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精銳的邊軍,大多集中在北方,日夜戒備遼國。
數年對遼征戰,戰果頗豐,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擁有了廣袤的河北平原,大宋從此有了產馬之地,軍隊的戰馬不再稀缺,于是,名震古今的幽州鐵騎也漸漸組建起來了。
今日此刻,折可適所率的兩萬精銳邊軍,便是傳說中的幽州鐵騎。
跟以前的幽州鐵騎不同的是,這支鐵騎不僅能騎在戰馬上以長戟長矛沖鋒陷陣,也能下馬列成步軍陣,用火器擊殺敵軍。
當初收復燕云十六州后,十六州的府庫所存錢財物質全部被宋軍截留,遼軍基本什么都沒能帶走。
而截留下來的這筆豐厚的錢財物質,被趙孝騫下令就地取用,不必上交汴京國庫,這筆物質用來推行馬政,打造重甲。
幽州鐵騎,就在大宋國庫艱難的情況下,硬生生組建起來了。
趙孝騫深知,從古至今,中原王朝面對的最大的威脅,一直都在北方。
所以北方必須是邊軍防守的重中之重,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將北方邊境經營得固若金湯。
今日此刻,是幽州鐵騎的第一戰,而且是主動發起的復仇之戰。
兩萬邊軍下馬,列成整齊的三段式陣型,在將領的指揮下,一步一步向遼國邊境推進。
戰爭,就在這猝不及防間一觸即發。
兩萬兵馬看似不多,但如果將他們全部列陣于平原上,卻是黑壓壓的一片,一眼看不到盡頭。
前世影視劇里所謂的大軍列陣,號稱多少萬兵馬,那只是影視劇,說是好幾萬人,實則鏡頭里表現出來的頂天了只有兩三千,這就已經是數十年難得一見的大場面了。
真正的兩萬兵馬列陣,大軍陣中旌旗蔽日,殺氣盈野,放眼望去,猶如即將滅頂的一場海嘯撲面而來,那種仿佛能凝固空氣的肅殺之氣,那種仿佛與天威抗衡的無力感,敵人但凡只看一眼就感到窒息絕望。
此刻邊境上的遼軍便是如此。
沒人能想到宋軍會突然犯境,事前卻沒有絲毫跡象,沒有宣戰檄文,沒有異常兵馬調動,沒有任何摩擦啟釁,戰爭就這樣突然來臨。
遼軍將領徹底慌了,他意識到今日這一關怕是過不去了,宋軍不是做樣子,他們陳兵塞上,是真打算犯境了。
身后遼軍大營內的傳訊烽火已點燃,滾滾濃煙在空中翻騰,后方的遼軍或許正源源不斷地趕來,但在援兵趕來之前,自己麾下這些將士能否擋住宋軍的第一波進攻?
遼軍大營的烽火,遠處的宋軍自然也看見了,但他們絲毫不慌亂,當作沒看見,仍然一絲不茍地執行將領的命令,向前推進的每一步都走得分外鏗鏘踏實。
距離遼國邊境五百步外,宋軍終于停下,然后歸整隊伍,陣列愈發整齊嚴謹。
春天的微風吹拂過平原,數萬人對峙的戰場上一片寂靜,唯有戰馬不耐的響鼻聲,馬蹄不安的刨地聲。
折可適騎馬立于后方,目光平靜地注視著對面嚴陣以待的遼軍,嘴角不由噙起一抹冷笑。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失敗了這么多次,還有勇氣與我王師一戰,契丹人也算是好漢了。
正要下令開戰,對面遼軍陣中卻突然出來了一人一騎,騎士騎在馬上高舉雙手,示意自己沒帶兵器,飛快朝宋軍陣前疾馳而來。
折可適嘴角的冷笑更深了,揮了揮手,令人將這名遼軍放過來。
來人是一名遼軍將領,似乎還懂漢話,策馬奔到宋軍陣前便下馬,步行到折可適面前十步外站定。
單手撫胸行了個契丹禮,遼軍將領直起身子,與折可適對視,開口便是生硬的中原官話。
“貴軍今日越境,不宣而戰,所為何故?請大宋將軍閣下解釋。”遼將不卑不亢地道。
折可適盯著他的臉,緩緩道:“西北前線的戰報,閣下可曾聽說?”
遼將皺眉搖頭。
折可適嗯了一聲,道:“遼軍在西北越我大宋疆界,入境屠戮我大宋邊民,搶掠焚毀我大宋村莊,今日我軍越境,是為無辜慘死的大宋邊民報仇,為我大宋國威拭去蒙塵。”
遼將聞言又驚又怒:“西北前線的事,與我等何干?貴我兩軍駐守邊境,向來秋毫無犯,將軍何故遷怒我等無辜將士?”
折可適冷冷道:“遼軍造的孽,我大宋必以十倍報之,這是我大宋官家下的旨意,這位將軍請回吧,你我戰場上刀兵相見。”
遼將怒道:“我聞大宋禮儀之邦,為何如此不講道理?”
折可適淡淡地道:“道理是說給講道理的人聽的,你們在西北對我大宋造下了孽,我今奉旨報還之,這就是道理。”
話音落,折可適朝身后打了個手勢,隆隆的戰鼓突然擂響,宋軍陣中,肅殺之氣沖天而起。
遼將心神俱裂,滿眼絕望,他知道,今日這場戰爭已無法避免了。
心中對西北的遼軍恨恨咒罵的同時,他只能撥轉馬頭回到己方陣中。
明知不敵,他仍然沒有下令撤退逃跑。
他的身體里流著契丹人的血,驍勇善戰是契丹人骨子里的基因,如今雖然遼國已日薄西山,但只要契丹人的熱血未涼,縱是粉身碎骨也要迎敵而上。
回到遼軍陣中,遼將拔刀瞋目厲喝:“全軍,備戰!”
與此同時,對面宋軍陣中,戰鼓的節奏愈發急促,雨點般的鼓點聲中,宋軍將領亦悍然下令。
“全軍,進攻!”
西北宋遼盟軍正在攻城掠地,各自為戰,而北方的宋遼邊境,兩軍卻突然發生了戰事。
不得不說,這在華夏歷史上都是一道奇觀。
這邊聯盟滅國,那邊窩里斗。
兩道緊急軍報,分別飛向大宋汴京和遼國上京。
天下震驚。
這一戰的結果沒有懸念,駐守遼國邊境的一萬五千遼軍將士,在此戰中被宋軍殲滅八千余,其余的遼軍抱頭逃竄,兵敗如山倒,留下遼國邊境內數百里的疆土。
遼軍戰敗棄守,宋軍長驅直入,一路上燒殺搶掠,所遇村莊部落皆屠戮殆盡,最后縱火焚毀。
消息傳到遼國上京,耶律延禧大驚失色,滿朝文武皆驚怒交加。
耶律延禧急召蕭兀納,蕭奉先入宮奏對商議,二人進諫,先究宋軍犯境的原因,再遣使臣入宋,和平解決戰端沖突。
與此同時,遼國上京緊急征調兵馬南下,以抵擋宋軍北上。
兩位重臣的建議很中肯,耶律延禧毫不猶豫地采納。
很快,宋軍犯境的原因被查出來了。
西北征伐西夏的遼軍妄視軍紀,悍然越境大宋,屠戮大宋邊民,搶掠焚毀大宋邊境村莊,大宋官家勃然大怒,遂下旨興兵報仇。
耶律延禧知道前因后果后,也勃然大怒,他怒的不是大宋官家,而是西北不爭氣的遼軍將領。
這下好了,原本打算遣使入宋興師問罪,質問大宋為何撕毀盟約,悍然犯境的,在知道了原因后,耶律延禧頓覺理虧。
誰叫是自己這邊先動的手呢,如今的宋遼軍事實力早已扭轉,遼國面對宋軍的火器,不得不收縮防御,轉攻為守,甚至為了謀求和平,遼國甘愿送上燕云十六州。
可恨那征西夏的遼軍將領卻仍然還用當年的老眼光看待宋軍,多年前越境打草谷的習俗,如今他們居然還敢故技重施,卻不知自己捅了多大的馬蜂窩。
時代變了啊魂淡!你還以為自己是當年跋扈猖狂的無敵遼軍嗎?
遼國皇帝都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心甘情愿地把燕云十六州送出去,為的就是求宋軍放自己一馬。
這支來自西北詔討司的遼軍倒好,耶律延禧都不敢招惹的大宋,他們敢。
得知了前因后果后,耶律延禧雷霆大怒,當即下旨追究西北遼軍主帥的責任。
如何追究?
罷免,撤帥,臨陣換將。
一道旨意從上京出城,耶律延禧急令罷免西北遼軍主帥之職,速速回上京述職。
至于越境犯邊的那支遼軍,由于已被宋軍全殲,從無追究,但這支遼軍的上級將領卻倒了霉,當即被拿問,押解上京治罪。
這場滅西夏之戰,交戰正酣之時,遼國卻突然換了主帥。
主帥是熟人,不僅趙孝騫很熟,種建中等將領也很熟。
他是耶律延禧的皇叔,時任北平郡王的耶律淳。
當初耶律淳本是析津府留守,然而隨著遼國拱手讓出了燕云十六州,他這個留守自然已沒有了實權,于是被召回了上京,大半年來一直賦閑在家,等候君上啟用。
今日西北的遼軍闖下了大禍,耶律淳終于等到了被重新啟用的機會,拿到旨意后,耶律淳當天便啟程離開了上京,風馳電掣般朝西北奔去。
臨行之前,耶律延禧召見耶律淳,千叮嚀萬囑咐,警告他嚴厲約束部將,絕對不允許遼軍再犯大宋邊境,違者立斬。
今日宋遼的態勢,遼國君臣心里都感到很憋屈,但卻無可奈何。
大勢在前,難以扭轉,為了生存,就不能沖動行事,心中再憋屈,該忍也得忍。
耶律淳于是忍氣吞聲地遵旨,然后出上京赴任去了。
但愿這一次滅了西夏后,遼國能收獲不錯的戰果,讓日薄西山的遼國狠狠回一口血,延長幾年國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