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5月25日。
雙方簽署了城下之盟 普魯士王國投降,并接受了很苛刻的條款,背上了極其沉重的債務,賠款高達800噸黃金,首付200噸,其余慢慢還。
至此,茶葉戰爭的最后一絲塵埃終于落地。
李郁徹底放下心,戰爭的目的基本達到了,接下來就是鞏固贏果。
仗打贏了,就是贏嗎?
未必!
戰爭只是手段,只是途徑。
要贏的徹底,要在戰后拿到實打實的豐厚利益!確定起新秩序!傳播廣泛的影響力!
利益是黃金,是土地,是礦產,是人材。
新秩序正在建設中。
影響力難以精確表述,復雜且微妙。
歐陸所有的報紙在6月1日集體刊登了吳皇親手撰寫的文章——《和平后,塑造國際新秩序》。
文章分三塊。
第一塊講述茶葉戰爭的起因、經過、影響。
第二塊強調文明的內核。
第三塊描述戰后,所有階層的美好前景。
最后告訴所有讀者,文明的吳軍兌現承諾,即將有序撤退歸國,欲將和平歸還給所有人。
吳軍絕不是為了土地和黃金而遠征,只是被逼無奈,需對部分暴虐的君主和貴族小施懲戒。
在吳皇的呼吁下,“全球自由貿易協會”在維也納宣告成立,歐陸大大小小35個王國參加并簽字。
核心條款是:成員國之間進出口貨物關稅,不分品類,全部降至10。
吳國作為大哥,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吳皇公開簽字承諾將全球貿易順差的30拿出來成立一個專項基金會,用于直接投資吳國皇室指定的任何成員國的任何地區的任何行業(注:不能購買土地)。
注意:
之前三大條約約定的是20,如今是30。
之前返還貿易順差額是分軌的,也就是賺了誰家的錢,按比例返還給誰家。
如今不同了 不分國別,將所有貿易差額并合并設置一個資金大池子(從理論上講,吳皇室可以通過返還,讓某一塊區域瞬間暴富,或者某個行業瞬間騰飛)。
報業又集體亢奮了,從各個角度分析自由貿易對人類的積極意義。
從客觀上講,自由貿易確實會拉升此時歐陸普通工人的生活水準,中產階層也是受益方。
大資本家和王室是受損方。
最大的受益方是——新崛起的買辦階層。
那些活躍在地中海、大西洋的海盜頭子們搖身一變,借著茶葉走私的熟臉迅速成為了第一批買辦。
他們穿上燕尾服,剃去亂糟糟的胡須,裹著一身海腥味走入倫敦、巴黎、維也納、阿姆斯特丹 歐陸各國當然有聰明人看穿了吳皇的用意。
但吳軍分散駐扎在維也納、柏林、華沙、阿姆斯特丹、以及洛林地區、黑海地區、地中海地區。
誰敢跳反,下場不會好。
歐陸在短時間內再無法組織起像樣子的軍隊了,無論是人力、武備、資金還是信心都不支持。
一些影響力不大的報紙開始刊登前線士兵的回憶錄,試圖給讀者灌輸一個印象:吳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打個鋼印。
這一切的一切背后操盤手都是李郁。
李郁每天工作8個小時,部署工作、接見客人、忙著埋雷。
在他的如椽大筆下,從阿拉山口到易北河的無數礦產、森林,被低價有償轉讓給吳國商人,期限5年到10年不等。
吳國的多位皇子預娶外國公主。
就連李郁自己也挺身而出,納了一群各國王室、貴族、科學家的女兒為妃。
每天,陛下堅持會面4名客人,臨幸1名異域女子。
為了帝國,陛下真的付出了太多太多。
打個形象的比喻,歐陸板塊就像是一塊摔碎的鏡子,碎片太多,裂縫數不清。
再加上茶葉戰爭,裂縫更多了。
在未來的510年內,歐陸再次團結起來,不計得失,以武力對抗吳國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簡單分析一下,明顯的矛盾有:
撒克遜和整個歐陸(背刺)
法蘭克和整個歐陸(國體)
波—立聯盟和歐陸主要強國(吞并)
另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歷史矛盾,數不清,根本數不清。
戰后,吳國在歐陸周邊擁有至少5處軍事基地,眾多的羈縻勢力,以及一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忠心耿耿的二弟(撒克遜)。
可李郁還是不放心。
為了施加更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他又搞出了新花樣——向所有第聶伯河大會戰的受傷勇士按月發放工資。
條件比較嚴格,需要同時滿足:
明顯傷殘。
生還回國。
少校以下。
滿足條件的士兵可至領事館一次領取半年的工資,按照每月3枚銀幣的標準發放。
報紙又大吹一通。
贊揚吳皇的氣量、大度、寬容。
順便暗戳戳的貶低一下各國的封建君主。
按理說,贏的很全面了。
但李郁還是意猶未盡,生怕贏的不夠徹底,不夠爽,又開始折騰幺蛾子。
在第一批回歐的鍍金報業人士協助下,刊印連環畫。
畫多,字少。
主題是“反戰”、“嫁漢”。
其中有一本《茶花女》,講述的是一位在干涉戰爭中不幸死掉了未婚夫的法蘭克女子,最終主動嫁給吳軍士兵的故事。
元素很豐富,賣點很足。
有大義、有愛情、有血漿、有瑟瑟。
李郁還以皇室名義弄出了一個國際獎項——最高文明獎。
每4年選一次,頒獎對象是在任何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任何國籍人士,獲獎者將得到3000兩黃金以及吳國貴族頭銜。
沃爾夫成為了第一個幸運兒。
旅居圣彼得堡,人死了快十年的著名數學家歐拉也得獎了。
報紙一片嘩然 隨即,更震撼的事情發生了。
歐拉的家人拿出了一份遺囑,證明歐拉在生前就有希望自己尸骸埋在東方的意愿。
尊重個人意愿,歐拉的棺材重見天日。
他的幾位妹妹、家眷、學生足足51人護送尸骸踏上了前去吳國的海船。
歐拉的親戚家屬將定居松江,享受恩蔭,一輩子的衣食無憂。
歐拉的學生可以順利進入科學院,將來出點成果,功名富貴不在話下。
于是,
蘇州府上方山的“先賢墓”繼伏圣、富圣、拉圣入住之后,又增加了歐圣。
瘋狂的藝術生不可名狀的愛好——科學家的尸骸 和歐拉生前私交不錯的法蘭克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格朗日、還有傅里葉、蒙日、卡諾等人,在眾人極力勸說之下紛紛攜家眷踏上了去吳國的海船。
暫時離開母國,避免步了拉瓦錫的后路。
到了松江,他們都將獲得一份收入不菲的科學院教職以及貴族頭銜。
吳皇私下表態:
“對于外國籍科學家,我們需要有一個衡量標準。”
“如果他活著的時候主動遷居江南,那他一定是位偉大的科學家。”
“如果他因為種種原因,活著的時候沒能遷居,但是死前立下遺囑愿意把自己的尸骸葬過去,那他也是小有名氣的科學家。”
“如果他生前不愿意去,死了也不愿埋過去。那這個人一定是欺世盜名、沽名釣譽之輩,我們應當揭穿此人的虛偽面目,把此人開除出科學家序列,埋進歷史的垃圾堆。”
“瓦特,就是一個典型!”
藝術生的性格缺陷暴露無遺。
很狹隘!
睚眥必報!
不可名狀!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
撒克遜皇家科學院院士瓦特先生開始厄運連連,先是被私生子上門鬧事,索要撫養金。
后有多位合伙人的家眷在報紙上哭訴瓦特人品惡劣,長期欺騙合伙人,致使合伙人一一破產。
輿論風暴愈演愈烈。
最終。
一名破產資助人的女兒在報紙上揭露:
她的父親曾經資助瓦特先生的研究事業足足7年,后不堪重負,工廠破產,父親郁郁而終。
瓦特先生名利雙收之后,竟然試圖讓自己當他的秘密情人。
報道之后,
瓦特身敗名裂。
大批有良知的民眾圍在他的住宅前漫罵,有激進分子在深夜向其私宅投擲了燃燒瓶。
瓦特先生倉皇出逃,去了大洋彼岸的里士滿。
不管怎么樣,這個世界總算是恢復了平靜。
吳軍開始分批東歸 黑海——地中海——蘇伊士(此段走陸路)——紅海——印度洋。
其中一批軍隊在果阿登陸,武力摧毀了馬拉塔聯盟。
莫臥兒王朝得到了吳軍青睞 雙方簽署了軍火大單!
吳國將扶持莫臥兒王朝這個傀儡,打壓地方部族,基本確定了南亞次大陸新秩序。
分批撤兵時 有一部分仆從軍士兵選擇不走了,他們在黑海附近做起了農場主,并在農場周圍升起五色星條旗。
他們開始惡補漢語,摒棄原名,試圖做個真正的上國移民。
善良的吳皇批準他們保留自己的輕武器,日常防身。
沿北線陸路返回的士兵在西清向導指引下,順手摧毀了希瓦汗國和布哈拉汗國的王帳所在,不曾深入山區。
從此,
蒙古人在高加索地區放牧。
哥薩克在第聶伯西岸定居。
西清在中亞三汗國的中間地帶過了半游牧半農耕的生活。
從鄂畢河到第聶伯河,從伊犁河到萊茵河,吳國的移民屯子炊煙裊裊,吳國的商人來往不絕。
李郁一聲令下,將多余的大炮、馬車、輜重就地出售。
這么些笨重的家伙不遠萬里拉回家肯定不劃算,運輸成本太高,不如造新的,還能拉動工業發展。
因為是戰場開了光的武器,價格上浮一倍。
奧斯曼人買了一批。
哈布斯堡君主國又買了一批。
波—立聯盟咬牙也買了一批。
二弟也默默地買了一批。
李郁笑呵呵的坐船離開了。
顧慮?
不存在的。
炮彈會落在購買軍火的客戶們的鄰居頭上。
敝帚自珍是沒必要的,都亮相過了,以歐陸的工業實力要不了1年就能仿制出來,還不如痛快點,先吃一口肥肉。
自信!
絕對的自信!
吳國軍火商在滿世界忙著推銷滯銷武器、淘汰軍火。
尤其熱衷于向全球的酋長們兜售前膛炮,知道你不會用,所以更想賣給你 茶葉戰爭結束了。
必須抓住這個寶貴的時間窗口清庫存。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各種利好因素刺激吳國重工業狂飆猛進,煉鋼產量一再提升。
輕工業略顯頹勢,除了茶葉和食品,其他行業都有些后勁不足。
帝國的新增市場有些飽和了。
鍋碗瓢盆、棉衣、棉被、鐵制工具、帆布制品、煤爐,這些都是家庭耐用品,縫縫補補10年都在用。
所以得發掘更多的市場。
糖,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支撐。
帝國一下子獲得了大量殖民地,糖的價格不斷下跌。如今吳國的百姓手里寬裕多了,自然也舍得買點硬塊糖回去嘗嘗。
民間對此歡欣鼓舞。
哪怕是20世紀80年代,硬塊糖都是農村孩子求而不得的高檔零食。
回程時,李郁乘坐一艘1500噸的蒸汽戰艦沿途巡視殖民點和海軍基地。
在蘇伊士城,他下達密令,勘測確定路線之后立即開啟挖河工程,7年之內必須挖通蘇伊士運河。
蒸汽戰艦續航有限,所以得沿著海岸線行駛,每隔一段就有海軍補給點。
在艦上,
李郁要求海軍將蘇伊士城,果阿,科倫坡,仰光,檳城,金蘭灣,夏威夷7處確定為海外軍事基地的支撐點。
投入大量資金,修筑永備工事。
軍民并舉。
駐軍、移民、商業中轉、港口、農業、漁業。
以點連面,打造帝國的海外生命線。
1797年4月。
崇明島。
旗幟飄揚 第一批從歐陸戰場撤回來的仆從軍經過短暫休整之后,再次登船。
奉吳皇詔令:武裝歸國,清君側,討國賊。
國賊是兩班老爺、大名老爺,地主商人。
吳國終于對扶桑、高麗下手了。
口號是:
武力鏟除所有國賊,把他們的土地分給扶桑和高麗的窮困百姓!
同時強調:
國王的心還是好的,只是被底下黑心的兩班尼、大名桑們蒙蔽了眼睛。所以,只反國賊,不反國王。
仆從軍一呼百應,豪氣干云,幾乎沒需要怎么動員就嗷嗷求戰。
原因很簡單,
比衣錦還鄉更體面的是,扛著槍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