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知道,解決高航速下粒子撞擊所帶來的材料性變問題,僅僅只是第三級別的強核文明的科技體現之一。
在這一項科技之外,強核文明必定還具備與之匹配的其余方面的先進科技。
推進技術、能源技術、探測技術,等等等等,全都全面超出第二級別的電弱文明。
而這一切先進技術的核心,便是統一強核力。
用物理學術語來講便是,將SU(3)×SU(2)×U(1)合并到一個更大的群如SU(5)或SO(10)中。
更簡單一些說便是,比如有一個不銹鋼杯子和不銹鋼鍋,原本人們以為這是兩種東西。但經過進一步的研究,人們認識到,這兩種東西其實都是不銹鋼,不同的形狀僅僅只是不銹鋼這種材料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它們其實是同一種東西。
之前人類將電磁力和弱核力統一為電弱力便是這種模式。
現在,在不銹鋼杯子和鍋之外,人們又發現了另一種物體,譬如一把由特種鋼制成的匕首。
如果人們經過研究,發現制造這把匕首的材料也是鋼材,只是這種鋼材和不銹鋼不同。
現在人們所需要做的,便是統一“特種鋼”與“不銹鋼”。如果能將特種鋼與不銹鋼的共同前體找出來,譬如找到了“鐵”,進而發現無論特種鋼還是不銹鋼,都是鐵元素經過添加微量元素后的不同表現形式,便等同于是將“特種鋼”與“不銹鋼”統一到了“鐵元素”這個更大的集群之中。
放在基礎物理理論之中,便等同于是統一了電弱力和強核力。
在將電和磁統一為電磁力,將電磁力和弱核力統一為電弱力之后,再將電弱力和強核力統一為統一力,掌握了描繪這一整套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大統一理論”,便可以算是擁有了這個核心,進而以這個核心為基礎,發展出一系列先進的技術來。
早在人類時代,人類科學家就已經對統一強核力做出了許多嘗試與研究,并在這一過程之中有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成果,標準模型。
標準模型做到了將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這三種基本作用力放到了同一個理論框架之下,使用同一套物理語言來描述它們。
這個成果雖然重要,但并未真正將這三種基本作用力統一為一個力。
李青松原本以為在這個成果之上,后續自己統一強核力會較為簡單。但來自藍圖人的科技資料卻顯示,這其中還有太多太多的障礙,遠遠不是自己原本想的那么容易。
“但……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給我足夠的物質基礎,我一定能沖破這一障礙,完成由電弱文明到強核文明的蛻變。”
遙望著仍舊遙遠的牛郎星,李青松心中默默的想著。
此刻沖過了這一片星云,對于艦隊的修補工作立刻開始。
大量的克隆體和機器人,以及各種各樣的小飛船匯聚到了那些大型飛船之上,有條不紊的將那些破損的設備和裝甲拆卸下來,或者維修,或者更換。
也幸好李青松攜帶的物資足夠多。否則,單單是修補破損飛船的損耗,就能讓這一支艦隊山窮水盡。
時間仍舊在悄然流逝著,轉眼間又是數百年時間過去。
在日復一日的航行,以及航行之中始終未曾停下過的小型實驗、理論計算與推測之中,此刻,李青松的龐大艦隊終于來到了距離牛郎星僅有兩萬億公里的地方。
類比太陽系情況的話,這個距離應該已經深入了牛郎星的奧爾特云范圍。
但牛郎星的情況較為特殊。
它太年輕了。此刻它的年齡不過約8億年左右,比太陽年輕了太多。這導致它還來不及形成一個穩定成熟的奧爾特云,用于構成奧爾特云的眾多天體仍舊堆積在距離它較近的地方。
從數光年之外航行到此刻距離,李青松雖然早就進入了牛郎星的引力邊界,但并未找到任何宏觀天體。
不過沒有關系。
繼續前進的話,牛郎星系的物質密度將迅猛提升,甚至于比太陽系內部的物質密度還要高。
李青松的艦隊開啟了全功率的減速。
眾多尾焰朝著牛郎星的方向展開了噴射。那消失已經數百年時間的微弱重力再度出現在每一艘飛船之中。
牛郎星的亮度也在這一過程之中迅猛提升。
望遠鏡之中,李青松已經可以清晰看到這顆年輕氣盛、活力四射的龐大星體。
它整體呈現出橢球的形狀,因為它的自轉速度太快了。它的顏色是黃白色的,因為它的表面溫度比太陽更高。
李青松看到了無窮無盡的天體在圍繞著它旋轉,看到了比地球更大的,尚且處于形成早期,表面被熔巖覆蓋,終日承受小天體撞擊的巖質行星,看到了質量高達木星4倍,體積卻與木星相差無幾的龐大氣態行星,看到了圍繞著那顆氣態行星旋轉的眾多衛星,其中最大的一顆衛星,無論質量和體積都超過火星。
它已經完全具備了成為一顆大行星的資格。但沒有辦法,那顆氣態行星的引力太過龐大,在可預見的未來,它都無法掙脫,都只能作為一顆衛星存在下去,而無法被稱之為一顆大行星。
除了這兩顆大行星一顆大衛星之外,李青松看到了由高達數萬億兆天體組成的龐大的巖屑盤。
那是形成牛郎星、形成大行星的殘余物。
這樣一個龐大的巖屑盤便在距離約兩億公里的地方,如同一條巨大無比的腰帶,圍繞著牛郎星旋轉。
巖屑盤之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小行星、彗星等天體在星系之內橫沖直撞,或者撞擊到牛郎星之中,或者撞擊到大行星和其余天體之上。
整個星系如同在上演著一場永不落幕的撞擊游戲。
這樣一個活力四射、極度混亂的星系,似乎完全不適宜生命存在。
但李青松對此卻極為滿意。
原因很簡單,以他如今的科技程度,已經不再是區區撞擊能威脅到的了。
這樣一個礦產豐富、物質眾多的星系,對于李青松來說就是天堂。
時間仍舊在悄然流逝著,轉眼間又是數年過去。
牛郎星在李青松看來越來越亮,越來越亮。
當李青松的龐大艦隊停泊在那顆距離牛郎星約有16億公里的龐大氣態行星旁邊時,牛郎星的視星等更是直接提升到了24.2等。
這個數字意味著它的亮度達到了從地球上看到的正午時刻太陽的大約十分之一,同時,相當于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滿月亮度的約4萬倍!
這個亮度,已經完全足以讓克隆體感覺刺眼,無法直視。
李青松意識所在的克隆體轉過頭來,看向了自己的龐大艦隊。
漫漫數百年時間的遠航,自己艦隊之中的飛船已經千瘡百孔,滿是破損與修補的痕跡;
那眾多的巨型貨運飛船,與空天母艦的眾多物資艙早已經干癟,物資差不多已經消耗完畢;
漫長的航程之中,自己已經積累了高達數億個實驗需求,但因為之前航程之中缺乏物資,無法進行相關實驗,無法實現技術提升與突破。
自己此刻雖然說不上山窮水盡油盡燈枯,但也差不了多少。
現在,自己終于到達了這個星系。
這個星系之中,有比木星還大的氣態行星,其中蘊含著堪稱無窮的聚變燃料;
有巨大的衛星、大行星、矮行星,有無窮無盡的小行星和彗星,同樣有堪稱無窮的各種礦產可供自己開采。
這里除了屬于自己的勢力之外,沒有任何其余智慧存在。
這里自形成以來,就從沒有過智慧存在涉足。這里的一切資源,都可以供自己任意取用。
既然如此……
李青松豪氣干云,終于下達了那個已經期盼已久的命令。
“牛郎星建設工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