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戰艦之外則是無人戰艦的生產。
無人戰艦依據戰術作用的不同劃分了各種型號同時生產,其最終目的則仍舊以短時間內盡可能堆積數量為主。
第三是克隆體的生產。
李青松打算在未來兩百年左右的時間里,將克隆體數量堆積到200億名以上!唯有如此數量的克隆體,才能支撐得起那巨大數量的水星級戰艦的作戰以及損耗。
第四,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氫彈的制造!
之前在牛郎星系與前一個停泊星系,李青松俱都制造了大量的氫彈用以制作陷阱。其中牛郎星的氫彈陷阱成功,為智械天災艦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上一個停泊星系未能成功,很顯然是因為智械天災艦隊已經有了防備。
此刻,在這個恒星系之中再度布置大量氫彈,那個智械天災艦隊幾乎必然不會上當。
不過沒關系,李青松自有打算。
這一次,李青松要制造出更多的氫彈來,至少也要在500億顆以上,且除了最常規的小當量氫彈之外,李青松還打算再制造出眾多的大當量氫彈。
從理論上來說,氫彈的當量可以有無限大。
畢竟類似太陽、飛馬座V432這樣的恒星,從本質上來看也可以說是一顆大號的氫彈。
但理論與工程有時候是不同的。限于工程難度以及成本,李青松最終將單枚大當量氫彈的當量定在了10億噸TNT。
這樣的一枚氫彈,單單參與聚變的氘氚氣體就需要50噸左右。再加上配備的小型原子彈和其余一系列裝置,一顆氫彈的總質量便直接達到了200噸左右,幾乎等同于一艘水星級戰艦。
單單這樣的大氫彈,李青松就打算制造出100億顆以上,其總質量高達兩萬億噸左右。
要知道,當初李青松離開太陽系展開遷徙,其艦隊總質量也才僅僅4000多億噸而已。
此刻,單單只是氫彈一項建設任務之中的一項子任務,大型氫彈的建設,其總質量便達到了當初太陽系遷徙艦隊的五倍。
就算是離開牛郎星之時的遷徙艦隊,其總質量也才不到十萬億噸而已。
就這十萬億噸的質量,支撐起了李青松的千年逃亡,以及逃亡之中持續不斷的科學研究,支撐起了一次次的實驗,支撐起了數十億名克隆體與藍圖人的生存需求。
但這些氫彈,卻是李青松接下來計劃之中的核心。就算建設任務如此龐大,也必須要將其完成。
幸好,李青松如今的工業能力相比起以往已經再度提升了許多。
這不僅僅是因為最大意識連接數的提升,也在于超算性能的提升。
之前一千多年時間的逃亡里,李青松始終沒有放下科學研究,各學科技術,包括量電超算技術都出現了長足的進步,這一次李青松建設的量電超算,算力更高,與智能AI的匹配度也更高,性能也更加強大。
粗粗估計,相同規模的新一代量電超算,其整體性能至少高達之前在逃亡之中的量電超算的2.5倍。
有了這些新型超算,神工AI的性能會提升多少,李青松的工業實力又將提升多少?
且,這一次建設的時間周期也更長。
就算那個智械天災的速度再快,李青松估計,自己都有至少約200年左右的時間。
確認了這四項生產任務之后,在十幾億名克隆體的操縱,在大量超算的支撐,在神工AI的直接控制之下,大規模的生產立刻開始。
在那顆最小的氣態行星之中,李青松總計投放了超過500萬艘“木星”飛機,且還在快速增加之中。
之所以選擇最小的氣態行星作為氘氣采集地,是因為它重力最低,相比起來環境也最溫和的緣故。雖然相比起太陽系之中的木星仍舊惡劣了太多太多,但至少也在木星飛機能承受的范疇之內。
一架木星飛機平均一天便能采集約4噸氘氣,500萬艘,去除損耗,一天便是1950萬,一年便是70億噸左右。
加上其余各項能源與物資,每年需要從氣態巨行星運向其余星球的質量輕松便突破了萬億噸。
以一艘重型運輸船單次可運輸物資一千萬噸計算,單單是產自氣態巨行星的物資,就需要十萬架次重型運輸船才能承擔!
但這也僅僅只占了李青松所需運輸物資的一小部分。
各種各樣的初級礦產,鐵礦、錫礦、鈦礦、鋁礦,以及各種各樣的零部件、化工品等等,才是運輸的大頭。
于是浩瀚太空之中,在明亮的飛馬座V432恒星注視之下,在萬千小行星環繞之下,由數萬艘重型運輸船組成的運輸艦隊終日奔波在太空航線之上,終日不得停歇。
星球之上的建設更為繁忙。
超巨型的聚變發電廠時時刻刻供應著澎湃到當初人類文明,甚至藍圖克文明都無法想象的澎湃電力,支撐著一座又一座工廠瘋狂運轉。
在來自眾多工廠的零部件供應之下,一條氫彈生產線平均每小時便能生產出兩顆當量在1000萬噸TNT的中小型氫彈。
氫彈可不是什么小玩意,這可是實打實的大型高科技工業品。
一座廠房占地在數十萬平米的大型工廠也才僅僅只有一條生產線而已。
而這樣的大型工廠,李青松足足建造了一萬五千座!
用于生產水星級戰艦的工廠則更為龐大。
一座工廠占地就高達幾十平方公里,約數千萬平米。
這樣的一座工廠,一天便能生產出最新型號的,應用了李青松過去兩千余年所積累的所有科技,技術水平真正達到了電弱文明巔峰的水星級戰艦足足50艘。
而這樣的工廠,李青松也建造了足足幾百座。
其余的,生產克隆體的、生產無人戰艦的、生產無人作戰裝備的,等等等等,各式各樣的工廠數不勝數。
而這種終端工廠,每一座上游又各自聯系著少則幾十座,多則數萬座其余工廠。
這數量多到幾乎無法計數的工廠,便在李青松的統一操縱之下進行著堪稱瘋狂的生產。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190多年的時間,一刻沒有停歇。
一直到此刻,浩瀚蒼穹之中再度出現了一顆黯淡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