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控核聚變設施之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便是Q值。
它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輸出能量和輸入能量的比值。
假設輸入了1MJ的能量用于開啟聚變用維持其運轉,結果這個核聚變反應堆卻只能產出0.8MJ的能量,那Q值便是0.8,小于一,入不敷出,這一套反應堆技術很顯然不具備實用性。
而早在人類時代,人們其實便已經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甚至已經將Q值做到了5左右。
但這一項技術仍舊面對著極大的挑戰。
首先是點火時間不足。這樣的一套裝置通常僅能維持幾分鐘時間便即熄火,無法長時間持續。
其次,5的Q值還是太低太低了。
以Q值概念來衡量核裂變反應堆的話,它的Q值通常會維持在100以上。
藍圖克人那成熟的核聚變反應堆技術,Q值通常會維持在300以上。
也即輸入1MJ能量用于維持核聚變反應堆,它可以產出300MJ以上的能量。
這其中的差別,天差地遠。
在藍圖克人來到太陽系之前,李青松也進行過一段時間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并有了一些成果。但隨著后續的大規模戰備,這一方面的研究也停了下來。
如今,在大約200名藍圖可控核聚變相關專家的教導之下,李青松再度將這一門技術撿了起來。
很快,一座龐大的核聚變反應堆便建設了起來。
它整體看來如同一座巨大的石頭,高有二十多米,長度和寬度也有四五十米,極為龐大。
但這其中的絕大部分設施都是輔助性的。用于進行核聚變的區域僅僅只有一小部分而已。
這一小部分區域是圓環形狀,如同一條管道。
在這管道之外,各種密密麻麻的設施發揮著作用。
此刻,一部分氘氣和用于啟動的氚氣便輸入到了里面。
氘氚混合氣體首先被電離,然后在磁場作用下,進入到了反應區域。
之后,李青松采取中性束注入、射頻加熱、激光加熱等手段,將這一團混合氣體的溫度提升到了一億攝氏度以上。
如此之高的溫度下,任何已知的物體都不可能直接接觸。
那么如何將它們束縛住?畢竟它們一旦散開,壓力降低,核聚變便無法維持了。
這時候,李青松之前研究二次加壓推進技術,以及電磁炮所使用到的一項技術便派上了用場。
磁約束技術。
以電流形成磁場,使用無形的磁場,在不與這一團高溫氣體發生任何實質性接觸的情況之下,束縛住它們,不讓它們亂跑,也不讓它們散開。
強大的磁場之下,環形反應室之中,這一團氘氚混合氣體雖然具備了極為龐大的能量和壓力,卻仍舊無法分散開來。
于是核聚變反應終于開始發生。
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氘核和氚核終于克服了庫侖勢壘,開始相互接近,并最終結合為不穩定的中間核,又迅速分裂為氦核和中子。
在這個過程之中,有約0.375的質量被轉化為了能量,并通過氦核和高能中子的方式向外界輻射。
李青松僅在一開始為這臺核聚變反應堆補充了一些氚氣而已,后續便沒有再補充,而只是不斷的補充氘氣。
但核聚變反應發生在氘和氚之間,不補充氚氣,如何維持聚變?
在這里,李青松使用了一種特別的技術。
氚自持技術。
簡單來說便是,環形反應室的腔壁材料之中含有鋰元素。而氘氚聚變的過程會釋放高能中子,高能中子轟擊鋰元素,鋰核與中子發生反應,生成氚和氦。
于是鋰源源不斷的被轉化為了氚氣,氚氣又補充到反應室之中,與外界輸入的氘氣不斷發生反應,反應消耗掉了氚氣之后,又從腔壁的鋰被轉化為氚,如此循環。
這便是氚自持技術。
通過這種技術,核聚變反應堆便避免了需要大量補充氚氣的難題。
因為氚的半衰期太短了,僅有十幾年。自然界之中幾乎不存在天然氚,根本沒辦法開采。
此刻,核聚變已經開啟。而核聚變產生的能量,便通過環形反應室的散熱裝置被收集起來,用于燒開水發電。
這些熱量主要來自高能中子。而另一部分攜帶能量的氦核,則用于加熱氘氚等離子體以維持聚變環境。
如此,一整套完整的核聚變裝置便完成了整個運行流程。
此刻,這一臺巨大的核聚變反應堆便在不斷的運行之中。遠方的控制室里,幾百名藍圖科學家與眾多克隆體一起,密切關注著它的運行狀態。
藍圖科學家當然清楚整套核聚變裝置的原理和構成,但這畢竟是一整套的科學裝置,其中涉及到的技術細節眾多,沒有個幾百萬人,連記憶相關知識都記不住。
此刻這幾百名藍圖科學家也僅僅只是知道技術框架而已,大量的技術細節還得李青松自己去研究。
但就算如此,也已經為李青松節省了不知道多少年時間,節省了不知道多少精力。
這一臺核聚變反應堆運行了足足一個小時時間,才受控停下。
李青松滿是喜悅的看到,在這臺核聚變反應堆運行的整個周期之中,從外界輸入的總能量記為1的話,它產出的能量便達到了12,也即Q值達到了12!
直接超過了人類時代的最先進技術!
勉強要說的話,這一臺核聚變裝置也算是具備了實用性,就是比較低而已。
李青松并未現在就急著將它大規模應用,而是在藍圖科學家的教導,以及眾多從藍圖克文明之中搜集到的資料之下,繼續展開了研究與實驗。
一代又一代的迭代、優化,在同時進行著其余眾多至關重要的科學研究的同時,始終都有一千萬名左右的克隆體全神貫注的投入到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上。
種種條件加成,李青松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以一種讓藍圖科學家瞠目結舌的速度飛快發展。
僅僅不到50年而已,李青松最新制造出來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其Q值便已經達到了260,即將追平藍圖人的最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