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零五章 臣懇請大王,進位稱帝,正式建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黃金家族,從西域開始崛起

  隨機推薦:

  周伯溫與吳煥兩人離開后,李驍輕輕搖頭,哼哼笑道:“完顏永濟那廝,雖然昏庸無能整日只知道享樂。”

  “對著咱們秦國連大氣都不敢喘,可對宋國,倒是狠辣得很。”

  顧自忠放下手中的茶盞,附和道:“大王說得是。”

  “金國南線兵團的將領,這兩年在邊境上沒少找宋國麻煩,搶糧搶錢、殺人掠地,還逼著宋國加征歲幣。”

  “他們在咱們這兒丟了關中的土地和人口,就想從宋國身上把損失加倍撈回來,算盤打得倒是精明。”

  李驍微微點頭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所以宋國才急著跟咱們結盟。”

  “他們想借咱們的兵力牽制金國,可天底下沒有免費的東西,一切都是有價值的。”

  兩人談論宋國時,金刀安靜地站在旁邊,全程沒有插話。

  方才宋使在議事廳時,注意力全在李驍身上,壓根沒留意到這個身形尚顯稚嫩的少年,更不知道他便是李驍寄予厚望的嫡長子。

  此刻聽著父王與顧自忠分析局勢、權衡利益,金刀默默將每一句話記在心里,對“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比在學堂里讀再多兵書都管用。

  而坐在角落的趙玥,臉上卻滿是悲哀與迷茫。

  她出身宋國宗室,深知宋國物產豐饒、財力雄厚,麾下數十萬大軍裝備精良,武器甲胄更是號稱天下第一。

  可每次與金國交戰,宋國軍隊卻總是連吃敗仗。

  連她這個遠嫁秦國的公主都想不明白,為何看似強大的故國,到了戰場上會如此“拉胯”?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這份困惑像塊巨石壓在她心頭,讓她既為宋國擔憂,又滿心無力。

  顧自忠顧及她宋國公主的身份,沒有再多說宋國的不是,話鋒一轉,從懷中取出一份文書,向李驍匯報西州這兩年的發展成果。

  在李驍查看文書的時候,他則是在一旁解釋說道:“這兩年咱們從關中、靈州又遷移了兩萬漢民到西州,新增耕地二十萬畝,去年糧食總產量突破五十萬石。”

  “回鶻、吐蕃等族群如今都已習慣說漢話、穿漢服,遵守秦法,去年繳納的賦稅比前年增長了四成。”

  “還有白石山硝石礦和硫磺溝,產量穩定,完全能滿足軍工坊的需求。”

  李驍此次南巡,本就是為了檢查西域各地的治理情況與戰備狀態。

  聽著顧自忠的匯報,又結合路上的所見所聞和錦衣衛暗探的匯報,他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做得好。”

  顧自忠匯報的政績肯定有水分,但只要不出問題就沒必要細糾。

  “西州是咱們秦國連接西域與中原的咽喉,你能把這里治理得井井有條,穩住民心,立了大功。”

  得到李驍的夸贊,顧自忠精神一振,趁此機會直接說道。

  “大王,臣有肺腑之言,今日斗膽向您進諫。”

  “如今大秦疆域已達萬里,西至西海,東接金國邊境,北控漠北草原,南抵高原,國力強盛,民心歸附。”

  “這等功績,縱觀秦漢隋唐,能與之比肩者寥寥無幾。”

  他語氣愈發激昂,目光灼灼地看著李驍:“可您如今仍只是秦王之位。”

  “雖有漠北的‘騰格里古爾汗’、西域的‘至高蘇丹’這些稱號,可在咱們秦國的漢民眼中,這些都是異族的尊號,算不得華夏正統。”

  “您平定亂世、開疆拓土、安撫百姓,這等不世之功,早已遠超‘王’的規制。”

  “一個‘王’位,如何配得上您打下的萬里江山?”

  “如何配得上數十萬秦軍將士的浴血奮戰?”

  “如何配得上天下百姓的殷切期盼?”

  在他看來,李驍的功績早已超越了“王”的范疇,只有“皇帝”之位,才能與這份偉業相匹配。

  只有建立正式的王朝,才能讓大秦的基業名正言順,傳之后世。

  “臣懇請大王,進位稱帝,正式建國。”

  顧自忠再次躬身,頭顱低至胸前:“這不僅是臣的心愿,更是數十萬秦軍將士的心愿,是天下百姓的心愿。”

  “唯有稱帝,才能彰顯大秦的正統;唯有稱帝,才能讓四方蠻夷徹底臣服;唯有稱帝,才能讓您的功績永載史冊,與日月同輝。”

  堂內一時寂靜,只有顧自忠厚重的呼吸聲。

  金刀站在李驍身后,聽得心潮澎湃,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父王終于要當皇帝了。”

  可這股激動還沒持續多久,又忽然想起母親的話:“金刀,你是你父王的嫡長子,這是你的幸運,卻也不是你的依仗。”

  “你父王首先是大秦的王、未來的皇帝,其次才是你的父王。”

  “你父王要的,從來不是一個只會坐享其成的兒子,而是一個能扛得起大秦萬里江山、能繼承他赫赫戰功的繼承人。”

  “就算日后你封了王,甚至當了太子,也絕不能有半分懈怠,江山是打出來的,也是守出來的,你若不夠強,遲早會被人取代。”

  當時他似懂非懂,只知道點頭,可此刻他忽然明白了母親的深意。

  父王當了皇帝,將來就會立太子,可自己這個嫡長子,未必就一定能坐上那個位置。

  父王看重的是能力,是能像他一樣領兵打仗、治理國家的本事,不是“嫡長子”這三個字的虛名。

  金刀悄悄攥緊了拳頭,暗自下定決心:“我不會讓父王失望。”

  另一邊,李驍看著躬身的顧自忠,眼中沒有絲毫意外,反而平靜地說道:“你不是第一個勸本王稱帝的人,在庭州時,陳沖就已提過。”

  “不過,你們說得對,一個‘王’位,確實配不上如今的大秦,配不上數十萬將士的血汗。”

  他語氣陡然變得堅定:“稱帝之事,的確是要提上日程了。”

  “接下來這半年,大秦所有政務都要為籌備稱帝讓路。”

  “至于東征金國,得等第八鎮完全組建成型再說,不能急于一時。”

  李驍的回應滿是坦然,就是直白的告訴所有人,自己馬上就要稱帝了。

  只因為北疆漢子向來直來直去,沒受中原儒家“三辭三讓”那套虛禮的影響。

  在他們看來,該得的尊榮就該坦然接受,故作謙讓不僅虛偽,還會讓人笑話。

  見李驍爽快應允,顧自忠大喜過望,連忙起身躬身:“大王英明不,是陛下英明。”

  “臣代天下百姓,謝過陛下,大秦有您這樣的君主,實乃萬民之福。”

  雖然他舔的有點過分了,話說的很是肉麻,但李驍確實坦然接受。

  佞臣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尤其是能力強、會辦事、說話又好聽的臣子,哪個君上不喜歡?

  李驍抬手示意他坐下,語氣恢復平和:“稱帝不是為了本王的虛名,是為了大秦的未來。”

  “只有建立正統王朝,才能讓律法更嚴明,讓百姓更安心,讓將士更有歸屬感。”

  “這件事,還需要你多費心。”

  顧自忠挺直胸膛,大聲應道:“臣萬死不辭。”

  李驍輕輕點頭,繼續說道:“你在西州的政績,本王都看在眼里。”

  “等此次南巡結束,你就跟本王回龍城,調往中樞任職,你有基層治理的經驗,到了中樞,能更好地協助本王處理政務。”

  “臣謝大王信任。”顧自忠激動地說道,眼中滿是激動。

  西州巡撫的權力雖然大,但也只局限于民政,算不得土皇帝,回中樞才更有未來。

  封侯拜相、福澤子孫才是顧自忠的追求。

  最后,李驍看向顧自忠,語氣嚴肅:“你調回中樞后,除了配合完善我大秦的正式律法,最重要是要負責稱帝的各項籌備事宜。”

  “祭天的禮儀、典章制度的修訂、登基大典的流程,這些都要你牽頭落實,務必辦得周全妥當,不能出半點差錯。”

  自此,秦國上下開始專注于兩件頭等大事:一是籌備李驍的稱帝大典,二是加速第八鎮的組建。

  得益于秦軍東征西討不斷勝利,大量的戰利品流入秦國,只要當兵的人都富有,買奴隸,蓋大房子,即便是戰死了,家人也會得到豐厚的補償。

  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主動參軍,甚至期待下一場戰爭的爆發。

  與此同時,經過宋國使臣的不斷活動,以及趙玥的日夜討好勸說,枕邊風吹的嗷嗷叫,李驍最終還是同意了聯合攻金的請求。

  “但不是現在,至少要等兩年。”

  “待本王稱帝大典結束,第八鎮完全成型,秦軍休整完畢,才能出兵。”

  “至于具體開戰時間、出兵規模,都得由秦國說了算。”

  周伯溫與吳煥聞言,心中一沉。

  他們原本盼著秦國能盡快出兵,緩解宋國在淮南的壓力,可“兩年”的期限,無疑讓他們的希望落了空。

  吳煥忍不住上前一步,急切地說道:“大王,金賊在淮南的攻勢日益猛烈,我大宋百姓深受其苦,若等兩年,恐怕……”

  “恐怕什么?”

  李驍打斷他的話,眼神銳利如刀:“宋國坐擁數十萬大軍,難道連兩年都撐不住?”

  “若是害怕被金人亡國,不如直接向我大秦稱臣納貢,成為我大秦的附屬國,本王就即刻出兵。”

  話說到這份上,周伯溫與吳煥也明白,再爭辯也無用,只能躬身應道:“大王說笑了,我等知曉。”

  李驍話鋒一轉,又拋出一個條件:“另外,秦國為籌備東征,需大量軍糧。”

  “宋國需在半年內,為秦國提供一百萬石糧食。”

  “不過,本王也并非貪得無厭之人,知道一百萬石糧食對你宋國而言也并非小數。”

  “秦國不會白要,這一百萬石糧,秦國用金銀銅錢購買,按市價結算。”

  周伯溫與吳煥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他們本以為秦國要強行索要,沒想到竟提出用金銀購買。

  糧食可是戰略物資,不會輕易對外售賣,宋國之前答應二十萬石糧草已經是極限,一百萬石可是要費不少精力。

  因為路上的損耗巨大,即便是全部從川蜀調集糧食,也要準備一百二十萬石才行。

  所以,即便是秦國用錢購買,也要耗費巨大精力才能湊齊。

  但為了從秦國借兵,這些糧食是必須給的,畢竟秦國也是花錢買的。

  實際上,這些年秦國東征西討,從西域、關中劫掠了大量金銀,如今國內金銀數量遠超流通所需,已出現輕微通貨膨脹。

  在龍城,一枚金幣去年能買五石糧,今年只能買四石;布匹、牛羊的價格也漲了近兩成。

  金銀若不流通起來,跟一堆石頭沒區別。

  而宋國的糧食很少對外銷售,秦國從宋國買糧,大都是通過宋國的商人走私過來的,價格高,數量少。

  如今借著聯合攻金的由頭,用金銀換糧食,既能緩解國內通脹,又能儲備軍糧,可謂一舉兩得。

  “大王,一百萬石糧數量龐大,我大宋需時間籌備,半年期限恐怕……”周伯溫試圖爭取更多時間。

  “最多半年。”

  李驍語氣堅定,沒有絲毫讓步:“若是宋國連這點糧都湊不齊,那聯合攻金之事,恐怕也沒必要再談了。”

  周伯溫與吳煥心中無奈,卻也只能答應:“臣等會盡快回稟陛下,督促國內籌備糧食。”

  此次召見結束后,周伯溫與吳煥不敢耽擱,第二日便帶著秦國的答復,匆匆離開高昌城,返回臨安復命。

  他們知道,“秦王稱帝”、“兩年之約”與“一百萬石糧”的消息傳回宋國,朝堂上必然會引發軒然大波。

  而他們的北伐計劃,也只能暫時擱置。

  轉眼間,兩個月時間過去,李驍早已從高昌城返回龍城。

  此時的龍城,處處透著忙碌,顧自忠、張興華、韓久光等核心大臣,幾乎天天聚在王府議事,首要商議的便是開國稱帝的關鍵事宜:國號。

  這日議事,顧自忠率先躬身啟奏:“大王,如今稱帝大典籌備已近半,國號一事需盡快定奪。”

  “臣等商議,先請教大王之意,是否繼續沿用‘秦’為國號?”

  李驍端坐在主位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沉吟片刻,緩緩搖頭:“秦,不可用。”

  “一來,這并非正式國號,不過是眾人因本王‘秦王’的封號而稱呼,說到底只是個王號。”

  “二來,昔日秦始皇一統六國,‘秦’為國號,珠玉在前,本王若再用,難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且秦朝歷二世而亡,寓意也不夠吉利。”

  張興華緊接著說道:“大王所言極是。”

  “既如此,‘唐’也當排除。”

  秦國國內,尤其是關中百姓之中有一種觀點,秦王姓李,是當年大唐的國姓,或許是當年大唐的后裔。

  所以,有人建議承襲大唐,更有利于統治中原。

  但李驍顯然也是不滿意。

  確定了排除的方向后,顧自忠、張興華、韓久光等人又閉門商議了三日,翻閱各種典籍,最終拿出三個國號供李驍選擇。

  韓久光首先上前,手持文書奏道:“大王,臣等首推‘大中’為國號。”

  “‘中’者,天下之中也,取‘居天地之中以治四方’之意,既彰顯我朝統御天下的雄心,又寓意我朝為中原正統,可讓四方部族、蠻夷小國皆感受到我朝的正統與包容。”

  張興華隨后補充:“臣等次推‘大元’。”

  “‘元’字出自《易經》‘大哉乾元’,有‘萬物起始、盛大無垠’之意。”

  “貼合我朝開疆拓土、終結亂世的偉業,且‘元’字大氣磅礴,讀來朗朗上口,便于百姓記憶與傳頌。”

  最后,顧自忠上前,語氣鄭重地說道:“臣等三推‘大明’。”

  “‘明’者,光明也,取‘日月昭昭、普照四方’之意,一是寓意我朝將會終結唐末以來的亂世黑暗,為天下帶來太平光明。”

  “二是‘明’字象征清正、嚴明,可體現我朝律法嚴明、吏治清明的治國方向。”

  “三是‘明’與‘民’諧音,暗含‘以民為本’之意,能讓百姓感受到大王的仁心。”

  三位大臣分別解讀完三個國號的含義后,殿內陷入短暫的寂靜,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驍身上,等待他的最終決斷。

  聽著這三個國號,李驍直呼人才啊。

  “大中”與“大明”,乃是后世朱元璋稱帝前曾考慮過的預備國號,最后朱元璋選了“大明”。

  而“大元”更不用說,雖由蒙古人建立,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披著蒙古外衣的漢人王朝。

  李驍定了定神,先看向“大中”二字。

  “天下之中”的寓意雖好,可“大中”二字本就是純粹的儒家政治概念,還帶著“中庸”的意味。

  李驍這輩子靠的是鐵血征戰、果斷決策才打下這片江山,向來不喜歡“中庸”那套模棱兩可的調調。

  若用“大中”為國號,反倒顯得自己沒了開疆拓土的銳氣,第一個便將其排除。

  其次,大元這個國號算是非常不錯的,寓意盛大,既顯王朝氣象,又有文化底蘊。

  不過大明也不錯,《易經》中的“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九龍以御天”。

  這短短一句話,直接將“大明”與“天道”“真龍”綁定,意味著王朝承天受命,君主是駕馭九龍、統御天下的真龍天子。

  可正因如此,他反倒一時難以決斷,“大元”的大氣與“大明”的天命感,各有千秋,選哪個似乎都有些可惜。

  “此事容本王再斟酌幾日,諸位先退下吧。”李驍最終沒有當場拍板,揮手讓大臣們散去。

  回到后府,李驍詢問過蕭燕燕、李東山、李東江等人的想法,最終下定決心。

  三日后,李驍召集所有官員將領齊聚王府大殿。

  “諸位所提三個國號,本王已斟酌再三,今日便定下。”

  “我朝國號,為‘大明’。”

  李驍繼續說道:“大明此號此乃承天受命,彰顯我朝正統;日月昭昭、光明普照,寓意終結亂世,為天下帶來太平。”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堅定:“從今往后,‘秦’的稱呼不再沿用,我朝正式定名為‘大明’。”

  “待稱帝大典之后,便昭告天下,讓這‘日月昭昭’之光,照亮華夏每一寸土地。”

  “讓中原百姓和四方蠻夷都知道,華夏正統,已歸大明。”

  “天下太平,將由大明開創。”

  官員將領們聞言,紛紛躬身行禮:“大明萬歲”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