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戰后余波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南京城。

  徐州大捷的消息傳來,城中原本緊張的氣氛,一下子煙消云散。

  事實再一次證明,漢水侯還是那個傳奇的漢水侯,并沒有因為十年沉寂而改變。

  “侯爺,有功人員的封賞,您看怎么處理?”

  兵部尚書史清塵開口詢問道。

  戰場上的勝利,不光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也增加了李牧的話語權。

  開門紅的徐州大捷,讓朝廷獲得了對遼東叛軍的戰略優勢,接下來就算什么都不干,也有一定概率拖死敵軍。

  不過這種消極玩法,絕不是北方勛貴士紳能夠容忍的。

  常年的天災下來,普通百姓紛紛破產。

  天災導致無數人流離失所,縱使堅持留在老家的,也要靠樹皮草根充饑。

  民間易子而食,集市上甚至公開出現了“菜人”售賣。

  遼東叛軍想要籌集糧草,只能找勛貴士紳們打秋風。

  為了擺脫困境,這些勛貴士紳們不斷動用自家的關系,催促著南方朝廷出兵平叛。

  “除了投誠的劉副將,要重點嘉獎外,其余人按照以往的慣例論功行賞!

  具體的封賞,兵部和吏部商量即可,本侯沒有意見。

  另外徐州一線現在兵力增加,戶部劃撥的軍餉錢糧,也要相應增長。

  為了節省錢糧支出,那幫戰俘就走簡易程序,直接予以流放。”

  李牧一臉淡定的回答道。

  作為三軍統帥,涉及到自己的部將,他需要避嫌。

  不過那是皇權鼎盛時期,現在這種特殊時候明顯例外,他可以不在意,但兵部不能不問。

  尤其是涉及到人事調整和軍隊調動,沒有他的點頭,兵部啥也干不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吏部計劃晉升劉從寒為遼東總兵,授予討賊將軍印,賞白銀三千兩。

  授予原安南左衛總兵李三七平賊將軍印,負責執掌徐州前線的軍政大權,賞白銀三千兩。

  晉升徐州參將曹子睿為副將,輔助……”

  吏部尚書賀正則順勢拋出了早已經準備好的嘉獎方案。

  除了劉從寒的封賞有破格提拔外,其他人的封賞都是中規中矩。

  從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來,這只是吏部準備的方案之一,如果李牧提出反對意見,還有備選方案。

  事實上,按照吏部內部的意見,他們最想把勤王大軍變成朝廷的直屬軍團。

  沒有辦法,朝廷太缺能打的直屬武裝。

  名義上他們手中有新編的五鎮新軍,可惜練兵是技術活,不是誰都能完成的。

  兵部官員缺乏足夠的練兵經驗,又舍不得放權給武將,只能拿著兵書一板一眼的訓練。

  看起來像那么回事,可具體實戰能力有幾分,誰也說不清楚。

  “嗯!”

  “吏部的封賞很公平,本侯沒有意見。

  諸位大人如果不反對,內閣用印之后,就下發到前線吧!”

  李牧笑著說道。

  北方的變故,不光他是受益者,眼前這六人同樣是最大受益者。

  內閣大臣兼任六部尚書,在整個大虞歷史上都不多見。

  眾人手中的權力,完全可以算得上大虞朝歷代內閣之最。

  權力制衡,不存在的。

  各部侍郎的人事任命,都是他們自己敲定的,拿什么來制衡。

  六人的權力缺乏制衡,李牧手中的權力,同樣也被無限放大。

  不光是各省勤王大軍的總指揮,還被推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

  如果不是他本人拒絕,還會加封一堆的虛銜。

  “侯爺,遼東叛軍主力已經南下,光徐州一線的守軍怕是不夠用。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還是增兵吧!”

  史清塵忍不住催促道。

  論功行賞是小事,怎么早日平定叛亂,才是大家最關心的。

  遼東之亂,對大虞朝來說,就宛如漢末的董卓亂政。

  如果不是南方的備份小朝廷轉正,及時整合了南方各省,現在就是翻版的群雄討董。

  現在沒有群雄四起,不等于未來也不會群雄四起。

  在派出勤王大軍的同時,各省官員也暗自厲兵秣馬,不斷擴編軍隊。

  對大虞朝廷來說,遼東軍叛亂持續的時間越長,帝國的威嚴就會被削弱的越厲害。

  當朝廷的威嚴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央朝廷對地方勢力的約束力,也會隨之消失。

  到時候縱使平定了叛亂,局勢也無力回天。

  “史大人放心,平叛之事本侯已經有了方略。

  沒有把主力放在徐州一線,那是為了誘敵深入。

  北疆的邊軍已經南下,山東地區還有幾萬京營士卒牽制著敵軍側翼,朝廷在戰略上已經對叛軍形成了合圍之勢。

  現在就等敵人露出破綻,給他們最后一擊!”

  李牧坦言道。

  看似他什么都沒做,實際上什么都干了。

  能夠調動的虞軍,全部都調動了起來,正一步步把遼東叛軍逼向絕境。

  故意把他們往南邊引,主要還是為了避免遼東軍吃了敗仗后,投降北虜充當帶路黨。

  從軍事實力上來看,現在的韃靼王國就是后金的加強版。

  加上鬼方充當羽翼,能夠動用的總兵力,足有數十萬之多。

  一旦和遼東叛軍合流,就是一個大麻煩。

  光他率領的這支勤王大軍,肯定是不夠用的。

  哪怕加上邊軍和京營殘部,也沒有多少勝算。

  想要贏得勝利,那就只能繼續下血本,從都護府抽調更多的兵力參戰。

  如此規模的大戰,南方朝廷的財力多半支撐不住,他這個三軍統帥還要往里面搭錢、搭物資。

  沒有辦法,熱武器時代對后勤依賴度非常高。

  無論是大虞,還是安南都護府,都沒有完成工業化。

  蒸汽機在工業生產中投入了運用,但原始的機床性能太差,用于民用產品生產還湊合。

  軍工業上領域,生產的許多零配件精度都不夠,還需要人工進行二次打磨。

  可以說當代最先進的武器,都是靠工匠用錘子敲出來的。

  產能的問題好說,安南都護府有上百萬產業工人,必要的時候都能轉入軍工生產。

  如果不夠的話,還可以繼續培養,反正大虞朝不缺人。

  問題是這樣的生產模式,需要錢糧作為支撐。

  以往朝廷一年的軍費開銷,現在幾個月就能打光。

  倘若不能速戰速決,那就陷入了戰爭泥潭中。

  為了避免最糟糕的局面發生,李牧才在大戰開場前,就派出偏師去遼東給韃靼人添堵。

  不過這種算計,依舊是治標不治本。

  能夠崛起于微末,韃靼高層絕不會是傻子。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肯定會采取應對措施.

  逼急了的話,直接把沿海地區全部讓出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反正韃靼王國一共就那么點兒人口,放棄了沿海地區,依舊能夠生活下去。

  倘若要深入內陸襲擊,光幾千騎兵就不夠用了。

  想要繼續牽制韃靼人,那就只能向遼東前線增兵。

  戰略戰術上沒有問題,唯一的問題是軍費開銷,將急劇增加。

  “侯爺,既然完成了戰略合圍,那么總攻什么時候開始啊?

  遼東叛軍在北方肆意妄為,大肆屠戮士紳,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

  長此以往下去,朝廷在北方的根基就沒了。”

  萬懷瑾神色凝重的問道。

  遼東軍作亂,士紳和勛貴都是受害者。

  只是相對于士紳,勛貴們還有牽制邊軍將領的價值。

  平常時期也就敲詐一些錢糧,很少直接舉起屠刀。

  原本充當地方穩定器的北方士紳,因為百姓大量流離失所,無法為施家提供穩定的錢糧。

  甭管采取哪種統治方式,最終都是為了征收錢糧。

  百姓榨不出油水,那就輪到士紳們倒霉。

  尤其是施家在徐州城下,被擺了一道后,徹底喪失了對士紳們的信任。

  既然無法變成自己人,那就是敵人。

  稅款加征了一次又一次,完不成任務,就會迎來滅門之禍。

  想要跑路南下,怎奈遼東軍盯的太緊,嫡系族人根本走不了,只能咬牙硬撐著。

  “這些事情,本侯都知道。

  民間傳言,施靖風是董卓第二,自然不會空穴來風。

  北方士紳需要一個確切時間,本侯也能夠理解。

  如果一切順利,大戰在月內就會爆發。

  不過這只是開戰日期,大戰具體什么時候結束,誰也說不清楚。”

  李牧緩緩解釋道。

  施靖風進京之后,幾乎復制了董卓的操作,實際上也是被各方給逼出來的。

  大虞朝的文官勛貴世家,雖然沒有漢末那幫門閥囂張,但也不是省油的燈。

  對待施家這種暴發戶,大家根本看不上眼。

  縱使施靖風再怎么努力,大家也在敷衍應付,并沒有真心投靠。

  包括最先和他們合作的清流黨人,也只是為了實現自身的政治目的。

  以至于北方朝廷內部,充斥著大量拖后腿的主。

  甭管施家出臺什么政策,最后都能給執行的一團糟。

  在各方推波助瀾下,施家很快就陷入了眾矢之的。

  懷柔手段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轉向了暴力。

  可惜施家又心懷忌憚,殺的不夠徹底,并沒有靠武力壓服北方士紳勛貴。

  平亂戰爭拖到現在,本質上是李牧故意為之。

  有人充當屠刀,幫忙清理北方的既得利益集團,不用白不用。

  現在清洗的越干凈,未來需要面對的內部問題,就會越少。

  抱著借刀殺人的目的,北方的士紳勛貴求援越厲害,他就越不可能速戰速決。

  戰場上,快有快的打法,慢有慢的打法。

  誰對誰錯,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贏得最終勝利,那就是最正確的打法。

  遼東軍大營。

  “三弟,先起來吧!”

  看著眼前狼狽的施靖明,施靖風緩緩說道。

  吃了敗仗,肯定是要追責的。

  不過終歸是自家兄弟,現在又是用人之際,他著實舍不得重罰。

  “大哥,徐州之戰,我敗的實在是冤枉啊!”

  施靖明一臉委屈的說道。

  在叫屈的同時,眉宇間還流露出了一絲不滿。

  原本按照他的計劃,早早就能拿下徐州城。

  結果攻城之戰剛開始,朝廷就派人介入,要和叛軍進行談判。

  中途這么一耽擱,就錯過了最佳的奪城時間,才有后續的一系列問題。

  在施靖明看來,如果要追究戰敗的責任,最先需要殺的就是負責前線聯絡的朝中大臣。

  偏偏這些人,又是最不能殺的。

  盡管最終結果是悲劇的,但人家是百官中最先投靠施家的,并且壓上了身家性命為他們賣命。

  如果殺了這些人,勢必讓投奔施家的官員寒心,往后再想招攬人心就難了。

  至于周七海帶著騎兵跑路,劉從寒率部投奔敵軍,反而沒啥好說的。

  作為主帥,管不著下面的人,本身就是失職。

  “徐州之敗,確實不能全算在你的頭上。

  若非為兄想要收服南方士紳,也不至于有此敗。

  劉從寒的背叛,未來我們自然會向他清算。

  至于周七海,他雖然有責任,但不是主責。”

  施靖風語重心長的說道。

  徐州之敗的來龍去脈,在過去的幾天時間里,他已經初步搞清楚。

  前期談判的失誤,這部分責任他可以自己攬到頭上,但后續戰敗的主責還是要施靖明承擔。

  劉從寒叛逃是導致大軍潰敗的直接原因不假,可架不住此人是施靖明的親信。

  自己親信小弟捅的簍子,肯定他這個主將來背。

  騎兵參將周七海提前撤離,確實存在一定責任,可當時的情況特殊。

  光靠那幾千騎兵,就算留下來苦戰,也只能增加一些傷亡數字。

  若是把戰敗的主要責任扣在對方身上,軍中的遼東將門都不會服氣,容易激化內部矛盾。

  如果嚴懲周七海,那么承擔主責的施靖明,肯定也跑不掉,甚至還要罰的更狠。

  “大哥,這些我都明白。

  該承擔的責任,我愿意一力承擔,但就是感到憋屈!”

  施靖明憤憤不平的說道。

  明知道被人坑了,現在也只能先憋著。

  “不用慌,后面有你復仇的機會。”

  “眼下的關鍵是漢水侯按兵不動,這讓我寢食難安啊!”

  安撫了一句后,施靖風果斷轉移了話題。

  甭管徐州之戰多么重要,那都是過去的事,現在更需要著眼于當下。

  勤王大軍的主力,一直窩在松江府,這才是最大的麻煩。

  沿著海岸線北上,敵人既可以進攻他們的遼東老巢,又可以奔襲京師,還能和山東的京營會師。

  大戰還沒有爆發,戰略層面上,遼東軍已經處于了劣勢。

  稍有不慎,被敵人有機可趁,他們哭都來不及。

  “大哥,漢水侯按兵不動,就是為了給我們施加壓力。

  以小弟看,他根本不想北上和我們決戰,而是想要憑借南方各省的物資耗死我們!”

  回到了軍事上,施靖明的腦子一下子變得靈活起來。

  如果沒有領教過敵軍的厲害,他也會想當然的認為:李牧兵力不足,需要整編更多的軍隊,才能和他們決戰。

  可親自交過手后,他的觀念一下子發生了改變。

  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有兵少的打法。

  決定戰爭勝負的,從來都不是數量。

  “一直這么耗著,對他有什么好處?”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成了他的應聲蟲,還需要養寇自重?”

  施靖風一臉疑惑的問道。

  這些問題,并非他沒有想到,只是情理上講不通。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把李牧吹成了當世圣人。

  眼下的局勢,漢水侯若是想謀反,更需要速速戰決。

  打的越快,越能震懾人心。

  擊敗他們,就能和北方邊軍會師。

  全部都是李牧的舊部,收復這些人并不難。

  手握大虞朝九成以上的精銳,戰后挾大勝之威,有很大概率能傳檄而定天下。

  縱使有人反對,在強悍的軍事實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勞的。

  “不知道,或許和當今陛下有關。

  當初廢帝的時候,漢水侯雖然沒有參與,但也沒有站出來反對。

  若是擊敗了我們,怎么處理皇帝,對漢水侯來說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施靖明忍不住猜測道。

  謀反不需要考慮皇帝的想法,但是當忠臣需要。

  永寧帝可不是什么省事的主,一旦重新執掌大權,必定會鬧出一堆的幺蛾子。

  偏偏現在永寧帝現在膝下無子,若是進行廢立,就只能從遠支旁系中選人。

  把非順位繼承人推上皇位,很難獲得天下人的信服。

  對愛惜名聲的大臣來說,這絕對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罷了,不想這些事情。

  甭管漢水侯有什么機會,現在他按兵不動,就是我們的機會。

  先奪取徐州,占領江淮地區,給大軍弄一片立足的土地。

  至于遼東老巢,又或者是京師,他若是想要,就送給他好了!”

  施靖風冷笑著說道。

  連年天災人禍不斷,現在的北方大地,真心不適合充當王侯霸業之基。

  對施家來說,現在的京師和遼東不僅不是助力,反而是沉重的負擔。

  當南方各省選擇另立朝廷的時候,京師在政治上的加成,就變得微乎其微。

  哪怕有皇帝在手中,現在也無法發揮作用。

  下發出去的圣旨,也就在自家的控制區發揮作用,外面根本沒人買賬。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