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08章 小型化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類失蹤,幸好我有億萬克隆體

  此刻雖然克隆體總數已經突破了一億,但因為每天的任意一個時段總有克隆體在休息的緣故,李青松同時維持的意識連接數仍舊只保持在了8000萬左右。

  農業綜合基地和克隆體培育工廠全部完工之后,李青松沒有絲毫遲疑,直接操縱著這8000萬名克隆體全部投入到了諸多其余工廠的建設之中。

  幾乎每一個類型的每一種工廠都需要在現有水平之上擴大五到六倍。相對應的,列車數量、鐵路線數量、客車數量、飛船等等,其數量同樣要擴大到現在的五到六倍,才能勝任人口暴增之后的各項需求。

  于是,克隆體培育工廠那里,便成為了整個木星系統最為繁忙的地方。

  這還是李青松為了避免短時間內克隆體大規模出現,對現有運輸、補給、能源線路等造成沖擊,特意調整了克隆體的培育批次的結果。

  現有的培育方式是,不再令克隆體每隔半年時間就集中誕生1500萬名,而是將這1500萬名克隆體均勻分布到了每一天誕生。

  如此,每天便會有大約8.3萬名克隆體從培育工廠出現,且始終保持穩定,不再暴漲暴跌。

  這樣一來,對應的資源就比較容易調配了。

  在克隆體培育工廠這里,李青松專門開辟了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大量的衣服、食物、鞋子、帽子、毛巾等等個人用品,還調集了大量的運力到這里。

  每一天零點剛過,便有約3500名克隆體出現,被機器人和克隆體們搬運到休息室。

  固定休息半天多的時間后,這新誕生的克隆體們便排著隊,在一片安靜肅穆之中快速前進,先來到衣物領取處,領到自己的衣服,再流水線般來到旁邊的食堂,吃下人生的第一餐。

  每天,被服廠都會生產出數萬套衣物,然后乘坐列車轟鳴著將它們分散到一處處衣物領取點中。

  糧食基地和中央廚房也會生產出巨量的原材料和食物半成品,數量多到同樣需要火車來運送,一列一列的送入到克隆體培育工廠的食堂之中,進入到克隆體們的肚子里。

  但無論運來多少衣物和食物,這里的倉庫卻始終不會滿,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

  不管有多少物資補給過來,都會被大量新誕生出來的克隆體們全部耗光。

  吃完飯后,克隆體們再度有序起身,去領取其余的一些個人物品,最終,乘坐內部班車匯聚到克隆體培育工廠的大門口處。

  這樣的門口,李青松一共留了幾十個。但就算如此,每個門口處都時時刻刻有一堆克隆體在等待。

  大巴車快速開過來,一堆克隆體有序上車,大巴車快速離開,然后,下一輛大巴車到來,再度將一堆克隆體拉走,每年365天,每天24個小時,始終如此,從不間斷。

  因為拉走多少克隆體,就會有多少克隆體從工廠之中誕生,沒有一刻停止。

  這些克隆體會被運送到木衛三中心車站。

  在這里,依據李青松為每一名克隆體規劃工作的不同,他們開始各奔東西。

  有的坐上了前往另一處基地的列車,并在那里進入到某一間工廠,某一座工地,或者某個基地、實驗室之類;

  有的克隆體坐上了前往太空電梯的列車,在那里升入太空,乘坐飛船去往另外的星球,又或者太空基地、木星環基地等等地方。

  也有的克隆體會加入到交通運輸工作之中,成為了這轉運克隆體工作之中的一環。

  在這種情況之下,李青松麾下的克隆體總數終于提升到了1.5億左右。

  于是,在保證每一名克隆體都能有較為充足的休息時間,不至于太過勞累之外,李青松總算能時刻將自己的意識數量維持在一億了。

  他的生產能力終于達到了巔峰。

  但這時候,克隆體的培育仍未停止。

  除了這些常備克隆體之外,李青松還需要一些克隆體作為儲備。萬一發生了意外情況或者戰爭,導致大量克隆體死去,自己也能立刻補上。

  事實上,就算李青松麾下克隆體數量到達兩億的預定數量,克隆體的生產都不會停止,只是會降低生產速度,維持在年產克隆體約1000萬的水平,時刻增加儲備。

  再度忙碌施工了一段時間,在1.5億名克隆體交替休息,在李青松的全力以赴之下,整個木星系統之中,屬于李青松的基地集群和工業系統的規模終于擴大到了原來的五倍,終于適配了現有的人口數。

  這個時候,距離李青松到達木星系統已經過去了40年。

  各個基地開始進入平穩運行狀態,大規模的建設終于告一段落。

  于是便有大量的克隆體暫時空閑了下來。

  但沒關系。

  已經被李青松推進到如今較高階段,具備了極高復雜度,一個大學科便能劃分為成百上千個小分支,一個小分支又有成百上千個課題,每一個課題都需要少則幾十多則成千上萬克隆體去全力以赴研究的科學研究體系,如今正迫切需要足夠的人力和腦力補充。

  于是,這暫時空閑下來的約7000萬名克隆體,除去約5000萬補充到了那些新建成的工廠和基地的運轉之中,剩下的2000萬名克隆體便如同一座巨大的水塔一般,順著遍布整座城市,越分越細,最終蔓延到每一個家庭之中的水管,流向了每一個細微的科學分支。

  這巨額克隆體的加入,幾乎一瞬間便產生了肉眼可見的影響。

  全面開始工作的第一天,李青松便看到,各種細微的科技進步數量便直接暴漲到了百萬量級,幾乎比得上過去一個月的時間!

  李青松的科學系統便如同一輛龐大、沉重的列車,這一個又一個細小突破和進步便像是一雙雙手臂。

  此刻,在這大量手臂的推動之下,它終于開始了緩慢的前進。

  便在這種情況之下,核裂變推進實驗室那里終于有了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以核裂變和化學燃料雙重能源為供應的二次加壓推進器,終于初步完成了小型化!

  它的質量從最初的3000噸,直接縮小到了僅有260噸。

  但它的效率卻極大提升了。以單位燃料平均推進功率計算,則反而提升到了原來的兩倍左右!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