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架木星飛機需要4名克隆體操縱,再加上中轉平臺、木星向衛星的轉運艦隊等等,總計需要的克隆體數量達到了約60萬,看似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但相比起之前核裂變燃料的開采、提煉等等一系列流程所需要動用的人力仍舊極大減少。
那可是需要動用上千萬名克隆體才足以維持的。而現在,且不說其余,單單是人力方面就直接降到了原來的十幾分之一。
其余方面的損耗降低更是不可計數。
在木星飛機投入到木星大氣之中后,第一批被李青松命名為“玄鳥”的中轉平臺也投入到了使用之中。
“玄鳥”同樣是一種大氣層內飛行器。但與木星飛機不同的是,它具備更大的質量和體積。
它整體來看有些像是地球國家時代的航空母艦,都是最上方是一個巨大的停機坪和跑道,平平整整。停機坪下方則是眾多設施和克隆體生活的空間。
它的總長度達到了1公里,寬度達到了200米,總質量有幾十萬噸,比地球級戰艦大出幾十倍。
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便懸浮在木星的高層大氣之中,依靠核聚變反應堆驅動著的巨大風扇,將無窮無量的木星大氣吹向下方,以維持自身的懸浮狀態。
這樣的“玄鳥”飛行器,李青松足足造了500架,然后依照大致均勻的幾何結構,將其分布在了采礦區域之中。
于是,這些玄鳥飛行器便成為了木星飛機的集散點。
一架木星飛機完成了在木星較低空大氣層之中的飛行,收集到了足夠的氘氣,便會提升推力,攀爬到這位于木星三萬米高空——依據地球時代的傳統,李青松將木星大氣之中,壓力為一個地球標準大氣壓的地方視之為木星的“地表”——的玄鳥平臺之上,在這長長的跑道之上降落。
降落之后,木星飛機再移動到合適的停機位置,便會有兩條通道與木星飛機連接。
一條通道連接木星飛機的儲氣倉,將木星飛機采集而來的氘氣收走臨時存放,另一條通道則連接木星飛機的駕駛艙,供克隆體出入,同時還會收走木星飛機之中的垃圾、排泄物等,再為它補充燃料、飲水、食物等給養。
駕駛了一整天木星飛機的克隆體們會離開飛機,進入玄鳥平臺修整,換班的克隆體則會進入木星飛機,駕駛著已經完成了給養、收走了氘氣的木星飛機再度起飛,一頭扎入到較低的木星大氣之中,在那里繼續進行氘氣的采集工作。
玄鳥平臺,李青松投放了500架,木星飛機有10萬架,于是平均一個玄鳥平臺便要為200架木星飛機服務。
而平均每24小時,一架木星飛機便要返回玄鳥平臺一趟。
于是平均每小時都會有約八九架木星飛機降落或者起飛,偌大的玄鳥平臺上一片忙碌景象。
但這還不是玄鳥平臺的所有工作內容。除了不斷將氘氣送來的木星飛機之外,從外太空之中還會有重型運輸船降落,負責將氘氣運走。
每一天時間,玄鳥平臺都會收集到約108噸氘氣,除去自身損耗,一個月便能剩余3000噸左右。
于是每過一個月時間,便會有一艘龐大的宇宙飛船入港,運來補給的同時,將這3000噸氘氣運走,再度運到位于木衛三的總集散中心之中,進行下一步分配。
它們或者會順著太空電梯流入木衛三的各座發電廠之中,或者乘坐短途宇宙飛船來到其余衛星那里,又或者乘坐長途重型貨運飛船,來到其余的星球上。
水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土星、灶神星、谷神星,等等等等。
來自木星的氘氣,支撐起了李青松的整個工業體系,支撐起了整個太陽系的工業運轉。
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原因仍舊是木星云層內的環境太過惡劣。
木星之上的雷暴,哪怕較弱的,威力也高達地球最強雷暴的數百上千倍。
超音速的颶風更是不必說,每天都有。
它上面還會有冰雹。但地球上的冰雹,最大也就西瓜大小,了不起砸死個人,再大的破壞力就沒有了。
但木星這里可不一樣。
石頭大的冰雹,在狂風之下同樣具備了極高的速度,甚至同樣能達到超音速,堪比炮彈。
并且數量極多,一旦發生,就會鋪天蓋地,無處可躲。
這樣一塊冰雹砸上來可就不是砸死個人那么簡單了,那可是機毀人亡的慘劇。
關鍵木星云層太過復雜,天氣預報的難度比地球高了至少萬倍。就算李青松專門建造了用于預測天氣的超算,運行了專門訓練的天氣AI“龍神”,預測準確度都很低很低。
于是便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架木星飛機好好的飛行著,一切風平浪靜,但下一刻,木星飛機便毫無預兆的猛然下沉,直接就摔進了木星深處,被厚重的大氣層吞噬,徹底機毀人亡。
那是風切變。氣流的猛然變化,或者密度的忽然改變,讓木星飛機根本沒辦法正常飛行。
或者上一刻還天氣晴朗,下一刻便陰云密布,道道閃電如同樹木根須一般從天空降落,無處可躲。一旦被雷電擊中,木星飛機同樣會被立刻毀掉。
或者下一刻就迎來了密密麻麻,無數顆以超音速飛行的冰雹,直接就將整個兒飛機砸爛。
類似的劇烈氣象變化數不勝數。就算以李青松此刻的科技,平均每天也會有10架木星飛機因為天氣原因墜毀。
不過玄鳥平臺位于空氣稀薄的高空,倒是沒有這么危險。
這還不是危險的全部。
除了多變的氣象以外,還有木星那強烈的磁場所導致的通訊以及設備故障,這方面也會導致平均每天有一架木星飛機墜毀。
以及另一個李青松無法解決的環境問題,重力。
木星的重力太高了,無論是木星飛機之中的克隆體,還是玄鳥平臺中的克隆體,每時每刻都會承受到約為地球2.5倍的重力的折磨。
一名體重為70KG的克隆體,在這里的體重就達到了175KG,相當于每一名克隆體身上都背著重達100千克的沙包在進行各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