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沒有農村!
只有城市圈和衛星城!
很多旅行者在他們的游記中如此的描述著這個“沒有鄉村”的地方。
真的沒有鄉村嗎?
是的,沒有!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里確實沒有農村。但是在種植園與種植園之間卻有一些定居點,他們大都是由過去的墾殖點改造。
這些定居點的規模不一,大的也就只有幾千人口,這里的人們往往都是在附近的種植園農場里工作。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里就是農村,如果這是農村的話。
此時的小鎮是寂靜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在附近的種植園里工作,現在是上班時間,鎮子里幾乎看不到多少人。
漫步在小鎮的街頭,南希好奇的張望著,然后說道。
“似乎和我在電影里看到的陣子差不多。”
“確實,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按照標準圖紙建設的,以前面的市民中心和學校為中心……”
李毅安指著前方的兩棟建筑說道:
“看那里就是市民中心和學校。”
在這里基本上所有的市民中心和學校看起來都沒有任何區別,他們都是由相同的圖紙建造。
“我好像去過那里,他們都是用統一的圖紙建造的吧?”
因為之前去過一家市民中心,所以南希看到那座市民中心時,不禁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對,是出于成本上的考慮,采用了統一的圖紙,這也讓這些地方沒有了特色,但是,也正因如此,每個人到了市民中心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歸屬感,因為所有的市民中心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不是基本上,而是全部一樣!除了一些內部的裝飾會有所區別之外,其他的沒有任何區別,他們都是按照統一的圖紙來建造的。
學校同樣也是如此。根據學生數量的不同,學校的校舍分成幾個等級,像那小鎮他的學校就是屬于d類,就是最低等級。
這樣的小鎮,要種植園也就是學校了,所以,李毅安一行人就到了這所學校之中。
面對突然造訪的閣下,校長自然是激動的,以至于說話都有些結巴。
“閣下,現在學生們正在上課,要不然……”
就在校長剛想開口時,李毅安就說道:
“不用打擾學生們上課,嗯,你們的音樂教室在什么地方?我到那里去看看吧。”
之所以會提出到音樂教室看看,是因為通常來說,偏遠地區的學校,它的基礎設施落后,就是體現在音樂教室,圖書館之類的硬件上。
雖然在這里,所有的學校都是根據標準圖紙建造的。體育場,游泳池,都是必備的。
但是,李毅安還是想要親自看一下。看看那些設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不是作為一個擺設擺放在那里。
“啊,這樣……現在第一教室正在上課,我們去第二教室吧。”
很快他們就來到了一間音樂教室,在音樂教室內有鋼琴,吉他,薩克斯風之類的樂器,看到到站臺上有一些腳印時,李毅安問道:
“平常孩子們都是在這里上音樂課嗎?”
“是的,閣下,我們學校雖然偏遠一些,但老師的配置還是非常齊全的,有三名音樂老師,其中兩個人還可以教授美術,唯一名音樂老師可以教授舞蹈……”
校長特意強調到:
“她們都是歐裔,有一名老師是去年從俄國嫁過來的,她之前曾經是基輔交響樂團的成員,自從她到來之后,我們學校已經連續在本地的校際音樂比賽中獲獎。”
從俄國嫁過來的……校長的回答讓李毅安的心里微微一笑,自從幾年前赫魯曉夫訪問過之后,蘇聯就對這邊單方面免簽了。
與蘇聯人很難申請到護照出國不同,在這里申請護照,只要申請就會獲準,所以,每年冬天都會有不少人到俄國去旅游。
而旅游的副產品是什么呢?
就是愛情!
對于很多俄國人來說,結婚是他們為離開俄國的唯一途徑。所以,些去俄國旅游的人可以很輕松的收獲當地女人的愛情。
而且那些俄國女人普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畢竟,蘇聯的教育還是非常發達的,尤其是在藝術特長上,基本上所有的俄國女人都會音樂或者舞蹈。
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中,學校中出了不少來自俄國的音樂舞蹈體操老師,她們都是嫁到這里的俄羅斯女人。
“閣下,您看,這是他們獲獎的照片。”
順著校長手指的方向,李毅安走過去看到一張師生們的合影,照片上的金發女郎相貌頗為漂亮。
著照片上的老師,南希忍不住說道。
“嗯,她可真漂亮,不過沒想到在這里居然會有俄國人。”
“我們歡迎所有人來這里。”
當然這種歡迎是有條件的,像這樣才貌雙全的女人當然歡迎了。至于那些“黑貴”肯定是要拒之門外的。
“過去這些年我們的經濟以及教育能夠取得長足的進步,和各國移民的涌入有直接關系。”
就在李毅安解釋著的時候,注意到南希的目光落在窗臺上,似乎是在觀察著什么。
“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這里的墻體真的很厚啊。”
南希有些驚訝的說道。
“看起來好像有兩英尺那么厚,為什么要建這么厚實的墻體?”
就像是有了什么發現似的,南希疑惑道。
“好像在這里,只有市民中心和學校的房子是磚石的,普通人家的房子都是木制的,這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嗎?”
“特別……”
李毅安想了想了一下。就不加隱瞞的說道。
“在這里學校是某種意義上的避難所。”
“避難所?”
“是的。”
點了點頭,李毅安解釋道。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安排問題,比如地震,臺風,比如戰爭。所以,像學校之類的公共建筑都是經過特別增強的,它的墻體更加堅實,而且采用了大量的鋼筋。”
這些磚墻并不是簡單的磚墻,在磚墻之間有鋼筋混凝土加固。戰爭給人們留下來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尤其是接連遭受盟軍轟炸的德國,面對被夷為平地的城市,那些建筑工程師們在來到這里之后,在設計那些建筑時,就充分考慮到了戰爭的威脅。
如何在轟炸中保護建筑內的人們就成了他們在設計之初就考慮的事情,所以,這些建筑都是經過精心加固的。
雖然精心加固的房屋造價很高,但是用在學校上倒也是物有所值,畢竟,這里保護的是孩子。
何況,戰爭的威脅之外,還有地震,臺風等災害威脅,所以,這里所有的學校都可以用堡壘來形容。
“按照設計,校舍的墻體可以阻擋250kg炸彈在近距離爆炸造成的損害,你看這里的窗戶玻璃都是使用的夾絲玻璃,被沖擊波震碎之后,也不會產生玻璃碎片。而且窗戶也是鋼結構的,線式的窗臺可以加裝沙袋,從而讓窗戶和墻體結成整體。”
其實學校的周圍還有很多細節,細節都是出于一個需要就是在戰爭中盡可能的保護學校,保護學校里的人們。
盡管這些校舍并不能阻擋核戰爭,但是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不過,在大多數時候,這些堅固的校舍所用來阻擋的是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
畢竟,有時候諸如地震之類的自然災害才是人類面對的最大威脅。
聽著李毅安的解釋,南希看著周圍,然后說道:
“你們遇的非常周全。但這只是一個小地方的學校啊。”
在她看來,像這種小地方碰到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是啊,可那又怎么樣呢?”
李毅安笑著說道:
“我們總是想給他們最好的,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能說大地方的學校,我們給他最好的,小地方的學校,我們就給他最差的吧。”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更多的有感而發,畢竟當年他出身18線的小地方,那里的教學設施非常簡陋,和大城市完全無法相比。即便是如此,相比于鄉鎮學校仍然是天差地別。
學校和學校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有時候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也正因為目睹了這種差距,所以在教育公平這個問題上,李毅安是極其關注的。
就像這里的大學聯考一樣,絕對不會因為有人是長安戶籍,就另眼相待,因為這里的高考是統一分數線,不會因為大學在哪個地方就給予這個地方的人額外的照顧。
“公平,教育上的公平。有時候想要實現它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要盡可能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某種公平。
至少,我們沒有因為這些學校地處偏遠,而忽視對它的硬件投入。”
指著教室里的樂器,李毅安說道:
“你看,在這里的教學設施,和長安的學校是一模一樣的,并不會因為它地處偏遠而有任何缺失,這是最起碼的公平,如果連這都做不到,我們還談什么公平呢?”
反問之余,李毅安對一旁的校長說道:
“學校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學校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地方?
面對閣下的詢問,校長一一說出了學校需要幫助的地方,既有硬件上的,也有師資上的,對于此,李毅安自然讓人全都記了下來,等回到官邸后再與相關部門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顯然這些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一所學校,肯定還涉及到其他很多學校。
最后,李毅安又在學校的禮堂和師生們見了一個面,也就是發表演講,和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通過學習實現個人的理想。結束之后他又與這些學生根據班級的不同進行了合影。
對于這些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驚喜,應該說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銘記的一刻。
不知道多少孩子始終把合影掛在家里。從兒童直到成年,合影都始終掛在他們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而南希則在一旁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等到離開學校之后,她想了想說道。
“我發現你和美國的政客是不一樣的。”
在李毅安有些疑惑的時候,南希說道。
“比喻他們你更加真誠,我能夠看得出來你對那些孩子和教育的關心是發自肺腑的。”
女人的話,讓李毅安思索片刻,然后說道:
“關心教育和孩子們……這是一個政客必須要做的事情,畢竟,孩子才是我們的未來,如果他們都不關心的話,那些口口聲聲宣稱關心人類的人,又是一種怎么樣的關心呢?”
南希想了一下,說道:
“也就是虛假的關心,一個虛偽的人了。”
“這就要靠你自己去發現了。”
李毅安哈哈笑道,倒是非常喜歡去按照自己的想法調教眼前的女孩兒。
能夠把她調教成什么模樣呢?
但是計劃,永遠都趕不上變化,就在李毅安的考察之旅過半的時候,一個突發事件,卻讓他不得不結束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