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全力進行著對這一次振動數據的分析,李青松一邊抽調出對應的工業力量,立刻開始了更多臺探測器的制造。
伴隨著自己真正探測到了質子衰變現象,李青松知道,自己攻克大統一公式道路之上的所有根本性障礙已經全部被排除。
自己接下來所需要做的僅僅只是按部就班而已。自己只需要建設更多的高壓質子衰變探測器,一點一點的探測質子衰變的模式,搞清楚它的過程,弄明白它的數據,然后一點一點的補充到現有的理論框架之中,整套理論就將完善。
這接下來所需要走的道路固然也很難,且極為繁瑣,無論工程量還是運算量都極為龐大,但只要走下去就一定會有一個確切的結果,而不再是像之前那樣,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也不知道是否有結果會出現。
這一刻,李青松意識所在的那名克隆體將視線再度投射到了浩瀚無垠,滿天星辰的太空之中。
探測到了質子衰變,這在科研上固然是一個極為巨大的突破,但它還同時意味著另一件事情。
宇宙的命運。
可以說,一旦確認了質子衰變,那么宇宙未來的命運,宇宙最終的結局會如何,李青松便也可以確定了。
熱寂。
磁單極子證實了宇宙暴漲的真實性,直接證明了宇宙在不斷膨脹。
質子衰變則直接證實,宇宙之中沒有什么東西是能永恒存在的。
連質子都能衰變,還有什么東西能永遠存在?
在遙遠的未來,宇宙之中的氫氣會越來越少。因為恒星主要以氫氣為燃料。
它們會漸漸被轉化為其余元素,最終,宇宙之中的所有恒星都將熄滅。
因為引力波和引力擾動的影響,行星、恒星殘骸等,也將脫離目前的軌道,成為自由星體穿梭在宇宙之中,便連河系也將不復存在。
在1037年之后,宇宙之中約有一半的質子會完成衰變。屆時,便連恒星殘骸和行星、小行星等也會解體。
因為組成它們的質子已經“逃逸”了。
如果質子不會衰變,那么基于自身引力,它們便可以幾乎永遠存在下去。
但很遺憾,此刻李青松已經證實了質子會衰變。于是它們的命運,宇宙的命運便已經注定。
在遙遠的未來,宇宙之中所有宏觀星體會全部解體。便連黑洞也會因為霍金輻射的存在而緩慢消失。
宇宙之中最終只會剩下光子和輕子,變成一鍋幾乎永遠不會發生變化的,濃稠的“湯”,然后永遠存在下去。
在這里用“永遠”這個詞匯似乎不太準確。因為這是一個描述時間的詞匯,而在一個永遠不會再發生變化的宇宙之中,時間已經沒有了意義,或者說,時間已經不復存在。
遙望著滿天星辰,看著一顆顆絢爛的恒星,無盡的星辰,看著壯美的河系,李青松心中滿是感慨。
再偉大,再壯麗的存在,都抵不過時間的流逝。
而造就這結局的,卻僅僅只是因為小小的質子而已。
“至少1041年之后的事情,距離我太過遙遠了。”
李青松感嘆著:“現階段,還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先完成到強核文明的突破。
畢竟,此刻距離智械天災艦隊去而復返可沒有多少時間了啊……”
一邊進行著龐大的科研攻關任務,李青松一邊開始了規模巨大的建設。
于是,一臺臺的超巨型質子衰變探測器建成,高達數百億上千億噸的超純氫氣被灌注了進去。
那種因為質子衰變而引發的輕微振動,便一次次的被李青松觀測到。
基于不斷改進的探測方式,通過對于這些振動的觀察,李青松漸漸了解了質子衰變的具體模式。
雖然未能真切觀測到光微子,但通過間接手段,李青松仍舊精準測定了光微子的性質,并將其補充到了現有的理論框架之中。
于是,李青松的大統一理論漸漸完善了起來。
一直到此刻,李青松終于有了足夠的數據和方法,終于真正將大統一能標的精確數值計算了出來!
所謂的大統一能標,便是在哪種能量強度下,強核力才會和電弱力統一起來。
很顯然,唯有確定了這個數據,李青松才能展開粒子對撞機的研發,嘗試將這種能級復現出來,真真正正在實驗之中觀測到三種基本力統一的現象,并觀測到隨著后續的能級降低,三種基本力分離的過程,以及這過程之中誕生的種種亞原子粒子,真正搞清楚它們的機制與原理。
要實現如此之高的能標很顯然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宇宙大爆炸剛剛發生數億億億分之一秒時候的能級,豈是輕而易舉就能復現的?
當然,能量總量上李青松是不必復現的,只需要在一個極小的尺度上復現能級即可。
否則別說李青松了,恐怕就算是李青松知曉的,那個可以以超新星爆炸為武器的超級文明,又或者改造了一整個河系的魔眼文明都不可能做到。
通過一系列計算之后,李青松有些牙疼般吸了一口涼氣。
計算顯示,以李青松現有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實力,確實有實現這種能級的能力。
只需要建造一條總長度達到了1000公里、由100座大型核聚變電站供電、總質量達到了4億余噸的粒子對撞機即可。
這可不是主要由外部裝甲和內部機械結構組成的飛船可比的。
這4億余噸的質量,幾乎80以上都要由極為精密先進的儀器構成。
其制造難度可想而知。
“4億余噸的粒子對撞機啊……換成普通的電弱文明,恐怕得建設個幾百年時間,還得全力以赴才能建成。
就算換做我,在同時進行其余方面建設與科研的狀態下,沒有個十幾年時間也完不成。
科技的發展,還真是艱難啊。”
李青松感嘆著,再度挑選了一處適合建造的場地開始了建設。
十幾年時間悄然流逝,這一臺前所未有的巨型粒子對撞機終于建成。
一切檢查調試完畢后,李青松迫不及待的開始了第一次粒子對撞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