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火種,西行 長安城外。
春日的關中平原本該是麥苗返青、生機勃勃的時節,可此刻的長安城外,卻是一片灰蒙蒙的塵土飛揚。數十萬人、數萬輛車馬,如一條蜿蜒的巨龍,緩緩向西蠕動。
士紳們騎著瘦馬,穿著孔子服,腰懸寶劍,頭頂發髻,身后跟著坐著雙輪小馬車,里頭都坐著抱著金銀細軟家眷,還有一些個衣衫襤褸的奴仆,推著滿載書籍、祖宗牌位和口糧的獨輪車。他們往往以鄉為單位編成隊伍,逶迤西行,三步一回頭。
孔繁灝帶領的山東孔家圣裔隊伍無疑是西行的名教大隊中最為顯眼的,數百輛馬車在官道上排出一長列隊伍,前后還有腰帶上插著轉輪槍的孔府騎士護衛——這些個轉輪槍都是照著上海江南制造局出品的天歷四年造轉輪槍手搓的,雖然有點糙,零部件也很難呼喚,根本算不得工業化產品,但是拿來在中亞“護道保教”應該是夠了。
不過這些從山東一路跟著跑到陜西,現在又踏上漫漫西行路的孔氏族人們,一個個臉上都寫滿了惶恐不安,不時回頭,望著陽光底下雄壯巍峨的周都長安。
孔繁灝乘坐著一輛比尋常兩輪馬車大了不止一號的大車,車轅上掛著“衍圣公府”的匾額,車簾緊閉,里頭的衍圣公仿佛不愿多看這亂世一眼。
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李鴻章從碎葉帶來的“洋槍騎士”——他們穿著半舊的棉甲,背著短管的騎步槍,腰間掛著馬刀,騎著高大的頓河馬,眼神冷峻。他們曾是縱橫淮上的淮右精銳,如今則是為李鴻章開辟安西大唐的利劍。
姚百萬的商隊走在最前頭,他的騾馬馱著糧食、布匹、鐵器,甚至還有幾門拆解的小炮。他騎著一匹高大的汗血寶馬,時不時回頭望一眼長安城的方向,嘴里嘟囔著:“走了,走了,再不回來了”
隊伍中不時傳來嬰兒的啼哭聲、老人的咳嗽聲,以及車輪碾過碎石發出的刺耳聲響。還有一些背著書卷,拄著長劍,結隊西行的書生,都是大周太學的太學生,一邊走還在一邊背誦《論語》,仿佛不是在逃難,而是要將儒家名教的火種傳播到西方的漢唐故土之上。
“讓開!讓開!”一隊騎兵疾馳而過,揚起漫天塵土。他們是馬新貽麾下的回部馬隊,這次負責充當西遷大軍先鋒,領頭的軍官一邊策馬飛馳,一邊喊道:“渭河渡口已備好浮橋,各部按序過河!”
李鴻章策馬來到隊伍中央的一輛四輪馬車旁,輕輕敲了敲車窗。
“皇上,”他低聲道,“您找我?”
車窗的簾子被一只枯瘦的手掀開,露出曾國藩那張蒼白如紙的臉。他的胡須已經花白,眼窩深陷,唯有一對三角眼依舊銳利。
“少荃.”他咳嗽了兩聲,“隊伍走得如何?”
“還算有序。”李鴻章答道,“臣的騎兵穩住了陣腳,暫時沒有潰散的跡象。只是.”
“只是什么?”
“糧草消耗比預計的快。姚百萬說,照這個速度,到蘭州前就得殺騾馬充饑了。”
曾國藩閉上眼睛,長長地嘆了口氣:“告訴姚百萬,從今日起,所有士紳的口糧減半。至于那些奴仆.”他頓了頓,“愿意跟著走的,每日發一升雜糧;不愿的,就地遣散吧。”
李鴻章眉頭一皺:“皇上,這.”
“少荃,不要擔心咱們在西邊沒有足夠的國人!”曾國藩的聲音很輕,語氣冰冷,“人多有什么用?大清有四萬萬人,不還是亡了?我大周有三四千萬人,不還是要亡了?少荃,若想在西邊開辟一片疆土,關鍵不是人多,而是人狠!”
李鴻章一震:“人狠?”
夜幕降臨,隊伍在渭河北岸扎營。曾國藩的馬車被特意安置在一處高地上,周圍由最精銳的洋槍騎士把守。
李鴻章端著藥碗走進馬車時,發現曾國藩正就著微弱的油燈批閱文書。他的手指已經瘦得皮包骨,握筆時不住地顫抖,卻仍堅持在每一份文書上蓋上印信。
“皇上,該喝藥了。”
曾國藩放下筆,接過藥碗一飲而盡,眉頭都沒皺一下。
“少荃,坐。”他指了指對面的座位,“我有話對你說。”
李鴻章看了眼自己這個時日無多的老師,嘆了口氣,恭敬地坐下了。
“朕時日無多了。”曾國藩開門見山地說。
“皇上何出此言?蘭州水土養人,您到了那兒.”
曾國藩擺了擺手,打斷了他:“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清楚。”他望向窗外,看著營地里星星點點的篝火,“紀澤.守不住這攤子。”
李鴻章沒有接話。
“朕死后,會留下遺詔。”曾國藩的聲音很輕,卻字字清晰,“傳位給你。”
李鴻章猛地抬頭,眼中閃過一絲驚愕:“皇上!這.”
曾國藩苦笑一聲:“少荃,你就別推了!”他搖了搖頭,“如今的大周已經名存實亡了。不大周從來都沒真正存過,它不過就是名教的火種罷了。咱們師徒做的,就是為名教保下這一團火種!少荃,說說吧,你打算怎么挑起這重擔?”
夜風穿過馬車的縫隙,吹得油燈忽明忽暗。李鴻章沉默良久,終于開口:
“皇上,等到了河中,我打算效法西周。”
“哦?”曾國藩微微抬眼。
“定王畿于費爾干納群山環繞之福地,封五藩于大河之畔、綠洲之中。”李鴻章的聲音低沉而堅定,“畿內行名教之禮,以存儒家元氣;五藩則因地制宜,以安河中萬民。”
曾國藩閉上眼睛,似乎在思索。半晌,他緩緩道:“好好一個‘畿內名教,五藩安民’。”
他睜開眼,目光如炬,其言也善:“但你要記住——不要再想什么恢復中土,也不要折騰什么工業產業。河中還不如關中,我們沒有那么多本錢去跟太平軍拼槍炮。”
李鴻章深深一揖:“學生明白。”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曾國藩喃喃道,仿佛在對自己說,又仿佛在告誡李鴻章。
第二天黎明,號角聲響起,隊伍繼續向西行進。
李鴻章領著數十個“洋槍騎士”,護衛在大周皇帝曾國藩所乘坐的四輪馬車之側,而在那輛四輪馬車里,這位病入膏肓的大周天子靠在軟墊上,望著窗外漸亮的天色,只是輕聲念道:“少荃,名教的道就靠你了!”
美利堅,華盛頓。1861年6月6日。
白宮前的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已經擠滿了人。戴維斯總統和他的高級顧問咸豐并肩站在大理石臺階上,望著最后一隊南軍士兵踏著鼓點從白宮外走過。
羅伯特·李騎著他那匹名叫“旅行者”的灰色戰馬,走在隊伍最前方。他身后是五千名俄國雇傭兵,清一色的灰衣和米涅式步槍,靴子踩在石板路上發出整齊的咔嗒聲。這些打過第九次俄土戰爭的老兵的臉上沒有表情,仿佛只是去參加一場圍獵。
“太慢了……”咸豐突然開口,聲音壓得很低,只有戴維斯能聽見,“拖拖拉拉幾個月,才湊出五萬五千人,八十多門炮……這點兵力,怎么打垮北方?”
戴維斯的手指在西裝口袋里捏著一枚金幣——那是佐治亞州議會送給他的紀念幣,上面刻著“州權至上”的字樣。
“美國總統不是獨裁者。”他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美利堅合眾國的軍隊由各州民兵組成,聯邦無權越過州政府強行征召。國會沒有批準戰爭撥款前,我連一門炮都不能多買。”
咸豐側過頭,看著這位南方總統的側臉。晨光映在戴維斯的金絲眼鏡上,鏡片后的眼睛中散發出的是一種不應該出現在的清澈咸豐心想:我和老六當年一定也和現在的你一樣蠢,根本不知道大清是個什么東西!
“總統,您守護的到底是憲法……”咸豐輕聲道,“還是棉花和種植園?”
戴維斯的表情終于出現了一絲裂痕。他猛地轉頭,鏡片后的瞳孔微微收縮:“趙先生,您這話是什么意思?”
遠處,南軍的炮兵車隊正緩緩駛過。十二磅拿破侖炮的炮管看著倒是威風凜凜,只是已經過時.
“北方有工廠、鐵路、鋼鐵……”咸豐望著那些大炮,聲音平靜得像在討論天氣,“而南方只有棉花。總統先生,您真的相信,靠這些”他指了指正在行軍的隊伍,“真能打贏一場工業化戰爭?”
戴維斯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
“趙先生,您不了解美利堅。”他從口袋里掏出那枚金幣,在指尖翻轉,“北方確實有工廠,但歐洲的列強都支持我們!”
他們也曾經支持大清.咸豐同情地看著戴維斯。
“英國蘭開夏的紡織廠,每天要消耗我們南方五十萬磅棉花。”戴維斯的聲音中卻帶著近乎虔誠的篤定,“倫敦的銀行家們可以假裝關心黑奴,但他們絕不會讓自己的機器停轉。”
咸豐望著遠去的軍隊,突然嘆了口氣。
“總統先生,您有沒有想過……”他低聲道,“如果有一天,英國人找到了新的棉花來源?比如印度?或者埃及?”
戴維斯的笑容僵在了臉上。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沉默。一名傳令兵飛馳而來,在臺階前勒住韁繩,戰馬前蹄高高揚起。
“急報!北軍的主力正在哈里斯堡集結!兵力至少七萬!”
戴維斯的手指猛地攥緊了那枚金幣。咸豐瞥了一眼他發白的指節,輕輕搖了搖頭,然后語氣肯定地說:“會贏的這次會贏的!但南方需要盡快集結更多的軍隊!”
(本章完)
<!翻頁上aD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