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616 文化輸出的33艦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清話事人

  隨機推薦:

  香榭麗舍大街。

  江南茶館。

這是巴黎中產紳士寵愛的社交新場所,環境雅,消費貴  茶單是中法雙語印刷。

  侍者只說中文。

  報紙上對江南茶館的宣傳語是:“紳士的一天,從喝茶開始”。

  資深律師哈倫是這里的常客。

  茶臺上,小火咕嘟咕嘟煮著沸水。

  第一遍沖泡的茶水,潑掉。

  茶寵微微變色。

  第二遍茶水,倒入擺放在面前的一排小茶盞。不要太滿,暗合東方智慧。

  再加點糖,生活更甜美。

  紅糖熱辣,白糖含蓄,根據心情選擇。

  一番自助泡茶流程完畢后,哈倫伸出兩根手指輕輕捏起茶盞,送到嘴邊,微微閉眼,感受茶水入喉的滋味。

  還不忘冒出一句從報紙學來的并不標準的漢語:

  “地道!”

  正在撫琴的女子微微停滯,隔空頷首,加以贊許。畢竟沒幾百法郎累積消費的客人喊不出這聲“地道”。

  有位不知名作家說過:

  優秀的文化就像黑死病,傳染性極強,一個月就能從巴黎傳到維也納。

  經典的人傳人。

小半壺茶水下肚  哈倫靠著椅背,抬眼欣賞墻壁上的毛筆書法作品,以及幾幅在藝術和下流之間徘徊的中式畫作。

  他看上了店里的這套茶具,和家里的那套不一樣。

  于是用怪模怪樣的腔調喊道:

  “服務員。”

  侍者走來,微微彎腰:

  “先生,請問您有什么需求?”

  “我,要這個。”哈倫比畫比劃。

  侍者懂了。

  從店里的玻璃櫥窗內拿出一套揚子公司旗下的“茉莉花”品牌茶具,和哈倫所用的一模一樣。

  “先生,盛惠,收您50法郎。”

  說真的,這價格很貴。

  即使是中產階層也有些吃不消。

  但哈倫依舊堅持將“心愛之物”帶回家,這叫“好馬配好鞍”,又叫“原湯化原食”。

  很顯然,這倆概念都被人刻意地泛化了,逐漸走向了消費主義。

  賈伯爵的口號是——讓歐洲的每一位紳士都過上體面的東方新生活。

  主戰場是倫敦、巴黎。

  柏林就算了,死板的容克軍事貴族手里但凡有點銀子都拿去攢軍火了,熱衷于自己釀酒,沒什么消費潛力。

  忽悠不動。

  一幫子窮鬼。

  阿姆斯特丹不錯,消費能力強。

  最想不到的是圣彼得堡,雖是歐洲邊緣城市,消費意愿很強烈。而且不挑,啥貨運過去都能賣掉。

  圣彼得堡的富人也許有些自卑、又愛慕虛榮,所以喜歡用花錢的方式掙面子。

  在賈伯爵心中,

一級市場: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二級市場:維也納、里斯本、馬德里三級市場:華沙、柏林、圣彼得堡  雖然圣彼得堡消費力并不差,但依舊被歸入三級市場,新貨絕對不在那上市。

  這幾年,吳國的外貿商品大量流入歐洲,先是貴族、后是中產,如今已開始進入普通市民家庭。

  巴黎人戲謔說:

一開始  我家里只是多了一罐茶葉。

  慢慢的,我家里增添了陶瓷茶具,增添了黃花梨小茶桌,增添了茶寵,增添了黃銅小茶爐,增添了蟹銀炭,增添了焚香,增添了蘇繡地毯。

  起初,我只想喝兩口茶葉。

  后來,家里多了一座大觀園。

  去年我還是巴黎人,今年就成了半個江南人。

  我家里的東西越來越多,我的錢包越來越癟。

  不過他們抱怨歸抱怨,絲毫不影響掏錢的速度。沒辦法,巴黎人就愛吃口精糧。

  到了家中。

  哈倫換上刺繡睡袍,坐在書房里閱讀最新一期的《埃菲爾報》。

  《埃菲爾報》綽號:《東方帶貨報》。

  各版個面,充斥著東方中產人士的生活方式。

  從園林到建筑,從衣著到焚香,從家具到文房四寶,從養生文化到青樓文化。

  今日特別離譜,竟然大篇幅介紹《易經》的風水和占卜。

  哈倫看的格外認真。

  因為他的職業生涯長期停滯不前。

  “親愛的,怎么了?”

  “哦,我美麗的夫人,我懷疑我家的風水出了點問題。”

  “風水是什么?”

  “你可以理解為東方建筑學的核心文化,7成是科學,3成是玄學。”

  和他穿同款刺繡睡袍的夫人愣住了,點頭:

  “聽起來有些道理。”

  “沒錯,準備紙筆,我要給報社寫信,詢問在哪兒可以找到風水大師?該死的,風水阻礙了我的事業進步。”

  哈倫一口喝光剩余茶水,開始伏案寫信。

  他夫人則是翻出往期的《埃菲爾報》,繼續閱讀養生文化。

  執筆人喋喋不休的強調:

  男人要養生,女人更要養生。在東方,甚至誕生了專門的養生學,作為醫學的補充。

  最后是各類新銳養生產品介紹。

  貴族讀者,建議購買玉如意、阿膠、人參。

中產讀者,建議購買鹿茸和肚兜  普通讀者,建議多喝熱水。

  被賈伯爵入股的《埃菲爾報》,每日至少有7成的版面介紹“蘇式文明”,銷量節節攀升,儼然成了中產階層必備。

  報紙紙張質量升級。

  印刷工藝升級。

  版面內容豐富。

  售價卻沒變。

  賈伯爵這個盜版書商終于回到了他的本行。

  效果是顯著的,就連上流社會都開始注意到《埃菲爾報》了。

  某位伯爵在小圈子內抱怨:

  “這幫窮鬼(中產)兜里雖然沒幾個錢,可懂的真多。”

  茶葉、絲綢、瓷器。

  養生、風水(占卜)、青樓。

  共同組成了隱形的“33艦隊”。

  茶絲瓷是快速護衛艦,擔任先鋒。

  養風青是戰列艦,入場即勝利。

  茶絲瓷推廣的是物質文化,養風青推廣的是非物質文化。前者掙錢,后者攻心。

  假如,

  你是一個略有資產的小市民,想彰顯身份,和窮鬼們區分開來。該怎么做?一套進口瓷器,隔三差五在門口泡點茶。

  假如,

  你是一位年邁的貴族老爺,你最渴望什么?答案是,延年益壽。和養生對上了。

  假如,

  你年少成名,事業順利,你最喜歡什么?當然是聲色犬馬。和青樓對上了。

  假如,

  你是個事業遇到瓶頸期的中等人士。你認為事業停滯的原因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命運不濟?

  答案是顯然的,自己才華橫溢,只是命運女神沒有垂青自己。和風水對上了。

  假如,

  你是個處境窘迫的紡織工人,生活看不到一點希望。算命,將給你帶來一絲曙光。

  優秀的文化一定是針對人性的。

  不知不覺當中,吳廷向歐洲輸出了許多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

  瑪麗蓮,是住在巴黎貧民區的一位鞋匠的女兒,她意外撿到了一張客人丟棄的過期《埃菲爾報》。

  她被上面倡導的“自由”感動的一塌糊涂,從而產生了些許幻想。

  于是,她從愛慕自己的隔壁小花匠那借了點錢買了張郵票寫了一份讀者來信。

  信中:

  她大篇幅地傾訴了天生麗質的自己生在一個貧困的鞋匠家庭的悲哀,以及對自由的向往。

  半個月后,她已經徹底忘了。

  巴黎女人就是這樣,感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季節變幻,愛好變換。

  當然也包括伴侶。

  沒想到,

  郵差卻送來了報社轉來的使館回信。

  “親愛的瑪麗蓮女士,來信已閱,感同身受。隨信附上20法郎,聊表心意。正如古哲所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希望你在自由的道路上勇敢前進”

  署名是:吳國駐巴黎使館。

  16歲的瑪麗蓮反復閱讀,潸然淚下。

  拿著錢燙了發型,買了新裙子。

  當嶄新的她重新回到破舊街道時,她的鞋匠父親憤怒的咒罵:

  “20法郎!!”

  “你就非得花光嗎?”

  “你知道巴黎的面包一直在漲價嗎?你知道我修多少雙鞋子才能掙來20法郎嗎?”

  瑪麗蓮搖頭:

  “父親,你不懂。這是自由。”

  鞋匠憤怒的大吼:

  “自由?你也要去做那種女人嗎?”

  “夠了。父親,你只是一個鞋匠,你除了鞋底,你什么都不懂。”

  父女倆的爭吵響徹云霄。

  街坊四鄰紛紛打開窗子圍觀,聽了內容后,許多的家庭因此產生了口角,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矛盾不可調和。

沒辦法  巴黎人聽到自由就熱淚盈眶,好比倫敦人看到茅坑就兩眼放光。都屬于基因密碼悸動。

  這件事傳到了賈伯爵耳朵里。

  他果斷決定,抓住這個機會搞一次漂亮的宣傳。

  次日,

  巴黎新晉交際花,包法利小姐坐著漂亮的馬車來到瑪麗蓮家門前。

  倆女初次見面。

  瑪麗蓮依舊穿著那件裙子,足足10天沒換。

  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

  包法利小姐優雅的彎腰,對鞋匠說道:

  “吳國駐巴黎使館愿意給您的女兒提供一份文職工作,月薪30法郎,請問,您和您的女兒愿意嗎?”

  瑪麗蓮搶著回答:

  “我愿意。”

  鞋匠嘆了一口氣,默默點頭。

  他已經猜到結局了。

  瑪麗蓮去使館做事,然后成為某個外國人的情婦。但是,總比做那種自由的女人強一百倍。

  瑪麗蓮進入了使館后,很快掌握了漢語口語,和使館的男人們談笑風生。巴黎女人在語言方面總是很有天賦。

  家里的日子得到了改善。

  她一家子搬出了貧民區,搬進了巴黎一座中等公寓,租金45法郎一個月。

  瑪麗蓮的故事被巴黎人津津樂道。

  無數貧困少女整日在“木廊商場”逛游,希望草雞變鳳凰。

  只可惜,

  沒有第二例。

  畢竟賈伯爵深諳一個道理——罕見的例子,是拿來激勵的,拿來宣傳的,而不是拿來普及的。

  巴黎不可能出第二個瑪麗蓮。

  當前的工作重點是發放“慈善食物”。

  巴黎的老爺太太們見不得窮人。

  賈伯爵也見不得。

  每天黃昏,會有一輛馬車離開使館,隨機在巴黎城內某處寒酸街道停下,打開車廂,現場免費發放“慈善食物”。

  一根雙倍加糖的法棍外加一小撮茶葉梗。

  但巴黎人倔強地稱其為“洋棍”或者“東棍”,因為是東洋人發的棍。

  馬車一旦停下,撐起一桿“善”幌。

  瞬間,就被人群圍住。

  發放食物的速度飛快,一杯茶還沒喝完,車廂就空了。

  無數腿腳稍慢的巴黎市民沮喪的望著那個“善”字,死死的盯著,想把這個漢字刻在腦海里,形成條件反射。

消息反饋回去  精明的賈伯爵立馬意識到,陛下所說的歐洲百姓造反很可能先發生在巴黎。

  而他的紅顏知己,王宮女管家蘇菲女伯爵也隱晦的承認了這個事實——治安在惡化,演講在增加。

  于是,善良的賈伯爵把每日供應量從200根逐漸增加到300根、400根,500根。

  在這一年冬季,吳廷公派的第一批專家團隊來了,有風水先生、算命先生、養生專家、消費專家。

  都是真貨。

屬于出國勞務,三七分成。三成歸個人,七成上交帝國  第一站就是巴黎。

  下船時,專家們受到了數萬市民的熱烈歡迎。

  碼頭現場,聚攏了大批記者、交際花、中產市民。

  次日,

  官方《巴黎日報》,頭版,加粗標題:巴黎,期待文明久矣。

  八個字,一個字一根金條。

  副版。

  普通字體:北美和平近在眉睫,唐寧街裝修改風水。

  前面8個字是新聞事實,后面8個字是私貨,折算200英鎊。

  賈伯爵以一己之力帶歪了歐洲的報業風氣。

  《巴黎日報》雖代表官方。

  但是報社主編和記者們也想過個闊綽的圣誕節。

  他們內部激烈討論了很久,決定賺賈伯爵的潤筆費。

  報道東方文明,不算喪失職業道德。

  首先,有歷史依據,東方帝國是老錢,法蘭克是新錢。

  其次,有文化名人背書,例如伏爾泰老先生。

  最后,基于事實報道。

  唐寧街的首相官邸確實拆掉了2扇被老鼠啃壞的窗戶,換上了新窗子。完全可以歸入裝修范疇。

此外,貴族們和賈伯爵來往甚密。代表了官方的態度  綜上考慮,

  報社可以贊揚東方文明。

  在賈伯爵的呼吁下,使館和巴黎貴族們聯手搞了個圣誕慈善活動。

  現場,免費發放法棍10000根。

  大批法蘭克憲兵進駐現場,維持秩序。

  賈伯爵、瑪麗王后以及幾十位貴族,現場化身書法家,手持毛筆飽蘸金粉,寫下練習許久的“善”字。

雪花、金粉寒風、法棍  貴族們收獲了精神滿足。

  市民們收獲了免費食物。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冬日里,

  賈笑真帶著隨員閑逛巴黎,微服私訪。

  馬路上一輛馬車駛過,斯文的紳士摘下他昂貴的河貍皮帽子。

  隔空致敬。

  一群疲憊不堪的下班工人,隔著街道摘下破舊氈帽,高聲道:

  賈笑真微微頷首。

  遠處,一名手臂殘疾的小商販投來真誠的微笑。

  賈笑真走過去,俯身拿起一件拙劣的畫作示意這個我要了,然后放下5法郎。

  商販眼里飽含淚水,目送賈笑真離開。

  隨員好奇:

  “爵爺,這些人認識我們嗎?”

  賈笑真搖頭。

  “那他們為何對我們如此熱情?”

  “巴黎人需要救世主。”

  隨員傻了,反復琢磨這話的意思。

  一路閑逛,賈笑真很滿意。

  他忍不住高聲感慨:

  “啊善良的巴黎人。”

  話音剛落,一吉普賽小偷從他身邊擦過。

  賈笑真被擠的一踉蹌,回過神來一摸口袋。

  “嘿,我的錢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