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推薦:
在取得一系列突破之后,李青松最為看重的兩項技術也在不久之后取得了突破。
重力護罩和重力炮!
當初云羅文明幫自己解決硅基寄生天災之時的場景可是給李青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后續與紫月文明決戰,紫月文明憑借得自空間級魔眼的簡陋版重力炮為自己帶來的巨大壓力還恍若昨天。
而直到此刻,在萬有理論的基礎之上,李青松終于也完成了相應的應用物理層面的障礙,真正將這一項技術應用到了戰斗武器之中。
以多重聚變反應堆為能源供應的,基于萬有理論的,可以隨意向對手施加高重力或者負重力,借助引力來拉扯對方科技造物的重力武器!
并且,是李青松完全掌握全鏈條生產與制造技術,完全掌握其原理,可以隨著自己心意對其作出改造或者優化升級的重力武器!
在重力武器誕生之后,重力護罩技術也隨之出現。
所謂的重力護罩,在李青松看來其實并不能算是常規意義上的護罩。它更像是一種重力抵消設備。
當對方操縱重力試圖影響己方飛船構造的時候,己方便在對應區域生成一股相反的重力,抵消對方的重力影響。
當然,除此之外,它也可以通過精準且微小的重力炮,精準為彈丸、地雷等小型設備施加影響,將其推離現有軌道,避免影響到己方。
從這方面看,重力護罩的運轉機制倒是和電弱階段的自動防御系統差不多。
“重力炮和重力護罩,才是引力級別文明的基礎裝置啊。
最為直觀的,衡量一個引力文明科技發展高低的便是這兩種裝置的性能。
它們的極限作用力越高、反應速度越快、反應越精準,便意味著這個引力文明科技程度越高。同時,能制造出如此級別的重力裝置,其對曲率空間的把握程度也必定更高,便自然而然的帶來了更高的航速。”
李青松心中閃過一抹明悟。
就像現在,自己的重力炮最多僅能在一萬公里內,為目標施加不超過50倍地球的重力,對應的,自己的曲率飛船成熟之后,航速便大概在2倍光速的樣子。
而當初云羅文明的航速可遠遠不止如此。據李青松估計,有可能已經達到了67倍光速的樣子。
“從這方面來看,云羅文明的科技程度就算沒有達到引力巔峰,恐怕也到了較高層次,沖擊暗力階段有望。”
想起云羅文明,李青松又輕輕嘆了口氣:“不知道他們現在如何了。哎……”
收攏思緒,李青松再度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了科學研究上。
伴隨著重力科技的一路突破,李青松打算為自己的艦隊做一個革新。
現有的無論哪種飛船,在需要重力的時候全部都是通過自轉來營造的,譬如那些大型居住飛船。
但這意味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便是這種滾筒狀的飛船,內部空間利用率極低。
靠近自轉軸的數百米半徑的空間都無法有效利用。并且一旦加減速,內部便會受到嚴重影響。
以往的居住飛船,一片湖泊,面積最大也不會超過1平方公里,總水量不超過500萬噸。
一旦超過,加減速階段便會出現無法抑制的浪涌現象,進而影響到整艘飛船。
不僅如此,原來的居住飛船內部,一切建造都服從“易于固定”的原則,否則在加減速階段便有可能會塌陷,崩塌。
這為居住飛船造成了很大的限制。雖然李青松已經在盡力改善其內部環境,但比起真正的自然環境來仍舊有較大差距。
現在,李青松打算將這些飛船全部替換掉。
一艘龐大的飛船已經在船塢之中漸漸成型。
區別于以往的滾筒狀居住飛船,此刻的這艘居住飛船是長方體形狀的。
它的長度達到了20公里,寬度有15公里,高度則有10公里左右。
它內部分為10層,每一層層高1000米,面積則有300平方公里,10層的總面積便是3000平方公里。
依據不同的建造風格,這10層之中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用途。
或者高樓林立,霓虹閃爍,完全一副大都市的模樣,或者雪山高聳,氣候嚴寒,或者山脈起伏,鳥鳴獸吼聲隨處可見,又或者平原廣袤,一片鄉村風景,又或者湖泊星羅棋布,河流奔騰。
此刻有了重力科技,李青松終于可以大展拳腳,將符合人類,符合各個種族審美的那些自然風景全部原汁原味,不做絲毫修改的遷移到居住飛船之中,且絲毫不擔心它們會受到太空無重力環境的影響,也不必受到滾筒狀飛船的限制,更不必擔心加減速階段的過載!
總計3000平方公里,縱然做了如此之多的風景布置,這艘飛船同樣可以承載100萬名以上的智慧生命。
如果換做以都市為主,承載人口最多、層高僅有100米左右,內部劃分為100層,總面積達到3萬平方公里的都市飛船的話,這一艘居住飛船而已,便可以承載5000萬名以上的智慧生命。
相比起以往的滾筒狀居住飛船簡直是幾十倍的提升。
并且就算承載了如此之多的人口,都市飛船內部的智慧生命們也能生活的舒舒服服,絲毫不會感覺到局促。
因為就算是都市飛船,內部也會有星羅棋布的各種自然景觀與風景。郊區小山、城市公園、各種小溪小河、各種綠植等等,一個都不會少。
在都市飛船之外,李青松還會建造專門的旅游飛船,高山雪原、莽莽叢林、浩瀚海洋、大江大河、無邊草原等等,全部齊備。
這第一艘居住飛船僅僅是將各種要素齊備到了一艘飛船之中而已。
花費了十余年時間,這一艘裝備了重力炮、重力護罩、全套重力發生儀,采取了多重核聚變為能源,內部齊備了所有種族智慧生命所有風景的飛船終于建成。
李青松隨之向總數高達1200億以上的智慧生命們公布了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并同時宣布,因為這只是第一艘試驗型居住飛船的緣故,第一批可以獲準搬遷的名額僅有100萬個。
并且,這些名額并不會對外開放,而是會以獎勵的形式,將其分給當初跟隨海默藍前去尋找重力生命的英雄本人或者家屬,以及這些年來表現優秀突出,獲得了種族及以上榮譽表彰的優秀人士,以及在科研攻關任務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后勤組織人員、工程與工業人員及其家屬。
這一安排合情合理,誰都說不出不對來。
在無數道艷羨目光的注視之下,第一批搬遷人員終于乘坐著擺渡飛船離開原來所在的居住飛船,來到了這艘被李青松命名為“母星一號”的居住飛船上。
眾多攝像機注視下,擺渡飛船們對接到了一個又一個艙門之前。巨大的艙門打開,溫暖濕潤的空氣瞬間涌過來,這些為文明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員和家屬們在這一刻如同中了定身術一般,全部呆在了那里。
無數臺終端屏幕之前,觀看著這一次直播的人們也全部屏住了呼吸,不由自主的發出了同一種感嘆。
“太美了……”
母星一號飛船之前,不知道多少人不自覺的跪在了地上,淚流滿面。
“我夢想之中的母星,當初我們種族發源的地方應該就是這樣的景色,我在夢中見到過許多次。”
“這就是未來我們要生活的地方嗎……”
100萬名以上智慧生命滿懷著敬畏,以一種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神圣心理進入到了這艘巨大無比的飛船之中。
接下來一段時間里,來自這艘飛船的任何消息都會在整個智慧生命族群之中引發眾多關注。
未能獲得名額的人們看著母星一號飛船之中的風景,看著自己此刻所居住的飛船,心中總是會涌現出難以抑制的沖動和期待。
哪怕李青松多次反復宣布,更多的母星飛船正在建造,未來每一名智慧生物都會搬遷到母星飛船之中居住,一個人都不會少,現在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屬于智慧生命們的網絡仍舊被催促聲形成的海浪所淹沒。
幸好有了第一艘綜合性母星飛船的建造經驗,第二批的建造應該會快許多。并且這一批,李青松打算一次性造20艘,一個種族一艘。
因為無需將20個種族每一個種族審美之中的風景全部兼顧,只需要對應一個種族的風景即可,這20艘母星飛船雖然同樣是綜合性飛船,但每一艘可供居住的人數仍舊再度提升,從100萬提升到了500萬。
如此,又是總計一億個名額出現,并且在最多5年之后就會兌現。
這一次,李青松宣布會面向所有種族開放評選。而評選的標準,則是個人的貢獻度。
誰對文明整體貢獻越高,誰入選的概率便越大。
公布這一評選標準后,總計1200多億名智慧生命瞬間陷入到了瘋狂之中,工作熱情不知道上漲了多少。
看到這一幕,李青松欣慰的點了點頭。
“雖然不可能比得上內部組織力到達極限的魔眼文明,但這一階段,這些智慧生命們的組織力和生產力超過以往的哈維勒文明還是不成問題的。”
來自于智慧生命族群的助力驟然增加,李青松的整體科技發展速度再度提升。
很快,第一艘采取了全新技術制造的,裝備了多重聚變反應堆、重力炮、重力護罩、全新的深空雷達、常規高速推進器等設施的水星級戰艦便造了出來。
第一批,李青松便造了一萬艘,然后將它們全都丟到了太空中,展開實戰演習,并在實戰之中尋找可以優化提升的地方。
然后便是金星級戰艦,再是地球級,火星級。
此刻,100艘以上的火星級戰艦也投入到了實戰演習中。但這并不是李青松研究軍事科技的終點。
他預感到,伴隨著重力科技的突破,自己研發比火星級戰艦更大、戰斗力更強的新一代超大型戰艦,木星級戰艦的時機已經成熟。
為了研發木星級戰艦,李青松專門調撥了50億名克隆體,加上數百萬智慧生命飛船和武器專家投入到了研究之中。
總計二十余個大的領域,數十萬個細分領域,每一個領域都對應至少十幾個大型研究所,需要動用兩座以上的超算和數座工廠、聚變電站等,李青松不惜血本,全力投入。
最終,一艘像是十幾塊厚重鐵塊拼裝而成,整體有些像是飛機模樣,但比飛機要大了許多倍,且表面并不光滑,滿滿都是各種設備的巨型飛船被李青松造了出來。
太空戰艦當然是不需要考慮氣動性能的,此刻之所以造成了像是飛機的模樣,完全是因為此刻有了重力科技,李青松無需再考慮整體上的飛船各部位結合是否符合重力學原理,做飛船設計的時候便只需要考慮實用的緣故。
這種外形,能最大兼顧內部能源、動力、武器、倉儲、防御、維護保養等各個系統之間的性能,獲取到最大的戰斗力。
這全新一代的木星級戰艦,其總長度達到了9公里左右,超出火星級戰艦足足20倍還多,滿載總質量也一舉從火星級戰艦的約30萬噸提升到了1000萬噸左右。
它上面裝備的巨型重力炮,因為充足的設計空間和足夠的能源供應,其性能更是提升到了正負150倍地球重力的地步。
兩門重力炮同時激發,一門向目標施加正150倍重力的吸力,另一門向目標施加負150倍地球重力的斥力,總計300倍地球重力的潮汐力之下,縱然是同樣采取重力科技制造的火星級戰艦,都會被它輕易撕裂。
而這樣的重型重力炮,在這艘木星級戰艦之上裝備了足足100門!
它的重力防御系統性能也極為強悍,不僅全飛船任何一個部位都能做到抵消120倍地球重力的程度,特殊設計的飛船結構,也能讓單個區域在20余倍的地球重力之下保持完好。
除去重力系統外,源自于強核階段,但在引力文明階段再度升級強化的能量炮、能量護罩、高能燒灼激光、輻射激光、火炮、導彈等等,以及引力文明階段特有的,裝載了重力炸彈的星際地雷、導彈、炮彈等武器,也全部裝備在了上面。
這就是一艘完完全全為戰爭而生的殺戮怪物。如果讓它全力施為的話,就算是一顆矮行星,也會被它接連不斷的進攻完全撕裂。
它的強悍戰斗力在實戰演習之中展露無遺。
原本僅有火星級及以下戰艦參與的星際戰斗,在一方迎來木星級戰艦的加入后,另一方瞬間迎來了潰敗。
連己方視之為旗艦飛船的火星級戰艦都被撕裂,再堅固的防線都會在對方沖擊之下瞬間沖破,滅掉地球級、金星級、水星級戰艦更是如同殺雞一般,這還怎么打?
這一刻,李青松如同看到了在冷兵器作戰時代,狂躁且全身披甲,完全聽命于操縱者的兇猛戰象沖入到步兵群落之中的場景。
有了木星級戰艦,李青松的戰斗力直接提升了一倍之多。
“這木星級戰艦好是好,只可惜,造價也太高了啊,需要的戰士數量也太多太多。”
李青松嘆息著,放棄了將木星級戰艦造它個一千兩千艘的打算。
木星級戰艦已經不再是單單堆積工業實力便能批量制造的存在了。
有一些特殊的零部件,縱然以李青松的工業實力也沒辦法快速制造,而只能通過時間的積累慢慢積攢。
就算此刻李青松最大意識連接數已經提升到了1000億,這1000億克隆體別的什么都不做,將所有工業實力全都投入到建造木星級戰艦上,平均一艘木星級戰艦也需要10年才能造出來。
后續更是需要一支龐大的維護團隊,在每一次出動后對其進行維護保養,耗費驚人。
用于操縱這艘木星級戰艦的克隆體更是高達60萬名。
這還是在有對等水平的智能AI作為輔助的前提下。
換做普通的文明,算上文明內部的內耗以及溝通成本,恐怕每一艘木星級戰艦都需要150年以上才能造出來,且每一艘都需要至少200萬名軍人同時操縱才能控制,并且每一名都必須是經受過刻苦訓練,極為優秀卓越的戰士才行。
按照三班倒來計算,區區一艘木星級戰艦而已,一個文明便需要配備包括后勤人員在內,總計1000萬人才能支撐起它的運轉。
——非戰斗時期當然不需要這么多人,但誰知道戰爭什么時候發生?就算現在是和平階段,可是哪個文明敢把這些人撤掉?
恐怕不僅不敢撤掉,還必須要時不時讓這艘木星級戰艦出動一下,如此才能保持團隊的水平,不至于人才斷代。
據李青松估計,引力文明階段,正統智慧文明的人口上限約在一萬億左右。
而,就算這個文明的內部組織度再高,只要還處在正常階段,恐怕都沒辦法同時擁有20艘以上的木星級戰艦,其中最多只能同時出動10艘而已。
數量再多的話,單單日常消耗就能把一個龐大文明給拖死。
當然,李青松在這方面是有獨特優勢的。但就算如此,經過綜合評估之后,李青松也不敢建造太多,也就是造個200艘儲備著,維護著,同時最多出動100艘而已。
完成了木星級飛船的設計,后續按部就班的保持著生產,李青松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另一個更加重要的方面。
這,也將會是李青松在這個恒星系之中,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項重要任務。
早在突破引力之前,李青松就曾經設想過一個問題,那便是,基于統一力的統一力場,在統一引力,將統一力升級為萬有力之后,能否也實現升級?
統一力場對敵人造成殺傷的原理,是大量釋放統一力的承載粒子,也即X和Y玻色子,誘發敵方艦隊組成材料內部的強核力,強行將質量轉化為能量進而造成殺傷。
那么……統一引力之后的萬有力,是否也能如此?
基于這個猜想,李青松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最終確認,這完全是有希望做到的。
并且,將承載萬有力的萬有粒子與承載統一力的X和Y玻色子融合,其效果更好!
因為作用于對手戰艦本體的萬有粒子會迅速發生對稱性破缺,釋放出實引力子。這些實引力子作用于物質,會降低物體本身對于統一力的天然抗性,更容易被誘發出存在于核子間的強核力,其釋放的能量便更多,殺傷力更大。
并且,引入萬有粒子之后,引力文明所具備的更先進的能量護罩,其對X和Y粒子更強大的攔截作用也會被萬有粒子突破,讓X和Y粒子更容易與物質本身發生反應。
基礎原理搞清楚了,現在所需要做的便是實現。
在這一階段,李青松遇到了較大的困難。
原因很簡單,萬有力自發對稱性破缺的速度太快,時間太短。李青松所生成的實引力子根本來不及投放到對方戰艦身上去。
經過大量的思考和試驗后,李青松終于找到了可行路徑。
“既然萬有粒子無法長距離投放,那么……不如將敵方戰艦本身當成萬有粒子的生產基地!”
具體的實現邏輯也很簡單:李青松只需要建造具備足夠能級的粒子對撞機,為氦核加速,然后發射氦核令其撞擊敵方戰艦本體,將敵方戰艦當成粒子對撞機之中的標靶,撞擊之后,在對應部位立刻就會生成微型黑洞,并瞬間湮滅,釋放出實引力子。
實引力子迅速與物質發生反應,由實向虛的同時也影響物質結構,并且影響能量護罩,為X和Y粒子的到來打開通路,令其也能順利作用到物質上。
一套組合拳下來,多重因素結合,便能釋放出更強大的能量,獲取到更大的戰果!
只是這樣一來,萬有力場的復雜度必定會比統一力場高出數倍,乃至十幾倍。這又對李青松的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感受著自己已經提升到1000億的意識連接數,李青松絲毫沒有將復雜度的提升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