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百一十章 小顧子重畫老教堂,貓大王欲打偵探狗(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全能大畫家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阿旺。

  高聳的鐘樓傳來六聲整齊的金屬顫音,驚起了草坪之上的一地白鴿。

  胖胖的貓貓抓抓脖子上掛著的溜貓繩,瞅瞅身前一次性餐盒里從咖啡館打包走的一盒雞胸肉宵夜,又望著最近時,羽間幾乎貼著草葉的末稍飛走的胖鴿子。

  它咧開虎牙叫了一聲,竟有幾分心懷慈悲的意味。

  算了。

  貓大爺今天心情好,被酒井姐姐喂的飽飽的,實在懶得殺生,就不和這些不懂事的蠢鴿子計較了。

  它扭回頭,又看了看系貓繩另一端拴著的畫架。

  年輕人站在畫架之后,正在被臨時當成小桌子用的畫具箱上,一邊用稀釋劑配置著顏料,一邊抬著頭望向落日中歌特式教堂白色的鐘樓。

  阿旺思考了片刻。

  它認為以這家伙磨嘰的性子,吭哧吭哧半天且完不了事呢,沒到阿旺大王溜小顧子的時間。

  貍花貓往自己的飯盒前一趴,由睡飽了吃階段自如的切換成了吃飽了睡的運行模式。

  “一不留神,這都畫到下午六點了。”

  顧為經傾聽著遠方教堂的鐘聲,身前的畫板上,一幅夜色下的老教堂的圖景也在逐漸成形。

  午間時分在和勝子小姐分開后,他沒有著急回酒店。

  顧為經還是人生第一次來到新加坡這樣的國際頂級大都市,想要好好的看看這座城。

  他想起早晨看到了那幅《水鄉人間》的油畫。

  顧為經便打了一個車,直奔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先把阿旺找家寵物商店存著,然后把館藏的吳冠中的作品挨個的看過,腦海里一直想著崔小明點、線、面相互結合的說法,受益很多。

  那些點,既有西式點彩派的技法影子,又有中式潑墨大寫意的暈染特性。而線,在傳統素描式力求精確的筆墨勾畫以外,吳先生作品的線條又是否有傳統中式書法的影子呢?

  點和線之外,面呢?

  由點相連成線,由線相連成面。

  相比點線、面是更宏大,更風格化的事物。吳冠中的作品的面仿佛是在為某種形式美而存在,兼具水墨的清薄潤澤和油畫顏料的厚重細膩,且繪畫方式也很有創新性。

  酒井勝子建議用手指當作畫筆,把手指涂抹法引入到顧為經畫參展畫的程式之中。

  顧為經覺得很大膽。

  下午在國立美術館認真的轉過,他卻發現前輩大師們比他們更大膽,也走的更遠。

  何止用手指那么簡單。

  簡直將一切能想到的創作介質都引入了作品之中,不拘泥于形。

  有些宣紙上的筆觸,像是用硬筆畫出來。

  有些布面油畫上的質感,比起“畫”,顧為經感覺是用東夏式的毛筆“寫”出來的,筆畫之間剛勁有力,甚至有的巖石紋理像是用堅硬的物體拓上去的,更添加了一種富有彈性的堅硬感。

  上述那些畫面效果到底是怎么得到的,顧為經很多都只能有些猜測,有了書畫鑒定術也說不太準。

  不過。

  以他傳奇級的畫刀畫技法的底子。

  顧為經卻清晰的認出,其間有一幅吳冠中作品上的江河層卷,乍看上去很像傳統潑墨法,實則卻是用油畫刀做色彩平涂,塑造出了這種江河一浪壓一浪,波浪翻涌的色層堆疊。

  和自己畫《小王子》插畫時,畫沙海翻涌時所采用部分技法,內容不一,卻很神似。

  顧為經還曾為自己的奇思妙想沾沾自喜過。

  實則,他不過重復走了一條前人曾行過的路,那些前輩的大師們,從來都很有開拓精神。

  顧為經一邊思考著這些問題,一邊從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的南門出口走出。

  一出門。

  他就看到大街對面高聳的白色歌特式教堂。

  午后的陽光被窗檐上的彩色雕花玻璃窗,融化為虹色的霧靄。

  “圣·托馬斯教堂。”

  顧為經聽說過它的名字。

  除非是寵物友好型博物館,多數美術館,博物館都不允許攜帶寵物入內。顧為經怕阿旺在米梧槽酒店里呆著悶,準備下午晚上溜溜貓咪,所以他沒有專程把阿旺送回酒店。

  查谷歌地圖附近可以暫時托管寵物的店面時候,顧為經便留意到地圖上離國立美術館側門只有一街之隔的教堂。

  此刻展現在眼前。

  顧為經才意識到,雖然都是英國人在19世紀修建的教堂,風格和年代都差不多。

  這家教堂要遠遠比好運孤兒院宏偉的多的多。

  至少二十層樓那么高的教堂尖塔直沖云霄,白色的外墻一塵不染,每一扇弧形的大型窗框都鑲嵌著精細繁復的彩色玻璃并配以雕花做為裝飾。

  顧為經溜達著阿旺,以游客的心態去教堂里轉了一圈,然后又從后方的一扇小門退了出來,找教堂的工作人員問問,能不能在后方院子里找個僻靜的位置,畫一幅畫。

  顧為經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暫時還沒有想要信仰的意圖。

  他看待教堂,是完完全全從藝術審美的視角看過去的。

  教堂和皇宮幾乎是最能夠代表歐洲古典磚石美學的建筑。看教堂,顧為經就仿佛是看封印在時間琥珀中的一塊歷史碎片。

  歐洲的油畫大師們鮮少有人能繞開與教堂相關的繪畫主題。

  莫奈就在作品中把教堂這一宗教符號溶解,變為了自然多變的光芒,將宗教情感轉變為自然情感,把歌特式棱角分明的豐富建筑細節隱藏在日出或黃昏時分的大氣中,使冷冰冰的堅硬石頭充滿了空氣一般的輕盈與彈性。

  教堂里色彩艷麗的彩色玻璃窗?

  印象派大師們反而只是用一點點藍色、黃色、玫瑰色的斑點,暗示它們的存在,就足夠了。

  顧為經就時常把卡洛爾女士的《雷雨天的老教堂》和莫奈先生的《魯昂大教堂》放在一起,兩相推敲比較。

  他好比在玩“找相同,找不同”的游戲。

  找到的技法的相同點越多,兩個人的藝術脈絡就越接近。

  找到的作氣質不同點越多,顧為經對他們藝術風格的理解也就越清晰。

  卡洛爾和莫奈一樣,都注重對于瞬間光影的捕捉,都喜歡用碎片化的筆觸,都將傳統古板肅穆的“宗教場景”轉變為了畫架上對于色調光影的新奇實驗。

  他們用動態的筆觸消解教堂的沉重感,又用自己內心的情感去構建崇高。

  不同的是。

  莫奈更加注重于瞬息之間的建筑明與暗,陽光和陰影的變幻轉變,而卡洛爾女士的作品則注重以這種變換轉變,表達主觀情感上的慨嘆。

  《魯昂大教堂》上如野花點綴在其上的彩色玻璃窗,到了《雷雨天的老教堂》上,卻變為了一展彩色的燭光。

  教堂主體建筑比這盞燭光龐大了無數倍。如豆的一點燭光,卻才是畫面的核心。

  它是色彩旗盤上的“氣”之所在。

  正因如此。

  比起教堂里濃郁的宗教氛圍,反而是外面的建筑結構更加吸引顧為經的關注。

  他想起,自己還許諾了畫展期間,要捐贈給雙年展的組委會一幅由他這位卡洛爾的發現者和論文寫作者親筆臨摹的《雷雨天的老教堂》。

  擇日不如撞日。

  顧為經算算時間,那時還是午后不久,到太陽落到無法提供足夠光線的地步還有幾個小時的功夫。

  美術館周邊自然是不會缺少文創店和畫具商店的。

  顧為經索性去街上一家藝術用品商店里臨時買了一套筆墨顏料和繃好白畫布的畫架,繞過教堂外草坪上坐著的正在舉行什么讀書會的菲律賓外籍勞工們,隨便在樹蔭下找了個無人打擾的僻靜所在,安靜的畫了起來。

  好運孤兒院斑駁老舊不堪,早已大變了模樣。

  有專人修繕保養的這座圣安德烈教堂卻簇新如初。

  從它潔白的外墻上,顧為經依稀能看到,一百五十年前,卡洛爾女士眼中的那座建筑模樣。

  這一畫,顧為經就畫了好幾個小時。

  畫的阿旺已經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好幾輪了。

  顧為經在安心畫畫,貓貓在安心睡覺。

  他們都沒有注意到。

  不久以前,教堂另一側正門前方,兩輛黑色的轎車停下,管家先生一手撐著遮陽傘,一手攙扶著一位年輕女人走下了車。

  后方的大車上。

  秘書小姐推開了車門,一只大狗則探出了頭。

  “已經六點啊。”

  安娜坐在圣安德烈教堂第一排的長椅上,聽著上方教堂鐘樓所傳來的六聲整齊的金屬鐘聲。

  有工作人員正在為燭臺點上蠟燭。

  如今已經不需要蠟燭去履行它照亮黑暗的古老職責了,它卻依然以代表著信徒對于神明的奉獻和感念而存在。

  安娜知道,就在圣安德列教堂的西側,那里立著一座石碑。

  教堂不遠處有一塊戰爭紀念碑。

  和安娜下榻的那座萊佛士酒店一樣,這座教堂也同為萊佛士爵士所建立。

  那塊紀念板據說一開始是為了紀念一戰中死亡的英聯邦士兵而設立,到了二戰時期,在戰爭初期,這里被當作為了救死扶傷的醫院。然而很快,新加坡成為了日占區,按照一些說法傳言,圣安德烈教堂又被日本占領軍當成關押盟軍戰俘和任何敢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本地仁人志士的臨時集中營。

  若這是真的。

  這座堅固的建筑,與建造者的目的相反,變為了束縛靈魂的籠子。

  若不是真的。

  這里離樟宜監獄不遠,至少那里一定是日軍在整個東南亞建立的最大的一所戰俘營。

  想來那時很可能就在這些地方。

  人們被拷打。

  人們被折磨。

  人們死去。

  有無數最暴虐、殘忍、野蠻的事情在這里發生。

  連“Glorious”這個單詞上字母R上的缺角,都是被當年的日本士兵無聊時,用三八大杠步槍所配套的二式步槍刺刀劈砍出來的。

  哦,對了,諷刺的是,同款沾滿人們鮮血的刺刀至今為止,依然在日本的一些所謂神社里,做為所謂的“英靈遺物”展示。

  安娜想起她的那句——

  “可能很多人都不記得了,奧地利這些年來一直都在淡化二戰期間的影響,我們不再提那段歷史,說自己是戰爭的受害者。是的,奧地利在二戰期間一直有英勇的抵抗組織存在。但我此刻不得不再替在場很多為布朗爵士歡呼鼓掌的人回憶一下。就在1938年的3月12日,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幾萬維也納市民聚集在一起,他們正在向著你們此刻對待布朗爵士一樣歡呼,鼓掌,高高的抬起手臂,行舉手禮。”

  “他們振臂高呼Hi,Hitler。”

  就因為這句話。

  伊蓮娜莊園收到了來自歐洲極右翼政治團體的死亡威脅信。

  歷史讓死去的人可以幫助活著的人。

  很多人都忘記了歷史。

  所以他們不僅無法聽到那些歷史塵煙里累累白骨的哀哀哭聲。

  他們還在白骨之上縱聲歡笑。

  舊日老大帝國殖民時代宗教權力體系的一環,后來又變為了見證日本士兵血腥殘忍行徑的歷史注角與永恒的證據。

  無數不同意象都在小小的一方土地里疊加,最后匯聚成為了簡簡單單“教堂”一個單詞所代表不了的復雜意象。

  說不清,她只能感受。

  安娜輕聲念著那行文字,望著司鐸手里的傾斜的長蠟燭流出了一滴燭淚。

  女人瞳孔映著燭臺上跳躍的火光,腦海想著《雷雨天的老教堂》上那盞如豆的彩色燭火。

  一百五十年前。

  卡拉奶奶站在另外一座教堂面前的時候,她腦海里到底想到了什么,她當年盯著教堂里如豆的燭火的時候,她又看到了什么。

  “被困住了。”

  有位年輕人這么說道。

  伊蓮娜小姐以為,卡拉奶奶被命運所困住,又在老教堂面前,在這座華美的建筑面前,感受到命運的感召,神圣美的感召,所以才用畫筆破困而出。

  現在。

  安娜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

  也許教堂這個意象本身就帶著某種束縛的意味,燭火用光線刺破了建筑外表的封印,也刺破了關押她的“籠子”。

  那一刻。

  她站在教堂面前,感受到的并非是命運的感召,而是自我的覺醒。

  “汪。”

  教堂的大門外,黑白花斑點大狗狗盯著地面出神。

  “汪汪!”

  它用狗子的語言罵了一句很臟的臟話。

  怎么老是它?這味道簡直陰魂不散。

  奧古斯特把鼻子蹭在地上用力的嗅著。

  沒錯。

  就是這個味道,就是這個感覺。

  還新鮮熱乎的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