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按照一般人的思維,今晚既然飽受震撼,此刻不得安寢,那便要認真思索其中諸多細節。
或沉醉于情緒,或持續挖掘。
但對于姬衡來說,他雖生來就是秦國不受寵的王子,可少年時便已成為秦王。
而后得以親政,手掌權柄,這天下自然也都要聽他的吩咐。
因此雖情緒略受影響,但他壓根不會去深思其中意味。反正——
王后,也是盡在他掌握之中的。
雖然對方只遠行三四日便思念之心大作,再也按捺不住一番心意。但對方向來誠懇,日常也毫無遮掩,隱瞞不了這等兒女心思也實屬正常。
而他只需要考慮對方無有家族,與三公九卿也無牽連,乃是王后的上上人選即可。
甚至自己還未授其一官半職,對方便已兢兢業業為大秦獻出諸多良策。
此番拳拳心意,尤其難得。
既如此,他包容一二也無甚可說的。
只王后的獨愛之心啊……
他閉上雙眼,既已作出決定,還望秦卿莫要辜負寡人的這一番恩賞才是。
秦時第二天難得九點多鐘才醒來。
四周帳幔低垂,她已然忘記自己是何時睡過去。的,但顯然醫明有好好替她遮擋陽光。
而如今她在迷茫中坐起身來,殿外便立刻有了動靜。
褶皺深深的絹紗床帳被攏起,殿外天光蒙蒙,室內銅鑒中的冰早已化作了一潭溫涼的水。
等侍從們再將窗戶打開,一陣微涼的風拂過,秦時頓時笑了起來:
“今日降溫了。”
“降溫”一詞赤女是能理解的。
她笑道:“是。今日暑熱散去許多,秦君可要在咸陽宮游賞一番?”
她說到這里,又想起昨晚的震撼事,趕緊補充道:“秦君不若還是先去章臺宮面見大王?今日卯時剛過,大王便又已賜下許多珠玉黃金,綾羅絹帛。”
她扶著秦時起床,一邊形容:
“似秦君之前極愛的南珠,大王又賜下一箱。”
這個“一箱”,等秦時梳洗和早飯后前驅去觀賞,立刻明白,赤女的形容詞用的半點不夸張。
約八十厘米長的木箱中,碩大的南珠散發著溫柔的光澤堆疊在一起,粉白黃紫,瑩潤非常。
這一幕實在是難以形容的美麗與華貴。
那些只存在于古人極盡奢華的描述中的富貴與堂皇,如此輕而易舉的就呈現在她眼中。
秦時頓時失語。
哪怕后世,塑料珍珠她也未曾見過這樣好顏色的一箱。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她微笑著輕嘆一口氣:“秦愛紛奢啊……”
赤女不知她為何有此感嘆:“秦君如今不愛南珠了么?”
“不。”秦時蹲下身來,此刻伸手抓了一把瑩潤微涼的珍珠。
沉甸甸的手感墜與掌中,每一顆都散發著珠玉的淡淡光輝。再一傾斜,碩大的圓珠便紛紛灑落回去。
這誰能不愛呢?
“我很喜歡。”
她是個在重病中都帶著化妝包,企圖能在最后時刻也維持住自己美麗時光的普通女子。
“但是,赤女,有些喜歡,擁有一些就已經很滿足了。”
她站起身來,此刻拋卻兩側侍從們捧著的層層賞賜,反而慢悠悠走出宮去。
殿外雨絲蒙蒙,她深吸一口氣,只覺胸中萬分清爽。
而后才笑道:“錦衣華服,珍饈玉食,珠玉黃金,這些我都愛。”
“我是個庸俗的人,倘若讓我日日粗茶淡飯、粗衣麻布,如此自苦,我做不到。”
“可這些美麗的東西,我少少擁有就已經萬分滿足,再多,就是負擔了。”
赤女不明白。
“大王御極天下,富有四海,秦君又是我秦國王后,此等珍品,自然該由您來享受啊。”
“又要有何負擔呢?”
秦時嘆了口氣:她也不想有這樣的負擔。
可是人工養殖珍珠在如今技術與材料限制下,成活率很可能達不到50。
且3年才成珠,珠卻不是這樣圓潤飽滿的珍珠,大多數都不成形,且質量差,光澤也缺。
在如今勞動力與人命不值錢的貴族生活理念中,這樣的珍珠根本不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因而主要依賴的,還是人工采珠。
“你知道怎樣采珠嗎?”
赤女搖了搖頭:她所生長的地方只有池塘河流,便是池塘里有一些蚌殼,那也是生不出珍珠來的。
“麻繩系腰,魚皮裹身,入得深海,方能得珠。”
可深海有鯊魚,有暗流,還有因水壓導致的沉水病。
采珠人不僅年壽不豐,疾病纏身,只在水下,就十不存一。
而后隨著朝代發展,采珠人有了更多的方法可以換氣,可以乘船,但,死亡率仍舊格外恐怖。
明朝時采珠監強迫珠戶冒死采珠,結果是萬人下海,死者千余。
更重要的是,這珍珠并不是一采,就是一顆顏色美麗的,合格的,碩大的,圓潤的。
很可能采千百顆,才能選出那么一顆來進獻咸陽。
赤女頓時沉默了。
她是受過平民之苦的——數不清的徭役與賦稅,沉甸甸壓在心頭。
可倘若秦時當真不要這南珠,那進獻此物的南海郡,便也要另征賦稅徭役了。
這也是秦時不能故作簡樸的原因。
因為假如她倡導簡樸,海邊的漁民無法耕地,其余海貨在無法運輸的情況下販不出高價來,他們就交不出賦稅,貴族們趁勢將珍珠壓價囤積,也同樣沒有活路。
采珠如同采礦,雖負擔這千萬人的生死,卻也同樣避免不了。
不過,秦時向來不是自我批評的人。
如今她連奴婢都有了,在這里因為一箱珍珠傷春悲秋實在沒必要——對于大王的恩賞表示不屑不愛,還要勸諫他簡樸……
并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是大名鼎鼎的天可汗唐太宗的。
在姬衡面前說這等話,那咸陽宮四周數不勝數的宮殿群又是因何而造呢?
非要說的話,也要等時機成熟。
因而她轉悠一圈后,同樣收拾心情,高高興興回南宮:
“隨我一同去向大王謝賞吧。”
話才出口,便見門口有侍從回稟:
“大王今日出發去上林苑,秦君,不若先在宮中歇息一日吧。”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但阿房宮是存在大家幻想之中的,因為它只打了個地基。
(本章完)
請:m.xblquge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