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百二十章 、局勢突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放心好了,朝中百官都忙著討論新君人選,一時半會兒顧不上給我們添堵。

  只要大家不表明立場,那就是各方拉攏的對象。

  文官之間的內斗,同我們沒有關系,大家盡量少摻和。”

  李牧緩緩說道。

  在眾多功勞中,從龍之功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

  眾人能不能抵御住誘惑,他也不確定,但該提醒的還是要提醒。

  后續就算有人摻和,那也僅僅只是代表個人,同勛貴集團沒關系。

  “侯爺,如果我們現在不參與,那就相當于把朝堂拱手相讓啦!

  未來新帝登基,恐怕也會對我們有看法。”

  一旁的魏國公世子皺著眉頭說道。

  大家急著擁立自己人,本質上還是為了榮華富貴。

  在這種問題上,不及時站隊,就相當于站在了對立面。

  短時間內,新君會想辦法拉攏他們,一旦坐穩了皇位,情況就會發生變化。

  在皇帝眼中,不忠于自己的武裝,都是不穩定份子,屬于必須清除的對象。

  “皇室嫡支斷絕,國朝中的宗室全是遠支旁系,挑選誰上位都無法服眾。

  只要我們不參與,新君一時半會兒選不出來。

  就算把人選了出來,想要獲得天下人的認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李牧隱晦的回答道。

  大虞朝的皇位繼承順序——太子、皇后名下嫡支皇子、庶長子、其他皇子、皇帝兄弟、兄弟的兒子。

  如果上述群體中,找不到繼承人,那就再從先帝那一代論。

  這一套體系,運轉了近三百年,都沒有出現過問題。

  唯獨這一次情況特殊,連續三任皇帝子嗣、兄弟全無,一下子就打破了太祖皇帝定下的繼承制度。

  這事不能怪規則不完善,正常人都無法想象,皇室中會出現連續三任皇帝絕嗣。

  在這種背景下,無論選出的新君是誰,都是旁系繼位。

  亂世之中,一名法統不足的皇帝,想要坐穩江山,只能持續拉攏軍方。

  大家給面子他才是皇帝,如果敢肆意妄為,隨時都有可能被拉下馬。

  聽出了言外之意,眾人是喜憂參半。

  勛貴與國同修,不是一句玩笑話,大家的尊貴地位都來自于皇權。

  皇權衰落,勛貴集團也在走向衰落。

  現在沒體現出來,那是李牧的意外崛起,讓勛貴集團掌控了軍隊。

  有兵的勛貴,自然不能當做普通勛貴對待。

  怎奈在場大多數人,手中都沒有兵,一些人甚至是一介白身。

  能夠過來參加會議,全靠祖輩留下的香火情。

  能夠突圍南下的,都是各家的精英子弟。

  危機意識一生,原本準備觀望局勢的人,紛紛做出決定入仕。

  理智告訴他們,不趕緊入朝堂爭取主動權,在后續的變局中他們就是看客。

  濟南府。

  “施逆弒君的消息,想必諸位都聽說了。

  南邊傳來消息,漢水侯已經率部出征,不日將抵達前線和逆賊決戰。

  作為大虞臣子,我等不能坐視天子蒙難,而不作為。

  諸位同僚,可有破敵良策賜教?”

  京營提督官李博沉聲問道。

  出兵圍剿叛亂,沒什么好爭議的。

  論起各路武裝對大虞朝的忠誠度,京營官兵絕對是最高的。

  京師淪陷之后,他們這支負責圍剿叛軍的隊伍,被迫退往山東暫避鋒芒。

  期間施家多次派人誘降,甚至一度拿他們的家眷威脅,眾人依舊沒有動搖。

  后續南方朝廷建立,組建勤王大軍,他們也是第一時間派人響應。

  為了拔掉這顆釘子,施家也曾派兵來攻,最后在濟南城下撞了一頭的包。

  或許是看膠東地區油水有限,覺得花大代價奪取經濟上不合算,遼東軍選擇轉道向南。

  隨著敵軍戰略重心的轉移,膠東半島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后續朝廷的補給送了過來,京營官兵的士氣也逐漸恢復過來。

  雖然沒有向遼東軍發起反攻,但他們所在的位置,本身就是對敵人的一種牽制。

  時間站在南方朝廷這邊,一直耗下去,最先受不了的是遼東叛軍。

  上面不催著進攻,他們自然不急著和敵軍交戰。

  現在局勢發生了變化,施家公然弒殺永寧帝,再一次挑戰了大家的底線。

  出于政治上的考慮,無論大家心里是否愿意,這一仗都必須要打。

  “提督大人,叛軍主力南下,看似是一個機會,實則是一個陷阱。

  從距離上來看,敵人的主力部隊,距離我們不過數百里。

  以騎兵的速度,兩天就能趕過來。

  拋棄城池出去尋找敵軍決戰,很容易被敵人有機可趁。

  前面敵人不愿意下血本和我們死磕,那是奪取膠東半島,沒有足夠的好處。

  可現在不一樣,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收割小麥。

  哪怕產能有限,對缺糧的叛軍來說,這依舊是不小的誘惑。

  以末將之見,不如發起局部反擊,等待漢水侯的勤王大軍抵達。”

  奮武營總兵官劉泰宇率先回答道。

  并非他在潑冷水,主要是同遼東軍交過幾次手,京營官兵的戰斗力明顯不及遼東邊軍。

  能夠守住濟南城,那是叛軍舍不得拿嫡系精銳攻城,用上的全是新編部隊。

  前面收編的京營官兵,不想和自己人交戰,全程都在劃水。

  整編的農民軍倒是攻城賣力,只是這幫人戰斗素養幾乎為零,打仗都是一窩蜂的往上沖。

  遇上重兵把守的城池,那就是送人頭。

  守城的時候,敵人舍不得消耗精銳,到了野戰中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正面對抗叛軍主力,他們這幾萬殘兵敗將,戰敗的風險非常大。

  一旦賠上了最后的家底,他們這些老勛貴家族,就徹底沒有翻身的機會。

  哪怕未來平定了叛亂,朝廷重組京營,也不會挑選他們這些老派軍官。

  “劉總兵,你的策略太保守了。

  現在天下人都在看著,其他部隊都可以等待勤王大軍主力,唯獨我們京營不行。

  前面京師淪陷,就讓我等丟盡了臉,至今都沒法抬起頭做人。

  倘若現在還不積極表現,往后再想翻身,可就難啦!”

  勇武營總兵官葉承軒當即反對道。

  同遼東軍交戰固然有風險,但有些事明知道存在風險,也必須要去做。

  京師淪陷,負責防守京師的京營,一下子被推到了風頭浪尖。

  哪怕他們出城圍剿農民起義軍,乃是奉命行事,也沒少受民間非議。

  輿論壓力和政治壓力,同時席卷而來,他們這些京營將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壓力。

  恥辱,只能用鮮血來洗刷。

  現在是圍剿遼東叛軍的關鍵時候,若是在旁邊打醬油,天下人的唾沫星子能把他們淹死。

  個人挨罵也就罷了,關鍵還涉及到了家族聲譽。

  沒有辦法,誰讓他們的祖輩,都是大虞朝赫赫有名的大將呢!

  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有一堆的功績。

  再對比他們的表現,任誰見了之后,都會忍不住搖頭。

  往日先輩們的榮耀,已經成了壓在他們身上的重擔。

  “葉總兵,你說的倒是輕松,問題是拿什么去打。

  在勤王大軍主力抵達前,我們根本不是敵軍的對手,冒然出擊只會損兵折將!”

  劉泰宇隨即回懟道。

  如果能打的過敵軍,他也不想這么慫。

  倘若實力允許,他不介意直接出兵,把敵軍從中間攔腰切成兩段。

  怎奈計劃很美好,到了具體執行上,就存在各種問題。

  敵人不是軟柿子,萬一沒能把敵軍分成兩段,反而讓自身落入敵人的包圍圈,那可就悲劇了。

  轉瞬的功夫,又有數名加入爭吵。

  眼瞅著局勢升級,李博猛的一拍桌子。

  “夠了!”

  “這里是軍營,不是菜市場,容不得爾等討價還價!”

  “傳令下去,各部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等待本將的命令!”

  看得出來,李博內心掙扎的很厲害,一時間難以做出抉擇。

  強勢的表現,只是為了壓制軍中的矛盾。

  具體選擇哪一條路線,他的心里也沒底。

  倒不是擔心損兵折將,主要是怕犧牲的沒有意義。

  相較于其他勛貴家族,李家現在明顯占據優勢。

  縱使打沒了京營的部隊,也不會影響他們天下第一豪門的地位。

  陷入猶豫,主要是為全局考慮。

  在圍剿叛軍的同時,還必須杜絕遼東叛軍和北虜合流。

  一旦這兩股力量勾結在一起,這場勤王之戰,將變得遙遙無期。

  參考歷史經驗,一旦北方軍閥和北方游牧民族勾結,南方朝廷就沒有再打回來的。

  最好的結局,也就南宋小朝廷那種,屈辱的渡過百年歲月。

  更多的都是土崩瓦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軍事上大虞朝還有一戰之力,但人心上的變化,卻是不可逆轉的。

  襄陽城下,闖軍大營。

  “闖王,好消息!”

  “偽朝皇帝又死了!”

  吳三四一臉興奮的說道。

  最近幾年,大虞朝可是流年不利。

  尤其是遼東軍造反后,更是掀了這座破屋子的頂,把大虞的虛弱暴露在了天下人視線中。

  不到一年時間,先后死了兩任皇帝,妥妥的亡國之兆。

  “哦!”

  “又死了一個。”

  “本王記得,永寧小兒膝下的最后一個兒子,在幾個月前也死了。

  那豈不是說,這昏君絕了嗣?”

  高運良笑呵呵的問道。

  大虞朝死了皇帝,沒啥大不了的,關鍵是永寧帝無子。

  沒有順位繼承人,龍椅空了出來,有想法的宗室王公們都會忍不住跳出來。

  涉及到皇權更替,大虞內部少不了亂上一陣子。

  對義軍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

  “闖王,你記得沒錯。

  不光永寧小兒無子,福安帝、天元帝也沒有兒子。

  連續三位皇帝絕嗣,看樣子大虞朝現在是真的天命耗盡。

  恭喜王爺,改朝換代近在眼前!”

  吳三四當即恭賀道。

  仿佛大虞朝一崩塌,天下就成了他們的。

  “休要胡說!”

  “本王只是義軍聯盟的臨時盟主,下面不服氣的人多了。

  這話若是傳了出去,豈不是讓人恥笑。

  何況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那是多不勝數,誰知道大好河山最后花落誰家!”

  高運良當即訓斥道。

  既然選擇了造反這條路,自然會惦記上皇位。

  不過終歸是理智占據了上風,知道現在不是冒頭的時候。

  聯盟中的一眾反王,和他只是合作關系,并不是隸屬關系。

  真要是傻乎乎的稱帝,不說外界是什么反應,光義軍聯盟內部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嘴上訓斥的厲害,在內心深處,他已經打定主意要重新整合義軍聯盟。

  攘外必先安內,不搞定內部問題,拿什么去爭奪天下。

  “王爺教訓的是,微臣記住了!”

  吳三四淡定的回答道。

  挨罵,那只是小問題,關鍵是馬屁得拍到老大心坎上。

  現在沒有采納,不等于未來不會采納。

  “嗯!”

  “永寧小兒在這種時候死了,天下局勢勢必會大變。

  你現在立即去邀請太平王、逐鹿王、威武王、殺生王、天云王等人過來議事。”

  高運良當即下令道。

  作為反虞勢力,不趁著大虞內部出現問題咬下一塊肉,那就不是合格的反賊。

  畢竟,現在的中原已經不是曾經的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就成了明日黃花。

  持續不斷的天災,想要養活百萬農民起義軍,根本不可能。

  如果不能盡快打下南下通道,奪取湖廣糧倉,衰敗就只是時間問題。

  “微臣遵命!”

  吳三四的話剛說完,營門口就出現了一群不速之客,正是他即將邀請的對象。

  看得出來,在情報搜集上,一眾反王的效率都差不多。

  “盟主,吾等不請自來,還望海涵!”

  威武王率先開口說道。

  “哈哈……”

  “諸位兄弟能來,那是看得起本王。

  實不相瞞,本王也正準備邀過議事。

  沒想到我等兄弟,居然心有靈犀,事情都想到一塊去了!”

  高運良豪氣的回應道。

  為了反虞大業,他們這幫義軍反王,都是在關公像前發過誓的拜把子兄弟。

  盡管這種結拜,在亂世之中不值一提,但明面上還是要互相給足面子。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