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個老大哥,那就是蘇聯!
在許多語境中,它都被稱為老大哥,無論是在東方或者西方,只不過語境有所區別而已。
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聲,一架圖114降落在莫斯科機場,作為蘇聯航空工業的驕傲。數年前,當該機作為赫魯曉夫的專機緩緩降落在長安機場時,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NBC報紙以《俄國人的秘密飛機!》為標題進行了報道,該機也獲得了“文豪”的北約代號,與它典雅大方的造型相當貼切。
也正是從那時起,這架飛機就成為蘇聯民航最耀眼的明星,撐起了東方陣營的民航大旗。擔負著從莫斯科直飛紐約、長安、哈瓦那等洲際航線。
在這些航線上,也只有蘇聯民航運營,因為對于西方航空公司而言,他們必須要考慮到航線的利潤率,沒有什么公司愿意運營無利可圖的航線。
于是也就只蘇聯民航擔負起這一責任了——莫斯科至長安的航線,和過去一樣,一周一班,每一次這架190座的飛機,大抵上也就只能坐幾十名乘客。
對于飛機上的乘客來說,基本上就像包機一樣。
不過今天,卻和往常不大一樣——飛機里幾乎坐滿了乘客。
在結束了十幾個小時的漫長飛行后,雖然感覺有些疲憊,但是很快,張森就和其它人一樣被窗外的紛飛的雪花給吸引了,雖然已經是三月底了,可是這里有時候仍然會下雪。
“雪……多少年沒見過這玩意了……”
飛機上的乘客,除了那些俄國人之外,大抵上都和他一樣,對雪充滿了渴望,這種渴望是正常的——畢竟,NBC是沒有冬天的。
為了看雪,不少人甚至會遠赴九州賞雪,為此國家旅游局甚至在九州修建了度假村,以方便國民到當地度假。
不過,也有一些人,會到更遠的地方,甚至會來到蘇聯,而張森就是如此,不過,他并不是為了來這里看雪的。
而是來這里工作的。
在通過海關時,穿著制服的蘇聯海關關員,看了一眼護照,又看了看張森,用生硬的華語問了幾句。
“你進入蘇聯的目的?”
“工作。”
張森回頭指著身后的同事們,說道:
“我們是受你們的邀請來這里工作。”
關員點了點頭,她朝著另一邊看去,那邊來自汽車工業部的官員們,已經等候多時了,不僅有汽車工業部的,還有內務部的官員,當然也可以理解為KGB的官員。
“歡迎你來到蘇聯!”
然后,女關員在護照上蓋上了印章。
好了,終于來到蘇聯了!
在走出海關通道后,早就等待多時的汽車工業部副部長古謝夫,上前說道:
“張經理,歡迎你和你的同事們來到蘇聯!”
蘇聯——全世界工人的祖國!
而莫斯科正是這個國家的心臟,作為大眾汽車公司副經理的張森,來到這里,就是為了幫助蘇聯人建設一座大型汽車制造廠。
離開機場后,117名工程師和工人便坐了早就準備好大巴,一看到那些大巴,有張森就笑道:
“是金龍大巴。”
古謝夫笑著說道:
“是的,也是你們制造的,非常適應俄羅斯的天氣,暖氣非常出色。”
“這款大巴車是為北美和歐洲市場設計的,不僅暖氣足,而且在設計時就考慮到低等級路面,是一款非常適合蘇聯的大巴,你們應該仿制了吧!”
張森的話,讓古謝夫哈哈一笑,并沒有直接回答他,不仿制……那怎么可能呢?不過質量上距離原款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其實,這就是蘇聯的汽車工業的問題所在,許多車型并不具備創新能力,大多數源自西方技術的改進。而且國家對汽車工業的關注更多傾向于軍工和重工業,民用市場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如果不是因為蘇聯急需長途大巴車,恐怕他們都不會仿制這款大吧。
古謝夫直接岔開話題說道:
“張經理,你們剛剛抵達莫斯科,先在市區休息一下,兩天后,我們再前往工地。”
接著古謝夫又特意說道:
“今天晚上,部里將舉行招待宴會,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明天,我們可以先去莫斯科大劇院看一場芭蕾舞。”
這都是再典型不過的蘇聯式的商務安排,對于此,張森已經從其它人那里有過了解,自然點頭說道:
“行,一切聽部長的安排。”
于是乎,一行人就乘車朝著莫斯科市區駛去,一路上,道路兩側的冰雪讓無不是讓這些來自NBC的工程師們,看得那是一個專注和驚嘆。
尤其是對于沒見過雪的人來說,更是看呆住了,周必成眼巴巴的看著窗外,不時的擦著玻璃窗,只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
23歲的他,早在十五年就隨父母一起到了NBC,對于雪……完全停留在兒時的記憶之中,這會看窗外的雪,那雙眼睛中的向往與渴望是難以掩飾的。
雖然這場春雪很小……但已經足夠讓這些來自熱帶的年青人去想象著冰雪王國的場景了。
不過很快,他就看到路上有些地方不太正常,便好奇的問道: “塔尼婭,為什么中間的車道上沒有汽車行駛呢?”
其他人大抵上也都注意到了這一點——這條寬敞的街道上,靠中間的對向雙車道上,空蕩蕩的沒有一輛汽車行駛,其它的汽車無論是小汽車還是公共汽車,都是行駛在外側車道。
隨行的翻譯塔尼婭,便解釋道:
“那是緊急車道,只供救護車、消防車在緊急情況下行駛,在莫斯科所有的主干道中間都留有這樣緊急行車道。”
聽著她的解釋,車廂里的人無不是一陣贊嘆,紛紛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辦法,畢竟,在NBC雖然沒有大堵車,但小堵也是時而發生,在緊急情況下,救護車、消防車之類的車輛通行自然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他人的稱贊,讓塔尼婭那張漂亮的臉蛋上顯露出些許驕傲。
看著路中央的車道,周必成不禁說道:
“其實,我們也應該學習一下……”
這邊話音剛落,他們就看到兩個黑色的汽車從緊急車道上疾馳而過,看著遠去的汽車,周必成好奇道:
“剛才那個車是……救護車嗎?”
瞬間,塔尼婭就變得有些尷尬了,甚至都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好一會才說道:
“那是特殊的車輛……”
車輛的特殊性還體現在路口處,在那兩輛車通過路口時,總會有警察執勤,阻止其它車輛匯入主路。
車輛不一定特殊,特殊的是車里的乘客,而這輛車里的乘客,正是二號人物勃列日涅夫,和過去一樣,他的胸前掛著兩枚勛章,其中一枚是兩年前獲得的勞動英雄“鐮刀與錘子”獎章,一直以來,他都有濃郁的“勛章情結”。他虛榮心重,貪圖名利,喜歡獲得各種勛章和獎章。
這一點,哪怕是現在,也是不加掩飾的,當然這也是他誠實的一面——喜歡勛章怎么了?這光燦燦的玩意,有誰不喜歡呢?
不過,現在的勃烈日涅夫,只是喜歡而已,不過他是唯一一個會把勛章隨時佩帶在身上的高層領導。
“今天的會議日程是什么?”
勃烈日涅夫心里尋思著,
“難道是汽車制造廠的事情?”
想了想,他隨即就否決這個想法,畢竟,現在來自NBC的工程師團隊已經抵達了莫斯科,他們很快就會前往工地,協助蘇聯建設一座大型汽車制造廠。
“24個月啊!”
在吉斯汽車從那四輛金龍大巴旁駛過的時候,勃烈日涅夫的心里不禁感慨了起來。
“他們真的能在24個月內建成一座年產66萬輛的大型汽車制造廠嗎?”
直到現在,別說是勃烈日涅夫了,就是蘇聯的工程師們仍然持懷疑態度,原因非常簡單,按照蘇聯的工廠建設周期來說,僅僅只是基本土建,就需要至少24個月的時間。而從安裝設備到完成生產線調試以及工人培訓,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時間。
“如果能實現的話,必定又是證明蘇聯成功的一個實例啊!”
當然,還是赫魯曉夫同志英明領導的證明,想到這,勃列日涅夫的眉頭皺成了一團兒,盡管一直以來他所扮演的是“跟屁蟲”的角色,隔三差五便會出現在赫魯曉夫跟前,大事小事都來匯報,不斷拉進與赫魯曉夫的距離。
但是事實上,在內心深處,勃列日涅夫有著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僅他有,在莫斯科,還有一些人持有其它的想法。
他們并不愿意看到赫魯曉夫如日中天的威望上升,因為……這對大家伙是不利的。
過去,人們之所以支持赫魯曉夫是害怕回到鋼鐵時代那種朝不保夕的狀態,而現在,他們又希望回到過去……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所享受的一切遠超過現在。
可是他們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畢竟,現在赫魯曉夫的威望是如日中天的,從面積更大、條件更好的“赫魯曉夫樓”到“給商店里充足的肉”,再到“給我們的人民一輛汽車”。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蘇聯人,尤其是中基層干部群眾為之歡呼,再加上去年在“古巴導彈危機”的處理過程中,不卑不亢的表現,更是讓他贏得了軍方強硬派的支持。
“簡直就像是奇跡一樣……”
心里這么嘀咕著的時候,勃列日涅夫的吉斯汽車就駛進了克里姆林宮。
這天,一輛輛吉斯汽車從莫斯科各地駛入克里姆林宮,很快,這些人就走進了武器庫大樓二樓的那間會議室,赫魯曉夫已經等待他們多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