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549章 星球大戰計劃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回到過去做財閥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一個長期的研究和發展計劃,以達到最終消除戰略導彈威脅的最終目標。我相信,我們著手進行的努力,有希望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

  在官邸的會議室里,面對著三十幾名各個領域的專家,他們包括科學家,經濟學家,空間技術專家,武器專家等等。

  李毅安的提出了他的構想,或者說,是把“星球大戰計劃”的構想拿了出來。

  “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國的核戰略就是確保相互摧毀戰略,也就是當敵國發射核武器毀滅我們時,我們有能力進行反擊毀滅蘇聯。通過這種恐怖的同歸于盡的核平衡來維持和平。

  而這是目前各國所采用的一種戰略思想,也是人們能夠想到的最好的維持和平的方法!”

  話音稍微頓了一下,李毅安繼續說道:

  “從理論上看,反彈道導彈系統如果能夠實現,那么我們將從根本上瓦解他國對我們的核威懾,從而保證我們的安全。

  這也是我召集大家過來的原因,就是探討這個問題。”

  在李毅安的話音落下后,太空技術探索公司的袁家騮則說道:

  “閣下,在洲際彈道導彈問世后不久,美、蘇就各自啟動了反彈道導彈研究,也都出了一些成果,比如美國的“耐基宙斯”和“衛兵”反導系統,蘇聯的“橡皮鞋套”反導系統等,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據我們的情報顯示的,蘇聯早在4年前,就在哈薩克斯坦進行了導彈攔截試驗并獲得成功。”

  簡單的介紹了美國和蘇聯兩種截然不同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之后,袁家騮又跟著介紹道:

  “我們是在4年前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兩年前古巴導彈危機后,全方面展開了彈道導彈攔截系統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一切順利的話,在不久的之后,我們將會擁有一款屬于自己的彈道導彈攔截系統。”

  聽著袁家騮的介紹,李毅安說道:

  “你說的這些我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們所需要的并不僅僅只是一個攔截彈道導彈的導彈,況且,美蘇的系統都是以電子管、晶體管為主,再加上雷達探測和遙感技術都比較原始的年代,這些反導系統成功率很低,實用性不強。”

  李毅安直截了當的說道。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更加宏大的彈道導彈攔截系統。”

  “更加宏大?”

  在場的這些專家們都被閣下的話給吸引了。

  “就是更具未來性的一個系統。我認為應該摧毀敵人保護自己,具體方法就是在太空中設計各種基地,部署空戰武器,在敵人的彈道導彈進攻時摧毀對方的導彈。”

  李毅安繼續解釋道。

  “……以太空為主要基地,部署激光、粒子束、電磁炮等武器,結合地面與空中的防衛武器,組成多層次的縱深防御體系,對蘇聯以及其它國家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層層攔截,在導彈飛抵SEA之前,將其全部或絕大部分摧毀。”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李毅安一一解釋著他的構想。在場的人無不是被他所描述的那個宏大的構想給驚呆了。

  這哪里是構想啊?

  分明就是科幻電影。

  以太空作為基地,對各國的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

  而閣下提到的有些武器,僅僅只是某種概念而已,換句話來說就是壓根兒就不曾存在的。

  可即便是如此也不妨礙李毅安提出他的構想。他的構想非常簡單,就是把太空這個新邊疆變成防御基地。

  “……相比于很多國家,有責部署太空防御力量最好的自然環境——赤道!”

  在提到赤道時,李毅安特意加重了語氣。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研制一種地球同步衛星,它既可以作為預警衛星,對特定的區域實施警戒。

  也可以作為攔截系統的一部分。通過部署天基武器,可以是激光,也可能是高能粒子束武器,它可以部署在地球靜止軌道太空,在敵人我們發射彈道導彈時,在距離本土幾千公里之外的大海上將其摧毀。”

  哪怕是明知道這些武器可能是不靠譜的,但只要進行相應的研究,總是可以取得一定收獲的。

  況且,進行星球大戰計劃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推動科技水平的發展。

  就像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一樣,盡管,蘇聯解體后這一計劃隨之終止,但是美國通過在星球大戰計劃中的投入,收獲了極大成功。

  星球大戰取消后,原來計劃里的很多子項目,以其他名目保留,繼續推進和發展,包括: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天基紅外預警衛星,地基和海基超遠程預警雷達,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技術,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電磁炮……

  他們不僅在軍事上收獲了很多,而且美國在自動化控制和計算機通訊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迎來了美國九十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發展。

  可以說美國靠著在星球大戰計劃不到1000億美元的投入,收獲了幾萬億美元的回報,甚至間接性的推動了人類技術的又一次變革。

  也就是重點工程最大的意義就像“阿波羅計劃”一樣,雖然美國花費了幾百億,看似非常燒錢,但是它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應卻是驚人的。

  按照后來的統計,七零八零年代支撐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技術,主要來自對月球探測技術的消化、優化和二次開發。

  后來美國航天工業、國防工業和許多民用工業的關鍵技術,很大部分來自阿波羅計劃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技術,或這些技術衍生的技術,通過月球探測發展起來的技術,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整個工業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從阿波羅計劃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成果。而星球大戰計劃所發展派生出來的技術,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21世紀。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伴隨著“登月工程”已經進入最后的倒計時,我們有一個新的長期科學探索工程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下,認為推動這一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終于李毅安還是說出了他的真實想法。

  為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是什么?

  是太空探索工程,是載人登月工程。

  但是在載人登月工程完成之后,下一個國家大型科技項目又是什么?

  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每一個時代的大型科技項目,只有如此才能夠推動科學技術的不斷飛躍式發展。

  所以,星球大戰計劃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它既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

  “閣下這個計劃的前瞻性會不會太大了。”

  與會的科學家眉頭緊鎖的說道。

  “是啊,有很多技術目前僅僅只是概念而已。”

  看著面前的這些專家,學者們只差沒說出“步子太大容易扯著蛋”的時候,李毅安笑著說道。

  “有個概念,至少證明他們是可行的。就像當年我們制定登月計劃時一樣。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呢?

  正在一點點的變為現實,而且我相信我們會在未來23年內把我們的人送上月球,可是在10年前這不過只是幻想而已。就連把人送上太空也不過只是幻想。”

  在用太空工程作為例子證明這一計劃的可行性以后,李毅又語重心長的說道。

  “科學研究嘛本身不就應該充滿前瞻性嗎?既是為了我們所有人的安全,同樣也是為了推動科學的發展。

  而且這是一個長期計劃,它并不是三年5年或者10年8年的計劃,而是一個10年,甚至20年的計劃。

  我相信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未來的20年里我們應該有機會實現它。應該有機會實現我們自己的星球大戰計劃。

  嗯,總之,一切拜托諸位了。”

  在場的這些科學家們聽著閣下說出這番話的時候,他們就知道這個計劃勢在必行了。

  “星球大戰!”

  在返回萬戶角的路上,袁家騮靠著汽車座位靠背,忍不住說道。

  “有時候閣下可真敢想啊。”

  “是啊,這個星球大戰計劃怎么看怎么都有點太過科幻了,實在是太過匪夷所思了。”

  錢復康也在一旁表示贊同道。

  “是太過匪夷所思了,但對于我們而言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畢竟大多數武器都是部署在太空中的,這意味著需要研制推力更大,成本更低的火箭,只有如此才能夠把那些武器部署在太空,

  所以,復康想要實現這個計劃,你肩膀上的責任重大了。”

  袁家騮看著身邊的錢復康,現在他已經是萬戶角的火箭總工程師了,他主持研制的多款火箭和導彈都已經得到了應用。

  未來想要實現星球大戰計劃肯定是離不開火箭的。

  “嗯,”

  點了點頭,錢復康又想了一下,然后說到:

  “我明白,我們所需要的并不僅僅只是普通的火箭,雖然現在我還不知道應該怎么做,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并不僅僅只是火箭本身,”

  袁家騮有些疑惑的問道。

  “不是火箭本身那是什么?”

  “電子技術。”

  錢復康說道:

  “在整個星球計劃之中最核心的不是火箭,不是激光,不是高能粒子。核心的應該是電子技術。

  這才是實現所有一切的關鍵所在。”

  是的!

  所有的核心并不僅僅只是火箭,重要的是電子信息技術。

  無論是火箭還是其他相關的系統都需要先進的集成電路控制,而那些宛如科幻一般的武器更離不開電子計算機的控制。

  “想要實現這個計劃就必須要全力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或者說必須要在電子信息技術上有進一步的突破,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這一計劃。”

  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心里沒有底,錢復康特意用了“有可能”來形容計劃的未來。

  “這個……”

  袁家騮想了一下說道。

  “還好,我們有硅谷,而硅谷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