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84章 這是值得的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某個由一顆紅矮星,以及數顆氣態巨行星、冰巨星、巖質行星所組成的星系之中。

  這個星系里駐扎了眾多飛船,大的小的加起來恐怕有數百萬艘之多。

  如此之多的各式飛船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部分。不僅駐扎地點不同,飛船的造型風格也不相同。

  其中一支,赫然便是曾經與李青松在天琴座G16星系之中交戰的哈維勒文明。

  此刻,所有哈維勒文明的飛船全部駐扎在一顆龐大的巖質行星周邊,但全部都位于太空之中,絲毫沒有向地表發展力量。

  所有位于地表的工業設施全部屬于黑山文明。

  無窮無盡的,在“赤犬”AI遠程控制之下的機器人如同螞蟻一般,搭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工廠,生產出了如山如海一般的物資,通過太空電梯補充到了哈維勒文明的艦隊之中。

  這些基礎物資,養活了高達1500億的哈維勒民眾。

  此時此刻,哈維勒人們已經完全脫離了一線生產工作。

  幾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與研究之中。

  幾十萬座大型太空研究基地,與數百萬座小型實驗室遍布這顆巖質行星周邊空間的每一處。數十億名哈維勒科研學者終日沉浸在數字與符號的海洋之中,完全不必去思考物資與各種耗材供應不足的問題。

  支撐整個哈維勒文明生存、學習、研究,以及龐大的戰艦生產任務——雙方之前已經達成協議,允許哈維勒文明擁有不超過20萬艘戰艦,這一切生產生和任務,所需要的物資堪稱天量。

  而現在,這天量的物資,全部由智械天災,黑山文明的工業體系提供。

  同時,海默藍還知道,提供給己方文明的物資,僅僅只占據此刻整個黑山文明所有工業產能的一小部分而已,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多的工業生產任務分布在星系其余地方。

  在那顆氣態巨行星里,在那顆冰巨星里,在矮行星上,在太空運輸艦隊之中,在其余的巖質行星之上……

  此時此刻,整個星系都似乎被來往穿梭的艦隊占滿,每一顆星球都似乎被工廠所覆蓋。

  在這龐大到難以想象的工業體系之下,一艘又一艘戰艦生產出來,一船又一船的星際地雷從工廠之中涌出,一顆又一顆的衛星、導彈、零部件等等裝進了空天母艦里。

  便連海默藍都被這龐大到難以想象的工業生產能力所震撼。

  那是比當初在天琴座G16星系之中,人類文明還要更強大的工業產能!

  “這便是智械天災的工業產能么……”

  海默藍心中難以避免的生出了一股羨慕與嫉妒之情。

  如果我們文明也能擁有如此龐大的工業產能,那該多好,我們還怕什么人類……

  但也僅僅只是想一想罷了。

  他很清楚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才能擁有這一切。

  唯有以文明的未來作為代價,作為喂養智能AI的養料,將文明的命運徹底交給智能AI來掌控,正統智慧文明才有可能培育出智能化如此之高,能真正勝任全工業鏈條生產的AI。

  這,是每一位哈維勒民眾都無法接受的。

  幸好,幸好現在我們和黑山文明達成了協議,無需付出那些代價,便能一定程度上掌控智械天災的工業生產能力。

  我們文明,和黑山文明,確實是天作之合,現在,我們有足夠的智慧,黑山文明有足夠的工業產能,人類,看你們還怎么贏!

  到時候,如果一切順利,我們便能獲取到100億名人類俘虜。而這個數量的俘虜,已經足夠我們作為“證據”提交,以換取報酬,到時候,我們文明仍舊保有希望晉升為引力文明……

  一旦晉升到引力級別,我們便可以依靠科技優勢,反過來滅掉黑山文明,獲取到赤犬AI的全套源代碼,加以改造升級后,未必不能融入到我們文明的主AI之中,屆時,就算不是智械天災,我們同樣有希望擁有等同于智械天災的工業產能。

  如此之多的磨難,如此之多的波折,甚至于文明損失了足足一半的人口,只要結果是好的,這一切付出就全都是值得的。

  現在,這第一步的計劃,該邁出去了。

  海默藍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接通了與黑山文明的通訊。

  “尊敬的赤犬閣下,我方文明已經完成了前期的,對來自于您的科技資料的消化與吸收,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式能量護罩的研發工作了。

  來自于您的科技基礎,與來自于我們的智慧構想,必定可以融合在一起,研發出具備超強性能的能量護罩,抵消人類文明的那張底牌。”

  “很好。你們有30年的時間可以利用。30年之后,我們的聯合艦隊將會起航。”

  “是。”

  天琴座G16星系。

  漫長的十余年時間過去,足足20億名克隆體日夜輪換,殫精竭慮的重構、優化之下,第二代統一力場成套設備的整體設計、材料研發、設備研發等工作終于完成。

  李青松恍如隔世。

  李青松所研究的新式硬盤,一個僅有指甲蓋大小。算上數據讀取、供電等設備,也不過幾平方厘米的樣子。

  但就這樣一塊硬盤,便可以儲存高達1PB的數據。

  而現在,這儲存著統一力場成套設備所有研發數據和數據代碼的硬盤,堆積起來如山一般,甚至占滿了一整個超算基地。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關鍵是不同的數據之間還需要嚴格吻合,嚴格協調與搭配,各自負責不同的功能區域,其復雜度甚至高到了一整個普通強核文明投入全部精力都不可能開發出來的地步。

  就算數個強核文明聯合,強行開發出來,其故障與BUG也會多到無法接受的地步,且根本無法排除。

  也唯有李青松這種可以同時控制幾十億顆大腦,實時同步,實時協調,沒有任何溝通成本與失誤、內耗、誤解的克隆天災,才有可能將其開發出來。

  現在,到了真正將其生產出來的時候了。

  這總計20億名克隆體剛剛從十幾年時間持續不斷地,浩繁無比的數據與代碼處理工作解脫出來,轉頭便全部進入到了工廠之中。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