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三十七章、太后駕崩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朝會結束了,造成的政治影響,卻在持續發酵。

  永寧帝的表態,無疑是在文官集團釋放政治信號,允許他們把勛貴系的將領“踢走”。

  一時間清流黨、浙黨、蜀黨、楚黨都沸騰了。

  勛貴系推動的稅制改革,從長遠來看利國利民,但架不住他們成為了受害者。

  如果全國上下都一樣也就罷了,偏偏這些改革措施,只針對南方各省。

  以往的征稅制度,一直都是北方各省承擔朝廷的主要開銷,現在完全顛倒過來。

  前期大家選擇妥協,那是迫于叛軍的威脅,加上朝廷承諾是短期政策。

  后續稅改成功,叛軍也被鎮壓下去,朝廷卻不愿意兌現承諾,這就招致了南方士紳的不滿。

  他們不是沒有試圖讓朝廷取消,可惜此時的大虞,根本離不開這筆收入。

  無論皇帝,還是內閣,都對他們的訴求視而不見。

  徐文岳在清流中話語權降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稅改問題保持沉默。

  一個不能代表群體利益的老大,自然號令不動小弟。

  南方士紳沒鬧出亂子來,主要是頭上懸著一把刀。

  四大總督強勢壓陣,對偷逃稅款者,進行了嚴厲打擊。

  隨著朝堂局勢的變化,勛貴系對南方的控制,正在不斷削弱。

  四大總督被撤銷了三位,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被搬走了。

  下面的提督總兵,雖然也有不小的影響,但終歸不是總督那么一言九鼎。

  如果再把一眾勛貴提督,找機會送走,地方上的格局就徹底改變了。

  畢竟,政治對抗是充滿風險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膽子沖鋒陷陣。

  不奢望勛貴系將領倒戈,只要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略微猶豫一下情況就會大不相同。

  前面大家不敢動,那是一旦鬧過了頭,就會蹦出一支叛軍余孽恰好一頭撞進他們老家。

  盡管頂了馬甲,但大家都清楚是誰干的。

  這種要命的大事,沒有勛貴系大佬背書,下面的人是不敢擅自行動的。

  留下任何蛛絲馬跡,那都是掉腦袋的重罪。

  南方距離京師遠隔千里,等待兩位閣老的命令傳達過去,黃花菜都涼了。

  在沒收到命令前,這個出頭鳥,只有景李兩家的人來當。

  原來是針對整個勛貴系,現在只需要針對景李兩家即可。

  不需要正面刺刀見紅,直接把他們留在南方的人調走,一樣可以達到目的。

  永寧帝做出了示范,強行調動不行,那就給他們升官。

  反正能夠做主的,一共也沒幾個。

  騰出幾個位置給他們,換取政治松綁,完全是值得的。

  勛貴系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同樣有大大小小的派系,擁有各自的算計。

  對外的時候,能夠團結一致,那是上面幾位巨頭的威望高。

  漢水侯偏居安南,遠離了朝堂。

  熬到兩個老家伙故去,勛貴系就到了分崩離析的時候。

  如果中途發生變故,這個過程還有可能加速。

  心里有了盤算,一個又一個計劃,不斷開始醞釀。

  養心殿。

  “朝會之后,各方有什么反應?”

  永寧帝關心的問道。

  勛貴系給他的壓力太大,成國公和鎮遠侯把持軍政大權,另外三位閣臣直接淪為應聲蟲。

  盡管兩人對他還算尊重,但兩人手中的權柄,遠遠超過他的接受范圍。

  大虞朝建立這么多年,就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權力如此集中的首輔和次輔。

  倘若兩人關系差,互相制衡還好,偏偏這兩位還是政治盟友。

  他費盡心思挑撥關系,都沒有發揮作用。

  這樣的政治格局,讓永寧帝非常缺乏安全感,唯恐哪天就被人趕下皇位。

  權臣廢立皇帝的事,大虞朝沒有發生過,但不等于其他朝代也沒有先例。

  歷史教訓擺在那里,他不得不提前做出防范。

  “回陛下話,各方表現都很積極。

  不過在具體行動上,還是偏保守。

  大部分官員的計劃,都是給景李兩家的人升官,玩兒調虎離山。

  勛貴系那邊,同樣非常熱鬧,叫囂著要給文官們一個教訓。

  只是成國公和鎮遠侯沒有表態,暫時沒有采取實質性行動。”

  汪逸風神色凝重的匯報道。

  暗地里監視百官,可不是什么好活。

  偏偏這是東廠的職責,想不干都不行。

  原來的探子被清理之后,現在想往各家府中塞人,一下子變得困難起來。

  除了少數寒門官員,在京中做官需要購買奴仆外,大部分官員都用的是家生子。

  東廠搜集情報,全靠收買各家的奴仆,大部分人都是邊角料貨色,接觸不到核心。

  現在搜集起來的情報,都是只言片語匯總,加上腦補完成。

  “嗯!”

  “有動靜就行,朝堂不能一潭死水。

  密切注意成國公和鎮遠侯的反應,如果他們有行動,提前告訴那幫文官一聲。

  論起政治手腕,朕的那幫廢物文官,多半不是他們的對手。”

  聽了永寧帝的話,汪逸風郁悶的要死。

  文官政治手腕差,這個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呀!

  在前面的政治斗爭中吃虧,那是勛貴系掀翻了桌子。

  如果是在游戲規則內,勛貴的政治斗爭能力加個倍,也不會是文官集團的對手。

  現在的示弱,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斗爭手段。

  如果他們不故意示弱,反而在朝堂和勛貴系打的旗鼓相當,皇帝怎么可能偏向他們?

  “遵旨!”

  汪逸風一口答應道。

  甭管怎么說,皇帝的命令,總是要聽的。

  至于具體怎么執行,那就要看實際情況了。

  想要宦官集團支持文官,本身就是在為難人。

  前面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看似勛貴和外戚聯手干文官,實際上他們在背后也出了一把力。

  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勛貴系做大,他們還能從中分一杯羹。

  文官集團做大,最先打擊的目標就是“閹黨”。

  “陛下,這是御史言官上的折子,全是勸說您勤政的折子。”

  一旁的徐忠恩,不動聲色的給文官集團上了一波眼藥。

  太后病危,昨天皇帝過去侍疾,耽擱了早朝。

  人之常情的事,還是有不長眼的言官上折子。

  以往的時候,這種滿篇廢話的奏折,司禮監都會自動過濾掉。

  現在情況不一樣,新一輪的朝堂紛爭,即將拉開序幕。

  皇帝傾銷文官的舉動,在宦官們看來,無疑是危險的。

  親自下場參與博弈,如果勝了還好,萬一輸了那是會出大事的。

  以勛貴系的實力,一旦發起反擊,搞不好會危急皇權。

  作為身邊人,他們和永寧帝完全綁定,絕不允許最糟糕的局面發生。

  偏偏皇帝性子倔,直接開口規勸,大概率適得其反。

  “真是朕的好臣子啊!

  難不成,朕連盡孝道的資格都沒有?”

  隨手翻了幾本后,永寧帝自嘲的說道。

  顯然,這波眼藥成功了。

  以往的時候,他最煩的就是這幫言官,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說教個不停。

  經常搞得他下不了臺,為了維護名聲,甚至不得不當場認錯。

  再怎么心胸寬廣,被折騰幾次之后,也會受不了。

  拿著聞風奏事,四處彈劾百官,更是常規操作。

  為了黨派利益,在朝堂上胡攪蠻纏,也不是一次兩次。

  一直持續到勛貴系掌權,這些人才稍微安分了一些。

  不過這種安分,僅限于在朝堂上,彈劾的奏折還是沒少。

  或許是覺察到了風頭不對,最近這些日子百官互撕的奏折少了很多,怒噴皇帝的奏折反而增加了許多。

  “陛下,息怒!”

  一眾宦官急忙勸說道。

  大虞以孝治天下,這是核心統治綱領。

  太后病危的情況下,皇帝必須過去侍疾。

  哪怕他幫不上忙,只能在旁邊干看著,那也必須在現場待著。

  朝會耽擱也就耽擱了,大虞的政治制度完善,皇帝缺席也不影響朝廷正常運轉。

  先帝時期,經常幾個月不露面,都沒出現過亂子。

  若是為了處理政務,缺席了侍疾,背上不孝的罵名,那可是會招來天下人唾棄。

  “報!”

  “陛下,太后……太后薨了!”

  聽到這個噩耗,永寧帝瞬間臉色大變。

  雖然因為舞陽侯之事,他和太后之間關系鬧的非常僵,可終歸是母子,不可能完全沒有感情。

  以往的種種矛盾,在陰陽相隔的那一刻,全部煙消云散,剩下的全是美好回憶。

  沒有絲毫猶豫,永寧帝當即直奔太后寢宮。

  現在這種時候,他必須要到身邊。

  “趕緊準備喪服,通知內閣商議治喪!”

  見皇帝失態,徐忠恩一邊緊跟腳步,一邊發號施令。

  太后駕崩,這屬于國喪。

  一應流程,都有嚴格規制,半點也不能馬虎。

  宮門口的喪鐘敲響,整個京師都震動起來。

  報喪的太監,以最快的速度,飛奔文武百官府邸。

  原本摩拳擦掌的文武兩派,也不得不偃旗息鼓,先籌備國喪。

  負責傳訊的驛卒們,更是跨上戰馬,飛奔向全國各地報喪。

  收到消息之后,文武百官急忙換上喪服,以最快速度趕赴皇宮。

  一應宴請活動,全部終止。

  原本生意興隆的青樓酒肆,一下子變得冷清起來。

  漢水侯府。

  國喪的消息傳來,距離太后去世,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夫君,安南是新復之地,下面的人多不知禮義。

  太后駕崩,國喪期間,您恐怕要多看著點兒。”

  景雅晴開口提醒道。

  大虞朝禮儀森嚴,尤其是涉及到國喪,許多規矩都是鐵律。

  一旦觸及,那就是對皇權的不敬。

  不光當事人要倒霉,如果發生的多了,地方父母官也要受牽連。

  當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規矩,實際執行中并沒有那么嚴格。

  一般來說,不在京中搞事情就行了。

  偏遠地區,只要沒人上告,衙門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夫人說的對,確實要約束一下。

  尤其是前線的官兵,他們老是想著發起戰爭,國喪期間可不能讓他們捅出簍子來。”

  李牧點了點頭說道。

  作為勛貴,國喪期間必須做出表率。

  哪怕山高皇帝遠,也要做出服喪的樣子來,讓潛伏在侯府四周的錦衣衛探子看到。

  至于暫停娛樂活動,那些都不是事。

  在安南地界上,他自己就是老大,根本不需要宴請應酬。

  如果有人頂風作案,他也不介意拿這些不長眼的,向永寧帝表忠心。

  至于普通百姓,只要不在此期間舉行婚禮即可。

  其他的禁忌,他們就算想犯,也夠不上資格。

  禮儀約束的對象,從來都是高門大戶。

  按照大虞律規定,服喪等級也有三六九等,身份地位越高服喪時間越長。

  京中文武服喪27天,禁屠宰49天,官員之家百日禁婚嫁,勛貴之間一年內禁婚嫁,百姓之家禁婚嫁一月。

  如果在京中的話,他們夫妻還要親自送喪。

  遠在數千里之外,這些葬禮流程省了,但服喪還是要有的。

  時間周期,自聞訃日為始。

  這些都好解決,真正需要約束的是軍方,別在國喪期間發動對外戰爭。

  若是捅到京師,那才是大麻煩。

  前面暹羅王國告他的狀,就在朝堂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后續能夠迅速平息,那是因為苦主沒了。

  暹羅王都陷落,李牧就單方面宣布暹羅王國覆滅,不承認殘余政府的合法性。

  京中百官不知內情,在他們印象中,暹羅王國就是一個彈丸小國。

  見其王都都被攻克,遂熄了替他們伸冤的心思。

  縱使打錯了,那也合該他們倒霉。

  天朝上國,覆滅幾個不服王化的小國,那是理所應當。

  “夫君,還有一個問題,需要你關注一下。

  李森、李來、李隆三兄弟的年紀也不小了,到了該操心終身大事的時候,鎮遠侯府那邊一直沒有說法。

  等國喪結束,就讓他們回京一趟吧!”

  聽了景雅晴的話,李牧才想起自己三個堂弟,現在已經年滿二十,需要考慮婚嫁問題。

  不過人家父母都在,這種事情,輪不到他插手。

  “夫人提醒的對,他們跟著歷練了幾年,也該回京任職了。”

  李牧想了想說道。

  庶子的日子不好混,侯府夫人沒虧待他們,但也別奢望獲得優待。

  遠在千里之外任職,很自然就被遺忘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