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的質量可是相差極大的。
除了數公里、數百米到數米的較大小行星,還有眾多尺寸僅有幾十厘米,甚至幾厘米的微小小行星。
這部分小行星就沒辦法用推進器推離了。
而僅從數量來看,這部分小行星才是數量最多的。
畢竟對于10噸的質量來說,較大小行星只需要一顆,換做這種微小星體的話,可能就是數萬數十萬顆。
為了對付這部分小行星,李青松便開始了天網計劃另一個組成部分的建設。
天基和陸基防空基地!
采取與戰艦防御系統相同的思路,在地表或者太空建造巨型雷達站,全面掃描所有敢于闖入的一切微小星體,并建造眾多電磁炮陣地與激光炮陣地,借助來自雷達站的數據,以動能撞擊或者激光燒灼的方式,撞碎它們,或者融化它們!
牛郎a1是有稀薄大氣層的。這大氣層的作用雖然不高,但燒毀那些被撞碎后的微小星體還是能做到的。
對于其余沒有大氣層的衛星來說,被撞碎或者融化之后,這些微小星體的殺傷力也會極大降低,可以通過加厚建筑物鋼板來抵擋下來。
各種型號的自動游弋推進器、大量的自動太空基地、大量的天基和陸基防空基地,便構成了李青松天網計劃的全部。
整個天網計劃的自動化程度極高。
現階段李青松已經向太空之中散布了1000多萬臺各式推進器,建造了1000多座太空基地,在牛郎a的總計76顆規模以上衛星上,建造了2000多處陸基和天基防空基地,整個系統的規模已經極為龐大。
但用于維護這一整套系統運轉的克隆體,卻僅僅只需要不到十萬名而已。就算加上后方用于生產各種設施的克隆體,總用量也不超過50萬名。
神工AI和悟空AI的作用在這一刻再度發揮的淋漓盡致。
此刻,太空之中仍舊每時每刻都有巨量的小天體闖入進來,但每一顆具備威脅的小天體,都會迎來軌道的改變或者電磁炮、激光炮的打擊。
整個牛郎a系統如同撐起了一把大傘,又像是撐起了一張巨網,將所有來自外部的侵害全部擋了出去。
李青松的視線轉而投射向了位于牛郎a內側,距離牛郎星更近一些的那顆巖質行星之上。
這顆巖質行星被李青松命名為牛郎b。
與牛郎a一樣,牛郎b同樣在承受著似乎永不停歇的巨量小天體的撞擊。同時,牛郎b在李青松的規劃之中同樣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那么,把牛郎b也納入到天網的防護之中!”
一支艦隊立刻出發,攜帶著眾多游弋推進器、太空基地、防空基地以及其余各式工廠的建筑材料和建設機械,離開牛郎a,向著牛郎b飛行而去。
于是短短幾個月時間之后,就再也沒有一顆小天體能撞到牛郎b之上了。
完成了天網計劃的全部建設,徹底解決了來自環境的威脅,李青松心中終于松了口氣。
“終于能毫無顧忌的進行后續建設了。”
他暗暗的想著:“只是這一套系統對牛郎a,牛郎b,以及它們的衛星的后續發育不利啊……但現在顧不得了。”
小星體撞擊原本就是大天體增加自身質量,發育成長的必要過程。現在這一過程被李青松硬生生打斷。
大規模的建設隨之開始。
仍舊遵循著當初開發太陽系之時的流程,李青松開始以最快的速度建設太空電梯,并通過太空電梯,將牛郎a的幾十顆大衛星與牛郎b完全聯系了起來,同時開始在各顆星球之上大規模的建造各種工廠。
礦場、電廠、化工廠、機器人工廠、飛船工廠……
等等等等。
算上備用的,總計二十多億名克隆體在各顆星球之上忙碌,幾十萬艘飛船在不同的星球之間穿梭,無窮無盡的物資在不同的星球之間流動。
藍圖人在這一過程中也發揮了一些力量,但全部都限制在較為“高級”的層面,譬如制定策略,規劃圖紙,指揮神工AI進行工廠建造之類。
較為基礎的生產,李青松不允許藍圖人插手。
這當然是李青松為了剝奪藍圖人的自我獨立能力,但這卻反而意外的贏得了藍圖人的感激。
看到眾多人類工作在艱苦的環境之中,工作在一線,執行大量極為繁重、勞累的任務,己方藍圖人卻能坐在溫度適宜、空氣清新的辦公室中進行腦力勞動,有什么基礎性的任務全都有人類和AI代勞,完全遠離危險和勞累,藍圖人們感激涕零。
有了對比,才有感觸。
這種日子,以往我們在母文明之中都沒有享受過啊!
現在被對手擊敗,成了俘虜,倒是過上了這種天堂般的日子。
出行有各種豪華交通工具,居住有大大的房子,商店里各種貨物像是會從貨架上長出來一般,完全不用擔心物資不足的問題,生了病有完善的醫療體系,孩子們有最好的教育。
完全不必擔心生活的壓力,只需要貢獻出自己的腦力即可——話說貢獻腦力也是一份十分有成就感的工作。
己方只需要站在高處指手畫腳,無需付出任何勞力,自己的構思便能得到真正實現。
還有比這更好的工作嗎?
不忠誠于這樣的主人,去忠誠誰?
人類真正目的是壓榨我們的腦力,本質上是拿我們當奴隸?
那又怎么了?做奴隸其實也挺好的啊。
一時間,李青松在藍圖社會之中的聲望真正如日中天,不知道多少藍圖人甚至于真正將李青松當做了神靈來效忠。
便在李青松的眾多克隆體與整個藍圖社會共同全力以赴的建設之下,真正完善且具備足夠規模的工業體系僅僅只用了十幾年時間,便真正搭建了起來。
現階段,李青松所擁有的工業實力已經完全不亞于當初在太陽系之中的巔峰時刻,甚至還略有超出。
因為在進行星際航行的那數百年時間里,雖然限于物資供應不足而科技發展緩慢,但總歸也是有一些技術進步的。
那些技術進步此刻便得到了完全的應用。
那么,該開啟下一步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