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阿姊好辛苦啊!”
長寧公主年幼,并不明白侍疾、形銷骨立等詞語的意思。
她就是單純的聽懂了阿母對阿姊的贊許與憐惜。
阿姊好可憐哦,都累瘦了呢。
“不辛苦!侍奉長輩,理所應當。我甘之若飴!”
王姮見到這么天真爛漫的小公主,整個人都是放松的。
她笑容甜美,眼神真摯,對長寧公主沒有絲毫的糊弄與不耐煩。
長寧雖然覺得瘦下來的阿姊跟自己喜歡的阿姊有些不同,但阿姊更美了呢。
她只是年紀小,又不是眼瞎。
小孩子亦有正常的審美。
胖胖的阿姊,圓潤、可愛。
瘦瘦的阿姊,好看、好看。
她喜歡!
而喜歡一個人,就想要跟她盡可能的親親貼貼。
長寧奶聲奶氣的告訴王姮:“阿姊,我叫季奴哦,阿姊可以喚我季奴!”
季奴是長寧的小字。
基本上都是帝后等至親才會如此叫她。
王姮眼底眸光一閃。
帝后成親二十幾年,共同生育了四子兩女,夭折了一子一女。
如今,只有四個孩子。
季,伯仲叔季的“季”。
長寧雖是個女兒,帝后卻堅持以“季”作為乳名,這就是把她列入了四個孩子的總排行。
沒有拘泥于性別,只是單純的認定這就是他們最小的孩子。
奴,就更好說了。
賤名好養活嘛。
小公主剛出生的時候,體弱多病。
精心養了兩三年,又遭遇了“兵變”等引發的一系列劫難。
帝后疼愛,更是憐惜。
擔心女兒長不大,想方設法的為她祈福。
改封號,并用父親事業開啟的地方作為封地,還取了“季奴”這樣的乳名……
王姮只能感嘆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從這些小小的細節,王姮更是能夠知道,長寧這個小公主是何等的受寵!
這些想法,電光火石般飛快的在王姮腦中閃過。
只是一個眨眼的功夫,王姮就快速反應過來。
她沒有立刻開口喚“季奴”,而是抬眼看了看皇后。
皇后含笑看著,十分的寵溺、縱容。
對于長寧對王姮的親近,她沒有絲毫的不滿,更沒有想要攔阻。
王姮見皇后如此模樣,便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她飛快的收回視線,專注的看著長寧,“季奴,珍獸園已經建好了,還有阿姊命人從東海運來的驚喜!”
“季奴若是方便,可以去阿姊的公主府哦!”
既然皇后樂見她與長寧交好,王姮也就沒有太多的顧及。
她鄭重的向長寧發出了邀約:“三日后,阿姊的公主府要宴請賓客,阿姊想邀請季奴來做客,季奴可愿賞光?”
說著,王姮還真從袖袋里掏出了一張大紅灑金的請帖。
長寧瞪大了眼睛,哇,請帖唉!
她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收到請帖!
三四歲的小公主,整個人都是興奮的。
她出身高貴,如今更是皇朝最尊貴、最受寵的小公主。
身邊所有人都寵著她、哄著她、讓著她、敬著她,但,他們還是把她當成了小孩子。
已經四歲的小公主表示:我已經長大了,才不是三歲幼童!
偏偏,包括阿娘耶耶在內,大家還是把她當成了小孩子。
只有王家阿姊,哦不,現在是瑯琊阿姊,只有她把她當成了大孩子,還給她送請帖!
長寧興奮之余,卻也沒有忘了規矩。
她睜著圓滾滾的大眼睛,下意識的看向皇后。
皇后看到小女兒如此模樣,溫和的笑,延伸到了眼底,并多了幾分暖意。
她迎著長寧期待的小眼神,微微頷首。
長寧的笑容愈發燦爛,哇,太好了,阿娘同意啦!
小小人兒,不過三頭身,卻像個小大人兒般,鄭重其事的接過了請帖:
“阿姊,承蒙邀約,我定會準時前往!”
奶聲奶氣,軟萌軟萌的,王姮禁不住的喜歡。
看著小公主肉嘟嘟的小臉,她的手指好癢好癢,莫名的,她竟能夠理解,當年樓彧為何那么喜歡捏她的臉。
小萌物的小肉臉,她也想捏啊!
給皇后請了安,得了皇后“純孝之人”的親口認證,并賞賜若干,王姮便離開了甘露殿。
重新坐上肩輿,王姮朝著百福宮而去。
自始至終,樓彧都是沉默的。
他沒有主動開口,奪走屬于王姮的風光與體面。
他今日只有一個身份:瑯琊公主的侍衛!
來到百福宮,趙安年,以及姜貴妃身邊的一個掌事大宮女,早已在宮門口等候。
“奴,拜見瑯琊公主!”
“免禮!”
簡單的行禮過后,王姮下了肩輿,緩步進入百福宮。
姜貴妃坐在主位上,身后放著大大的隱囊,手肘撐著憑幾,整個人很是隨意。
見到王姮、樓彧進來,她也只是稍稍坐直了身子。
“來了!”
姜貴妃看到已經完成蛻變的女兒,眼底閃過一抹歡喜與滿意。
對嘛,這才是她的女兒。
容貌傾城,身姿纖美。
雖還有些稚嫩,卻已經有了冠絕天下的姿容。
假以時日,她必定成為新一任的天下第一美人兒。
且,女兒不再藏拙,又何嘗不是因為有了靠山?
她,姜氏阿嬌,終于不再是任人送來送去的玩物,她可以庇護女兒。
“坐吧!”
姜貴妃隨意的指了指自己下首的位置。
招呼女兒的同時,姜貴妃也沒有忽略了樓彧:“齊國公,也請坐!”
樓彧趕忙躬身、叉手:“多謝娘娘賜座!”
王姮與樓彧分別入座。
“這一路上可還順利?”
幾個月不見,姜貴妃再次看到女兒,并沒有煽情的母女“互訴衷腸”。
在河東的時候,她該彌補的母愛已經彌補,該教給女兒的也都教了。
她們母女,對于彼此間的相處模式,已經有了默契。
王姮早已過了會趴在阿母懷里撒嬌的年紀,而姜貴妃如今的身份,也不適合跟女兒太過的親近。
兩人都知道彼此心里有自己,也都愛著對方,就足夠了。
母女分別近十年,血緣割不斷,但感情卻終究會有一定的生疏。
不計較那一道看不到的隔閡,只希望對方好,就是姜貴妃、王姮都能接受的親子關系。
至于近乎完美的“母慈女孝”,就還是算了吧。
王姮做不出那樣的小女兒嬌態,姜貴妃也不是那種為了兒女而犧牲一切的慈母。
她們,牽連不斷,卻又各有保留。
“盧國夫人的事兒,我已經聽聞,阿玖,你做得極好!”
姜貴妃不等王姮開口,就主動提到了王姮進京路上的“波折”。
她三十二三歲的年紀,正是花兒開得最艷的時候。
本就傾國傾城的容貌,加上歲月的沉淀,富貴的滋養,愈發的明媚張揚,美得不可方物。
懷孕這件事,對于姜貴妃來說,亦不是負擔,而是讓她多了一層母性的柔光。
高高在上的清冷出塵的月宮仙子,被染上了人間煙火,有了另一種的美。
慵懶的坐姿,隨意的神情,非但不會讓人覺得不夠端莊,反而有種別樣的魅力。
她提到盧國夫人的時候,美目中閃過眸光。
區區一介老嫗,卻敢強占阿玖的驛站。
她欺辱的不是阿玖,而是瞧不起姜貴妃。
姜貴妃面兒上不顯,心里卻狠狠的記了盧國夫人以及整個獨孤家一筆。
幾乎是聽到消息的當天,姜貴妃就命人傳了太醫。
半個時辰后,整個太極宮就都知道了:姜貴妃一時怒極,動了胎氣。
圣人第一時間趕來,面對這位君王的關切目光,姜貴妃還是不改自己“不屑說謊”的清冷高貴人設。
眼底帶著孤傲與倔強,“郎君,我知道,似我這種二嫁之人,自是入不了盧國夫人這等貴婦人的眼。”
二嫁的身份,卻還是姜貴妃的“污點”。
就是圣人心底,未嘗沒有一絲一毫的芥蒂。
更是其他人攻訐姜貴妃最大的把柄。
但,這把柄,亦能成為姜貴妃引人憐愛的工具。
姜貴妃絕美的面容上,閃過羞憤與自責。
二嫁不是她所愿,可她卻承擔了因此而產生的所有嘲笑、侮辱。
她何其無辜?
當年事情的真相,旁人不知,難道圣人還不知道?
是,王廩獻妻媚上,固然還是他利欲熏心、自私無恥。
可圣人就一點兒錯都沒有?
他若沒有在王廩面前露出對天下第一美人的興趣,王廩又豈會“冒險”?
王廩與姜氏和離后,暗中命人將姜氏送到圣人的軍帳時,圣人亦是欣然接納,這才讓姜氏“二嫁”成功!
如今這罵名,卻讓姜貴妃一人承擔,何其不公?
姜貴妃不會怨恨圣人,卻可以因此而讓圣人愧疚、心疼!
就算圣人不愧疚、不心疼,被人總是攻擊姜貴妃“二嫁”的往事,也會別扭、不自在。
圣人是帝王,他不舒服了,某些人就會更加不舒服。
果然,聽到姜貴妃哭著訴說自己的“污點”,圣人的眼神便有了些冷。
“偏我還有幾分姿色,郎君憐我、疼我,便讓盧國夫人等長輩誤會我妖媚惑主,累得郎君也被誤認為是被色所迷。”
“郎君,都是我的錯,是我不該嫁給您,更不該愛上您,還一直賴在您的身邊……”
“可我舍不得您啊!還有娘子,亦待我如阿姊。”
“如浮萍般,漂泊半生,我、我終于有了家,有了依靠,有了愛人、親人,我、我——”
姜貴妃“自我唾棄”完,又開始繞著彎兒的向圣人表達愛慕。
若真的嫌棄自己身份尷尬,姜貴妃即便不去自我了斷,也該識趣的離開。
她沒有!
不是她貪戀權勢,而是舍不得心愛的夫君,以及夫君給與她的溫暖的、幸福的家。
清冷高貴如月宮仙子的人兒,卻毫不保留的展現對男人的愛戀與仰慕,哪怕這個男人是皇帝,也禁不住的被感動。
姜貴妃的話,不只是表達了對夫君的愛慕,還有對主母的尊敬與不舍。
帝后這對至尊夫妻,本就因為皇位之爭對獨孤家有舊怨。
原本還想看在長輩的情分上,對盧國夫人厚待一二。
但,因著姜貴妃的一番哭訴,帝后夫婦有志一同的決定:先冷一冷盧國夫人。
長輩?
帝后都出身大家族,真心不缺長輩。
且,圣人最嫡系的長輩,就被他親自趕下龍椅,恭送去了大明宮。
親爹都能如此對待,更何況一個拎不清、有舊怨的便宜姨母?
皇后或許沒有圣人那么“果決”,可她有父有母,不缺一個姨母來寄托對亡母的追思與敬愛。
說句不怕盧國夫人氣惱的話,在皇后心里,盧國夫人這個姑母,遠不如與自己姐妹情深的姜貴妃更親近。
姜貴妃不只是聰明、識趣兒的小妾,更是皇后的合作伙伴。
皇后靠著姜貴妃,以及姜貴妃麾下的王姮、王棉等,這些年賺了不少錢。
皇后的私庫,早已富可敵國。
李皇后完成了從齊王妃到皇后的蛻變,王姮亦有了公主的尊號,她們的生意只會越來越大。
曾經,因為身份、地位等方面的顧忌,而不敢去做,或者無法擴張的生意,如今都能做了。
比如,糖!
再比如,鹽!
再再比如,玻璃!
“盧國夫人已經遭了圣人、娘子的厭棄,不足為懼!”
姜貴妃不愿再提一個已經失寵的老嫗,她更關注女兒的府邸,以及——
“那個什么玻璃,我已經稟明了圣人、娘子。”
姜貴妃看向王姮,認真的問道:“此物真的如此值錢?”
王姮在信中,可是給姜貴妃畫了一個大餅:玻璃之事,若能成功,必定能夠攫取巨額利益。
且,這項生意,是源源不斷的。
能夠持續的、穩定的充盈幾位貴人的私庫。
每年的收益,興許還能超過國庫的收入。
圣人坐擁天下,似乎并不缺錢。
實際上呢,他很缺、非常缺。
不管是修繕大運河,還是對抗突厥等外敵,都需要銀錢。
圣人雄心壯志,立志要踏平周遭的外敵,那就需要源源不斷的錢糧。
若是沒有足夠的進項,朝廷上下都會阻撓圣人的各項遠征計劃。
只一個“窮兵黷武”,就足以勸諫成功。
圣人也要仔細思量,斷不能成為遺臭萬年的昏君、暴君!
錢!糧!
圣人真的缺啊。
王姮、王棉幾個小輩兒,卻大言不慚的表示:錢糧,小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