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22.雪花精鹽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秦時記事

第223章222.雪精鹽  姬衡夜間回到蘭池,就見秦時說道:“這群方士中有一位道長,見識應當不差。大王若有閑暇,可召他去說說話。”

  姬衡正被人伺候著寬衣,聞言便搖頭:“道家學說與我大秦法家并不相容,多說無益——王后只督促他們盡快煉得神丹即可。”

  又頗有興致:“那九天應元雷神丹,當真有此威猛?”

  秦時便又嘆又笑:

  “歷來新式武器研發,總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大王便是心有期待,想要見到這樣神效的成果,也要等到明年了。”

  “初期所做……”

  秦時想了想:“可能一開始出來的成果,并無這等神效。”

  “那也無妨。”姬衡卻很能等待——當初滅六國時,他強行要一力攻楚,想盡快拿下此地。

  卻不曾想秦軍大敗而歸,若非燕將軍力挽狂瀾,如今還不知是誰主這天下。

  他便是再沒有耐心,經此事也磨出來了。

  于是又嘆息道:“王后此前不是進言說民生凋敝,還需寬容些許嗎?那寡人再等上一二年也可。”

  一二年……

  秦時假裝沒聽到。

  倒是姬衡還關注著另一件事:“甘泉宮修葺進度如何?如今天氣漸寒,此處水汽叢生,不宜過冬。”

  秦時便想起烏籽日日回稟的進度,因而笑道:“正要請太史令尋得吉日,便可遷宮了。”

  甘泉宮不算大改,只是按照生活習慣重新布局,然后修飾最要緊的墻暖就好。

  其中最耽誤時間的,一是先在侍女宮仆住宿處修建火炕以做試驗,二是重新鑲嵌窗欞,火墻裝飾。

  但再如何,如今一個半月過去,整個少府都傾力于此,又哪有不成的呢?

  姬衡點頭:“甚好。”

  又道:“庫中有夜明珠,王后盡可使人取用。”

  秦時搖了搖頭:“謝大王,我已令人選了珠玉珍寶,夜明珠并不愛。”

  姬衡對這些并無所謂,只是唯恐王后拘謹。

  畢竟她素來簡樸,蘭池宮未見什么貴重裝飾,連用些匠人燒制的琉璃鑲窗,都要問一問是否奢侈。

  他如今能有此體貼,若是周巨在殿中服侍,恐怕都要為后宮其他夫人掬上一把同情淚了。

  可見果真是錯付了!

  殿外,赤女一邊盡力等候吩咐,一邊琢磨著遷宮所要注意的種種事項,心頭又不禁雀躍起來——

  蘭池宮地處偏僻,蓬萊島又遼遠,大王每次過來或王后出行,都很是不易。

  如今搬到甘泉宮,距離章臺宮和大王日常休憩的芳宮都格外的近,乘馬車來回也不過半個時辰。

  如此,二人親密相處更多。

  過得新年后,不知王后能否孕育王子?

  同時又有些擔憂起來:

  屆時還要想法子讓醫明多煲些補湯。

  她不是再三說王后身子極好嗎?既這樣好,那就更會快快有孕在身啊。

  如今還未成,果然是大王該補一補吧?

  她腦中浮想聯翩,面色卻因近日頻繁處理宮務而變得尤其嚴肅。

  周巨在一旁看她一眼,心想這當初芳宮的小小侍女,如今跟在王后身邊,被提拔成了長史,顯然也是過上好日子了。

  想到此,他又暗中提醒自己:王后對人不吝賞賜與提拔,日后自己還需更加盡心一些!

  這樣哪怕大王未曾放在心上,他能讓王后美言兩句,那也是極好的。

  二人在蘭池宮散步,又敘了一些話語——主要是王后在匯報,大王在傾聽。

  等回到蘭池重新更衣安座,卻又各自鋪陳紙筆,做自己該做的工作。

  氣氛極為和諧安順,便是姬衡,也尤愛這種有規律的安排。

  若非如此,他也不是日日要與王后敦倫的,何必還遠駕蘭池?

  而就在此時,殿外有黃門匆匆前來。

  “長史大人。”

  他在外低聲回稟,額頭見汗。

  而赤女則快步疾走到宮門處:

  “如此著急,出了什么事?”

  對方趕緊說道:

  “渤海郡快馬急傳,大農丞燕郎君有重禮獻與王后!”

  赤女心頭一跳,知道這事是秦時費了好些功夫才安排下去的,此刻也不拖延。

  “將人速速帶來,我這便去回稟王后。”

  話雖如此,她卻又靜靜等了一會兒,看著那風塵仆仆的郎官被人快速引來,這才又轉至殿外,輕聲回稟:

  “王后,渤海郡有信使前來。”

  渤海郡,燕琮,雪精鹽!

  秦時立刻激動起來:

  “快將人帶進來。”

  姬衡倒也記得此事,此刻同樣將竹簡擲下:

  “燕小郎還未成丁,便被委以重任,如今既有重禮相呈,想來王后吩咐,他并未怠慢。”

  秦時歡喜道:“燕將軍滿門忠義,大王選中的人才,又怎會怠慢呢?”

  王后所言甚是動聽。但姬衡想起竹簡中所書秦國上下仍不安寧的事,此刻心頭卻橫生一抹惱怒。

  若如燕將軍這般忠于寡人,為秦國大業好好行事,莫非寡人還會虧待爾等么?!

  他的神色似有不快,秦時敏銳察覺到了。

  但沒關系,很快大王就會開心起來了。

  果不其然,那風塵仆仆的郎官被帶入殿內,此刻激動又恭敬地拜下:

  “啟稟大王,王后。臣奉大農丞燕郎君之命,為王獻禮!大農丞未負王后所托!”

  周巨將他捧上的匣子打開,發現里頭是一片晶瑩剔透、散碎如雪粒般的東西,一時竟看不出這是什么。

  但這等白凈剔透如雪一般的重禮,也藏不了什么不法之物。

  他匆匆掃了一眼,驗看里頭無有內容,就同樣彎腰拱手,將盒子呈上。

  而秦時已經迅速坐到了姬衡身側,此刻看著那匣中滿滿的鹽,已與后世成品相差無幾了。

  她果然大為振奮:“好!”

  而姬衡看著眼前這樣東西,也是格外振奮。

  正待詢問,卻見旁邊王后已呈遞過來一枚小小茶匙。

  他伸手接過,輕輕沾了一點如雪的鹽粒放入口中——不澀,不苦,只純粹的咸味,且精細雪白若此!

  再接過王后奉來的一盞茶,他嘆息道:

  “難怪王后敢稱此為雪精鹽,果真不同凡俗。”

  旁邊周巨與赤女也俱是震撼:

  這是鹽?!

  階下郎官再拜,又恭謹奉上一卷帛書。

  見姬衡仍在反復觀摩著那鹽粒,秦時打開帛書,卻見里頭并沒有什么客套的話語,只恭謹問候。

  而后,便是燕琮一一記下的工作日程。

  從入渤海郡開始,到接管鹽場,再到整理員工,修建新的鹽場,引入新法,雪精鹽產出……

  這樁樁件件,他雖說的輕描淡寫,但人心紛雜,他又還未成丁,此去千里為王后行事,難免要受些磕絆。

  再有那兩千私兵還未磨合,能按他的吩咐一絲不茍的行事……

  她將帛書遞給姬衡,對方匆匆掃過一眼,已然又復雜感慨:

  “燕師后繼有人矣。”

  將軍燕瑯沉穩忠義,在邊關苦寒之地卻匈奴數十年未肯退。

  燕瑛燕璇柔韌刻苦,在百越之地周旋,亦不損大秦聲威。

  唯獨這小子燕琮,雖未成丁,也未有功績,便連性格都過分忠直老實……可只有姬衡知道,越是這樣忠直的性格,越是能守拙沉穩。

  將才萬千,但將將之人,卻猶需這樣的定力與手腕!

  他將帛書放下,慨然嘆息:

  “再過些年月,我大秦又將得一重臣。”

  秦時笑道:“不必過些年月,如今就已是了。”

  此刻看著階下那與有榮焉的郎官,想也知道,燕琮已將這些私兵完全收服,否則對方不會有此神采。

  她因而又叫人上前來,細細詢問了制鹽時發生的些許瑣事,等到人逐漸放松后,這才又吩咐宮人將其帶去休整,另有賞賜若干。

  等人退下,秦時問道:

  “大王,燕小郎有此功績,不知大王當如何去賞?”

  但這次,姬衡卻并未大方提拔,反而沉吟一瞬:

  雖有此功績,但一未成丁,二來亦是因王后吩咐行事。他少年穩重,賞賜不急于一時,王后先多多吩咐他做些事才好。”

言下之意,并不打算這次就提拔  但緊跟著卻又吩咐:“燕師家眷雖在頻陽守孝,王后若有閑暇,還需遣使者多加關懷。”

  秦時頓時明白了。

  還未成丁就已有了大農丞之位,已然是破格提拔。

  再接連提拔,贏得高位,于青少年的成長中顯然不妙。

  而姬衡如今有意壓下此事,反而越發顯出他的看重了。

  她于是又笑道:“一處鹽場成,我秦國其余各處鹽場也當慢慢改進。只燕小郎一人,實在分身乏術。”

  “大王便是要用人,也不能叫他遠在渤海郡苦苦盤桓——我會吩咐他多盡心教些人,但鹽場之事踏入正軌,大王還需尋找可靠郎官前去接替。”

  她含笑道:“待他回到咸陽城,我另有使命吩咐。”

  姬衡頓了頓。

  而后又神色復雜的看著秦時:

  “王后果真舍得?”

  鹽鐵之利,何其貴重!

  王后明明有首創之功,卻輕而易舉就將其拋下……

  秦時笑了起來:就因為這樣貴重,所以她才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試圖挑戰統治者利益的,都被稱為不軌。

  她握住姬衡的手:“我之所有,皆是大王所賜。這鹽鐵本就是秦國專有,待來日國庫豐盈,大王私庫又滿,還請再賞我珠玉珍寶,金餅萬千啊。”

  她笑語盈盈,目光中全是信任與期待。

  而姬衡沒再說話,寬大的手掌反轉,握住了她的手。

  但……

  只是制出雪精鹽一事,并不能讓秦時萬分開懷。

  如今,秦國鹽鐵官營,鹽稅極重。

  民間有“斗米石鹽”之稱,儼然已經米糧同價了。

  最貴時,甚至要150枚秦半兩才能買得一石鹽,也就是60斤。

  六十斤。

  聽起來似乎能吃許多年,但一來此時的鹽分不純,除澀苦外,雜質也多,因而每日需用量要多出許多。

  再來,現代人攝取鹽分低,是因為他們日常還有更多的食物中都帶有鹽分。

  飲料,零食,能量多到溢出來。

  但秦國萬物匱乏,鹽就真真正正只在一日三餐,這代表著,實際需鹽量又大大增加。

  而這150枚錢才買到的鹽,很可能一家五六口,只夠吃上一年的。

  偏偏這一家五六口,如果按秦簡所說,授上中下田畝,又或者全年服勞役……

  一年到頭扣除各種苛捐雜稅、田租人頭等,能剩下的錢,也不過只有二三百枚秦半兩。

  如此對比,方能顯出鹽稅之重,鹽價之貴。

  也因此,秦國此前的鹽雖能夠支撐百姓們日常所用,但大多貧民卻并不舍得買,以至于日常淡食終日。

  但沒有攝入足夠的鹽,人不僅容易失去力氣,日常頭暈、乏力、惡心、嘔吐乃至水腫,都是常態。

  以這樣的生活,想要養出壯碩兒郎,除非基因好,天賦異稟,否則活下來的也難有長壽之相。

  當然了,此前因為六國底層百姓皆是如此,所以大家沒能比出差距來,

  但想要富民強兵——

  秦時將帛書拿在手中,仔細看著上頭的數據。

  這曬鹽法乃是重重改進,雖說后世吃的多是礦井鹽,但在如今開采難度大,反而不如這海鹽便利。

  而燕琮行事不打半點馬虎,每一樣都要力求與王后所書數據相同。

  因而這鹽場雖才初初改制,但已能初步估計,年產約1700多萬斤。

  這份工藝,儼然已經能跟明朝中期的渤海郡長蘆鹽場產鹽量相當了。

  若是上下百姓均能攝入足夠的鹽量,只這一處鹽場,一年產出,就夠500萬百姓食用。

  如今,兩淮、兩浙、山東、廣東等全國各處鹽場,還沒正式開始更新呢!

  她將這種種數據一一解析給姬衡看,而對方沉吟片刻:

  “王后想說什么?”

  秦時低聲,微笑道:“大王,該減鹽稅了。”

  如今鹽利二十倍于古,富貴者富甲一方,小民者日漸貧苦。

  “一石鹽要一百多錢,百姓買不起,便不吃了。”

  “鹽稅再重,又如何呢?”

  “另,如今我秦國鹽鐵雖官營,卻將鹽私包至各處民間營場。”

  “民間鹽全部賣于官府,再由官府統一定價,價中包含著高昂鹽稅。”

  “而鹽稅歸山海之利,乃入少府,進大王私庫。”

  “可有此重利,私庫卻日漸干涸。顯然如此貴重之物,我秦國數千萬百姓,已然吃不起了。”

  長老!我來遲了!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