎等人進了皇宮。
裴青禾避開了建安帝和張靜婉的寢室,挑了一個空屋子暫時安身。皇宮寬闊空屋格外多,正好都被拿來安頓傷兵。皇宮里留下的太醫都被征用,每日忙著照顧傷兵。
裴青禾每日都去探望傷兵,今日轉到一半,便聽聞龐丞相來了。
裴蕓目中閃過喜色,低聲道:“龐丞相他們總算來了。”
裴青禾微微一笑:“讓他們在金鑾殿那里候著,我這里忙完了再過去。”
還真是沉得住氣。都這時候了,依然從容不迫。
裴蕓心里贊嘆了一回,打發人去送口信。
龐丞相帶領文官們在金鑾殿里靜候。事實上,今日來的不止十幾個。原本躲在家中避戰禍的文官們,都聞風而動,各自揣著奏折來了。站在金鑾殿里的文臣,一共有三十二人,基本就能撐起一個北地小朝廷了。
武將里,被裴家軍斬殺的占了半數,另有一些投降做了戰俘。裴青禾對俘獲的武將并無優待,直接編入戰俘營。能不能活下來,就得看這些降將表現如何了。
左等右等,不見裴青禾身影。
有人按捺不住了,低聲說道:“裴將軍莫非是故意晾著我們?以此懲戒我們擁立得太遲了?”
秦侍郎也有些不踏實,看向龐丞相:“丞相大人意下如何?”
龐丞相道:“裴將軍定然是有要事,你們不必多想多慮,靜心等候便是。”
又等半個時辰。
裴青禾的身影,終于出現在眾文官面前。
裴青禾穿著裴家軍標志性的灰色軍服,腰間懸著長刀,凜然英氣撲面而來。
龐丞相深呼吸口氣,鄭重拱手行禮:“老臣見過裴將軍!”
秦侍郎等三十余個文官,一并躬身行禮:“臣見過裴將軍!”
“諸位請起身。”裴青禾神色從容風度極佳:“我剛才在巡視傷兵營,耽擱了些許時間,勞諸位久等了。”
龐丞相起身應道:“裴將軍愛惜士兵,令老臣敬佩不已。今日老臣帶著一眾文官前來,請裴將軍為了江山社稷百姓安寧,立新朝,登基為新天子。”
秦侍郎等人一并附和:“請裴將軍立新朝,登基為新天子。”
一摞厚實的奏折,捧到裴青禾面前。
裴青禾以目光示意,裴燕上前接了奏折,順便嘀咕一句:“早就該這樣了。”
裴青禾權當沒聽見,溫聲對龐丞相等人說道:“天子尸骨未寒,百姓心中不寧,另立新朝一事,還是暫緩一步。”
越是這等時候,越是要從容體面。要是文官們一張口就應下,未免太過急切了。
龐丞相顯然深諳其中套路,說了一堆廢話之后,便領著秦侍郎一行人離去。
過了幾日,再次上書請立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