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75章 太空吸塵器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伴隨著李青松的一聲令下,空天母艦冬眠室之中,無數封閉了數百年時間的冬眠倉艙蓋緩緩打開,每一臺冬眠倉之內的設備都開始向沉睡在其中的克隆體體內注射喚醒藥物。

  一名名克隆體睜開了眼睛,恢復了與李青松的意識連接,然后或者自行行走,或者在機器人的輔助之下來到了恢復室,開始進行恢復流程。

  而原本便保持著清醒的約十億名克隆體,此刻約有一半來到了空天母艦的泊位之中,來到了各種各樣的飛船之中。

  沉寂了數百年時間的飛船在這一刻終于有了動靜。

  核聚變反應堆開始運轉,澎湃的熱量與能量洶涌而來,發動機噴口之中,在熾熱尾焰的噴射之下,數百萬艘各式飛船如同蜂群一般離開主艦隊,向著艦隊附近的那顆龐大衛星飛行而去。

  早在艦隊停泊之前,李青松便已經提前派遣環境考察艦隊全面勘察了牛郎星系的環境,考察了每一顆大行星、大衛星、矮行星的資源儲備和分布情況,并提前擬定了工程計劃。

  此刻李青松便無需再有任何耽誤,直接便可以開始建設進程。

  這一階段的開發毫無疑問要以這顆堪比大行星的大衛星為主。因為它足夠大,資源儲備便足夠豐富。

  同時它足夠接近這顆氣態行星——它原本就是這顆氣態巨行星的衛星,便意味著它能極為方便的獲取聚變燃料。

  此刻,在耀眼的牛郎星的照射之下,在整體呈現出灰色的龐大氣態巨行星注視之下,這顆表面維持著稀薄大氣層,具備活躍地質活動的龐大衛星,終于迎來了自形成以來第一批具備智慧和自我意識的客人。

  數億名克隆體,數十億臺智能機械,數百萬艘各式飛船,無窮無盡的設備如同洪水一般匯聚到了這顆星球之上。

  在李青松的指揮與操縱下,在神工AI的實際執行下,龐大的建設瞬間開始。

  于是,這顆星球表面便呈現出了一幕奇特的景象。

  在李青松挑選的一些地質穩定區上,無數機械來回往復,沒一會便將地表平整夯實,山峰破碎,峽谷填平。

  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一條條重載鐵路線四處延伸,到處都是飛馳的列車,到處都是起降的飛船,到處都是忙碌的智能設備與克隆體。

  在李青松挑選的地質穩定區之外,劇烈的火山活動噴發出了洶涌的熔巖,猛烈的地震瞬間將平整的大地撕裂,這變化原本已經如同天崩地裂一般劇烈,眾多的小行星還要過來湊熱鬧。

  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小行星撞擊到這顆大衛星上。

  較小的小行星無非是撞出一個撞擊坑而已,較大的,甚至能引發強烈地震,并將物質撞擊到太空中去。

  一方是繁忙的建設,一派文明氣息,一片穩定。另一方則是如同煉獄一般,堪稱滅世級別的災難層出不窮。

  這顆被李青松命名為牛郎a的氣態巨行星質量實在太大,引力也太過龐大,而年輕的牛郎星系內部天體數量也實在太多。

  于是,這顆氣態巨行星便如同一臺強效吸塵器一般,將無窮無盡的各式小天體吸引到了自己這里,然后撞擊到自己身上。

  據李青松估計,平均每天,撞擊到牛郎a的或大或小的天體數量就高達1億顆以上,總質量約有一萬億噸以上。

  正是因為這頻繁的撞擊,才導致牛郎a的顏色變成了灰色,而不是如同木星那樣的淡黃色。

  因為撞擊實在太過頻繁,便導致這被李青松命名為牛郎a1的衛星也遭受了池魚之殃。

  哪怕僅有萬分之一的質量撞到它上面,也高達一億噸了,等同于數萬顆半徑為10米的小行星。

  因為牛郎a的引力加速太過龐大,導致就算是這樣一顆小行星撞擊,其釋放出的能量也高達3.21015焦耳,等同于大約80萬噸TNT炸藥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

  而如此猛烈的爆炸,在這顆星球上平均每天都要發生數萬次。

  可想而知,這顆星球之上的環境有多么惡劣。

  當然,小行星的撞擊可不會挑地方,不會特意避開李青松進行建設的這些地質穩定區。

  之所以這里不受撞擊,無非是李青松派遣了大量飛船,將所有原本要撞擊到這個區域的小行星全都摧毀或者推離了而已。

  在進行龐大地面建設的同時,對于牛郎a這顆氣態巨行星的開發也未停下。

  李青松特意挑選了一處氣流較為穩定的區域,將大量經過改裝的木星飛機釋放了進去。

  不特意改裝一下可不行。因為這顆星球表層的重力高達地球的十倍,不改裝,可能剛一放進去就被自身重量壓散了架。

  這種環境之中,工作在木星飛機里的克隆體也承受著巨大的折磨,導致折損率極高。

  但這也沒有辦法。想要開采足夠數量的氘氣,就必須要在牛郎a的大氣層之中活動。

  在李青松不計成本、不計克隆體損失的全面投入之下,巨量的氘氣源源不斷的被開采出來,然后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了聚變電站之中,支撐起了李青松所主導的所有工業建設需求。

  僅僅不到一年時間而已,李青松麾下便擁有了超過一萬座大型工廠,整個工業體系已經初步完善。

  眾多核聚變電廠、礦場、鋼鐵廠等基礎工廠之外,李青松此刻甚至已經可以做到在牛郎星系之中本土化生產戰艦、飛船等高集成度的科技造物了!

  但此刻的工業規模還是太小。下一步所需要做的,便是在現有工業基礎的支撐之下,開發更多的星球,建造更多的工廠,一直到整個工業體系徹底完善,工業產能攀爬到最高為止。

  無論是在牛郎星系停留下來發展科技,還是采集物資準備下一次星際遠航,都要到那個時候才能進行。

  但想要擴大工業規模,攀爬最高產能,此刻的李青松卻面臨著一道難題。

  仍舊是之前便一定程度上困擾李青松的那個問題。

  牛郎星系太過混亂,小天體撞擊事件實在太多太多,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掉這個問題,才能談擴大工業規模的事情。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