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零六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黃金家族,從西域開始崛起

  國號已定,大明!

  王朝的框架已然穩固,但立國之路才剛剛起步,還有更多籌備事宜亟待推進,其次便是年號。

  “大王,國號‘大明’已定,年號一事需盡快敲定。”

  “臣等聽聞大王傾向于使用始皇歷法,以此彰顯我朝承接華夏遠古正統,此議雖有道理,卻也需考慮現實。”

  “年號自漢武帝始,流傳已千余年,早已深入民心,承載著‘奉天承運、紀元更新’的特殊政治含義。”

  顧自忠躬身說道:“臣等建議,始皇歷法與年號并行:歷法用于朝堂紀年、農事規劃,確保制度嚴謹;年號用于民間稱謂、文書記錄,貼合百姓習慣。”

  其他大臣紛紛附和,張興華補充道:“大王,若僅用始皇歷法,恐讓百姓覺得新朝與漢唐割裂,不利于民心歸附。”

  “兩者并行,則既能彰顯正統,又能兼顧民生,實為兩全之策。”

  李驍沉吟片刻,覺得大臣們的建議有理。

  治國不能只講制度嚴謹,還需考慮百姓的接受度。

  他點頭道:“便依諸位所議,始皇歷法與年號并行。”

  “你們擬定的年號有哪些?”

  顧自忠連忙呈上擬定的年號名單,共五個:“武泰”“景興”“永熙”“乾德”“昌隆”。

  他逐一解讀:“‘武泰’取‘武功昌泰’之意,貼合我朝以武開國、平定亂世的特質.”

  ‘景興’寓意‘景象興盛’,期盼天下太平、百姓安樂。

  ‘永熙’象征‘國運長久、光明普照’。

  ‘乾德’出自《易經》,有‘剛健之德、統御天下’之意。

  ‘昌隆’則直白表達‘國勢昌盛、基業興隆’的愿景。

  李驍看著名單,目光最終還是落在“武泰”二字上。

  他想起自己從河西堡起兵,一路征戰,靠的正是“武功”才打下萬里江山。

  如今雖要建國,但東征金國、統一華夏的大業尚未完成。

  “武泰”二字既彰顯了新朝的武力根基,也暗含“以武定天下、以泰安民生”的期許,比其他年號更貼合當下的局勢。

  “就定‘武泰’為年號。”

  李驍語氣堅定:“待稱帝后,元年便為武泰元年。”

  年號沒有太多爭議,全憑李驍一己決斷,但新的難題又接踵而至。

  大明的正統性該如何定位?

  五行德運又該從何論起?

  這不僅關乎王朝的“天命”象征,更影響著對天下各國的定性,朝堂上很快分成幾派,爭論不休。

  顧自忠率先開口:“大王,金國占據中原多年,雖為異族所建,卻也掌控過華夏核心疆域。”

  “如今我朝要取而代之,當以‘克金’為要,金國五行屬‘金’,按‘火克金’之理,我大明當為‘火德’。”

  張興華立刻反駁:“此言差矣!”

  “宋國雖偏安江南,卻是漢家血脈傳承,歷代君主皆以華夏正統自居,百姓也多認同宋為正統。”

  “宋國五行屬‘火’,水克火,當為‘水德’,方能彰顯‘革故鼎新’之意。”

  他們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想法,就像是原本的西遼中書令韓久光,在這件事情就偏向于遼國。

  “兩位大人所言皆有偏頗。”

  韓久光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遼國占據燕云十六州百年,推行漢制、教化百姓,雖為契丹所建,卻早已融入華夏脈絡。”

  “且我大明崛起于西域,可謂‘滅遼而生’,于情于理,都應該以遼為準。”

  “遼國五行屬‘水’,按‘土克水’之理,我朝當為‘土德’,更能彰顯我朝取代遼國、統御四方的正統地位。”

  此話也很有道理,無論怎么說,北疆都曾經是西遼的國土,大明乃是從西遼土地上破土而出、成長起來的參天大樹。

  以遼為前身,也是理所應當。

  更何況,李驍的正妻蕭燕燕還是遼國的公主。

  母親是遼國的皇帝,外祖父更是西遼的開國皇帝。

  李驍的祖籍乃是燕云,更是當年遼國的統治核心。

  所以,遼國在大明的身上始終刻有不可磨滅的印記。

  三人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紛紛看向主位上的李驍,等待他一錘定音。

  李驍環視眾人,手指輕輕敲擊案幾,忽然開口:“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皆未觸及正統之根本。”

  “本王認為,遼國、宋國、金國,皆非華夏正統。”

  此言一出,三人一愣。

  李驍緩緩起身,走到殿中,目光掃過眾人,語氣沉重卻清晰:“自唐末黃巢叛亂后,華夏便陷入了近二百年的分裂亂局。”

  “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短短五十三年間,王朝更迭如走馬燈,君主多為弒主奪權之輩,百姓流離失所,中原大地滿目瘡痍。”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后來趙宋崛起,雖終結了五代混亂,統一了中原與江南,卻未能收復燕云十六州。”

  “西北還有西夏割據,西南有大理自立,連傳統華夏疆域都未能完整掌控,何談‘真正統一’?更遑論正統!”

  “趙宋偏安心態深重,對外一味妥協求和,歲幣連綿,連帝王都曾被擄走,這樣的政權,即便有漢家血脈,也擔不起‘正統’二字。”

  “契丹遼國、女真金國皆是如此,偏居一隅,難當正統。”

  這一刻,眾人明白了,李驍否定的不是某一個政權,而是所有未能統一華夏、未能讓百姓安居的國家。

  無論是遼宋金,都不能稱之為大一統王朝。

  李驍回到主位,語氣緩和了幾分:“韓大人說我大明‘滅遼而生’,這話沒錯,但滅遼,是平定割據,解救西域百姓于遼國壓迫之下,而非繼承其統。”

  “宋國雖有漢家血脈,卻偏安一隅,茍且偷生;金國雖占中原,卻殘暴統治,民心盡失。”

  “他們或許各有優勢,卻都未能終結亂世、統一華夏,不過是延續紛爭的政權,何來‘正統’可言?”

  他的目光望向東方,聲音逐漸變得激昂:“大明要走的,不是延續某一割據政權的老路,而是開創一個全新的統一王朝。”

  “因此,大明的正統性,無需承繼這些割據政權,而應直接上承唐朝。”

  “唐朝是最后一個真正統一華夏、威震四方的正統王朝,疆域遼闊,文化繁榮,四夷臣服,百姓安樂。”

  說到此處,李驍看向顧自忠,語氣帶著詢問:“顧巡撫,你精通禮法典故,且說說,唐朝的德運當屬何種?”

  顧自忠聞言,立刻躬身應答:“回大王,唐朝的德運需分階段而論。”

  “唐高祖李淵開國之初,為彰顯承隋統、應天命,尊隋朝為‘火德’,按‘五行相生’之理——火生土,故定唐朝為‘土德’,此制延續至武后稱帝前。”

  他頓了頓,繼續補充:“武周時期,武后改朝換代,為確立武周正統,廢除唐朝‘土德’,改定武周為‘火德’。”

  “待中宗李顯復位,恢復大唐國號,卻未改武周定下的‘火德’,反而沿用至終。”

  “因此,如今提及唐朝德運,多以‘火德’稱之,但若論開國之本,則當以‘土德’為源。”

  李驍微微頷首,又看向一旁的張興華:“張大人以為,我大明若承唐朝正統,當循何種規律定德運?”

  張興華上前一步,躬身說道:“回大王,歷代定德運,無非‘五行相克’與‘五行相生’兩種規律。”

  “若論‘相克’,多為改朝換代、推翻前朝時所用,如商克夏、周克商,皆取‘以新代舊’之意。”

  “而‘相生’,則多用于承繼正統、延續文脈,如隋承北周、唐初承隋,皆取‘一脈相承’之理。”

  他語氣愈發鄭重:“如今我大明定調‘直承唐朝正統’,而非推翻唐朝,若用‘五行相克’,則與‘承繼’之意相悖。”

  “唯有沿用‘五行相生’,方能彰顯我大明與唐朝文脈相連、正統相承,讓天下人知曉,大明是恢復唐朝盛世,而非另起爐灶。”

  這番話恰好呼應了顧自忠對唐朝德運的解讀,也讓殿內大臣們紛紛點頭。

  此前爭論“相克”,是將大明與遼、金、宋視為“推翻與被推翻”的關系,如今明確“承唐正統”,“相生”自然成了唯一合理的選擇。

  李驍見狀,心中已有定論,點頭說道:“張大人所慮不錯。”

  “唐朝開國為‘土德’,雖武周后改‘火德’,但我大明承的是大唐開國之正統、盛世之文脈,當以唐朝本源‘土德’為基。”

  “按‘五行相生’之理,土生金,故我大明當為‘金德’。”

  “金德尚金、銀白二色,今后這兩種顏色定為皇族專用色,皇家儀仗、宮殿裝飾、龍袍冠冕皆以金、銀白為主色調。”

  “象征大明如金般堅不可摧,如銀般清明公正。”

  “至于‘滅遼而生’……”

  李驍再次回應韓久光的顧慮,語氣中帶著安撫與堅定:“這不是我朝承遼統的理由,而是我朝平定割據、開啟統一的開端。”

  “未來,我們還要滅金、滅宋、滅大理、滅吐蕃,終結華夏大地近二百年的分裂,恢復乃至超越漢唐盛世的氣象,這才是大明正統最有力的證明。”

  這番話如同驚雷,瞬間平息了所有爭論。

  之前因立場不同產生的分歧瞬間煙消云散,他們齊齊躬身行禮:“大王英明,大明萬歲,金德永昌!”

  李驍看著眾人信服的模樣,心中暗自點頭。

  正統性與德運的爭論,終以“承唐土德、定明金德”落下帷幕。

  這不僅是一個禮儀層面的決定,更是一份政治宣言:它不僅明確了大明“統一華夏、恢復盛世”的終極目標,更清晰界定了當下亂世的歷史定位。

  宋金等國的存在,與此前的五代十國并無二致,都是華夏陷入分裂后的割據勢力。

  沒有哪個政權能真正統一華夏,沒有哪個君主能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不過是各據一方、相互攻伐,讓華夏大地常年處于戰亂之中。

  “將來大明修撰史書,當將這段歷史定義為‘第二個戰國時代’。”

  李驍的話語擲地有聲:“昔日戰國七雄并起,紛爭數百年,終由秦一統天下。”

  “如今遼、金、宋、夏、西域、大理、吐蕃,恰似今日之‘七雄’。”

  “群雄并起,割據一方,而大明,便是要做那終結亂世、統一天下的‘新秦’。”

  這番話徹底點明了大明的歷史定位與使命,顧自忠率先反應過來,躬身行禮:“大王高瞻遠矚。”

  “將此時期定義為‘第二個戰國時代’,既承認了各政權所屬的華夏屬性,又明確了其割據本質,更凸顯我大明統一華夏的正當性與必然性,實乃絕妙之舉。”

  張興華也連忙附和:“正是如此。”

  “如此定義,能讓天下百姓明白,我大明出兵討伐遼、金、宋等政權,并非侵略與異族相攻。”

  “而是華夏內部的統一之戰,是終結分裂、恢復秩序的正義之舉,必能得到民心歸附。”

  李驍微微頷首:“諸位明白便好。”

  “大明定‘金德’、承唐統、定義‘第二個戰國時代’,核心只有一個,向天下宣告,大明是華夏正統的繼承者,是分裂亂世的終結者。”

  “未來,我們出兵中原,是收復華夏故土,討伐金、宋,是統一華夏疆域;拿下吐蕃、大理,是讓華夏子民回歸一體。”

  “凡此種種,皆非侵略,而是統一;皆非奪權,而是安民。”

  李驍的聲音回蕩在殿內,帶著不容置疑的信念,“待天下一統之日,我們要讓華夏大地再現漢唐盛世。”

  “疆域遼闊,四夷臣服,百姓安樂,文化繁榮。”

  “讓后世提起這段歷史,只會記得大明終結了‘第二個戰國時代’,開啟了新的華夏盛世,而非記住那些相互攻伐的割據政權。”

  大臣們齊齊躬身:“大王英明。”

  “愿為大明統一華夏、開創盛世,肝腦涂地,在所不辭。”

  李驍望著下方撫胸躬身的群臣,沒有抬手讓他們平身,只是緩緩轉過身,走向殿外。

  一步步走出殿宇,站在高高的丹陛之上,抬眼望向天地。

  湛藍的天幕下,流云緩緩舒展,龍城輪廓在陽光下清晰可見,更遠方,是他這一世尚未踏遍的華夏故土。

  燕云的山巒、中原的平原、江南的水鄉、雪域的高原、東北的黑土地和嶺南與滇南的十萬大山……

  此刻仿佛都在他的凝視中,靜靜等待著統一的號角。

  李驍緩緩抬手,仿佛在觸碰日月山河的脈絡。

  他喉結滾動,低沉的吟誦聲在丹陛之上響起:“煌煌日月,昭昭我心;復我華夏,正我衣冠。”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

  此后的龍城,開國籌備的氛圍因這份“政治宣言”愈發濃厚。

  官員們忙著修訂《大明律》,將“統一華夏”的目標寫入律法總則,明確“凡華夏疆域,皆為大明之土;凡華夏子民,皆為大明之民。”

  “無論族群,皆平等享有大明律法保護,皆需遵守大明律法。”

  然后又明確了華夏初步的疆域,將東起東海,西至里海,南抵天竺,北至極寒冰原在內的這片廣袤土地,全部定義為華夏固有領土。

  銘記史冊,是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未來,還會吸納更多。

  待群臣散去,殿外的陽光已稍稍西斜,丹陛上的影子也短了幾分。

  河西商行總掌柜李東昆卻沒有離開,他捧著一個紫檀木盒,緩步走到李驍面前,躬身行禮:“大王,臣有要事稟報。”

  李驍轉過身,目光落在李東昆手中的木盒上,語氣平靜:“是關于閹人的事?”

  “大王明鑒。”

  李東昆打開木盒,里面放著一本冊子:“按大王此前吩咐,臣從遼東、中原暗中購置的少年與孩童,已完成訓練。”

  “這些孩子,或是家中貧困被父母賣掉,或是本身就是女真人的奴隸,還有不少家人死于女真人的手里,與女真人有血海深仇。”

  “正因如此,他們對大王、對大明,有著天然的忠誠。”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所有孩子均由金國當地商行按規矩閹割后,再經咱們的商路秘密運回龍城,前后歷時兩年,最后只剩下三百人。”

  “臣已經讓夏國皇宮和遼國皇宮俘虜來的太監,教他們熟悉宮廷禮儀、日常侍奉流程,也知曉了大明的規矩,隨時可入宮當差。”

  李驍接過冊子,緩緩點頭,臉上卻沒有絲毫喜悅,反而帶著一絲沉凝:“本王并不喜歡太監這種存在,畢竟是殘缺之人,違背人倫。”

  “但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存在,確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他的思緒飄向歷史深處,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

  那位與他一樣出身草莽、開創大明的帝王,早年也極度厭惡閹人,嚴令禁止華夏男兒自宮,宮中閹人若非元朝遺留,便是俘獲的高麗人被閹割。

  還立下鐵律,“內臣不許干政,違者殺無赦”。

  可后來胡藍之案爆發,文官集團與淮西勛貴變得不再好用,太監的優勢便凸顯出來。

  他們無根無家,無法形成獨立的政治勢力,只能依附皇權。

  他們日夜侍奉君王,知曉機密,辦事隱秘且高效。

  更因身份被士大夫與將領極度鄙視,很難與外臣勾結,形成穩固的勢力。

  很多人說太監壞,罵他們做盡天怒人怨之事,可他們看到的,不過是表面的惡。

  真正動搖國本的,是那些連史書都無法記載的大惡。

  在這方面,清朝倒是做得極好。

  近三百年,幾乎從未出現過太監亂政,即便有安德海、李蓮英這樣的寵宦,也只是依附君王,從未形成能威脅皇權的閹黨。

  安德海的結局更是不堪,恃寵而驕擅自出京,被山東巡撫以“太監私出,非制也”就地正法,連慈禧都無法維護。

  清朝能做到這一點,核心在于制度。

  可以說清朝很壞,但不能說它菜。

  它們吸取了此前千年王朝的統治教訓,取長補短,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巔峰。

  是對太監管理最成功、最嚴密的王朝,將太監徹底工具化,關在了制度的籠子里。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機構便是內務府。

  內務府的出現,將太監的權力嚴格限定在‘奴才’的角色里。

  皇室產業由內務府掌管,太監不得插手經濟;宮廷事務由內務府統籌,太監只負責具體侍奉。

  更有層層監督,一旦越界,嚴懲不貸。

  如今大明即將建立,太監必然會進入皇宮。

  宮中灑掃、侍奉、傳遞消息,離不開他們。

  但更要嚴防死守,絕不能讓他們染指權力,尤其是軍政大權。

  與其等后世子孫犯錯,不如從一開始就立下規矩。

  效仿清朝設立內務府,對太監群體進行監督與制衡。

  想到這些,李驍看向李東昆,眼神變得鄭重:“本王決議,將河西商行改制為內務府。”

  “與漢朝時期的少府職能相當,但職權會更加重要。”

  “其一,監督管理閹人群體,凡閹人越權干政、貪贓枉法,內務府可直接查辦。”

  “其二,掌管皇室所有產業,包括田莊、商行、礦場,確保皇室用度自給。”

  “其三,統籌宮廷事務,太監的選拔、訓練、調度,皆由內務府負責。”

  他頓了頓,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而首任內務府總管大臣,本王選定你,李東昆。”

  “你是本王的二堂叔,忠誠無需置疑。”

  “你掌管河西商行多年,精通產業管理,能把皇室產業打理好。”

  “更重要的是,你心思縝密,做事嚴謹……”

  “你只需記住,內務府是為皇權服務,更是為大明江山服務。”

  李東昆看著李驍堅定的眼神,重重躬身,語氣帶著決絕:“臣遵旨。”

  “定不負大王信任,嚴守規矩,管好內務府,絕不讓太監亂政之事在大明發生。”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