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23章 磁單極子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無數座礦場之中,眾多大型采礦設備終日轟鳴,爆炸終日不絕。

  巨量的山石被破碎開來,進入到后續的處置程序,這初步處理過的礦產又來到冶煉廠之中,在核聚變反應堆的高溫之下,漸漸與雜質分離,按照李青松希望的形式最終變成了一塊塊特種合金,又經由眾多鑄造廠的各種加工,最終變成了一個個零部件。

  眾多太空電梯上,無數輛班車終日轟鳴咆哮,以幾十個G的加速度或者直沖星空,或者從星空之中猛然墜落。

  太空之中,無數顆小行星在飛馬座V432的主導之下,混亂的運轉著。一張張天網張開,將來自太空的,所有可能影響到建設的威脅全部擋在外面;

  無數艘大中小型運載飛船在太空之中穿梭,或者靈巧躲避著一顆顆的小天體,或者直接擊碎,或者直接橫沖直撞,將李青松辛辛苦苦產出的各項設施與物資運抵那上千顆目標星球之上。

  大型機械轟鳴著,咆哮著,如同一條巨龍般鉆入星球地下,無窮無盡的巖石被挖掘出來,堆積在工地一旁,如同一座座大山。

  眾多克隆體與通用機器人如同螞蟻一般,或者工作在控制室,或者工作在一線,將一座座規模龐大到不像是人類能制造出來的設施建造出來;

  高精度的拼接鋼板在特種焊接之下,如同搭積木一般將巨大的儲水罐搭建出來,為每一座質子衰變探測器專門準備的超純水工廠,則在大量現場采集的水冰,或者外部運輸的水冰的供應之下,一遍又一遍提高著它們的純度。

  探測器所使用的超純水是無法從外部運輸的。原因很簡單,它們在運輸過程中會混入其余物質的原子或者分子。

  它們只能在現場制造,然后通過特殊的手段灌注到水罐之中,如此才能確保不被污染。

  就算如此,它們也需要定期進行凈化。因為構成罐體的分子與原子也會擴散進入到水中。

  這龐大的建設,足足占用了李青松3億余名克隆體,以及約500萬名藍圖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全部精力。

  如今階段,藍圖人種群規模總計達到了約15億人口。基于李青松“科學至上”的統治理念,也即,唯有科學家才會得到地位和榮譽,才會得到李青松的嘉獎,其余所有領域,哪怕做出再大的貢獻,李青松也不會給多少獎勵的模式,15億藍圖人總計誕生出了約1200萬名合格的科研學者,遠超普通文明。

  同時,之前階段與智械天災對抗的過程,李青松并未對藍圖人隱瞞。

  藍圖人們也真切感受到了之前那段時間有多么兇險。

  一旦己方兵敗,不管是主人,還是己方,都會淪為智械天災的奴隸。

  己方幾乎如同走鋼絲一般,險之又險的才爭取到了這一段寶貴的發展時間。

  如此,藍圖人們怎能不盡心盡力?

  縱然己方科研實力弱小,人數也少,實在無法為主人的科技發展提供太大助力,但,查漏補缺,掃除主人科研體系的思維死角總歸是能做到的。

  于是,李青松沖鋒在前,藍圖科學家跟在后方查漏補缺,雙方科研力量便如此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

  當耗費幾十年時間,規模龐大的質子衰變探測器終于建成之后,李青松留下了約1.2億名克隆體用于日常研究及維護探測器正常運轉后,轉身便將大量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了另一項極為重要的建設之中。

  磁單極子探測裝置!

  磁單極子,是李青松現有大統一理論框架所預言的另一種粒子。

  與正常具備南北極的磁鐵不同,磁單極子僅攜帶一個磁荷,也即,它僅有“南極”或者“北極”。

  磁單極子究竟是否存在,李青松并不知道。但至少此刻,理論框架預言了這種粒子的存在。

  如果能驗證磁單極子真的存在的話,那么,李青松的大統一理論框架便算是得到了極為重要的一次驗證,框架的許多內容都可以得到補充。

  這一項探測的地位,與質子衰變探測的地位等同,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因為這兩種探測將驗證大統一理論框架的兩個方面。

  在李青松的理論之中,磁單極子在宇宙誕生早期數量極多,但到了如今,因為宇宙不斷膨脹,其密度不斷降低,單位體積內,其數量已經極為稀少。

  同時,磁單極子的壽命極長,甚至堪比質子。

  那么,探測磁單極子的裝置便必須要具備兩個特點,一,必須要足夠大。

  因為唯有足夠大,才更有可能與存在于星際太空中,數量極為稀少的磁單極子發生反應。

  磁單極子撞擊一顆星球的概率,總會比撞擊一艘飛船的概率更高。

  第二則是,必須要能與磁單極子發生相互反應。因為唯有相互反應了,才能生成足以被觀測到的現象,進而被李青松看到。

  在這一探測領域,李青松決定使用一種新型的探測器。

  這種探測器以氦元素的同位素,氦3為主。

  在極低的溫度下,氦3會進入超流體狀態。同時再將其置于磁場之下,超流氦3會形成量子化的漩渦線。

  假如此刻有一顆磁單極子穿透以超流氦3為主的探測器,其磁場會與氦3相互反應,導致氦3磁場產生極為微小的波動。

  屆時,通過觀測這種磁場波動,李青松便能確認是否真的有磁單極子穿透了探測器,以及其性質究竟是什么。

  與質子衰變探測器一樣,磁單極子探測器同樣對干擾極為敏感。但它又無法通過厚重巖層屏蔽的方式來排除干擾,便只能在分辨精度上去想辦法。

  于是,為了具備足夠的精度,李青松便只能將磁單極子探測器也造的極為巨大。

  在李青松的規劃之中,第一代的磁單極子探測器,其總體積堪比一艘重型運輸飛船,總質量達到了1000萬噸以上,最長處甚至超過了一公里。

  便在這樣一臺巨大的探測器之中,李青松將數百萬噸的氦3灌注進去,展開了對于磁單極子的捕捉嘗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