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07章 人才有未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回到過去做財閥

  這就是南洋啊!

  一架C95客機在駛入長安上空時,特意在太平灣轉了個彎,這使得機上的乘客能夠清楚的目睹太平灣東岸的繁華——一棟棟摩天樓聳立于灣畔,海灣里萬噸輪往來不斷。

  這就是長安!

  機上的乘客用驚訝的眼神注視著太平灣,注視著這個在短短不到四年內,就已經成為南洋第一都市的城市。

  這座城市和南洋的其它幾座城市一樣,它們的發展與崛起,在外界被稱為“南洋奇跡”,無論貶抑它的人如何說,都無法否認其奇跡般的崛起。

  在唐山,甚至有人用“未來我們也會像南洋一樣,迅速發展起來”來形容他們的未來。

  南洋的奇跡!

  正是從這里開始的,從當年警備部隊攻進山打根,從山打根建立起第一座工廠。

  山打根是過去——一個農業的舊時代的婆羅洲。

  而長安則是未來——一個工業的現代的婆羅洲!

  盡管從來沒有來過這座城市,但是他一直渴望來到這里,甚至在他的心中,長安早就成了他的家。

  現在,他終于回家了!

  在飛機于機場降落后,這邊飛機剛停穩,在機上乘客們還沒下飛機的時候,就有空乘走到他的身邊,半鞠半蹲在椅邊說道。

  “論做生意,致遠是個好手,論治國,他更是遠超過其它人。四年……這一切,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啊。”

  說罷,朱一海才對司機說道。

  “不僅僅只是繁華,衡志,等以后你就知道了!”

  高樓大廈,這一切都是都市的象征,但絕不僅僅只局限于此,路過往來的行人,行人的神情、衣著,也在朱一海觀察的范圍內,這些細節才能暴露出最真實的一面。

  他們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幾年不見的朱一海,終于從唐山回來了。

  “朱先生,總統府派來的汽車已經到了。”

  進入書房后,李毅安又一次看著他說道。

  而現在,他看到的是什么?

  答案在朱一海的心中,在他的臉上,笑容越發的燦爛,起來。

  “這幾年,你辛苦了。”

  “一海!歡迎回家!”

  “經理,好像比雜志上照片上的還要繁華。”

  “去總統官邸吧!”

  微微點頭,朱一海便帶著兩名隨員,起身離開艙室,而后面的乘客,大都只是好奇的看看,沒有人會去問,畢竟,能夠讓汽車直接到飛機下面接機的,肯定是個大人物。

  注視著車外的行人,看著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與滿足,更重要的是光,他們的目中都帶著光,那種光不僅僅只是希望或者渴望,而是發自內心的,對未來的確信!

  他曾經參加過重慶的招待會,也曾去過寶塔山,甚至就連長春也去過。很多時候,朱一海都是以一個商人的觀察力,去觀察細節,通過細節去做出一些判斷。

  下屬的話,讓朱一海微微點頭,然后說道。

  是的,是相信!

  在汽車于官邸前停下時,車門剛打開,不等車上的朱一海下車。李毅安已經迎上去,給了他一個有力的擁抱。

  如此,汽車才算是去了此行的目的地——總統官邸。

  離開機場后,剛剛抵達南洋的朱一海就像看不夠似的,讓司機帶著他在長安轉了圈之后,又轉了一圈,他總是會問司機,那棟樓是什么樓,那棟大廈有多層。

  “瞧你說的,要是說辛苦,你這邊更不容易,從巴斯托涅到南洋,我真不知道這一路你是怎么走下來的。”

  每每在唐山得知李毅安的新聞時,朱一海更多的是驚訝,到后來他也就是習以為常了,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辦好他吩咐的差事。

  “就這么一路走下來的,說起來,南洋能有今天,多虧了你,2000萬!”

  李毅安笑著說道。

  “去年12月17日,南洋的人口突破了2000萬大關!”

  不僅僅只是移民,還有生育,無論如何,南洋終于成為了一個擁有2000萬人口的大國了,而且這2000萬人里頭,80都是16至45歲的青壯年。其他的大都是兒童和這幾年生育的嬰幼兒。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少之又少。

  有了這個人口基數作為底子,南洋未來可期啊!

  “今年應該能突破3000萬。”

  朱一海說道。

  “現在唐山那邊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嚴峻,徐蚌會戰慘敗之后,江寧的大門算是敞開了,我離開的時候,那里還是政爭不斷,有人逼宮那位下臺,也有人督促駐日占領軍歸國,你知道的,這個時候,壓根就沒有人愿意回去送死。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差不多就是今年了……”

  和很多人不同的是,朱一海壓根就沒有提和談的事,對于唐山的局勢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所有的看法都源于對于細節的觀察,正是因為那些細節,他才會得出一些結論做出一些判斷。

  在他介紹著唐山的局勢時,李毅安想了很多,唐山那里的局勢發展之快,遠遠超出他的意料,原本他以為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不曾想,變化會那么大,燕城、津門,現在仍然在激戰之中,那里的戰事激烈甚至遠勝過徐蚌。

  “所以,我們必須抓住最機會,盡量的運人,我估計揚子江那邊最多還能通航三至四個月,等仗打到揚子江,那邊的航運估計也就斷絕了,現在揚子江兩岸至少有六七百萬難民,我已經指示各地辦事處,盡量把他們運出揚子江,下一步的重點就是南方沿海各省了。”

  想了想,朱一海說道。

  “一千萬人,差不多沒有問題,往后差不多,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得出結論了?”

  李毅安問道。

  “我去長春考察過。”

  抽了一口香煙,朱一海說道。

  “現在的長春,包括東北,確實是日新月益……”

  隨后朱一海將他在長春以及東北地區的耳聞目睹,事無巨細的說了出來,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中,李毅安一直在聽他說,不得不說,就像當年朱一海能在唐人街中看到自己一樣,朱一海的觀察力還是非常值得稱道的,等到最后,面對他得出來的結論,李毅安只是笑了笑,并沒有說什么,而是岔開話題問道。

  “這么說你就把辦事處全都關閉了?”

  “是的,他們都是我雇傭的,這些年也算是勞苦功高,所以,要把他們盡可能的都帶到南洋來。”

  “確實,沒有那些招工辦事處,就沒有南洋的現在,現在辦事處的情況怎么樣?人都過來了嗎?”

  李毅安問道。

  “我們在北方的辦事處,基本上都被關閉了,除了少數職員不愿意離開故土,絕大多數人都帶著家人撤離了,只有青泥洼還留有一個辦事處,現在那里卡很嚴,只有持護照的才有離開,招工是不可能的了,不過,這幾個月辦事處還是發了幾千份護照。”

  發護照是最后的辦法的辦法了,多一個人總比少一個人要好,畢竟,明年的這個時候,那個窗口將會徹底的關閉。

  “讓他們也做好撤離準備吧,月底之前,就安排船只,把他們撤出來吧,他們的家人朋友,愿意撤離的,也可以一并帶過來。”

  點著一根雪茄,李毅安抽了一口,然后默默的站起身,一言不發的注視著窗外,此時他的心情卻顯得有些復雜。良久才說道。

  “一海,既然回來了……先休息,休息,伱放心……”

  不等李毅安說完,朱一海便搖頭說道。

  “現在還休息不了,我和孩子們見一面后,就直接去武昌,還有幾個月的時間,要抓緊時間,如果揚子江那邊……我就去長沙,再去穗城,盡量多拉一些人吧,對南洋來說,人才是根本,只有有了人,才有將來。”

  看著朱一海,李毅安點了點頭,說道。

  “是啊,人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