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二十八章、雨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復山河

  京師。

  經過一系列的博弈之后,朝堂終于穩定下來。

  不過棘手的文武矛盾,還是沒有解決,只是暫時壓制下來。

  沒有任何意外,景國良和李原成為了大虞朝,新一屆內閣的首輔和次輔。

  這是大朝會上,百官公推出來的結果,連競爭對手都沒有。

  文官集團妥協速度之快,超出了各方的預料。

  以往那些喜歡死諫,博取名望的言官們,這一次也閉上了嘴。

  另外三名閣臣,兩人出自北方,一人出自浙黨。

  作為朝中最大派系的清流黨,在這輪競爭中,直接出了局。

  六部之中,他們倒是拿到了三個席位,但依舊難掩其頹勢。

  并非清流實力不強,主要是內部派系傾軋嚴重。

  大家都想推自己人上位,分散了政治力量,以至于在入閣之爭中敗北。

  最令清流黨人無法接受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外戚擔任左都御史。

  在文官的政治鄙視鏈中,靠裙帶關系起來的外戚,比勛貴都要差一個量級。

  可惜反對沒用,舞陽侯的死,永寧帝需要給太后一個交代,必須給出一個實權崗位。

  閣臣中勛貴占了兩席,再添一名外戚進去,那么內閣就被勛貴外戚聯盟給徹底掌控了。

  六部尚書,同樣權責重大,永寧帝不敢輕易送出去。

  再往下就到了左都御史,這個崗位掌管都察院和御史臺,妥妥的位高權重。

  可惜隨著時間的發展,監察百官的都察院,遺忘了最初的權責,淪為了清流手中的黨爭工具。

  平常時期不是彈劾人,就是在罵皇帝,搞得永寧帝頭大。

  趁著朝堂大洗牌的機會,果斷選擇往里面摻沙子。

  不光左都御史是外戚,右都御史還是勛貴。

  擺明就是想借助勛貴外戚的力量,約束言官們的行為。

  管不住也沒關系,反正情況不會比現在更糟。

  說重要,那是他們擁有捕風捉影的彈劾權,在黨爭中意義重大。

  說不重要,這就一嘴炮衙門。

  不是在噴人,就是在找人噴的路上。

  就算關閉掉,也不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

  參考以往黨爭的慣例,多了兩個外人進來,言官們會優先把火力對準這兩個外來者。

  除了清流黨人外,還沒人能坐穩左右都御史的位置。

  “諸位愛卿,山東發來急報,中原叛軍有東進之勢,大家可有對策?”

  永寧帝關心的問道。

  新朝新氣象。

  朝堂上大換血之后,處理政務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輔和次輔都不喜歡磨蹭,百官上行下效,連帶著各級衙門的辦事效率都被動提高。

  最擅長推諉磨蹭的清流黨,因為在政治斗爭中失利,此時正夾著尾巴做人。

  “陛下,山東剛剛遭遇兵禍,此時叛軍東進,勢必對當地的民生造成毀滅性打擊。

  為今之計,當速派一統兵大將,率領部隊過去增援。

  同時調動江南、湖廣、陜西、山西之兵,進入中原地區平叛。”

  兵部尚書羅文博率先給出了方案。

  中規中矩,沒有驚艷的地方,也挑不出來大毛病。

  這種四平八穩的解決方案,一直都是文官們的最愛,唯一缺點就是花錢有些多。

  臨近省份全部動員起來,每天的軍費開銷,都是一筆巨款。

  “羅尚書,你太高看叛軍了。

  調遣一支平叛大軍,就能把他們消滅掉,何必勞師動眾把周邊各省都折騰一遍。

  別的不說,只要大戰爆發,參戰省份就會以此為借口,截留地方財政收入。

  朝廷的財政,本來就不寬裕,可經不起這么折騰。”

  戶部尚書呂凌風急忙反駁道。

  當了家,才知道柴米油鹽貴。

  本以為財政收入大漲后,戶部就會成為天下最大的肥缺。

  現實非常打臉,朝廷財政收入增加的同時,開銷也跟著水漲船高。

  尤其是軍費開銷,更是增長迅速。

  拋開積年累月的爛賬不提,重新打造長城防線要錢,平叛同樣要錢,戰后重建還是需要經費。

  偏偏這些大額開銷,都是必須支出的項目。

  想要擋住北虜,不讓他們南下,長城防線就必須恢復。

  修筑城防工事是其次,關鍵是要擴編募兵數量。

  除了遼東五鎮的編制,暫時不需要動外,其他地方都要擴軍。

  榆林、寧夏、固原、甘肅四鎮,需要恢復滿編,以應對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脅。

  薊州、宣府、大同三鎮,乃是北疆門戶,北虜兩次入侵都是從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點打造。

  按照計劃,薊州、宣府、大同三地募兵數量,將從原來的一鎮擴編到三鎮。

  山西鎮地理位置特殊,一鎮之兵無法滿足需要,也要擴編為兩鎮。

  至于以往扮演輔助角色的衛所部隊,直接被朝廷給忽略了。

  跟著主力打打雜還行,戰斗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戰斗力不錯的衛所,也在兩次北虜入侵中被打光。

  由于缺乏經費投入,加上衛所內部優秀兵員有限,想要恢復實力,難度要遠高于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個鎮的編制,加上對老軍鎮的整頓,每年將增加一千萬兩白銀的維護成本。

  沒有辦法,北方養兵就是比南方貴。

  尤其是邊關地區,糧價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區米價甚至到了十兩白銀每石。

  面粉的價格,也沒便宜到哪里去。

  粗糧價格略微低一些,但依舊是南方的數倍。

  除了糧食成本高外,北方其他物價,也普遍高于南方。

  并且因為戰場環境不同,北方還需要編制騎兵,更是進一步推高了軍費支出。

  這一千萬兩白銀是新增軍費,加上原來對九邊各鎮的撥款,朝廷在北方的軍費開銷,破天荒的達到了三千萬兩白銀。

  當然,這些是折算后的開銷。

  大虞稅制分為實物和現銀兩類,軍隊需要的糧食、布匹、食鹽等物資,都可以從實物稅中出。

  不足的部分,才需要從市面上收購。

  戶部真正劃撥出去的現銀,并沒有那么多。

  理論上來說,只要天下風調雨順,北方物價恢復正常,折算的軍費支出就會大幅度減少。

  即便如此,對戶部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畢竟,軍隊擴編不光只有人,還要補充大量的軍械。

  光士兵的鎧甲,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火炮、戰馬,更是吞金獸。

  地方上增加的稅收,在戶部還沒過夜,就被劃撥了出去。

  本來財政就夠難的,再大規模調兵鎮壓中原叛軍,戶部的壓力就更大了。

  “首輔,你的意思呢?”

  見戶部和兵部再次杠上,永寧帝轉頭向景國良詢問道。

  甭管內心深處,對勛貴們怎么提防,在軍事上還是要考慮勛貴們的意見。

  過去的多次教訓,證明了文官不靠譜。

  事實上,這是永寧帝自己的判斷。

  文官中不是沒有靠譜的,只不過剛出場,就在黨爭中被殺了。

  后續勛貴崛起,有了更好的選擇,朝廷不需要再費盡心思去培養儒將。

  文官集團倒是想培養自己人,可誰擅長用兵,誰不擅長用兵,又沒寫在臉上。

  連續嘗試幾次失敗后,文官在軍事上的話語權,越來越低。

  “陛下,兩種方案,各有利弊。

  調集多省之兵圍剿,優勢在于穩妥,缺點則是開銷太過巨大。

  叛軍是長腿的,打不過就會跑。

  直接派出一支平叛之兵,擊敗叛軍應該不難,想要把他們消滅干凈,這就需要時間了。”

  景國良滴水不漏的回答道。

  身份決定立場。

  擔任閩浙總督的時候,他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回答,但到了首輔位置上不行。

  現在的每一句話,都要被政治解讀。

  稍微有所傾向,就會被聯想到黨爭上。

  為了維系朝堂的穩定,他這個首輔必須壓制黨爭,主動參與更是萬萬不可。

  “那就從各地抽調部隊,組建一支平叛大軍,盡快解決中原叛軍。”

  永寧帝想了想說道。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何況大虞的財政缺口,從來都是百萬起步。

  稍不留神,就能干出八位數的財政赤字。

  稅收增長速度再快,也趕不上朝廷的花錢速度。

  何況稅收增速,并沒有預想中那么快。

  主要原因是百姓太窮了,具備購買力的士紳商賈,僅僅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

  他們就算再舍得花錢,受限于基數太小,能夠貢獻的交易額也有限。

  加上戰爭的因素,給東南各省的士紳大族放了一波血,大家還在過“苦日子”,更是影響了消費。

  國內消費萎靡不振,商業稅收就起不來,連進出口稅收都受影響。

  在這種背景下,省錢是朝堂上的主流。

  漢水侯府。

  “侯爺,前線傳令戰報。

  受降雨的影響,士兵感染風寒人數大增,大軍被迫放緩進攻步伐。

  李總兵希望都護府能調撥一批藥材過去,解大軍的燃眉之急。”

  蘭林杰神色緊張的說道。

  雨季的中南半島,可不是什么好日子。

  悶熱的天氣,最容易滋生疾病。

  稍有不慎,就會病倒。

  “告訴李三七,藥材本侯給了。

  大軍立即停止進攻,就近挑選有利地形駐守。

  我們對中南半島的了解有限,不能套用以往的經驗。

  這種季節對外用兵,就是對戰士的生命不負責!”

  李牧果斷下令道。

  中南半島的雨季有多可怕,參考當地的人口數量就知道。

  偌大的中南半島,諸多國家加在一起,總人口不過一千多萬。

  兩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才這么點兒人,漫長的雨季就是罪魁禍首。

  沉積在叢林中的雨水,加上腐爛的動植物尸體,成為了滋生瘴氣的罪魁禍首。

  為了減少瘴氣滋生,開荒部隊抵達后,首先做的就是排水和放火。

  不過這些開發,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很少深入內陸。

  “遵命!”

  蘭林杰一口答應道。

  軍事上的判斷,他自知能力不及李牧,很少提出反對意見。

  雖然現在停止戰爭,錯過了覆滅暹羅王國的最佳時機,但賬不能這么算。

  士兵非戰斗力減員嚴重,繼續這場戰爭,自身人員傷亡數量還會更大。

  為了暹羅這個南方小國,冒這么大的風險,完全沒必要。

  就算敵人卷土重來,能夠掀起的浪花,依舊不會太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