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壓到一千倍大氣壓之后,李青松暫時停止了氫氣的灌注,開始仔細檢查整臺探測器的各個功能模塊的運轉情況。
這畢竟是自己建設的第一臺高壓質子衰變探測器,還是要慎重一些。
一番檢查下來,李青松輕輕松了口氣。
一切模塊運轉正常,并沒有意外出現。
于是氫氣灌注開始繼續。
在高壓充氣機的運轉之下,縱然內層球殼內部的壓力已經高達一千個大氣壓,但源源不斷的氫氣仍舊被硬生生的擠進來。
體積大小已經固定,不可能再增加。但質量卻在不斷增加,那對應的,密度便也開始增加。
氫氣的密度開始迅速提升。
正常情況下,氫氣的密度僅為0.07千克每立方米而已,僅為水的1.5萬分之一左右。
而現在,它的密度已經提升到了原來的一千多倍,達到了84千克每立方米!
對應的,它的溫度也開始迅速攀升,從原本的零下200多攝氏度,提升到了此刻的幾十攝氏度。
這是無法忍受的。因為在李青松的設計之中,這些超純氫必須要保持極低的溫度,才能確保探測器的精度。
于是散熱裝置開始啟動。通過安裝在內層球殼內部的一些管道,還有安裝在球殼外部的一些溫控設備,熱量被轉移出來,通過巨大的,類似太陽能電池板的地方,以熱輻射的形式散發到了宇宙空間之中。
加壓和降溫同時進行。在源源不斷的外部氫氣的灌注之下,這些氫氣的狀態發生了奇異的變化。
這些氫氣漸漸變成了液體,又漸漸地變成了固體。
它們如同水結冰一般,變得晶瑩剔透了起來。
不過雖然是固體,但在巨大的壓力之下,這些固體仍舊如同氣體或者液體一般,可以被輕而易舉的改變形狀,可以填充到內層球殼內部的每一個地方,不會出現遺漏。
氫氣灌注階段持續了約半年的時間,此刻,總質量達到了16億噸的氫氣已經全部被灌注到了巨大的內層球殼內部。
它內部的壓力已經提升到了原定的40萬倍大氣壓。
此刻,那配套的七座核聚變工廠也進入到了全功率運轉狀態,全力以赴的將內層球殼的壓力轉移到外層球殼上,然后依靠那種特制繩索的超強性能消弭掉。
此刻,這一半徑約為640米的內層球殼內部,已經被變為了固態的氫氣徹底填滿,沒有一點遺漏。
觀察了一番,確認這臺探測器一切運轉正常之后,李青松心中終于松了口氣。
可以進入觀測階段了。
此刻,在這內層球殼內部的質子數量已經達到了1039顆。以質子壽命為1037年計算,平均每年,在這臺探測器內部會有約100顆質子衰變。
以探測精度為20計算,如果一切順利,李青松每年應該可以探測到20次質子衰變事件,平均約18天一次。
在探測器進行到正式運轉階段后,李青松便停止了探測器內部的一切機械運轉任務。
現階段工作在其內部的設備僅有一些基本上不會產生任何噪音和振動的電子設備而已。
它們沒有齒輪,沒有傳送帶,基本上不會產生任何振動。
同時李青松還撤走了一切工作在其內部的人員和機器人,對于外部的任何可能到來的撞擊事件,李青松也嚴防死守。
哪怕是小如塵埃的撞擊,李青松也會將其攔下。
目的僅有一個,讓這臺探測器保持幾乎絕對的靜止,絕對的安靜。
時間便在李青松的耐心等待之中悄然流逝著。
某一天,裝備在內層球殼之上的精密探測設備忽然間向李青松報告了一個振動信號。
有某個極為輕微的振動發生了。
李青松一顆心瞬間提起。
操控著數萬名克隆體快速檢查了探測器這一段時間的所有運行資料,排除了一切外部干擾的可能性之后,李青松終于滿是激動的做出了一個判斷。
這一次振動幾乎不可能是因為誤差引起的。而,在排除了幾乎一切外部干擾的可能性之后,這次振動的來源便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
它來自探測器內部!
基于探測器的結構和探測機制,這一次振動幾乎只可能來自質子衰變!
便在那數量高達1039顆的質子之中,有一顆質子忽然間自發衰變為光微子,然后從探測器內部逃逸。
它的忽然消失在內部留下了一個極為微小的空腔。而基于外部那巨大的壓力,周邊的氫原子不得不快速填補這個空腔,進而因為相互之間的猛烈撞擊,引發了一次振動。
這種模式,倒是和核心塌縮型超新星爆發差不多。
核心塌縮型超新星也是因為內部忽然間失去支撐,大量物質下墜,相互撞擊才引起的。
此刻發生在探測器內部的這一次撞擊的能量密度極高。但和超新星爆炸相比,它的總能量便極低極低了。
就算壓力再高,撞擊速度再快,也僅僅只是一個原子核的空腔而已,又能有多少?
其整體強度甚至比地球上一片樹葉悄然落下還低了數萬倍。
但,這臺探測器是始終保持在幾乎絕對安靜的狀態之下的。
同時,李青松所設計的振動傳感器的靈敏度也極高極高。
于是,縱然是一次如此輕微的振動,看在李青松眼里,便也如同春日驚雷一般響亮。
這一刻,李青松激動到幾乎無法自持。
質子衰變,自己終于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探測到了質子衰變!
這是一次完全不亞于磁單極子的重大科學發現!
雖然這只是第一次探測到,自己還未來得及對質子衰變的模式展開更進一步的觀察,還未獲取到相關的知識,但僅僅只是確認了質子衰變本身,便已經足夠重大。
這至少證明自己的思路是正確的!
同時,也完全證明自己的理論框架是正確的。
樣本數量太少?
怕什么!
只要思路是正確的,在我的工業實力之下,造十臺,一百臺類似的探測器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樣本數量很快就能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