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80章 航速提升50%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在之前那眾多的大科學裝置之外,李青松還在同步進行著高能激光實驗室——這用來制造極高的溫度,用以研究物質在極高溫情況下的變化;

  高壓實驗室——這用來制造極高的壓力,模擬氣態巨行星核心、恒星核心等具備極高壓力的地方的物質形態變化;

  量子模擬與精密測量實驗室——這用來研究量子多體系統行為、量子糾纏、基本常數測量方面的研究;

  以及李青松最為看重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這用來從分子層面全面解析人類等生物的基因組,尋找更優化的基因編輯方案與技術,等等眾多大科學裝置的建造。

  這種大科學裝置與之前實驗室之中,那些金屬材料實驗室、應力試驗室、化學實驗室等等用于研究應用層面技術的實驗室不同。

  這種大科學裝置放到人類時代,不管哪一種都需要極為龐大的資金和人員調撥,單單是前期可行性驗證就需要數年時間,后續的建設、調試等等又需要大量的時間。

  就算對于藍圖克文明來說也是如此。

  哪一項大科學裝置不是全民矚目,全民關注?哪一項大科學裝置不是耗資巨大,耗時長久?

  唯有最為強盛的國家,才有能力展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國力稍微弱一點,便連想都不敢想。

  可是對于此刻的李青松來說,這種堪稱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卻像是不值錢的白菜一樣。

  各種各樣的大科學裝置,粒子對撞機、中微子望遠鏡、引力波望遠鏡、光學與射電陣列望遠鏡、高能實驗室等等等等,李青松一口氣便規劃了1500多座,且同時上馬,同時開造!

  1500多座大科學裝置可以產出多少基礎層面的科學數據?

  區區一座粒子對撞機對撞一次,生成的數據便要以TB為單位計算;

  一套光學陣列望遠鏡一次觀測,便能生成以PB為單位的深空數據。

  這些數據經過初步分析與處理之后,又會產生由基礎物理向應用物理層面的轉化。

  這時候,那些應用物理層面的實驗室便派上了用場,它們會在此基礎上展開后續研究,研發各種各樣的新式機械、新式材料、更先進的結構、更先進的推進器、裝甲、反應堆等等等等科技造物,真正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戰斗力。

  它們的規模比起大科學裝置來說普遍較小,但數量卻是大科學裝置的十倍百倍不止。

  于是,以大科學裝置為源頭,以應用物理實驗室為中段,以最終應用為末端,整個科研體系便在李青松所控制著的十億多名克隆體,加上一千余萬名藍圖科研學者的共同支撐之下,快速的運轉了起來。

  同時,在全面驗證過去階段的科學猜想、建造大科學裝置向基礎物理學理論突破展開沖鋒、應用物理實驗室全功率運轉以實現科技轉化這三項同步進行的任務之外,李青松還在進行另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之前數百年時間的恒星際遠航,讓李青松積累了眾多有關恒星際航行的經驗與知識。基于這些東西,李青松心中多了一種猜想。

  制約電弱級別文明恒星際航行速度的關鍵因素有兩個。

  一是無法攜帶太多物資,同時能量轉化效率較低,物資消耗太大,便只能以較低航速航行。

  因為航速太快的話,就沒有足夠的燃料減速了。

  第二則是,無法解決粒子撞擊問題,航速太快,飛船外殼會受到嚴重削弱,甚至導致飛船解體。

  但這兩種因素都是對于普通電弱級別文明來說的。

  自己身為某種程度上類似“天災”的存在形式,所擁有的巨大工業能力,或許能讓自己規避開這兩種限制。

  第一個問題,自己可以通過造更多飛船,攜帶更多物資來緩解。而第二個問題,既然粒子撞擊會對飛船材質造成嚴重影響,那么……自己或許可以在飛船外殼上蓋一層防護膜?

  這樣的話,粒子撞擊便只能影響到防護膜,而無法影響到飛船裝甲。

  很顯然,防護膜也是會不斷破損的,需要不斷更換。而這歸根結底便又成了一個物資攜帶問題。

  而自己恰好能攜帶比普通文明更多的物資。

  再加上之前數百年時間的科技積累,為飛船各方面帶來的眾多微小提升,總的加起來,自己或許可以在下一次恒星際遠航之時,嘗試一下以電弱級別文明的科技實力,進行達到6光速,甚至8光速的航行速度?

  之前藍圖克艦隊的航速為3光速。之前自己的航速是4光速。

  哪怕提升不到8光速的航速,只能提升到6,那也等同于提升了50!

  50的提升,自己的航程將會節約多少時間?

  逃出智械天災追捕的概率又將提升多大?

  這項技術背后所預示著的東西,讓李青松心中忍不住火熱。

  尤其是,經過前期可行性評估,李青松認為,自己極有希望做到這一點!

  且不管現階段的科學研究能否收獲成果,能收獲到多少成果,至少,在航速方面的技術突破堪稱希望極大。

  于是,李青松不顧其余方面的腦力需求已經高度緊張,再度分出一部分克隆體與腦力投入到了航速相關技術的研發之中。

  此時此刻,李青松已經真真正正做到了全力以赴。

  十億多名沒有內耗,沒有娛樂,沒有溝通成本,除了科研之外便再無其余需求的克隆體,與一千多萬名雖然相比起自己來能力有限,但能起到很好的清除思維盲區、提供靈感的藍圖科研學者聯合起來,能爆發出多少科技推動力?

  李青松沒有詳細計算過,但李青松知道,這必定是之前人類文明和藍圖克文明幾乎無法想象的龐大。

  此刻,這如此龐大的科技推動力,便全部投入到了這同樣令普通文明幾乎無法想象的科研攻關任務之中。

  智械天災威脅在前,李青松不敢有絲毫怠慢。

  此時此刻,李青松只求留給自己的時間能再多一點,再多一點,只要能讓自己安安穩穩的在這里發展科技,那就心滿意足。

  但就在眾多大科學裝置剛剛建成不久,一個來自遙遠深空的克隆體意識連接打破了這里的平靜。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