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生的劇變,震驚了整個世界。
全世界都在分析著這場不流血政變,哪怕話說的再漂亮什么“身體健康原因”,事實,就是事實。
在評估著政變對蘇聯的影響時,同樣還需要評估蘇聯新領導層,在幾乎所有國家的情報系統的認知之中,都普遍覺得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組合,應該是一個溫和派領導層。
所有情報機構的評估都是謹慎且樂觀的,而各國領導人也受此影響,認為接下來美蘇關系將得到緩和。
當然,這些人中,絕對不包括李毅安,他很清楚,勃列日涅夫只是一個表面溫和的人。
所謂的“蘇攻美守”時期,就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發生的事情,這個人就是那種面帶微笑卻手持大棒的那種人。
和勃列日涅夫相比,赫魯曉夫雖然看起來更加的強硬,挑起來一次次危機,但一般都只是進行訛詐而已,這當然可能是受限于當時蘇聯國力與美國差距太大的原因。
但赫魯曉夫看似做事很高調,但其實也就僅限于訛詐,在古巴導彈危機就沒有糊住美國人。
與赫魯曉夫相比較起來,勃列日涅夫是截然相反的,他總是一副有說有笑的的模樣,但是這家伙做起事,是真下手,當然這也和尼克松以及卡特時期美國確實出了大問題有關。
到了七零年代,蘇聯的國力全面騰飛,在鋼鐵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二十多項工業數據上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不少指標超過了美國。
而反觀美國卻是全面的衰退。在此消彼長之下,在工業規模上,這是美國第一次輸給另外一個國家,當然美國更不會想到的是,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后面還有一個后備選手在等著呢。
不過,就歷史上來說,
當時蘇聯的全盛時代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越戰美國的不斷流血,到最后只能灰溜溜的來了個“西貢時刻”,以此為標志,美國全面轉入防守。
隨后,就是那謂“仁宗”上位,雖然很多人把那家伙說的一無是處,但平心而論這說的……就是事實,事實就是那家伙當政的幾年,基本上就是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失敗、
后來所謂的“仁宗”是個理想主義者。
根本就是往他頭上戴高帽,他不是不想發動戰爭,而是根本沒有再次發動戰爭干涉其它國家的力量。
沒辦法,“西貢時刻”不僅把美國的虛弱暴露無疑,而且還讓全世界看到美國瀕臨崩潰的現實。那時候美國的問題可比睡王時期的問題大多了。
所以,蘇聯的“攻”,不過只是順理成章的。
趁你病,要你命!
這才是常態玩法呀。
雪中送炭頂多是盟友之間,對于敵國肯定要落井下石嘍。
要是不落井下石的話,這人得多傻呀!
遵循多數觀點,李毅安選擇了隨波逐流,把勃列日涅夫評價為一個溫和的領導人,對東西方關系做出了樂觀的預測。
當然,以后這肯定會被打臉,但這又有什么關系?
完全沒有關系!
因為現在大家都很樂觀,等到大家不樂觀的時候,才好說話,做事情嘛!而且現在有多么樂觀,將來就有多么悲觀。
當然,蘇聯領導層的更迭是全世界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而對于sea來說,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應對核俱樂部增加一個新成員的事情,主要評價仍然堪稱樂觀,原子彈只是第一代核武器,體積大當量小,威力比氫彈差得很遠,而且相距本土遙遠,沒有運輸載具可以扔過來。
這樣的武器能威脅誰呢?
有彈無槍,誰都威脅不了!
當然,這只是一種樂觀估計。
畢竟,距離在那里擺著。
從距離上來說,這樣的威脅不可能完全無視。
“這樣看來,局勢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輕松啊。”
李毅安感慨一下,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畢竟,很多事情總是要去面對的。
“看來只有加強在技術上的部署了。”
什么是技術上的部署?
當然也就是反導彈技術了。
現在和過去一樣,只有擁有了反導彈技術才能夠確保自己的安全,其實早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李毅安就認識到了sea大的弱點在什么地方?
是人口的高度集中。
人口高度集中在8座大城市和周圍衛星城構成都市圈之中,這意味著在戰爭條件下是極度危險的。
或許三次大戰永遠都不會爆發,但是關于未來的事情,又有誰能夠真正的可以預見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反彈道導彈技術就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項,畢竟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確保在不確定的未來里,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
“看來還是需要一個國家導彈防御計劃呀。”
在自言自語的時候,李毅安的海中突然閃現出了一個詞匯。
“NMD,NationalMissileDefense,加上sea的話就是——死你……”
在這一瞬間,李毅安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好吧,就是這個了——snmd!”
其實,相比于這個什么國家導彈防御計劃,李毅安傾向于里根提出來的“星球大戰計劃”。
很多人覺得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不過只是為了忽悠蘇聯人下場進行一場軍備競賽,浪費蘇聯的資金。
但是事實上,里根真的是在推進“星球大戰計劃”,而且美國確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這個“星球大戰計劃”。
該計劃的構想是極其龐大的:以太空為主要基地,部署激光、粒子束、電磁炮等武器,結合地面與空中的防衛武器,組成多層次的縱深防御體系,對蘇聯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層層攔截,在導彈飛抵美國之前,將其全部或絕大部分摧毀。
在里根看來,“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保命的本錢,他既想贏得戰爭,但也不想和蘇聯同歸于盡,而核武器的最大的威懾力就是與敵人同歸于盡。
戰爭的第一要義是保護自己,而不是殺死敵人或與敵人同歸于盡。所以,里根才會搞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就是為了確保美國的安全。
如果不是因為蘇聯解體的話,“星球大戰計劃”雖然耗資巨大,但是仍然會繼續推進下去,以確保美國的絕對安全。
而且“星球大戰計劃”的保護目標不僅是美國本土,還包括美國的海外基地和盟國。為打消盟友的疑慮,讓盟友共擔風險、共享好處,美國邀請英國、西德、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等小伙伴,參與到“星球大戰計劃”科研中,向它們分派任務。法國政府雖然沒有參與其中,但法國企業參與了研究項目。
所以,一個花費幾百億美元,有十幾個國家參與的超級工程。
怎么可能是忽悠呢?
而且“星球大戰計劃”對蘇聯的沖擊力有多大?在提出計劃之前,蘇聯是不愿意進行軍控談判的。
但是計劃提出之后,蘇聯立即主動表示愿意進行軍控談判,并且在談判中不斷的讓步。
一反常態的蘇聯,提出了一個又一個裁軍建議,并不斷向美國做出讓步。蘇聯的目的很明確,只要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別的都好商量。美國的答復也很明確:決不在“星球大戰計劃”上做任何讓步。
這個計劃,甚至逼的蘇聯主動提出消減一半的核武器,并且在10年內雙方銷毀全部核武器。
可就那,美國也沒有讓步。
“這么看起來的話,“星球大戰計劃”并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防御計劃,它實際上是……”
猛的一下坐直身體,李毅安一下子明白了。里根為什么會提出這個計劃了。
“星球大戰計劃”的重點從來都不是防御,而是進攻。”
一瞬間,李毅安明白了全部:
“一旦美國完成了“星球大戰計劃”的部署,那么美國,就會對蘇聯形成全面壓倒性的優勢。
這樣一來,美國就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對蘇聯展開全面的進攻!”
這種進攻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軍事的。但絕對不會像是之前的冷戰那樣畏畏縮縮的。
一旦計劃成功,到時候美國一手執刀,一手執盾,進可攻退可守,而蘇聯只有刀,不是美國的對手,只能認慫。美蘇爭霸的格局也就從此翻篇了。
這也是為什么蘇聯會在軍控談判中不斷讓步,并且愿意做出原則性讓步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星球大戰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徹底的摧毀核武器所帶來的脆弱和平。”
眉頭緊鎖著,李毅安想到了不知道是誰說過的那句話——核武器最大的威脅是在發射架上。
也是就是威懾!
如果作為一種威懾性武器,核武器變成一堆永遠發射不出去的廢物,或者這邊剛發生那邊就會墜落在本土。
那么核武器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同樣的核武器所帶來的和平。也將就此化為泡影。
“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也就是說星球大戰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核均勢,一旦均勢被打破了,那么剩下來的就是優勢了。
似乎,有點搞頭啊。”
閉著眼睛,李毅安開始了他的頭腦風暴……
現在sea的電子信息技術水平大概相當于70年代的水平,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幾年之中,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技術以及集成電路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在這種情況下,在不遠的未來,彈道導彈防御的技術性問題肯定能夠取得突破。
一旦完全獲得突破的話,那也就意味著sea將會擁有這個時代,其他大國所沒有的殺手锏,一個可以讓其他國家的核武器歸零的殺手锏!
而且與此同時,因為軍方巨額的投資,以及技術方面的需求,會進一步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
就像是一次新的登月工程一樣,可以全方位的推動sea的科學技術發展。
想到這兒,“snmd”反倒是沒有那么香了,畢竟,所謂的國家導彈防御計劃實在是不值一提,對科技的促進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這……簡直就是完美。”
李毅安的嘴角上揚,然后自言自語道:
“似乎沒有任何理由拒絕“星球大戰計劃”呀!”
請:m.minguoqire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