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73章 黑洞工廠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隨機推薦:

  此刻負責這一臺探測器建設的,是兩座龐大如同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廠。

  這兩座“山峰”俱都有著極為平坦的底座,且相互連接在一起。

  在來自外部的眾多物資與能源供應之下,它悄然開始了運轉,然后兩座山峰各自分離,中間則拉出了一條細細的柱子。

  這根柱子的直徑僅有一厘米而已,相比起龐大的山峰來說毫不起眼,但這,卻是兩座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廠全力以赴運轉,且采取了李青松現階段最為先進的科技才制造出來的。

  在兩座巨型工廠內部各自有著一系列極為復雜的機器設備,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機制,將常規材料轉化為了這種強核材料,如同搭積木一般,順著這根柱子的兩端不斷搭建上去,讓它越來越長。

  又經過一系列的復雜處理,才算是完成了這一段的建造過程,便可以將其“排”出體外了。

  當這一根柱子被拉出了十幾米的長度之后,一些機器人快速靠近,仔細檢查著這根柱子的狀態。

  此刻呈現在李青松面前的似乎并不是某種由先進技術所制造的強核柱子,而是一面鏡子。

  一面圓形的鏡子。

  它的表面太光滑了,這讓它具備了幾乎百分之百的反照率。任何照射到它表面的光線都會被反射回去。

  于是李青松從這根柱子上看到了漫天星河,看到了一臺又一臺的機器人,看到了如同山岳一般龐大的工廠,看到了停放在遠處的一艘艘飛船。

  它沒有自己的顏色,也沒有自己的模樣。將什么顏色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顏色。將什么東西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東西的模樣。

  查看一番,確認一切正常后,機器人們立刻運來了兩塊球殼狀的外殼,將其拼接在了這一截柱子外側,小心翼翼的將它保護了起來。

  度過了一開始的調試期,兩臺山岳一般的工廠拉出這根柱子的速度隨之增加,來到了平均每秒鐘1000米的速度。

  這個速度并不能算慢,但相比起其10億公里的設計長度,想要完成這根柱子的建設,還需要約32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太長了,李青松并不想等這么久,但沒有任何辦法。

  他無法通過多個工廠同時開工生產這種柱子,然后將不同柱子連接在一起的方式制造。

  因為采取了特殊原子排列的緣故,這種柱子是根本無法“焊接”的。就算采取其余方式勉強連在一起,也必定會導致探測精度極大下降,導致它失去意義。

  李青松唯一能做的便是老老實實的,只用兩座工廠上場建設的模式去建造。

  當然,開工建設的也不僅僅只有這一臺探測器就是了。

  在不同的地點,李青松同時造了十根這種柱子,便是十臺引力探測器。

  時間悄然流逝著,很快,這根細細的柱子便延伸到了一億公里的長度。

  縱然如此之長,它卻仍舊保持著近乎絕對筆直的狀態,幾乎沒有任何彎曲。

  不用任何探測裝置,李青松便能確認這一點。

  原因很簡單,彎曲度一旦突破閾值,這根柱子自身便會崩解,沒有絲毫挽救的辦法。

  到了這個長度,李青松愈發小心翼翼,生怕這兩座巨型工廠的運動稍微偏離一點。

  為了達到如此之高的精度,確保拉出的柱子不會有絲毫彎曲,李青松甚至不得不建造了一整套的高精度定位系統。

  采取36萬顆定位衛星共同運轉,以恒星、行星、遠方的中子星等為定位源,李青松可以確保那兩座巨型工廠哪怕時刻在以500米每秒,加起來便是1千米每秒的速度飛馳,哪怕連續飛行100年時間,偏移度都不會超過一顆質子半徑的十分之一!

  正是有了如此強悍的精準定位系統,建造這根柱子才有了可行性。

  但就算精度已經如此之高,在建的十根柱子之中,仍舊有一根柱子在長度延伸到2.6億公里之時瞬間崩解。

  這一刻,失去了自身穩定性,這根長度2.6億公里,總質量達到了14.3億噸的柱子瞬間崩解成了最為基本的原子,在一陣猛烈的能量釋放之后,化作星際塵埃消失不見。

  李青松嘆了口氣。

  這不是技術方面的因素,也不是李青松小心謹慎就能解決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運氣不好。

  幸好其余九臺都還順利。

  繼續維持著其余九臺的建設,李青松隨之又開始造新一臺的引力望遠鏡。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在這過程之中又不斷出現意外事故,導致前期所有積累瞬間化為烏有。

  每當有“柱子”崩解,李青松都會立刻開啟新的建設,將缺額補上。

  如此持續了30多年時間,原本的十臺探測器失敗了九臺,僅有一臺成功。而剩下的重新建造的探測器,就算一切順利,最快也要到8年之后才能建成。

  “也好,有一臺建造成功,能先開始觀測就行。”

  此刻,那圍繞著這一根柱子建設的,將其嚴絲合縫包裹起來的外殼也已經鋪設完畢,各種觀測設備也已經安裝完畢。

  在無數雙滿是渴望的眼睛注視之下,李青松終于下達了那個所有人都期盼已久的命令。

  “引力一號探測器……啟動!”

  剎那間,管道內部,圍繞著那一根幾乎絕對筆直的柱子的所有空間全部都被柔和的淡紅色光芒所充斥。

  那是各種探測裝置在觀察這根柱子變化的光芒。

  一旦有攜帶著能量,可以與物質和時空相互作用的,強度足夠的引力波通過,導致這根柱子發生對應的變化之后,這些探測裝置立刻便可以察覺。

  李青松與科學家們便可以通過這根柱子的變化,反過來推導引力子的各種性質。

  相比起以往時候,李青松的引力波探測技術已經大幅發展,如今的探測精度更是達到了1024級別。在如此探測精度下,一光年長度只延長或者縮短哪怕僅僅億分之一米,都能被它探測出來。

  而如此級別的引力波事件在宇宙之中并不少見。且不說中子星碰撞、黑洞合并、超新星爆炸之類的劇烈物理事件,哪怕僅僅只是行星級別的碰撞,都有可能被探測到。

  建成之后,李青松便開始了等待。

  他并未等待太久。很快,第一次引力波事件便出現了。

  這一次引力波事件引發的時空畸變程度約為51023,大約相當于一光年的長度僅僅只變化5000萬分之一米。

  對應在這一根長度為10億公里的柱子上,便等同于這一次引力波事件導致它縮短了2納米的長度,持續時間約0.3秒。

  那么……

  一根采取強核技術制造,密度極高,原子排列極為緊密有序的柱子,憑空縮短了2納米的長度,它內部發生了什么?

  這變化導致原子排列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能量呢?排列方式呢?

  李青松知道,這些變化之中,就隱藏著引力子的奧秘。

  之前那僅有0.3秒鐘時間,僅僅2納米的長度變化,這過程之中這根柱子的一切變化都已經被無處不在的探測器所探查到。

  在這么一點時間內,這臺探測器便生成了約800萬TB的觀測數據。

  以元始AI為工具,李青松的數億名克隆體,加上同屬于對應領域的約一億名科學家全部投入到了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之中。

  在此次引力波事件之后不到五個小時,又一次引力波事件到來。這一次,一號引力望遠鏡出現了約0.8納米的長度變化,再度生成了約720萬TB的資料。

  平均每天,這臺望遠鏡會觀測到大約三次引力波事件。

  而在第二臺望遠鏡建成后,觀測到的事件數仍舊是三次,數據量卻翻倍了。

  雖然是對同一個引力波事件的探測,但因為角度不同的緣故,所生成的數據也會存在差異,就像是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的形狀那樣。

  這毫無疑問是有助于更加準確的了解物體原貌的。

  于是每天需要李青松和科學家團隊分析的數據量便攀升到了4000萬TB左右。

  當十臺引力望遠鏡全部建成后,每天需要分析的數據量更是迅猛暴增到了1.9億TB左右。

  為此,李青松不得不新建了超過一萬座大型超算中心,才算是勉強擋下了這如同海浪一般洶涌的數據流。

  但就算有元始AI協助,李青松與科學家們仍舊忙到昏天黑地,連休息時間都被極大壓縮了。

  “也幸好我具備操控克隆體的能力,數據分析與處理的效率足夠高。

  換做普通的文明,且不說建造引力望遠鏡的事情,單單是數據分析與處理,恐怕就得要個幾百年時間才能完成。

  唔……或許付出個幾百年時間,去一點一點的完成這些數據分析工作才是這宇宙之中的正常狀態。像我這樣,同時建設十臺引力望遠鏡,在20年內便完成數據分析工作才是異類。”

  這樣想著,李青松心中的動力便更強了一些,再度以更加積極飽滿的姿態投入到了這似乎用無窮盡的數據的分析之中。

  時間一點一點的流逝著,那10根單根長度達到10億公里的強核柱子,便終日被不知道從哪兒傳過來的引力波如同揉面團一般,不斷的壓縮、拉伸,不斷“震蕩”著,不斷變化著。

  便在這一次次的變化之中,引力子與物質的交互機制便通過那一層層排列緊密的原子的變化表露了出來,逐漸呈現在了李青松面前,讓李青松得以反推出引力子的各種性質。

  這一天,當77656號超算的轟鳴再度停歇,最終計算結果也呈現在電腦終端,然后和其余眾多結果組合起來之時,李青松面前,那有關于引力量子化理論所缺失的最后一塊拼圖,終于拼上了。

  呼……

  李青松長長的出了口氣,心中涌現出一股難言的欣喜。

  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此時此刻終于完成了。

  引力這個“蠻族”,在這一刻終于被李青松這個“智慧族”所開化,擁有了同屬于一個框架的各種數值,可以被同一種物理語言所描述。

  統一引力這一系統性工作的最關鍵的一個前提,終于具備了。

  這一刻,所有參與了這項工作的科研學者全都熱烈的鼓起了掌,歡呼聲充斥了每一個科研機構。

  當這一進展擴散到智慧生命族群之中時,雖然并不明白這其中的科學邏輯與原理,但人們同樣歡呼慶祝了起來。

  因為人們知曉這件工作的意義,知曉一旦完成了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晉升為引力文明的最大障礙便已經被掃除。

  在這普天歡慶的時刻,海默藍與李青松兩人更是親自出面,召開了一場波及到整個文明每一個種族,也包括人類族、電磁族在內所有人的大規模慶祝活動。

  以大當量氫彈為核心的特種煙花,李青松大手一揮,一次性便燃放了幾十萬顆。匯聚了所有種族優秀藝術家的文藝表演更是持續了足足五天,所有參與了此次科研攻關的科研學者也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李青松更是給了他們長達半年時間的假期。

  “按照人類文明某些文學作品的描述,之前的我大概算是強核巔峰文明,此刻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的工作,那我現在大概可以算是……半步引力?

  只可惜,這所謂的半步引力僅僅只是理論物理層面的突破,幾乎不對應任何應用物理。我現在的戰斗力和之前強核巔峰仍舊沒有差別。

  還是得加把勁啊,一鼓作氣把這半步也跨越掉。”

  讓之前勞累了上百年的科研學者們分批休息,李青松則始終保持著緊張的工作狀態。

  完成了引力子量子化工作,李青松便也終于清楚了那可以讓引力子由虛轉實的環境究竟是什么。

  此刻正好趁著智慧生命科學家們休息的時刻,將對應的試驗設備造出來。

  一番研究之后,耗費幾個月時間,李青松設計出了一套全新的粒子對撞機系統。

  粒子對撞機這種設備早在人類文明的電弱時期便已經大規模使用,且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現在,它再一次煥發了生機,再一次承擔起了至關重要的任務。

  經由強核巔峰技術所制造的粒子對撞機,相比起電弱時期,其最大的一個變化便是能級的提升。

  這能級甚至于高到可以批量生產微型黑洞的地步!

  沒錯,那種可以導致引力子由虛轉實的環境,便是黑洞湮滅!

  黑洞的壽命與其質量相關。基于霍金輻射原理,就算是黑洞,也可以看做時刻在向外界“輻射”能量。

  當然,這輻射并不是普通的輻射,畢竟黑洞的引力太強,連光也無法逃脫。

  這輻射是霍金輻射,一種基于虛粒子對,以及虛粒子由虛轉實機制的特殊輻射。

  基于真空漲落機制,空間中會頻繁的憑空出現一對對虛粒子,一顆攜帶正質量,一顆攜帶負質量。出現之后的瞬間,兩者便會相互湮滅,重新歸于平靜。

  但黑洞周邊環境太過特殊。誕生在那里的虛粒子對,會通過某種機制導致攜帶正質量的虛粒子由虛轉實,進而逃離黑洞引力場,輻射向外界。

  有能量誕生,自然便有能量損失。于是從外界看來,便像是黑洞在不斷向外界輻射能量并損失自身質量一樣。

  質量越低的黑洞,其霍金輻射越劇烈,壽命便越短。

  如同太陽一般質量的黑洞,其壽命約為1.61067年,地球一般質量的黑洞,壽命便只有1.11050年了。

  如同珠穆朗瑪峰一般質量的黑洞,壽命約為6.51019年,那么……假如一顆黑洞的質量僅為一顆質子呢?

  通過計算,李青松知道它的壽命僅有約3.11097秒,甚至遠遠低于普朗克時間。

  很顯然,既然唯有黑洞湮滅之時才能營造出那種令引力子由虛轉實的特殊環境,而質量越低的黑洞壽命越短,那么探測引力子的方案便十分明顯了:

  批量制造微型黑洞,大量觀測其湮滅過程!

  粒子對撞機便是十分合適的,批量制造微型黑洞的工具。

  當然,這需要粒子對撞機的能級十分之高才行。而已經具備強核巔峰科技實力的李青松,恰好便具備這一能力。

  于是,又一項大規模建設任務開啟。

  圍繞著這個星系之中的一顆行星,無數大型工業飛船開始匯聚。在眾多智能機器人和智能機械的通力協作之下,一條半徑約為20米,長度達到了約5萬公里的巨型粒子對撞機漸漸出現在了李青松面前。

  建設這樣一臺巨型粒子對撞機,換做普通的強核巔峰文明,哪怕是紫月文明那樣,因為被魔眼感染而具備了幾乎到達極限的內部組織力,恐怕都需要上百年時間才能完成。

  而對于李青松來說,建造它卻僅僅只需要不到1年時間而已。并且,李青松所建設的并不是一臺,而是十臺!

  在不同的軌道高度,不同的行星旁邊,李青松總計建設了10臺巨型粒子對撞機!

  這樣一來,李青松生產微型黑洞的速率便是普通文明的十倍。普通文明需要持續觀測一千年時間才能積累足夠的數據,李青松只需要100年時間便能完成。

  再加上李青松更為強悍的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所節省的時間就更多了。

  完成了巨型粒子對撞機的建設,智慧生命科學家們也輪休完畢,此刻正好投入到工作之中來。

  于是,伴隨著李青松的一聲命令,這些對撞機同時投入到了運轉之中。

  基于數千座大型核聚變電站的充沛能量供應,此刻在這些粒子對撞機內部正發生著一系列奇妙的變化。

  一束氦核被發射了出去,然后經過一道又一道電磁線圈的加速,來自于大型核聚變電站的能量被轉化為了它們的速度,讓它們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耗時約1秒鐘,在經過6圈,也即約30萬公里的持續加速后,這些氦核的速度被加速到了約0.999……(13個9)倍光速的速度,然后猛烈撞擊到了標靶之上。

  因為在撞擊的一瞬間,其能量太高,而能量等同于質量,這質量卻又被局限在史瓦西半徑之內,氦核與標靶的撞擊點一瞬間便坍縮成了一顆黑洞。

  這一次撞擊總計生成了約1000顆微型黑洞!

  這些黑洞,平均每顆的質量大約有兩億分之一克,依據此質量計算,其壽命便有大約1036秒。

  壽命雖然短,但卻遠遠超過普朗克時間。而只要高于普朗克時間,便意味著它可以被觀測到。

  于是,在黑洞生成僅僅1036秒之后,這些質量僅有兩億分之一克的小黑洞便瞬間湮滅,以高能光子形式瞬間消散。

  這時候,李青松所建造的粒子對撞機遇到了第二次考驗。

  粒子對撞機是極為精密的設備,任何微小的干擾都有可能導致意外或者損壞。

  而微型黑洞的湮滅,可以視之為其質量全部轉化為了能量。

  兩億分之一克的物質完全轉化為質量,依據質能公式計算,很容易便能算出其釋放的能量約為46萬焦耳,等同于0.1千克TNT炸藥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

  而此刻在這標靶之上,幾乎同時誕生又幾乎同時湮滅的微型黑洞數量是一千顆!

  這便等同于在這一瞬間內,在這巨型粒子對撞機內部引爆了100千克的TNT炸藥!

  就算是一棟大樓,在如此數量的炸藥爆炸之下也會被夷為平地。

  但李青松采取強核材料所制造的粒子對撞機內壁防護層,卻將如此猛烈的能量釋放完全擋了下來,沒有讓它對內壁的多臺探測設備造成任何影響。

  伴隨著這一陣劇烈的光和熱的釋放,那種極端環境出現了一瞬間。而就這一瞬間的時間而已,多臺探測設備便足足生成了100萬TB的數據。

  清理了一下內膛,快速做了一遍設備檢修,僅僅4個小時后,第二次對撞再次開始。

  仍舊是約一秒鐘的加速時間,仍舊是一次轟然對撞,再度有1000顆微型黑洞生成,又瞬間湮滅。

  總計10臺粒子對撞機,平均每年生成的微型黑洞數量便高達約2200萬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