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遠航之中,李青松積累了眾多實驗需求。
只要自己此刻分配出對應的工業力量,將這種類繁多的實驗設施全部建造出來,對那些實驗需求進行一一驗證,收集對應數據后再進行進一步分析與思考,李青松可以肯定,自己的技術水平必然會在當前水平之上出現一次巨大的提升。
這雖然不涉及到階段性的成果,譬如由核裂變到核聚變,二次加壓推進到完善的等離子體推進之類重大的提升,但眾多具體的技術細節的提升,仍舊能有力的推動整體前進。
但此刻,李青松卻并不打算把自己的工業力量和腦力放到科技提升上。
原因很簡單,李青松必須要首先完成另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才能再去做這件事情。
那便是,修復自己的恒星際艦隊,并且,完成物資積累,要達到隨時隨地,情況一旦有變化立刻就能發動艦隊起航的程度,李青松才會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
那個智械天災的威脅,李青松可始終都沒有忘記。
為了這件事情,哪怕是至關重要的發展科技,都可以暫時放下。
此刻有了足夠完善的工業基礎,于是大規模的生產、修復、資源采集工作立刻展開。
眾多工廠日夜轟鳴,生產出了如山如海一般的零部件,大量的克隆體乘坐著工業飛船來到了一艘又一艘的飛船旁邊,在太空行走任務之中,拆卸并更換著任何一處存在故障的部件。
可以停泊空天母艦的巨型船塢一座又一座的出現,那連續運轉了數百年時間的空天母艦終于可以停泊在這里,撤離內部所有無關人員,關停所有設施,進行一次全面的檢修了。
李青松的艦隊之中,大大小小的飛船總數加起來有上億艘。此刻,這上億艘飛船每一艘都在接受最為嚴苛的檢測與修復。
牛郎a這顆龐大的氣態行星之上,李青松專門挑選了數個氣流穩定區劃為了氘氣田,生產出了大量的木星飛機放到里面,終日不停地采集著氘氣燃料;
無窮無盡的零部件、原材料、水冰、甲烷、乙烷、硫酸、硝酸、火堿等等基礎物資被生產出來,暫時堆放在倉庫之中;
飛船工廠之中,無數零部件被機器人和克隆體們組裝在一起,大量的飛船開始在太空之中匯聚。
李青松并不打算本土生產新飛船來代替此刻艦隊之中的那些老飛船。此刻生產的所有飛船,全部都是那種用于偽裝的空殼飛船而已。
如此,又是二十多年時間全力以赴的工作,所有工作終于全部完成。
那經歷了數百年時間遠航,早已經千瘡百孔,殘破不堪的飛船煥然一新,再度恢復到了巔峰性能;
原本空空如也的倉庫之中再度堆滿了采集自牛郎星系的資源與各種材料;
大量的空殼飛船已經就位,便連壓艙物也已經全部準備好。一旦有需要,立刻就可以向著別的方向起航,起到掩護主艦隊的作用;
便連過去那些年之中損耗的克隆體,都已經經由克隆體工廠生產出來,再度補足到了總數30億的數量。
此時此刻,可以說,李青松已經完全完成了進行下一次恒星際遠航的準備工作。
如果有需要,下一秒李青松就可以下達撤退指令,在最多不超過五天的收攏克隆體、收攏珍稀物資任務之后,整支艦隊便可以揚帆起航,離開牛郎星系。
直到此刻,李青松一顆始終懸著的心才微微放下了一點。
確保可以隨時抽身離開,李青松才有心思去做別的事情。
他抬起頭來,遙望著星空之中那顆黯淡的星辰。
此刻的太陽,在李青松眼中只是一顆極為普通的星辰而已,完全看不出與其余星辰的區別。
哪怕借助最先進的望遠鏡,李青松都察覺不到發生在太陽系之中的任何變化。
廣袤的宇宙將所有細節全都隱去,隱藏在厚重的黑暗之后。
那是連最大功率的電磁波天線都無法穿透的黑暗。
換做別的電弱文明,恐怕無法知曉任何有關太陽系內部的情報。
但李青松不同。
那種基于未知原理的,自己本體和克隆體之間的聯系,可以刺破這些阻礙,完成兩顆恒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而現在,李青松沒能與那些沉睡在太陽系之中的克隆體發生任何聯系。
這意味著太陽系之中似乎并沒有發生什么意外,并沒有外部艦隊進入。
又或者……其實已經有外部艦隊進入了,那些克隆體也已經被喚醒,只是限于通訊延時,所以那些克隆體看到的東西,還未傳遞到自己腦袋里?
但這種情況是無法預測的。此刻未有信息傳來,李青松便只能當做太陽系之中暫時無事發生。
“如果那個智械天災還未到達太陽系,那么位于牛郎星系的我就暫時是安全的。
同時,要推進科技發展,離開不了充足物資的支撐。就算是超出普通文明水平,能攜帶更多物資的我,星際航行過程中也僅能極為緩慢的推進科技發展。
此刻便展開遠航,我仍舊基本上無法發展科技。而無法發展科技,便無法徹底擺脫智械天災威脅。
那么……先不要離開,先在牛郎星系之中停留,全力以赴的發展科技吧。如果那個智械天災真的來到了太陽系,我再展開遠航逃離不遲。”
下定決心,做出決定后,李青松立刻將現有的所有工業力量全部投入到了科研設施的建設之中。
一座座實驗室,一處處實驗基地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出現。大量的克隆體隨之投入到了科研之中,開始驗證過去數百年航行之中所積累出的一個個猜想。
一個個試驗數據生成,一個個猜想得到了驗證或者排除,一項項新技術開始涌現。
這些新技術雖然普遍較為微小,且大多都是應用層面,就像是某種螺栓的緊固程度提升了5,某種支撐桿的韌性提升了3之類,看似微不足道,李青松卻仍舊振奮了起來。
“積少成多啊,一項新技術不算什么,幾萬幾十萬種新技術匯聚起來,就能對整體造成顯著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